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轉(zhuǎn)載】裘沛然辨治少陰病的經(jīng)驗

 指禪李的收藏 2015-01-11

【轉(zhuǎn)載】裘沛然辨治少陰病的經(jīng)驗

作者:王慶其 來源: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裘沛然教授對《傷寒論》研究尤深,臨床上有不少獨特之處,本文擬通過數(shù)則少陰病例介紹如下。

一、附子湯治寒邪直中少陰

陳某,男,6l歲。1975年11月17日初診。主訴:3日來惡寒肢冷,周身骨節(jié)疼痛,腰部酸重,面色蒼白,神志清明,頭不痛,口不渴,略有腹痛,溲清便溏,舌苔薄潤,脈沉細。此寒邪侵入少陰,陽氣不布所致。徑用附子湯原方:熟附塊15克,茯苓12克,黨參9克,生白術(shù)12克,生白芍12克,2劑。

二診(11月19日),藥后惡寒大減,腹痛,骨節(jié)疼痛均瘥,腰部酸重未減,脈轉(zhuǎn)有力。上方白術(shù)改15克,再服2劑而愈。

按:患者年逾六旬,腎陽先虧,客寒乘虛直犯少陰而致病。患者畏寒身痛,雖似太陽表證,但無頭痛、發(fā)熱之象,而面色蒼白、脈沉細、四肢逆冷,則是少陰虛寒證之確據(jù)。故徑投附子湯方,以溫陽散寒。方中熟附子合黨參以溫壯元陽,白術(shù)強腰,茯苓滲濕,白芍除寒凝痹阻,與附子同用,則相得益彰。

二診時加重白術(shù)劑量,因病者腰部酸重,所謂“濕勝則重”。《金匱要略》痹證凡兼“重”癥者,多用白術(shù),如治“腎著”腰以下冷痛沉重,用甘姜苓術(shù)湯燠土以勝濕。金·張元素認為“附子以白術(shù)為佐,乃除濕之圣藥”。長期的臨床證明,其療效頗為顯著。

二、通脈四逆湯治少陰陰盛格陽

丁某,女,32歲。1979年4月3日初診。病延1O余日,診時脈象沉微,泄瀉稀水,兼見完谷不化,手足厥冷已過肘膝,神情煩躁,偶有囈語,自覺周身烘熱,面色紅赤,舌苔黑潤。此寒邪深襲,病在少陰,陰盛格陽于外,乃真寒假熱,真陽欲脫之象,急擬大劑扶陽益氣,直驅(qū)陰寒,以通脈四逆湯加味:熟附塊24克,干姜15克,炙甘草12克,黨參24克,煅龍骨30克,蔥白3克,牡蠣30克。2劑。

二診(4月25日):藥后四肢漸溫,下利清谷亦止,惟烘熱、煩躁、面赤未除,脈仍沉細。陽氣垂絕之象雖有好轉(zhuǎn),而陰盛格陽之象猶存。擬上方加黃連1.5克。服2劑。

三診(4月7日):藥后四肢已溫,脈較前有力,面赤、煩躁減輕,略有微汗,病有向愈之機,仍擬回陽固脫:熟附子15克,干姜12克,炙甘草9克,黃芪30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黃連1.5克。2劑。

四診(4月9日):諸癥悉見平復。

按:患者脈沉微、手足厥冷、泄瀉清稀等,為少陰里虛的表現(xiàn),同時又見面色紅赤、身烘熱、煩躁等,是外熱之假象。證屬陰盛于內(nèi),格陽于外的真寒假熱證。與《傷寒論》第317條十分相符,故用通脈四逆湯治療。又加黨參、龍骨、牡蠣,藥量較重,其中熟附塊配黨參,扶陽益氣并舉以驅(qū)陰寒,加龍骨、牡蠣以收斂浮越耗散之陽氣。

二診時四肢漸溫,下利清谷亦止,里寒漸散,陽氣有漸回之勢,但浮越之陽尚未潛降,故伍黃連反佐,以導熱藥直達病所。

三診浮陽已見潛降,但略有汗出,防其陽隨汗泄,乃用黃芪易黨參以益氣固表,防止陽氣外越。藥證相當,故取效滿意。

三、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太陽、少陰同病

錢某,男,3O歲。1974年9月26日初診。3日來發(fā)熱惡寒,下利清稀,繼則神情昏憊似寐,四肢清冷,脈重按不至,血壓4.0/0kPa,少陰病已見亡陽之象?!秱摗酚小懊}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之文。因遵經(jīng)旨灸足少陰經(jīng)原穴太溪,艾炷直接灸五壯,灸后l0分鐘而脈出,血壓升至l3.3/6.7kPa。神氣已振,下利亦減,惟發(fā)熱又起,乃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甘草:麻黃6克,細辛9克,熟附塊9克,炙甘草9克,服1劑而熱退,諸證均除。

按:患者開始得病即有發(fā)熱惡寒、下利清稀、四肢逆冷之癥,本是太陽、少陰二經(jīng)表里俱病之證。由于下利清稀,又進一步導致正氣暴虛,元陽衰竭,脈氣不能接續(xù),出現(xiàn)兩脈重按不至,血壓下降的虛脫危證。根據(jù)急則救里之法和少陰病脈不至可灸之旨,故急灸其足少陰腎經(jīng)之原穴太溪,以通陽復脈。宋代醫(yī)家許叔微曾有“趺陽胃脈定生死,太溪腎脈為根蒂”之說,因此急用大艾炷灸五壯于太溪穴,灸后僅l0分鐘果收脈出、利減之顯效。由此證明后世有謂“六經(jīng)非經(jīng)絡”之說的非是。患者灸后發(fā)熱又起,是少陰陽氣漸回,寒邪外出太陽之表現(xiàn),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內(nèi)服,以振奮陽氣,外達寒邪。灸藥并施,取效更捷。

四、真武湯治少陰水氣上凌及水氣內(nèi)蓄

王某,男,58歲。1981年l2月11日初診。病人素有高血壓癥,血壓常在24.O-25.3/13.3-14.7kPa之間。屢服涼血、平肝、潛陽之劑,迄無效驗。自述頭腦眩暈已歷3年,兩目視物昏糊,時有耳鳴,有時夜寐不寧,心中常有悸動,苔白膩,舌質(zhì)淡而胖,脈沉細。此少陰病水氣上凌為患,擬真武湯加味:熟附塊12克,生白術(shù)15克,生白芍15克,茯苓l5克,煅磁石30克,牡蠣30克,桂枝9克,車前子9克(包煎),生姜3克。3劑。

二診(12月14日):藥后眩暈已減,心悸未瘥,夜寐不寧。原方桂枝改15克,加酸棗仁12克,制半夏12克。2劑。三診血壓降至21.3/10.7kPa,諸癥均好轉(zhuǎn),仍以前方續(xù)服5劑而愈。

按:真武湯原為治療少陰病陽虛水停而設,臨床上并可治療慢性腸炎、腎炎、心源性水腫、耳源性眩暈等屬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的各種內(nèi)傷雜病。但以此方用來治療高血壓眩暈癥,目前臨床上很少注意。

患者雖有眩暈等類似肝陽上亢之癥,但脈見沉細、心悸、舌質(zhì)淡胖等,乃是腎陽衰微,陽不化氣,水氣上凌之癥。故用真武湯溫陽利水,加牡蠣以泄水氣,磁石以養(yǎng)腎、明目聰耳,兩藥相配,并有安神鎮(zhèn)靜作用。二診三診時以心悸動、夜寐不安為重點,故加重桂枝劑量以加強溫通心陽的作用,并加入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半夏燥濕降逆。

李某,女,51歲。l979年11月25日初診。發(fā)病已過5天,惡寒,蜷臥,四肢逆冷,腹痛,小溲不利,肢體重著,時有咳嗽,心悸,嘔吐清水,脈沉細而弦。此寒踞少陰,陽氣式微,水氣內(nèi)蓄,并上凌心肺,中犯脾胃,氣化不及州都之證也。擬真武湯加味:熟附塊12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生姜9克,生白術(shù)12克,細辛6克,干姜6克,牡蠣30克,2劑。

二診(11月27日):藥后惡寒、蜷臥、腹痛減輕,四肢逆冷漸趨溫暖,惟心悸、咳嗽、嘔誕未瘥,小便仍欠暢利,再以溫陽化飲利水法:熟附塊9克,茯苓12克,生姜9克,生白術(shù)12克,細辛9克,葶藶子9克,牡蠣30克,澤瀉9克,桂枝9克,3劑。

三診(11月30日):咳嗽、悸大減,四肢轉(zhuǎn)溫,惡寒除,脈較前有力。近有口渴引飲,心煩不寐等癥,有陽氣來復,寒水熱化之機,轉(zhuǎn)為水熱互結(jié),少陰陰液內(nèi)耗,藥隨證轉(zhuǎn),擬豬苓湯加減:豬苓15克,茯苓15克,澤瀉l5克,滑石12克,阿膠9克(烊化),牡蠣30克。上方3劑后諸癥悉除。

按:患者5天來出現(xiàn)惡寒蜷臥,四肢逆冷沉重,心悸等癥,少陰陽氣衰微,不能通達軀體,陽不化氣,水濕流溢。故用真武湯加細辛、生姜。以加強溫陽散寒,用龍骨收斂耗散之陽,二診時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葶藶子瀉肺利水,澤瀉利水滲濕,桂枝通陽化氣,服3劑后咳嗽、心悸、嘔吐清水等明顯減輕。嗣后出現(xiàn)口渴、心煩不寐等少陰熱化之象,此由陽氣來復太驟,陰證轉(zhuǎn)陽,水與熱搏,耗損陰液,故小溲不暢,乃以豬苓湯加減,滋陰利水,服3劑而愈。

通過本病的證治可知,少陰陽虛水停之證,治療時溫陽化氣是關(guān)鍵,但有時陽氣回復太過,少陰寒水有從熱化者,辨治時當隨證變化。

五、挑花湯治少明大便膿血

蔣某,男,25歲。1982年2月21日初診。病延7日,發(fā)熱未退,體溫38.5℃,兼有惡寒,脈沉細數(shù),痢下膿血,1日5—6次,腹痛,入晚神煩,不能安寐,舌苔黃膩,舌質(zhì)紅。此邪在少陰,寒熱夾雜,陰分已虧,兼有積滯,擬桃花湯與黃連阿膠湯加減:干姜9克,赤石脂20克,黃連9克,黃芩9克,生白芍9克,阿膠6克(烊化),術(shù)香6克,焦楂肉9克。2劑。

二診(2月25日):痢下膿血大減,腹痛略輕,發(fā)熱已退,仍有惡寒、夜不安寐,再擬上方加減:干姜9克,赤石脂15克,黃連6克,黃芩6克,生白芍15克,阿膠6克(烊化),木香9克,枳殼6克。2劑。

三診,藥后腹痛除,痢下愈。

按:少陰虛寒見下利滑脫,邪傷氣血而便膿血,用桃花湯溫中固澀;同時又見陰虛熱擾,心煩不得臥之證,合黃連阿膠湯益陰撤熱,是陰陽兼顧,寒熱并施之意。

體會:

1.《傷寒論》中的六經(jīng)為病,一般認為它系六種證候分類或稱六個證候群,六經(jīng)與中醫(yī)學中十二經(jīng)絡是不相干的。但如本病案中少陰病用灸法治愈的病人,是根據(jù)《傷寒論》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的提示。如果說少陰病是一個證候群,則灸七壯該灸在什么地方?如果離開經(jīng)絡腧穴是難以解釋的。

2.傷寒六經(jīng)病,一般認為屬外感病范疇,其實也包括很多內(nèi)科雜病。僅就上述少陰病的幾個例子,其中方證也可適用于某些眩暈病、心悸怔忡病、失眠癥、腸胃病和其他疾病等等。所以古代醫(yī)家有六經(jīng)可治萬病之說,是很有道理的。

3.用《傷寒論》方,有藥證相符的可用原方,也有隨證候變化而加減化裁,不一定拘于一病一方。上舉的少陰病例,有表里合法、寒熱同用的,或用一方通治,亦有數(shù)方配合的,用得其當,則奏效更捷。故仲景有隨證治之的告誡,這確是對應用傷寒方者的一個重要啟示。

4.歷代不少醫(yī)家把少陰病性質(zhì)歸屬于陽虛里寒,這是不夠全面的。少陰經(jīng)隸屬于心腎二臟,故其病機表現(xiàn)既可見心陽不振和腎陽衰微,也可見心火上亢或腎陰虧乏。如果認為少陰病只是里虛寒,既不符合仲景原旨,也是脫離了臨床實際。

5.《傷寒論》中藥物的劑量,與現(xiàn)時習慣應用的藥量出入很大,雖然古今度量衡不同,無法準確折算為現(xiàn)代劑量,但從各藥劑量的比例來看,如桂枝人參湯中桂枝、甘草用量超過白術(shù)等藥,黃連阿膠湯中黃連劑量超過芍藥,黃芩1倍,而目前習用劑量比例往往與原方相悖,這很明顯違背仲景組方原則,臨床必然會減低療效,這個問題值得研討。

6.仲景的特點是用藥少,配伍精,用之得當,其效如響,我們對其立法組方的精義(也包括歷代名著、名方),還必須細心鉆研,以進一步提高中醫(yī)的臨床療效,并可為科學研究奠定基礎(chǔ)。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