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一章 學(xué)習(xí)筆記(2008-08-19 15:46:19)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對原文的理解: 空之德在于能容,完全符合道的屬性與要求。如果一定要把道物化,那么一定是恍恍惚惚,迷迷朦朦的?;秀敝g,其中有若隱若現(xiàn)的影象;迷朦之中,其中有觸手可及的實體。在高深莫測的冥冥之中,藏有不滅的精氣,這種精氣是至真至純的,這其中只有真實,絕無虛妄。古往今來,道的渾弘與功效從不曾消失過,一直是閱人識物的根本依據(jù)。我是怎么看透眾生的各色心態(tài)與行為之原由的呢?無非因此而已。 對字的理解: 孔德之容:孔,空。 窈兮冥兮:窈,幽深,深遠。冥,昏暗,深奧。 以閱眾甫:甫,音“斧”,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對本章的體會: 如果老子是按現(xiàn)在所排的順序?qū)戇@本書的,那么前一章很可能是在晚上昏暗的燈光下寫的,而這段之所以恢復(fù)了明快深邃的風(fēng)格,應(yīng)該是早晨一覺醒來,呼吸了清新的空氣,面對冉冉而生的朝陽書就而成的。 能空凈自己,才能兼容萬物,不斷有所感悟。追求道之修養(yǎng)的人,應(yīng)該不斷清凈自己的靈魂,對所知所悟,也不要執(zhí)著其間。悟了就悟了,悟了就放下,再去悟。道是無窮無盡的,只要不停止參悟和修煉,是永遠會有新的感悟的。因此,空乃大德,之所以為德,是因為符合了道的屬性與特點。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的存在方式雖然是無形的,但在物化和感化著世間萬事萬物的同時,在某種狀態(tài)下,其本身也并非絕對不可見。越低級的存在形式,越容易被看見和觸摸到;越高級的存在形式,越難見真容。但難見不等于絕對不可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在“致虛極,守靜篤”的無欲無擾的狀態(tài)下,或可一見道之真容。老子在第十五章里,為我們“強為之容”了“古之善為士者”?,F(xiàn)在,老子又在給道“強為之容”了。道的樣子是混沌模糊的,依稀恍惚之間,仿佛可略見其端倪;形態(tài)朦朧之中,仿佛可稍觸其質(zhì)地;冥冥空境之內(nèi),有其精神實體的確實存在。這個精神實體非常樸實率真,如嬰兒般天真無邪,似長者般沉穩(wěn)深邃,有運作萬物而不辭辛勞之信用,也有帶給眾生及萬物智慧與快樂的無窮力量。 它作用于蒼天,蒼天為之湛藍,任憑鷹擊長空、風(fēng)云變幻; 它作用于大地,大地為之厚重,樂于承載萬物,無悔無怨; 它作用于流水,流水為之起伏,喜見魚翔淺底,龍舞深潭; 它作用于烈火,烈火為之熊熊,帶來無窮熱量,光明燦爛; 它作用于眾生,眾生為之蕓蕓,現(xiàn)出世間百態(tài),精彩無限! 所有這一切是那么真實,從古至今,譬如“谷神”般“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得悟此道者,察閱眾生如瀏覽畫卷,一目了然;化解紛擾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大凡人間苦樂,世態(tài)炎涼,莫不盡在其中;所有榮辱興衰、生老病死,無非都在此道。真乃一朝看破天下事,終生難有煩惱生!道,使人大徹大悟;道,使“萬物作焉而不辭”。 老子能書此言,必是有過真實的感受。如果我們放棄固有的執(zhí)著,清凈自己的心靈,開闊自己的胸懷,瞇起自己的眼睛,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在倏忽間瞟見“道”轉(zhuǎn)瞬即逝的影子,于無意中觸摸到“道”剛?cè)犴樆膶嶓w,那時候我們或許也就會像老子一樣更加確信道的存在了。等我們學(xué)會用道的意境去觀察周圍的人與物,或許就會有更加清晰和準確的把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