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冷幽默
2014-02-28 大眾日報
張凌云
連日陰雨連綿,寒氣逼人。正在埋怨這惱人的天氣,掐指一算,立春已過半月,按節(jié)氣序列,不日即是雨水了。難怪雨意盎然,原來是喻示著“雨水”到來,我該埋怨自己的輕慢才對。 確乎如此。一直以來,總以為雨水只是農諺的代稱罷了,打春了,天上總該落場雨才好,麥苗才能返青,大地才能復蘇,萬事萬物才能在雨水的澆灌下醒來。而對于雨到底有沒有下,是否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的那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币言S多年沒有認真關心過。 拜這些年氣候反常所賜,我也形成了慣性思維,非到四月不會有真正的春天感覺,過年了又怎樣,立春了又怎樣,才二月份,離冬天再見還早著呢,這時候的雨,絕沒有簾外雨潺潺的詩情畫意,只有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的落寞與畏縮。 偏偏節(jié)氣“雨水”遇上了雨水,這實在是一種冷幽默。仔細一想,這幽默來得好,對自己不啻是一潑涼水灑在了頭上,警醒著“雨水”的內在含義。 離開故園太久了,乃至模糊了自己的鄉(xiāng)土之根。小時候,正月十五一過,農人們便三三兩兩忙碌起來,挖地溝,看墑情,不再讓人隨便從麥地里踏過……希望老天不會辜負人勤春早,貴如油的春雨,如甘霖普降,澆在他們皺巴了一冬的臉上,更灑在他們播種耕耘的心里。 或許是時間久遠了,雨水時節(jié)究竟有雨無雨已記不真切,但開春的真正標志,卻是從第一場雨開始的。 躲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里,像被豢養(yǎng)的籠中之鳥,遲鈍麻木代替了反應靈敏。見慣了花花綠綠的商品世界,適應了溫暖舒適的空調房間,我們對于空氣、陽光和水的微妙變化,曾經的天然嗅覺還剩下多少呢?腳下是層疊的樓板,窗外是林立的高樓,那個熟悉的可親可愛的大地,我委實感受不到它巨大的顫動,哪怕不遠處正醞釀著春雷。 幸虧還有日歷,還有節(jié)氣歌的口訣,雨水時分,該是數九嚴冬將過,春天的鴻雁正在遠方展翅,暫時還看不到影子時,我們該做些什么呢? 只好將期待潛伏得再久一點,將努力再忍耐堅持一會兒,過上十天半月,司空見慣的視野里,一抹桃紅突然就生動了整個春天。 |
|
來自: 昵稱11457260 > 《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