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帶回長頸鹿 被當成“麒麟”上貢核心提示:永樂一朝,揚威異域的明朝使者有21批,但來中國朝貢的使團卻有193批,永樂皇帝很欣慰地享受各國“貢使”用不同語言進行的阿諛贊頌,收下了成堆的土布、香料、藥材、“殊方異物”,還有幾頭長頸鹿,為了表現(xiàn)自己圣人治世的身份,這幾頭長頸鹿被命名為“麒麟”。 本文摘自:《北方新報》2014年11月19日第30版,作者:佚名,原題為:《各朝皇帝的面子工程》 大清朝的畫師們用長2.9米、寬2米的畫卷描繪下了這樣的情形:1761年2月5日,即大清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各依品秩朝列于太和殿前。 站在大臣朝列之末的是各國貢使,最前排的是最守禮數(shù)的朝鮮國使臣,還有因為帝國“武義璜璜,陸懾水栗”,所以才不待帝國兵旗所指,“慕義歸化,非以力征”的琉球、暹羅、安南、蘇祿、南掌等國。 當然還少不了頭戴大檐帽,身穿緊腿褲襪,高鼻深目——來自英吉利、法蘭西、俄羅斯、荷蘭、大西洋國和大西洋屬國波羅尼亞、咖喇吧、庫車、翁加里亞國的貢使。這伙被稱為“夷人”的角色,成為天朝大年初一朝貢盛典不可或缺的人物。 盡管列位臣工和各國貢使都已各自就位,但真正的主角——“天朝大皇帝”乾隆仍未現(xiàn)身。他此時正端坐后宮檐下,快意恬然地享受兒孫繞膝之福。 這是清帝國最強盛的一刻,實在值得宮廷畫師將這空前盛況以丹青妙筆描繪下來,于是,這幅《萬國來朝圖》便誕生了。 一 為了“萬國來朝”這個顯而易見的神話,帝國甘愿付出任何巨大的代價,用難以計數(shù)的時間、精力、財富和生命來充實這個“神話”,使它變得“真實”。這是一個龐大的面子工程,而打造它的過程,則貫穿整個中國歷史。 萬國來朝是那么美好,但問題只有一個:這一切要是真的該多好! “萬國來朝”這個詞出現(xiàn)得不是很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很不吉利。它來自中國歷史上最惡名昭著的一位帝王——隋煬帝的發(fā)明。 《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為戲場……金石匏革之聲,聞數(shù)十里外。彈弦擫管以上,一萬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燭天地,百戲之盛,振古無比。自是每年以為常焉”。 從一開始,“萬國來朝”就是一場盛大的表演,用無窮無盡的奢華排場和驚人的浪費,來展示帝國強大無比的面子。 第一次所謂的“萬國來朝”,被認為發(fā)生在大禹統(tǒng)治的時代。根據(jù)史籍記載,大禹下令天下各國齊赴涂山盟會,這也就是《左傳》中所謂“涂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zhí)玉帛亦有萬國”。 [責任編輯:安梁] 標簽:下西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