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爆竹聲中,中國味道最濃的“年”又來到了。作為“年年有余”的預(yù)兆與吉祥物,魚和我們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 傳統(tǒng)習(xí)慣中,它不僅是年夜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也是親朋好友之間饋贈的吉祥禮品。如今,雖然年夜飯的內(nèi)容極大地豐富了,可我們還是忘不了“年年有魚”。而身處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人們吃的魚也各不相同?!?a href="http:///magazine/1672-6669" target="_blank">博物》選取了幾種最具代表性的魚,給大家呈上一頓豐盛的視覺盛宴! 冷水魚天下 東北地區(qū)自南而北跨越了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冬季長達半年以上。特殊的氣候條件,也對生活于此的魚類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黑龍江、松花江及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等東北主要河流中,抗凍耐寒的冷水魚早就形成了一家天下的局面。攝影/莊艷平冷水魚天下 東北地區(qū)自南而北跨越了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冬季長達半年以上。特殊的氣候條件,也對生活于此的魚類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黑龍江、松花江及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等東北主要河流中,抗凍耐寒的冷水魚早就形成了一家天下的局面。攝影/莊艷平 東北 大馬哈,頑強的生命之歌 漫天的雪撲面而來,呼出的熱氣剛穿透厚厚的圍巾,就凝固在睫毛上;腳踩著積雪,嘎吱作響,但留下的足跡很快又被新的雪片覆蓋,直至消失這里是冬天的東北,中國的“極寒地區(qū)”。 路上的人行色匆匆,他們一定是為了趕上那頓熱鬧的團圓年夜飯。家家戶戶的屋子里已經(jīng)掛上了紅燈籠,豬肉、粉條、餃子自然少不了,而飯桌正中間的那條紅燒大馬哈魚格外引人注意,醬香和魚肉的鮮味彌漫在空氣中,讓人垂涎欲滴。而轉(zhuǎn)念一想,又有點疑惑:窗外是冰凍三尺、吐氣結(jié)冰的世界,哪來的魚呢?也許,我們應(yīng)該感謝大馬哈魚的頑強。 每年的秋季繁殖季節(jié),在藍色海水中生活了4年的大馬哈魚,成群結(jié)隊從太平洋和北冰洋而來,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以每晝夜30~35公里的速度日夜兼程。它們中有的洄游到黑龍江及其支流松花江、烏蘇里江,有的則潛入圖們江和綏芬河中,然后選擇水質(zhì)清澈、水流較急、砂礫底質(zhì)的河段作為下一代的生長空間。經(jīng)過長途跋涉而精疲力竭的父母,產(chǎn)卵后會一直守護在卵床邊,直到死去。100多天后,小魚才從卵中孵出,來年春天,它們順流而下,又游向大海。然而它們不會忘卻故鄉(xiāng),成熟的那一天,就是重返故鄉(xiāng)的那一刻。 “海里生,江里死”。一代又一代的洄游延續(xù)著大馬哈魚家族。無論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們從不退卻,沖過重重阻撓和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大馬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其他障礙物時,會用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躍,人們稱它Salire,拉丁文中“跳躍”的意思,后來演化為英語的Salmon。日本料理中的“三文魚”就是由英文諧音而來,讓大馬哈魚多了些優(yōu)雅的氣質(zhì)。 在東北的主要河流里,面對天寒地凍的氣候條件,單靠頑強的性格還遠遠不夠,以大馬哈魚為代表的當?shù)佤~類還必須具備耐寒的品質(zhì)?!袄渌~”,人們這樣稱呼它們。 誰刺多,誰刺少? 吃魚的時候,最煩的事情就是魚刺卡喉。為什么有的魚刺少,有的刺多呢?其實這些刺是魚的骨骼系統(tǒng),與魚類演化有密切關(guān)系。通常來說,骨刺少的魚在進化上是比較高等的,骨刺多的種類相對比較低等。另外,體型較小的、沒有攻擊能力或是容易受到攻擊的魚類,大都多刺,它們的肌肉中布滿了肌間刺,這大概是自我保護的進化結(jié)果。 為了應(yīng)對寒冷水溫而富含高蛋白質(zhì),則讓大馬哈魚成為名貴的魚種。自古以來,它就是當?shù)厝擞绕涫呛照茏迦酥匾母叩鞍踪|(zhì)來源。如今,更是出口到日本等國家。在黑龍江省的撫遠還以大馬哈魚為原料派生出品種多樣的烹調(diào)方法。能夠品嘗到肉質(zhì)鮮美、嫩滑的大馬哈魚,真是東北人的福氣! 除了大馬哈魚,東北地區(qū)還有很多冷水魚類出沒:同樣洄游、雙眼后面各排列7個鰓穴的七鰓鰻,身體呈細紡錘形、被著5行菱形骨板的史氏鱘,魚身有一種鮮黃瓜般氣味的胡瓜魚如果沒有這些與寒冷抗爭的頑強生命,東北人的餐桌上也許會冷清不少。 在同處寒冷地帶的內(nèi)蒙古達里諾爾湖,斜陽下,轟隆的巨響中,拉網(wǎng)機正在湖面破冰作業(yè),不一會兒工夫,機械手臂便把沉甸甸的巨網(wǎng)從水下拖起,網(wǎng)中是成千上萬活蹦亂跳的瓦氏雅羅魚,俗名叫“華子魚”,這是達里湖著名的冬捕景觀新鮮的年貨就這樣“浮出冰面”了。 |
|
來自: zaochunxue > 《sheng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