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地處祖國東北邊陲,氣候寒冷,一年有將近半年的寒冷冬季。區(qū)域內有嫩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牡丹江等河流和眾多的支流,還有興凱湖、鏡泊湖、蓮花湖等湖泊水庫,大江縱橫,支流密布,與三江濕地和嫰江濕地一起,構成密密麻麻的濕地水網,水產極其豐富。淡水魚類是黑龍江世居民族的主要食物。黑龍江還盛產玉米、大豆和小麥,現在,又成了北方最大的稻米產地。所以,黑龍江是地地道道的魚米之鄉(xiāng)。到黑龍江,就要品嘗黑龍江的名魚。黑龍江省特產魚類包括:三花五羅和邊塞三珍。 一、“三花”,是鰲花、鳊花、鯽花三種魚的合稱。鰲花,肉細嫩,味美上口,少刺,體重可達5公斤多,是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鳊花,肉質肥嫩,脂肪含量亟其豐富;鯽花,日用來燒湯或清蒸食用,也是產婦奶水不足的催乳良藥。 鰲花:學名鱖魚,民間也稱桂花魚,它與黃河鯉魚、松江的四鰓鱸魚,興凱湖的大魚齊名,同被譽為我國“四大淡水名魚”,此種魚雖產量不多,但分布甚廣,除青藏高原外我國各河流、湖泊水域中都有出產,獨以松花江出產的鰲花魚最佳。鰲花魚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剛從魚卵中孵出的魚苗就能以其它的魚苗為食,成魚捕食的對象主要是些經濟價值不太大的小型魚類,鰲花魚體色為較鮮艷的黃綠色,并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或斑點。清蒸鰲花魚是黑龍江省傳統風味名菜,以魚肉鮮嫩、湯汁清美而聞名。 鳊花:鳊花,學名長春鳊。長的有點象武昌魚,又不是武昌魚。這魚不大,小者七、八兩,大者一、二斤。莫看其小,鳊花最肥。吃起來,又肥而不膩。因為鳊花雖然脂肪含量極其豐富,卻又不是長滿肥油,脂肪含在肌肉中。據說肌肉中脂肪含量高達百分之十三,因而肉嫩味鮮。鳊花可煎可燉,煎燉皆宜。婦女生了孩子沒有奶,沒關系,買兩條鳊花,燉湯,早上喝下去,中午奶就嘩嘩地流,能把孩子嗆著。 鯽花:也叫蟲蟲魚,其實就是鯽魚,但不是一般的鯽魚,是江鯽。一般鯽魚是梭子形,最多比梭子稍寬點。鯽花卻是橢圓形,體形肥大,煞是喜人。一般的鯽魚,鱗色灰黑,不起眼,鯽花卻長的鱗色銀白,美的耀眼。一般鯽魚,半斤大的已經不錯,再大,就不好吃了。鯽花大的能長到五斤,越大越好吃。 二、“五羅”,是哲羅、法羅、雅羅、同羅、胡羅五種魚的合稱。哲羅是涼水性鮭魚中的大型肉食魚,是世界稀有冷水魚種之一。肉質細密,可做餡包餃子、燴魚片等;法羅,比哲羅小,但習性相似,肉鮮美宜做湯;雅羅、同羅、胡羅,都屬小型魚類,最大一尺多長,這幾種魚物美價廉,是城鄉(xiāng)人民喜愛的佳肴。 哲羅 五羅的頭一羅是哲羅,也叫哲羅鮭。這哲羅是冷水鮭魚中的大型肉食魚,世界稀有冷水魚種之一。黑龍江哲羅可沒有新疆的大,大的也就體長一米多,五、六十斤重,長的圓滾滾的??粗蓯郏蓞s是水中霸王,對于小魚來說,吃你沒商量。哲羅和大馬哈都是鮭魚,是親戚。哲羅在冷水中生長,又以活物為食,因此肉質格外細膩,故用來包餃子、氽丸子、燴魚片等佳肴最受顧客青睞。 法羅 學名三角魴,體形與鳊花相似,比其略寬,呈菱形。最大個體5公斤重,其肉脂多味美,宜煎宜燉最宜做湯。 雅羅 別名華子魚。一般體重750克,大馬雅羅重1000克,因其繁殖快,喜群游,夏秋之際,才能捕撈。不宜遠銷(易腐),但價格并不便宜,為中外游客所喜愛。 胡羅 屬小型成魚 銅羅 屬小型成魚,形不成捕撈量,多為漁民自食。 三、“邊塞三珍”,是:興凱湖的大白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綏芬河的灘頭魚的合稱。 興凱湖大白魚是鯉科淡水經濟魚類,學名翹嘴紅鲌,色白如玉,俗稱大白魚。成群棲息于淡水上層,體形長、側扁,口大、斜或上翹,腹面全部或后部具肉棱,背鰭具硬刺,臂鰭延長。以魚是和水生昆蟲為食。重量多在2.5-3.5公斤之間,大者可達5公斤左右。常與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綏芬河的灘頭魚并稱“邊塞三珍”。肉嫩味香,并有補腎益腦、開竅利尿藥用價值,亦是國宴上的佳肴。興凱湖水質潔凈,營養(yǎng)豐富,利魚仔生長,成魚肉質細嫩鮮美,列為中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是歷代貢品,國宴珍品。 大馬哈魚又稱鮭魚,以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著稱于世。歷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大馬哈魚是一種神奇的魚。中國黑龍江畔盛產大馬哈魚,是“大馬哈魚之鄉(xiāng)”。下面為大家介紹神奇的烏蘇里江大馬哈魚的神奇之處。 大馬哈魚是名貴的大型經濟魚類。體大肥壯,肉味鮮美,可鮮食,也可膠制、熏制,加工罐頭,都有待殊風味。鹽漬魚卵即有名的“紅色籽”,營養(yǎng)價值很高,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神奇的烏蘇里江大馬哈魚神奇之處就是,魚幼魚會洄游到北太平洋里,最遠可以到達白令海峽和北冰洋!當這些幼魚性成熟后,會不遠萬里回到故鄉(xiāng)——撫遠一帶的黑龍江、烏蘇里江的支流中。最后一段行程不但要沿黑龍江、烏蘇里江逆流而上,而且要躲避沿途黑熊的捕食,它們需要在深水區(qū)集結,然后以集群沖鋒的方式,密集、快速沖過有黑熊守候的險灘,以使種群的損失率降到最低。 最后,這種魚在淺、小溪流中筑巢產卵后,親魚會一直游弋在巢的周圍,防止其他動物偷食魚卵。最終當幼魚將要孵化出來時,親魚會死在巢旁,作為幼魚最初的食物! 綏芬河灘頭魚是一種珍貴的魚,學名“亞細亞陸魚”,又叫三塊 魚,因產于綏芬河故又稱為綏芬河灘頭魚,是綏芬河的一大名產。 灘頭魚生在河里,長在海里。由于黑龍江省的東寧縣背靠高山, 面臨海洋,所以春天來得較早。每年的4月間,群山中的小溪便匯流 到綏芬河,綏芬河便在冬眠中醒來了。這時,長在海里的第一批灘頭 魚便游出日本海,溯河回游到綏芬河中來產卵,繁衍后代。這第一批 魚的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寬寬的橘紅色條紋,太陽一照,發(fā)出金色光 芒,非常好看,所以稱為“金灘頭魚”。這種魚1條約重1斤左右。 第二批灘頭魚5月初到來,體側條紋是閃亮的銀白色,所以叫做 “銀灘頭魚”,個頭兒也較小,數量亦不多。每條重量也在1斤左右。 6月初游來了第三批,這一批不同前兩批,個大體肥,數量也多, 魚身條紋濃黑,所以得名叫“黑灘頭魚”,民間戲稱之為“黑大個兒”。 灘頭魚的習性是河里生海里長,每年春季都從太平洋游到綏芬河生兒育女,然后灘頭魚幼苗再回到海里,代代相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