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早點閑敘
說起早點,現(xiàn)在大家伙兒能瞧的見,常吃的就是油餅、油條、豆?jié){、餛飩、豆腐腦。但在老北京這早點可多了去了,干稀軟硬、涼熱咸甜,品種也多,看象什么燒餅、油條、油餅、豆?jié){、稀飯粥等。光這燒餅就有七、八種,麻醬燒餅、馬蹄燒餅、吊爐燒餅、螺絲轉(zhuǎn)燒餅、油酥火燒、糖火燒、豆餡火燒;而炸貨有油條、薄脆、油餅。粥也是極出色的,候?qū)毩窒嗦暲镎f“粳米粥倆賤賣(音:LIA讀三聲)子一碗",用文火熬的粳米粥,潔白,軟爛,粘和(音:HUO讀四聲),喜歡甜的放放糖,喜歡白的您就就咸菜絲,噴兒香的。要按季節(jié)還有紅豆粥、綠豆粥、蕓豆粥、雜豆粥。另外,除了前面兒說的,還有煎餅、切糕、椒鹽蒸餅、小棗蒸餅、豆餡兒蒸餅、茶湯、面茶、油炒面、炒肝兒等等。 
北京的豆腐腦和老豆腐那可講究,佐料也多,有醬豆腐汁、鹵蝦油、韭菜花、芝麻醬、辣椒油等,還要澆上鹵汁。鹵汁用口蘑、肥瘦豬肉片、黃醬、大料等熬成。早年個賣豆腐腦的著名“企業(yè)”前門外門框胡同的“豆腐腦白”和鼓樓后的“豆腐腦馬”
記得老舍在《在駱駝祥子》里,關(guān)于祥子吃老豆腐,怹這樣寫的:“祥子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fā)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濕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您看舒先生描寫的夠多生動。有空您翻翻。
燒餅是老北京早點的主食。燒餅是現(xiàn)烙的,過去講究吃燒餅夾燒羊肉、醬牛肉、醬肘子、炸雞蛋、油條油餅,再來碗餛飩,那一口下去真是美餐。吊爐燒餅現(xiàn)在很少見了,而且還歷史悠久,清代楊米人所著《都門竹枝詞》中有“涼果炸糕既耳多,吊爐燒餅艾窩窩”之句。這(音:ZHEI讀四聲)種燒餅多數(shù)是回民鋪做的,按照資料上說,吊爐燒餅是用吊爐將餅坯烘烤,吊爐形如覆鍋以鐵板為底,用鐵鏈吊起,以木棍移動,爐內(nèi)燃碎煤渣。其特點是兩層厚皮,無瓤,這是為了夾肉或夾油馃而食。由于制作費工,逐漸為芝麻醬燒餅所代替。 
餛飩還有個講究,北京有這么個習(xí)俗,叫“正月初二,早吃餛飩拜財神”,這說的是咱老北京的過年習(xí)俗,初二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樣子像元寶。吃完了餛飩,百姓無論窮富,都去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去求得一年的萬事順利。
早點里的炒肝兒自打清末就有了。按老人兒們說,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的,這白水雜碎吶,是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diào)料用白湯煮,但不太講佐料,大家伙兒不太好系這口。于是乎掌柜的將心、肺去掉,換了個稱呼叫“炒肝兒”,這一改不要緊,還真改出一番名堂和紅火來。
會仙居的炒肝兒出了名,四九城都跟著添了炒肝兒,也就演變出了老北京一句罵人的俏皮話,“你這人怎么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 ,還有一句叫“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 。
上面兒說的是上檔次的,還有一些是屬于窮人樂的廉價早點、小吃。如鹵煮火燒、羊霜腸等等。這鹵煮現(xiàn)在大家伙都愛吃,吃的還就是里面兒特有的那股子味兒。這鹵煮是把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把處理好的豬小腸和豬肺切成小段投入用多種香料、調(diào)料配制的鹵湯煮,八成熟的時放入生面火燒、炸豆腐片、血豆腐,待到腸、肺爛熟,火燒煮透又不脫形的時候撈出,小腸切段,肺、火燒、炸豆腐切塊,澆鹵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根據(jù)口味自行添加。來它一碗干的稀的全有了。
其實,說了歸齊,有多少山珍海味,但惟有早點最真實.
【惟我獨尊】七十年代孩子的窮玩【惟我獨尊】夜深沉·秋禪
【惟我獨尊】說不盡的北京胡同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