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禪解《菜根譚》(上)以及譯文(2)

 高山仙人掌 2014-10-25

 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菜根譚》涉及儒、道、釋三家,東方智慧結(jié)晶,帶括號為清人禪解。

  28.情之同處即為性 ,舍情則性不可見,欲之公處即為理,舍欲則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滅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絕欲,惟期寡欲而已。  (不一不異)

情感志趣相同之處即為人的秉性,舍棄了情感志趣,人的秉性也就找不到了;眾人公認的欲望欲念就是義理,沒有了欲望欲念,義理就說不清了。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見識的人不是消滅情感志趣,只是不宜遇事沖動而已;也不是禁絕欲望欲念,只是希望適當(dāng)克制而已。

【解】佛陀在悟道前的修煉經(jīng)歷過樂與苦的極端,所以在悟道后的初轉(zhuǎn)發(fā)輪所說之法中就說 “....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dāng)學(xué) ....舍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 ....”(《中阿含經(jīng)》卷六十五),提出 不苦不樂 的修行方式。堅持中道,不執(zhí)著始終貫穿在他以后的說法當(dāng)中。 中道 的思想在后世被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龍樹菩薩 八不中道 的四句偈語中有一句是不一不異 。 指將世上所有事物看成全都一樣,沒有一點差別;  指將世上一切事物看成全都不同,只有差別,對立,沒有一點統(tǒng)一。   就是兩個極端,如果從這兩個極端來看待世上的事物,必然會形成偏見,從而走向極端,走向極端就必然會陷入執(zhí)著迷茫的泥潭,被無名煩惱所控制。  

  江西大寂道一禪師示眾云: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 ……只如今行、住、坐、臥,應(yīng)機接物,盡是道 ……”(《大正藏》卷五一)  這里說明平常心,就是沒有攀緣造作分別的心,也就是要恢復(fù)眾生本有的天真佛性,像赤子之心一樣沒有受到外界的污染。平常心立于中道,不走兩邊,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出?!≡谄匠P男薅U,日常生活一切事情都是參禪的時候,最著名的公案有 吃茶去。趙州對三個不同者均以 吃茶去 作答,正是反映茶道與禪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學(xué)人的妄想,即所謂 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 ,不論來或沒來過,或者相不相識,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 吃茶 ,就可進入 茶禪一味 的境界。正所謂: 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靜心境;唯是清凈心境,方可自悟禪機 。

 

     29.欲遇變而無倉忙,須向常時念念守得定;欲臨死而無貪戀,須向生時事事看得輕。 

 

想要在遭遇變故時不倉促慌忙,平時就應(yīng)當(dāng)深思熟慮,意志堅定;想要在臨死時不再貪惜留戀什么,活著時就應(yīng)當(dāng)凡事看得輕淡些。

 

     30.一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凈心為本)終身檢飭,難蓋一事之愆。(持戒為要)

 

【譯】一念之差,一生所行善事足可喪失殆盡;一生謹慎檢點,也難掩蓋曾經(jīng)犯過的一次過錯。

【解】唐代陸希聲居士初訪仰山禪師時,便問道: 三門俱開從何門進入?


  仰山: 從信心門入。”      希聲: 其它二門要它何用?

  仰山: 亦可從其門進入。  希聲: 從何門進入?

  仰山: 從慧心門入。  希聲: 另一門如何進入?

  仰山: 從慈心門入。  希聲: 一門即可,何用三門?

  仰山: 信門者從佛而入也,慧門者從法而入也,慈門者從僧而入也。所謂三寶門中可入道,即此之謂也。 

  陸希聲入法堂又問道: 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時又如何? 

  仰山禪師以拂子倒點三下,陸希聲便禮拜,禮拜畢,問道: 禪師還持戒否?

  仰山: 不持戒!  希聲: 還坐禪否?

  仰山: 不坐禪!  陸希聲沉思良久,仰山禪師問道: 會嗎?

  希聲: 不會。  仰山: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 

  語云: 條條大路通羅馬。亦即 門門皆可入佛道。但要進入佛道,首重持戒參禪,今仰山禪師說不持戒,不參禪豈非叛道者乎?實者不然,蓋戒律重規(guī)則、儀制,凡事可與不可有嚴格的規(guī)定,而禪學(xué)則重解脫、超越,不為一般形式觀念拘束,甚至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故仰山禪師先否定一切對待以后,再曰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 意即真正禪者不離中道的生活。

 

   31.從五更枕席上參勘心體,氣未動,情未萌,才見本來面目;(明心則時時不昧)向三時飲食中諳練世味,濃不欣,淡不厭,方為切實工夫。(達本則事事可行)

 

清晨起床時即審視反省自己,此時心氣較平靜,性情未萌動,更能把握自己的內(nèi)在本性;一日三餐中可以學(xué)習(xí)體驗人世百味,如果飯菜味濃而不欣喜,清淡而不厭棄,這就有了扎扎實實的處世功夫。

 

 

    第二部分· 應(yīng)酬【32-82


     1、 操存要有真宰,無真宰則遇事便倒,何以植頂天立地之砥柱(真如實際,隨緣不變

   應(yīng)用要有圓機,無圓機則觸物有礙 ,何以成旋乾轉(zhuǎn)坤之經(jīng)綸!(六度萬行 ,不變隨緣)

 

【譯】個人操守志向要有主見,沒有主見,遇事就成了墻頭草,似此怎能成得了頂天立地的社會脊柱!具體辦事要會圓通機變,沒有圓通機變,做事就會障礙重重,似此怎能做扭轉(zhuǎn)乾坤的大事!

【解】我們的心靈在觀察著自己的言行。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指的就是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著那顆不變的 平常心 ,不受任何喜,悲境來影響自己的心靈,去除掉這些能夠影響到自己內(nèi)心的那些好壞  ,才能得到我們真正想要的 自我本性 。所以作為修行者的我們,要凈化我們的心靈,就要盡量做到這樣的 隨緣不變 ,千萬不要 隨緣即變 ,因為這不是在修行,只是在 度日 

 

   2 、士君子之涉世 ,於人, 不可輕為喜怒 :喜怒輕, 則心腹肝膽 ,皆為人所窺。

於物 ,不可重為愛憎:愛憎重 ,則意氣精神,悉為物所制。

 

品德高尚的文人學(xué)士接觸社會,對于他人不可輕易表露喜怒情緒,喜怒情緒一旦泄露,內(nèi)心世界就會被人看透;對于事物不可過分喜愛或憎恨,過分喜愛或憎恨,則精、氣、神就會為物所控制。

 

 

   3、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須防射影之蟲 ; 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 

 

自恃才高而玩世不恭,就須防備有人暗地中傷;假裝厚道來欺騙他人,則要考慮肝膽之鏡會讓你原形畢露。

 

   4、心體澄徹,常在明鏡止水之中 ,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天下事皆我心中事 

   意氣和平, 常在麗日光風(fēng)之內(nèi) ,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世間人皆我體人)

 

譯】內(nèi)心世界澄凈清澈,如映照在明亮鏡子或平靜水面上,那么天下就沒有什么令人厭惡的事情;意志神態(tài)平和安靜,如沐浴著燦爛陽光和煦春風(fēng),那么天下就沒有什么令人憎惡的人物。

 

   5、當(dāng)是非邪正之交 ,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 ; 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 ,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當(dāng)是非正邪混雜一起時,不可喪失原則地遷就他人,一點點遷就就會失去扶正祛邪的機會;當(dāng)利害得失糾葛在一起時,個人利益他人利益不可分得太清楚,分得太清楚就容易貪圖一己之私。

 

   6、蒼蠅附驥 ,捷則捷矣, 難辭處后之羞 ; 蘿蔦依松, 高則高矣 ,未免仰攀之恥。 所以 ,君子寧以風(fēng)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 

 

【譯】蒼蠅叮附在駿馬尾巴上,雖然跑得很快捷,但終歸是跟在駿馬的屁股后面;蔦蘿依附松樹而攀援,雖然爬得很高,但終歸是仰仗它物而攀附。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見識的人寧可在風(fēng)霜雨雪中自我扶持,也不要變成供別人賞玩的魚兒鳥兒。

    

   7、好丑心太明,則物不契 ;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 --士君子須是內(nèi)精明而外渾厚 ,使好丑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 ,才是生成的德量。 (善能分別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譯】心中對于美好與丑陋的界限過于分明,就會與外界格格不入;心中對于賢智與愚拙的界限過于分明,他人就不會親近你。品德高尚的文人學(xué)士必須是內(nèi)心精明而外表渾厚,對美好與丑陋的事平衡接納,對賢智與愚拙的人共享益處,這才是應(yīng)有的道德氣量。

【解】《宗鏡錄》卷1 《維摩經(jīng)》對禪宗影響尤巨,成為禪宗機鋒的靈性源頭: 師卻問諸碩德曰:行住坐臥,畢竟以何為道? 有對: 知者是道。 師曰:“‘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安得知者是乎?有對: 無分別者是。 師曰: “‘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安得無分別是乎?有對: 四禪八定是。師曰: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shù)。'安在四禪八定邪? 眾皆杜口。

 

   8、 伺察以為明者(非真明也 ),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養(yǎng)智 ; 奮迅以為速者(乃魯莽也 ),多因速而致遲,故君子以重持輕。

 

自認為看透萬事萬物的人,常常因為自覺精明而自陷愚昧,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見識的人用恬淡培養(yǎng)智慧;做事決斷雷厲風(fēng)行的人,常常是欲速則不達,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見識的人舉輕若重,謹慎行事。

 

   9、士君子濟人利物,宜居其實 ,而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則德?lián)p ;(實至則名歸,不必求 ) 士大夫憂國為民,當(dāng)有其心 ,而不當(dāng)有其語--有其語則毀來。 (心誠則通神,何須言 

 

品德高尚的文人學(xué)士接濟幫助別人,應(yīng)著眼于實際行動,而不應(yīng)追求聲名,追求聲名易使品德受損;有所作為的官員憂國憂民,應(yīng)當(dāng)是真心實意,而不應(yīng)空喊口號,空喊口號就會招致非議誹謗。

 

   10、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縱弛 ;(事無大小) 處明庭檢飾者 ,暗室必放逸。(心有明暗 ) --君子只是一個念頭持到底 ,自然臨小事如臨大敵,坐密室若坐通衢。 (一念具足三千)

 

遇到重大事情才鄭重其事的人,在小事上必然會疏忽放松;在大庭廣眾之下才注意檢點的人,回到自己的居室就會放縱行樂。品德高尚又有見識的人堅守一個信念,這樣小事也會當(dāng)做大事對待,處私宅中也如在大街上,始終表里如一。

【解】佛學(xué)中有句話非常好: 獅子搏物 ,獅子是百獸之王,獅子何以會是百獸之王 ?因為她對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認真,當(dāng)獅子要吃人的時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絕不放松,當(dāng)獅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時候,也是用全部力量,這種獅子的精神,就是無小大,無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為容易,如果以為容易往往出毛病,這就是說怎樣可以做到泰而不驕。

 

   11、使人有面前之譽 ,不若使其無背后之毀; 使人有乍交之歡 ,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使他人當(dāng)面贊譽,不如使他們不在背地下詆毀誹謗;使他人感到結(jié)交之初的快樂,不如使他們沒有長久相處的厭煩。    

 

   12、善啟人心者 ,當(dāng)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 ;(觀心而無住,有住即墮無明 ) 善移風(fēng)化者,當(dāng)因其所易而漸及之 ,毋輕矯其所難。(度人而無求 ,有求即入魔道

 

善于啟迪人們心靈的人,應(yīng)當(dāng)根據(jù)對方已有所悟的循循善誘開導(dǎo)他們,不要強行灌輸他們所不懂的;善于改變風(fēng)俗教化的人,應(yīng)當(dāng)根據(jù)對方容易接受的逐漸推行,不要給予矯正他們難以改變難以接受的東西。

【解】假如我們心空無住,有粥吃粥,有飯吃飯,任運隨緣,無拘無束,既不住空,也不著有,那就證入無為大道了。所以龐居士的女兒龐靈照說: 饑來吃飯困來眠。這是真正到家人語。在這之前,她父母各頌了一首偈子。龐居士先頌說: 難、難、難,十擔(dān)麻油樹上攤。 意思說,學(xué)佛修道很難很難,就像將麻油往樹上攤,攤得上去嗎?才攤上去油就流下來了。為什么難呢?因為修道人歷劫多生著相慣了,碰到什么東西,他的心就粘上去了,碰到好的境界他就哈哈大笑,碰到逆的境界,他就很憂煩苦惱。其實境界都是假的,都是莫須有,都是空的,世人都不知道,認為是真實的,追求執(zhí)著不放。猶如穿著棉絮在荊棘林中走路一樣,東一碰扎上去了,西一碰也扎上去了。所以說學(xué)道是 難、難、難,難得很??!其實難嗎?不難,為什么?因為我們本來是佛,不是把凡夫變成佛。你只要不迷于假的外境,心常凜覺,意常無守,你就成佛了!所以六祖說: 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覺就是佛。 很快,很快!故此龐婆說: 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 意思說學(xué)佛修道沒有難處,容易得很。 百草 表示一切事物,在一切事物的 頭上 ,意思即離開一切事物。即物而離物時還有什么東西呢?心空無住是西來大意??!

 

   13、彩筆描空 ,筆不落色, 而空亦不受染 ; 利刀割水, 刀不損鍔 ,而水亦不留痕。 --得此意以持身涉世 ,感與應(yīng)俱適,心與境兩忘矣 !(悟此道, 亦足以了生死、出輪回也 

 

用彩筆在空中描畫,彩筆不會在空中留下色彩,天空也不會受到污染;用鋒利的刀切割流水,刀刃不會受到損壞,流水也不會留下痕跡。領(lǐng)悟此種意境,并把它用到修身處世中,則你的感觸與應(yīng)驗相互適合,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14、己之情欲不可縱,當(dāng)用逆之之法以制之 ,其道只在一" ";( 以忍克己 ,則無過

    人之情欲不可拂 ,當(dāng)用順之之法以調(diào)之,其道只在一 "" 字。(以恕度人 ,則無怨

    今人皆恕以適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

 

自己的情感欲望不可以放縱,應(yīng)當(dāng)用反逆之法來抑制它,其方法只在于一個  字;他人的情感欲望不可以拂逆,應(yīng)當(dāng)用順從之法來疏導(dǎo)它,其方法只在于一個  字?,F(xiàn)在的人全都將  字用在自己身上,而將  字用于約束他人,這實在是不可以的!

 

   15、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 ,之謂" "; 必勝非勇 ,能勝能不勝,之謂 "" 。

 

喜歡查清是非并不明智,能夠查清而又不去查清才算明智;一定要取勝并非勇敢,能夠取勝而又不去取勝才可稱為勇敢。

 

   16、隨時之內(nèi)善救時 ,若和風(fēng)之消酷暑; 混俗之中能脫俗 ,似淡月之映輕云。

 

隨時隨地可以出手匡救時弊,其功德就像和緩清風(fēng)消解酷暑一樣;混雜世俗之中而又能夠超脫世俗,其節(jié)操就像淡淡月光映照輕輕薄云一樣。

 

   17、思入世而有為者 ,須先領(lǐng)得世外風(fēng)光,否則無以脫垢濁之塵緣 ;(唯大英雄能本色) 思出世而無染者 ,須先諳盡世中滋味,否則無以持空寂之苦趣。 (是真名士自風(fēng)流

 

想要入世而有一番作為的人,必須先領(lǐng)略到世俗之外的風(fēng)光,否則就難以獲得擺脫世俗垢濁的塵世因緣;想要出世而求潔身自好的人,必須先體味諳熟世俗之百味,否則就難以在空寂之中把持自己苦中尋趣。

 

   18、與人者 ,與其易疏于終,不若難親于始 ; 御事者, 與其巧持于后 ,不若拙守于前。

 

與他人交往,與其最后輕易地疏遠分手,不如起初慎重一些,不輕易讓他人親近;承擔(dān)某項工作,與其最后憑借機巧收拾殘局,不如起初大智若愚,做好點點滴滴。

 

   19、酷烈之禍 ,多起于玩忽之人;(失察 ) 盛滿之功, 常敗于細微之事。 (失道) -- 故語云:"人人道好 ,須防一人著腦;事事有功 ,須防一事不終。"(慎終追遠 

 

慘烈沉痛的災(zāi)禍大多是由于有人玩忽職守;盛極圓滿的功績時常敗落在細小輕微小事。所以有句話這樣說: 每個人都說好,還要防備有一個人懊惱鬧事;每件事都有功,還要防備有一件事不能善始善終。 

【解】中國智者(儒、道、佛)則從一開始就做著 慎終追遠 的身心踐履,努力維持和開發(fā)生命中天地之性的靈光,欲因之以引導(dǎo)生命的理性走向成圣成仙成佛的人生覺界。

 

    20、功名富貴,直從滅處觀究竟 ,則貪戀自輕; 橫逆困窮 ,直從起處究由來,則怨尤自息。

 

功名富貴,直接從它的滅失處觀看結(jié)局,貪圖依戀之心就會減輕;橫禍困窮,直接從它的緣起處追究原因,就不會再怨天尤人。

 

    21宇宙內(nèi)事,既要盡力擔(dān)當(dāng) (拿得起), 又要善于擺脫 (放得下 )。 不擔(dān)當(dāng),則無經(jīng)世之事業(yè) (福德); 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期 (智慧) 。 

 

【譯】人世間大小事情既要勇于承擔(dān),又要善于擺脫。不承擔(dān),就沒有經(jīng)歷世事的功德事業(yè);不擺脫,就沒有超脫世俗的胸襟期待。

【解】嚴陽尊者問趙州從諗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趙州答:「放下著?!棺鹫邌枺骸讣仁且晃锊粚?,還放下個什么?」趙州說:「放不下,擔(dān)取去?!棺鹫叽笪颉! ∵@是趙州禪師,幫助嚴陽尊者開悟的一則公案。

  

  此處嚴陽尊者的問話,可有兩層意境:一層是怎樣才能算是一物不帶來?另一層是如果真的能有「一物不帶來」的修養(yǎng)功夫,就該是開悟了。未開悟的人又怎么樣呢?他既擔(dān)心不開悟,又想知道開悟怎么一回事,顯示出他是一個正在被自我的煩惱所困擾的人。因此趙州禪師開示他說:「你放下吧!」意思是叫他放下什么帶來不帶來的問題。尊者還是未能領(lǐng)會,所以又問:「如果我已一物不曾帶來,那還有什么需要放下的?」他仍茫然,不知道要放下什么?如何放下?趙州再幫他一個忙:「好吧!你既然放不下,那就擔(dān)起來吧!」

  

  最后一句話使得嚴陽尊者開悟了,那是因為趙州點出「既然放不下,想必你知道放不下的是什么?那就把它擔(dān)起來呀!」這時尊者驀然回頭一想,既沒有帶來什么,也沒有什么是需要擔(dān)得起來的了,心中豁然,如釋重負,如病頓消,因而開悟了。

  

  的確,生時兩手空空的來,還有什么好放下的,死時兩手空空的走,還有什么要擔(dān)起的!最痛苦的人,是既放不下又提不起;如果你能做到既提得起也放得下,那就很好;如果你覺得根本沒什么好提起的,那也不用放下什么了,那就更輕松了。

  

  不過,身為平常人,責(zé)任心需要擔(dān)起來,執(zhí)著心應(yīng)該放下些。你具備有什么身分和職任,就當(dāng)盡心盡力盡你的責(zé)任,對于人人追求執(zhí)著的金錢、事業(yè)、名利、權(quán)勢、愛情、兒女等,有了當(dāng)然好,沒有了你就在心中放下吧。遇到順利當(dāng)然好,遭到困境,與其氣憤不平,不如退一步想放下吧;萬一放不下,就面對它接受它吧,你就做一個放得下也擔(dān)得起的正常人吧!

 

   22 待人而留有余,不盡之恩禮 ,則可以維系無厭之人心; 御事而留有余 ,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譯】對待他人留有余地,不窮盡恩惠禮遇,就可以維系難以滿足的人心;處理事務(wù)留有余地,不用盡才能智慧,就可以防備不可預(yù)測的突變。

 

    23、 了心自然了事 ,猶根拔而草不生; 逃世而不逃名 ,似膻存蚋而仍集。 

 

了卻了心念自然就諸事了結(jié),猶如連根拔起的草再也不能生長;逃避世俗卻不肯舍棄名利,就像腥膻仍存而蚊蟲隨之聚集。

 

   24 仇邊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難防 ; 苦時之坎易逃,而樂處之阱難脫。 

 

戍邊仇敵射來的弩箭容易躲避,有恩鄰里的戈矛難以防備;苦難時遇到溝坎容易跳過,快樂時卻常因失去警惕而誤入陷阱。

 

  25、膻穢則蠅蚋叢嘬,芳馨則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業(yè) ,亦不立芳名。 只是元氣渾然 ,圭角不露, 便是持身涉世一安樂窩也。 

 

【譯】膻臭污穢就會引來蒼蠅蚊子的聚集,芳香甘馨則會招引蜜蜂蝴蝶的侵擾。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見識的人不做丑事,也不樹立好名聲。只要讓自己的元氣始終充沛,不露鋒芒,就可以修身養(yǎng)性,處世如處安樂窩了。

 

   26、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 ,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 遇忙處會偷閑 ,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須以般若觀照

 

【譯】從靜止中觀看物體的運動,向閑暇處觀看人們的忙碌,這才有超脫塵俗的趣味;遇到忙碌時會忙中偷閑,處在熱鬧中能鬧中取靜,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最大功夫。

【解】能觀照的智,就是般若,被智所觀照的境,就是無明;《壇經(jīng)》的中心思想,即一超直入如來地的頓教,他說: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善知識!遇悟即成智。 又說: 世人性?,猶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妄念浮云蓋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法,吹卻迷妄,內(nèi)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 ?法身。 又說:汝若不得自悟,當(dāng)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至佛地。 人的本性原來清?,具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只因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蓋覆,不能自悟。假如得到善知識的指示,念念起般若觀照,一旦妄念俱滅,內(nèi)外明徹,頓見真如本性,自成佛道。這是禪宗的根本思想,后世禪家所說,都不外乎把它演繹或擴大。

 

   27、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 ; 希千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丑。 

 

與其讓千百人獲得歡樂,不如消解一個人的怨恨;與其希望做成千百件好事獲得榮耀,不如小心謹慎莫因做錯一件事而出丑。

 

   28、落落者 ,難合亦難分;欣欣者 ,易親亦易散。是以君子寧以剛方見憚,毋以媚悅?cè)∪荨?/span>

 

與孤傲剛直的人結(jié)交很難,一旦結(jié)交,則地久天長難以分離;與開朗活潑的人結(jié)交很容易,但親近容易,分手也容易。因此,品德高尚又有見識的人寧可用剛直方正讓人懼怕三分,也不用點頭哈腰搏取他人歡心。

 

  29.意氣與天下相期,如春風(fēng)之鼓暢庶類 ,不宜存半點隔閡之形;(宇宙 ,如性海一水泡) 肝膽與天下相照 ,似秋月之洞徹群品,不可作一毫?xí)崦林疇睢?(萬物, 乃心鏡一微塵 )

 

【譯】意氣與天下人想期許,猶如春風(fēng)吹遍大地,激發(fā)萬物生長,不應(yīng)有半點的阻礙隔閡;肝膽與天下人相映照,好似秋天明亮的月光照徹萬物,不應(yīng)有絲毫的模糊曖昧。

【解】《碧巖錄》第50則:

僧問云門: 如何是塵塵三昧?門云: 缽里飯,桶里水。
塵塵 ,是六識對象的六塵,指客觀的一事一物。 三昧 是指將心定于一處 或一境 的安定狀態(tài)。修行者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此一狀態(tài)即是 三昧 ,它是一個人的心境完全與某物混然一體的境界。 塵塵三昧 ,謂華嚴四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度A嚴經(jīng)》稱一塵之中現(xiàn)無量剎,進入一微塵的三昧,即表示一切諸法事事無礙。本則公案是拈出《華嚴經(jīng) ·賢首品》 一微塵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塵定。而彼微塵亦不增,于一普現(xiàn)難思剎 的話頭,名為塵塵三昧,意為雖一微塵也入于事事無礙法界,萬象互融互攝,同時安住于一一法位獨立存在。但若對塵塵三昧只作概念上的理解,就得不到事事無礙的實證。所以云門直指現(xiàn)境而使人實證。禪之所以為禪,正存在于此。

 

   30.仕途雖赫奕,常思 () 林下的風(fēng)味 ,則權(quán)勢之念自輕;(世外高人多 ,可羨!) 世途雖紛華 ,常思()泉下的光景 ,則利欲之心自淡。(地獄刑罰重 ,可怕!)

 

做官之路雖然顯赫光彩,經(jīng)常想一想山林退隱的風(fēng)景趣味,那么,貪圖權(quán)勢的念頭就會減輕;凡俗世界雖然紛繁華麗,經(jīng)常想一想黃泉之下的凄慘景象,那么,追求利于的心思就會淡薄。

 

  31.鴻未至先援弓 ,兔已亡再呼矢,總非當(dāng)機作用 (觀機則不失); 風(fēng)息時休起浪 ,岸到處便離船,才是了手工夫 (觀心則不昧)。 

 

大雁未到就已張弓搭箭,兔子已跑才去呼喚獵犬,這都不是合乎時機之作為;大風(fēng)已平息時不要再鼓起波浪,渡船已到岸邊就應(yīng)離船上岸,這才是識時務(wù)之俊杰。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