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手型
八極拳的手型大致可分成靜態(tài)手型和運動手型兩種,其靜態(tài)手型主要有掌、拳、勾三種。 掌五指自然分開,掌、指微屈向前,靜態(tài)時,掌心空虛內收;動態(tài)觸物時,意、氣、力合一外凸,掌型呈荷葉狀,八極拳門稱之為“荷葉掌”。(圖1-1)
拳四指屈卷松握,拇指搭于食指、中指第一指節(jié)處。(圖1-2) 勾屈腕垂指,拇指搭于食指、中指第一指肚結合部,無名指與小指自然彎曲。(圖1-3) 八極拳除以上介紹的三種基本手型外,運動中還有八種變化手型,吳秀峰先生總結為:錘(圖1-4)、瓦(圖1-5)、斧(圖1-6)、桿(圖1-7)、刺(圖1-8)、叉(圖1-9)、錛(圖1-10)、鐮(圖1-11)?!逼鋵?八極拳的手型本無固定模式,要隨機應變,手型變化必須結合于實用,不能由于教條而貽誤戰(zhàn)機。
八極拳步型
八極拳的步型分馬步、弓步、虛步、仆步和歇步,運動變化中大致還可分為十六大步型。八極拳的步型以馬步為基礎,其他各種步型都是馬步的派生與變化。它與八極拳手型要求的思想基本一致,只要馬步的基礎打牢了,其他步型會迎刃而解。 1、馬步(圖2-1) 八極拳的馬步與其他拳種的馬步在動作要求上略有不同。要求兩足平行叉開時,腳尖稍內扣,兩個涌泉穴的距離在兩腳半至三腳之間。身體屈蹲時,會陰穴與涌泉穴的直線距離呈等邊三角形。十趾抓地,兩腳掌外撐懸“涌泉”,如趟泥狀,雙膝外扣內撐,“會陰”與“丹田”“腎俞”穴相抱,“百會”與“會陰”“涌泉”三穴平行垂直于地面。

2、弓步(圖2-2) 弓步與馬步兩腳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身體略向前俯,弓屈一腿的膝蓋頂端與腳尖平行垂直于地面,另外一腿蹬直,全腳掌踏地,高度與馬步基本相同。弓步又分正弓步、側弓步、左弓步和右弓步四種形式。 3、虛步(圖2-3) 八極拳的虛步有著自己的特色,講究3:7分力,雙腳踏地。虛步兩腳之間的距離略小于馬步與弓步,松胯夾襠,與馬步同高。分左虛步、右虛步兩種形式。
4、仆步 八極拳的仆步與其他拳種基本相同,不作詳細介紹。
5、歇步 八極拳的歇步與馬步同高,后歇一腿放松,且自然彎曲。 八極拳除以上介紹的幾種步型外,運動中還有許多變化著的步型,如四六步、三七步、跟提步、盤提步、翻蹄步、獨立步、跪膝步、并步、闖步等,八極門稱之為“十六大步”,而這些步型都是以上幾種步型的運動變化。
八極拳的手法、步法與身法
任何一種武術,只要談起手法與步法,就脫離不了身法,因為手法、步法與身體構成了人在運動狀態(tài)中的有機整體,少了哪一部分都顯得不完整。古人講“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立體的“九宮”思維空間,而人起決定作用,其他事物都隨著人的存在而被認識、利用了發(fā)展。“天、地、人”,又被稱為“三才象”,要求在運動過程中人必須“知天時,識地利、百戰(zhàn)不殆”。
就人體而言,在武術概念內可分為上、中、下三盤。上盤指“膻中穴”以上部位,中盤指“丹田”穴至“膻中”穴部位,下盤指“丹田”以下部位。 拳歌曰:“上使云、捋、提、按、刁、抱、纏、戰(zhàn);中使挨、膀、擠、靠、盤、別、肘、胯;下使吃根,埋根,毒蛇擺頭。” 又曰:“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腳如鉆,尾閭中正神貫頂,剛柔圓活上下連,體松內固神內斂,滿身輕俐頂頭懸;陰陽虛實變化急,命意源泉在腰間?!?br> 對于八極拳手法、步法和身法的認識,歷代八極拳先賢都認為不能把它們孤立看待,如果人為地將其截然分開,將會犯形式主義錯誤,因為八極拳的顯著特點是講究“六力合一”“三盤并擊”,要求“彼不動我不動;彼若動我全動”“動一發(fā)而牽全身”。手法運用上講究,“進如殳錯,撤如勾戈,發(fā)如炸雷,退若揉食”。手法變化因勢而生,刁、拿、鎖、扣順其自然。 八極拳的步法與手法相協調,講求“打一不打二”,落腳呈“跺、碾、闖”三合一,并有搶吃半步的習慣,八極拳門稱之為“半步拳法”。
 八極拳的身法講究貼近進攻,“動手如親嘴”。而形成上述技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八極拳訓練的基本功法決定的。大凡接受八極拳訓練之初,除樁功訓練外,大部分精力都應放在柔手、柔腿、三靠劈、貼山靠和單式的訓練上,學生通過這種有目標的訓練后,身體各部位的機能和抗擊打能力、爆發(fā)力明顯增強,在技擊使用中就能最大限度地揚己所長,避己之短。八極拳的使用原則用以下幾個字概括,叫“一引、二進、三打、四摔、五擒、六扣”,這“引、進、打、摔、擒、扣”雖然在各種武術中都常見,但如果用這樣一個順序把它們串聯起來,就足可以說明八極拳的身法變化規(guī)律了。又因為八極拳在套路訓練中多以中平為主,講究“提腿不過膝”“出拳不宜密”,動則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和“拳打百步不算遠,取勝就在一寸間”,故每拳、每式,每個步法、身法都要協調一致,以全靜、全動,“靜久生動,久動歸靜”的理念來支配每一個拳架招式。八極拳前輩對其手法、步法與身法的變化還有“進術論”“靜心論”“趨避法”的論述,而這些論述的核心就是要求練功者必須“循序漸進,順其自然”;使用中必須“心靜澄明,臨危不懼,以己之長,克敵之短”。
八極拳靜樁功
提到靜樁功,應首推八極拳的馬步“兩儀樁”,此樁是八極拳全部理論與技術的立根之本。 吳連枝先生還結合前人的思想與自己的體會總結出了八極拳的“內功五法”。內功五法對一般人而言具有“壯骨、養(yǎng)生、調氣,療身”功效,而對習武者,可以聚精、聚氣、聚力,提高身體耐力,改善自身各部位的協調與配合,有很好的學術研究價值。 關于“兩儀樁”的動作要領,突出的技術特點是:“頭頂腳實,立身中正,松肩沉肘,意于丹田”。 練習“兩儀樁”,也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時間可由短到長,要突出效果訓練,要按技術要領去做,不能以樁蹲的時間長短論功力深淺。樁功是套路訓練的一種鋪墊,也是技擊使用中舉足輕重的要素之一,必須扎扎實實地練好。 除馬步“兩儀樁”外,八極拳的靜樁功中還包括“弓步懸指樁”“仆步疊手樁”“虛步拉弓樁”“提膝獨立樁”等,這些樁功練習,其基本要求與馬步樁大致相同,只是著重點不同,是馬步形式的變化而已。拳譜日:“八極拳步法純系馬步一式,尚如與較量發(fā)勁時,氣自丹田吐,拳注掌心按實。始用力吐氣,須開聲三字‘沾、按、吐’。意朝上起,堅逼短馬蹬,如遇敵時,一要心力;二要熟;三要膽壯;四要通;五要精足鎮(zhèn)靜待;六要精神對彼快;七要氣力全身注;八要見式順式行;九要急快如電閃;十要發(fā)動不須停?!?br> (一)馬步樁 1、平推懸指樁身體呈立正姿式,右腿向右跨步,兩手疊于丹田部,右手掌在下,左手掌在上,身體下垂成弓步,雙臂向上環(huán)繞于胸前平推出,目視前方。(圖3-1-1、圖3-1-2、圖3-1-3)
2、平展懸指樁 雙掌握拳勒肘于兩肋側,提手換掌左右平推出,目視左掌。(圖3-2-1、圖3-2-2)
3、垂手懸指樁 兩掌自然下垂,目視前方。(圖3-3-1) 4、兩儀樁 收右臂,右拳落于腮側,拳心朝上;收左臂于左胸前,拳心向下。(圖3-4-1)
(二)弓步懸指樁 接上動,雙臂勒肘,左轉體,雙手前后立掌后平推成左弓步,目視右掌;右式與左式相同,方向相反。(圖3-5-1、圖3-5-2、圖3-5-3)
(三)虛步拉弓樁 身體呈現虛步拉弓式,前臂握拳平伸,后手的握拳勒于腰際,目視前手;左式與右式相同,方向相反。(圖3-6-1、圖3-6-2)
(四)提膝獨立樁 提左膝,足尖內扣右掌托舉,左掌立收于右肩下側,目視左側;右式與左式相同,方向相反。(圖3-7-1、圖3-7-2) (五)盤步樁 邁右腳,雙腿屈步下蹲,左臂伸拳向前下方推出,右掌勒于腰間,掌心向上,目視左掌,左式與右式相同,方向相反。(圖3-8-1、圖3-8-2)
(六)仆步疊手樁 左腳左伸,右腿屈膝下蹲,成左仆步;左手立掌于胸前,右臂曲肘握拳于腰際,目視左側,右式與左式相同,方向相反。(圖3-9-1、圖3-9-2)
要領
1、馬步樁拳歌曰:“頭頂藍天,腳踏清泉,懷抱嬰兒,兩肘頂山。”要求:微收下額,兩肩自然下垂,含胸拔背,兩膝自然彎曲,兩腳平行,雙膝內扣外撐,雙腳距離約在兩腳半至三腳之間。膝蓋,腳尖與地面垂直,大腿與小腿夾角約在105°~107°之間。手肘不頂不丟,上肢放松撐起,下肢合攏緊抱,意守丹田。
 2、弓步懸指樁身體自然下沉,彎曲一腿,膝蓋與腳尖垂直,其他與馬步樁要求相同。
3、虛步拉弓樁身體下沉,重心落于后腿,前腳掌踏地,其他與馬步樁要求相同。
4、提膝獨立樁獨立足五趾抓地,懸腳心,膝微曲,提起之腿足尖內扣,松貼于獨立腿,膝蓋盡量高于腰胯,護襠、護肋,其他與馬步樁要求相同。 5、盤步樁兩膝微合,夾襠合閉,含胸合抱。
6、仆步疊手樁雙足跟踏地,仆腿伸直,弓腿蓄力涵發(fā),其他與馬步樁要求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