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秋的最初記憶來自某個月圓之夜。
嗜甜如我,既消受不了廣式月餅重油重糖甜死人不償命的風格,也不喜歡口感僵硬的冬蓉紅綠絲百果蘇式月餅。唯一留下好感的是蘇式月餅的餅皮,輕敲餅面,外層酥皮如白雪似鵝毛飄下,翻起白色細浪,美呆啦。京式月餅四大件之一翻毛月餅,其實借鑒的就是蘇式餅皮做法,借由“南店北開”,由稻香村發(fā)揚光大。現(xiàn)如今,不論是哪門哪派中式點心,都少不了酥皮的襯托。 在上海,最受歡迎的蘇式月餅當屬鮮肉月餅,細分之下,也有梅干菜鮮肉月,榨菜鮮肉月等等。臨近中秋,幾乎每家老字號,光明邨,沈大成、西區(qū)老大房,真老大房,還有各家食品店門口,都排得烏泱烏泱的。 相比那些被端端正正擺在精美包裝盒里不知道被轉(zhuǎn)了多少次手的廣式月餅們,這些新鮮出爐還帶著熱氣的小鮮肉們簡直是人間尤物。淡黃色的酥皮層層疊疊,輕啟一口,酥皮便撲撲簌簌落了一大片,餅皮酥而不硬,靠近肉餡的餅面更是飽浸了肉汁,鮮的舞眉毛。吃酥皮鮮肉月,姿勢不對,你就等于落了個吃一半掉一半的悲慘下場。所以,推薦的姿勢是,嗯哼,請一手持餅,一手掌心朝上守在嘴巴下方,吃完月餅,再悉數(shù)收了手心里七零八落的餅皮余黨。 頭一次吃鮮肉月,是在高一。那年的中秋,學校給每位住校生發(fā)了一枚鮮肉月,外加一碗甜芋艿。清甜的芋艿和湯恰到好處化解了鮮肉月的油膩,自此以后,對鮮肉月便念念不忘。到了上海,才發(fā)覺,這里簡直就是鮮肉月黨的天堂吶。從此,再也不用為了應景吃那些嚼著像是肥肉的冬蓉蘇式月餅,還有甜膩的廣式月餅啦。 文 初照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