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方面,2013年和2014年初給新聞業(yè)帶來了沉寂已久的生機。盡管過去幾年的故有挑戰(zhàn)在繼續(xù),還有新的挑戰(zhàn)浮現,但是今年的作為給美國新聞業(yè)的未來帶來了一絲樂觀,或者說是希望。 數字化已在新聞領域爆發(fā),帶來新的科技知識,新的資金和吸引眼球的高級人才。曾靠誘騙點擊賺取瀏覽量的BuzzFeed,如今擁有170名新聞員工,其中包括杰出人物普利策獎所得者馬克·斯谷弗斯(Mark Schoofs),并被ProPublica新聞室的保羅·斯蒂格(Paul Steiger)謂其理想的工作地,如果能重返年輕的話。Mashable公司現有70名新聞員工,并挖角到《紐約時報》的前任助理執(zhí)行編輯吉米·羅伯茨(Jim Roberts)任其首席新聞官。今年一月,艾澤拉·克林(Ezra Klein)離開《華盛頓郵報》跳槽到Vox Media,作為發(fā)展其“解釋性新聞”理念的新天地。很多此類公司本身就是成功的數字品牌,始終以科技為發(fā)展核心,并用其他地方的運營資本發(fā)展新聞業(yè)務。 其他途徑的新收入也在流入新聞企業(yè)。一些新興的企業(yè)家,如杰夫·貝佐斯(Jeff Bezos)、約翰·亨利(John Henry)和皮埃爾·歐米迪亞(Pierre Omidyar),都在將其資金投入到這個行業(yè),要么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實業(yè),要么為傳統新聞帶來新的生機。在他們卓越的資歷中,除了財富,是他們身兼科技行業(yè)的圈內人和新聞媒體的圈外人。慈善款項也在增長,多數關注在更小眾的尋求填補新聞集團因財政削減而留下新聞報道空白的新聞源。最近的是2014年3月, 杰羅米基金會(Jerome L. Greene Foundation)宣布向紐約公共廣播電臺捐資一千萬美元以幫助其建立數字業(yè)務,建立數字業(yè)務是所有非盈利新聞機構的心聲。 這一年還前所未有地有力證明了新聞參與了社交媒體和移動設備的大爆發(fā),這在某種程度上使新聞前所未有地觸及到更多的受眾。半數的Facebook用戶在頁面上可以瀏覽新聞,盡管這并非他們本意。最可能在Facebook上獲得新聞的用戶年齡段介于18到29歲。這同樣適用于網絡視頻的增長用戶。半數在網上看視頻的用戶會看新聞視頻。所以,年輕人是最主要的受眾。 隨著這股動力而來的質疑是:人們收到的新聞資訊中有多少是這股動力帶來的。在此提供去年的資料來昭示部分觀點。我們首次統計發(fā)現近500家數字新聞媒體中有近5,000個全職新聞專業(yè)職位,多數是在過去五年中設置的。但是絕大數原創(chuàng)新聞報道的機構仍然來自傳統報業(yè)。然而報業(yè)的工作岌岌可危。2012年,全職專業(yè)的新聞室工作招聘下降了6.4%,預計2013年將會有更大降幅。僅Gannett公司一家就預計要裁員400名,而Tribune Co.表示要裁減700名員工(部分非新聞室職位) 來自慈善家,企業(yè)資本家和其他個人以及非傳媒類公司的新的資金,盡管振奮人心,但總數不過是支撐專業(yè)新聞報道所需資金的極小一部分。來自紙媒和電視廣播的固有的廣告收入依然占據過半的行業(yè)總收入用以支撐新聞報道,雖然紙媒的廣告收入在急劇減少。盡管看到一些新的收入來源,如數字訂閱和數字會議,但是報紙廣告的總收入自2003年起到2013年下降了49%(2013年的數據還包括了一些小眾和非按日發(fā)行的刊物)。電視廣告收入雖然目前尚且穩(wěn)定,但由于網絡視頻的可及性,其未來也堪憂。更重要的是,多數由這股動力所帶來的新的收入并非來自新聞報道本身。 過去一年間發(fā)生許多給居民帶來多重影響或者影響不明的新聞事件。本地電視臺,作為穩(wěn)居美國成年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首要來源,在五年里首次見證了觀眾群的增長。盡管同時,制作原創(chuàng)新聞的電視臺相比2012年變得更少了,主要由于對電視臺的收購令更少數的公司掌控更多的電視臺。值此時刻,全美952家播送新聞的電視臺中有整整四分之一不是自制新聞節(jié)目。附屬的電視臺遵守共享協議,意即其內容來自它方制作。這對于受眾的影響似乎因市場不一而有所差異,有些市場通過播送新增的新聞增加了潛在的受眾——即使那些新聞播報與其他地方臺雷同。有些市場上的新聞在縮減,原因是新聞組織為了經濟效益而裁減員工和減少內容制作。 數字新聞方面,在去年的新聞媒體報告中所昭示的公共關系與新聞的交疊現象變得越發(fā)顯著。其中一項重要的創(chuàng)收嘗試涉及到商業(yè)廣告贊助的內容,多由網站記者采寫,并以某種方式放在新聞報道頁面,有時與新聞故事別無二致。在早期的采用者如《大西洋月報》和Marshable的引領下,這種業(yè)界所謂的“原生廣告”在2013年迅速發(fā)展起來?!都~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最近的《華爾街日報》都在著手或在發(fā)布計劃安排員工做這種廣告,通常都作為新的“內容定制部門”的一部分。eMarketer預測原生廣告的花費將在2014年達到20.85億美元。 許多此類內容發(fā)布機構最初就表示要謹慎對待這類廣告,《華爾街日報》的首席主編吉拉德·貝克(Gerard Baker)甚至將其形容為“浮士德的交易(筆者注:又稱魔鬼交易)”。不過最后還是有很多發(fā)布機構得出一個與貝克類似的結論,根據The Journal的引述,貝克曾表示他“相信我們的讀者將會意識到什么是贊助的內容,什么是來自我們全球各地員工的文章”。這是一種情況,或許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廣告商所贊助的定制內容只要讀來有用就不會引起讀者的反感。不過幾乎沒有公開的數據提供受眾對于這兩種情況的反饋。 盡管可以證明Facebook用戶也在看新聞——半數用戶表示瀏覽六種以上的各類新聞資訊,但近期皮尤的研究數據(Pew Research data)發(fā)現這些消費者和新聞網站的互動率相對較低。另一個關于社交媒體的發(fā)展的疑問是:這種將自主選擇的過程與自動得出的新聞訂閱相結合,是否使美國人得到的信息范圍變得狹隘? 今年一件最重大的事件要數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文件被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泄露出去,這凸顯出數字時代的新聞業(yè)所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zhàn):網絡內容易被破解。這威脅到記者們的通訊安全及其說服線人提供消息的能力,最終將可能致使事件無法被報道以及被傳達給受眾。 一年前,《新聞媒體狀況》報告(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指出一個嚴峻的事實,證明了主流媒體的持續(xù)衰落對內容和讀者的滿意度帶來沖擊。如上所述及全文內容,很多此類問題仍然存在,有的在加深,新的問題也在浮現。但是,去年的新跡象還是帶來了一種認知:一些重要的甚至可能改變大局的事情正在發(fā)生。如果說2013年的發(fā)展目前看來僅是滄海一粟,但這“一粟”的分量似乎重過其他。這些發(fā)展背后的動力是現實存在的,哪怕它對民眾和整個新聞系統的沖擊尚不明了。 今年的年度報告,是我們第11次發(fā)布,旨在對收入、職位、科技、內容和消費者行為等方面進行檢視。此次報告的結構相比以往有所不同,以求闡釋新聞行業(yè)的擴大、不斷增長的科技的影響力,以及分享我們的數據的新方式。本年度報告包括四個原始研究調查報告和兩個圖表,以及一些重要發(fā)現和一個涵蓋歷年統計數據的提供搜索的數據庫。在這些報告中,出現以下6大趨勢: 1) 30家最大的純數字新聞媒體擁有近3,000名員工,他們的投資領域之一就是全球化報道。Vice Meida擁有35家海外分部;《哈芬頓郵報》希望今年從11個國家擴大到15個;BuzzFeed聘用了一名外籍編輯負責監(jiān)督其向孟買、墨西哥、柏林和東京等地的擴張。成立了兩年的商業(yè)博客Quartz在倫敦、曼谷和香港都有記者,其采編團隊會19種語言。與此同時,主流媒體的全球觸角卻在收縮。與80年代末相比,晚間新聞的海外報道在2013年減少了大半。為美國報業(yè)工作的國際記者也在2003至2010年間減少了24%。隨著新興的純數字化新聞機構在不斷招兵買馬,美國或將在數十年來見證第一次真正的國際化報道的壯大——除去個別新成立的媒體如Global Post。 2)至今,流入新聞業(yè)的新投資或許更多的是關于促進報道的新方式和接近受眾的新方式,而非發(fā)展新的可持續(xù)的收入結構。推測自本報告,美國的新聞業(yè)獲得逾600億美元的年收入。就目前來看,廣告收入占據總收入的近三分之二,其中大多還在沿襲傳統的模式。來自受眾的收入占四分之一,并在總金額和股份方面繼續(xù)增長。但這部分收入也可能來自小眾的,至少是固定的,一群投資者。新型的收入如線上活動和網上咨詢占比約7%,不過來自諸如風險投資和慈善投資只占總收入的1%。關于該等式值得探討的一部分是對于擺脫了傳統媒體結構的數字媒體能在哪里節(jié)約資金,畢竟在開發(fā)和維護技術上產生新的支出.3)社交媒體和移動設備的發(fā)展所帶來的不只是吸引更多的受眾,它們還在改變新聞采編的流程。此次披露的新的調查數據發(fā)現半數(50%)的社交媒體用戶會分享或轉載新聞故事、圖片或視頻當近似的用戶(46%)在社交網站上討論新聞事件或活動時。并且隨著手機的普及,公民們在類似波士頓爆炸案和烏克蘭起義這些新聞事件中扮演著重要的目擊者角色。數據表明,大約十分之一的社交媒體用戶發(fā)布過自拍的新聞視頻。11%的網絡新聞受眾向新聞網站或博客提交過個人作品(包括視頻,照片,文章或評論)。不過同樣重要的是新聞在這些平臺中功能性的改變。在社交型網站,甚至在很多新的純數字網站,新聞與所有其他類型的內容相混合——于是當人們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會碰巧看到新聞。這種“碰巧”對于新聞而言意味著觸及到那些可能錯失它的受眾的機會,不過似乎少數來自新聞機構。在Facebook上獲得新聞的用戶,僅三分之一有關注新聞媒體或記者。相較地,新聞故事多分享自朋友圈。根據另一份皮尤調研(Pew Research)對著名新聞網站的網站流量的研究,有極少數的Facebook用戶會直接訪問網站。對于新聞網站而言,這表示單一的數字化戰(zhàn)略不論在捕捉用戶還是在建立實際的收入方面,都力有不逮。 4)講述故事的新方式帶來機會和挑戰(zhàn)。在2013年的一個大爆發(fā)就是網絡新聞視頻。由數字化視頻帶來的總廣告收入在2012年到2013年間增長44%,并預計將繼續(xù)增長(沒有專門就新聞視頻計算出的數據)。目前,盡管這部分規(guī)模尚小,只占美國所有數字化廣告收入的10%。僅Youtube一家就占了這部分收入的20%,Facebook現在也開始進軍數字化視頻廣告的市場,并且根據其在圖片廣告收入上的快速增長,它將很快在這個市場擁有較大份額。從受眾吸引力方面來看,三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觀看網絡新聞視頻,但該類用戶的增長在大幅放緩。自2007年至2009年增長了27%后,之后的4年僅增長了9%。如前所述,視頻分享的巨頭如YouTube和Facebook早已占據了網絡視頻市場的大部分。不過,一些新聞機構正在加大對數字視頻的投資?!豆翌D郵報》的HuffPost Live視頻欄目已達一周年。《德克薩斯論壇報》通過舉辦一場成功的“起跑(Kickstarter)”之戰(zhàn)籌得購買設備的資金,以期對2014年德州州長的選舉進行全程流媒體視頻直播報道。多媒體公司Vice 在2014年初新推出了針對新聞故事的多媒體門戶網站。 5)在美國成年人群中普及率達90%的地方電視臺,在2013年經歷了重大變革,這些大多不為人知。近300家地方電視臺在2013年以總價逾80億美元的價格易主。交易量較2012年增長205%,價值達367%,呈現“強者愈強”的態(tài)勢。如果所有交易都順利完成,Sinclair Broadcasting獨自將在77個市場里擁有或提供167家電視臺,覆蓋近40%的美國人口。Sinclair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大衛(wèi)·史密斯(David Smith)在去年12月的UBC會議上表達了進一步擴張的意愿:“我很樂意擁有這個國家80%的市場如果我有可能做到的話,甚至是90%?!蓖苿?/span>并購的主要動力源于地方電視臺向有線電視運營商所收取的轉播費的增長。Meredith(擁有13家電視臺)和Scripps(擁有19家電視臺)皆表示其轉播收入在過去三年里幾乎翻了三倍。從節(jié)目內容來看,一個清晰的結果是同一市場有越來越多的電視臺在聯合運營并共享更多的內容。2014年初,全美有210家地方電視臺中近半數簽署了聯合服務協議,而在2011年是55家。越來越少的電視臺在制作獨立的節(jié)目。這對消費者帶來的最終影響尚難評估,但所有者所獲得的利益是無需爭辯的。 6)美國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無疑將對美國的新聞業(yè)帶來沖擊,而在人口增長最快的拉丁裔人口中,我們已然看到了轉變。2002至2012年間,美國的拉丁裔人口增長了50%,達5,300萬人。增長多來自出生在美國的人口,而非新移民,這一點與幾十年前相反。因此,越來越多的拉丁裔人是本土生長并且越來越多的人能流利地使用英語。在此趨勢之下,越來越多的大眾媒體公司,如ABC、NBC、??怂购汀豆翌D郵報》都建立了西班牙語新聞部門。自2010年起,共有6家全國性的拉丁美裔媒體,它們被大眾媒體公司全資控股,或者伙伴合作。然而,并非全部都取得了成功。今年初,NBC Latino,一家新聞網站,在僅僅16個月后便關閉;擁有網站和廣播的CNN Latino在成立僅一年后關閉。與此同時,ABC和環(huán)球影業(yè)共同創(chuàng)辦的Fusion,最初瞄準拉丁裔“千禧一代”,但隨后改以更廣泛地將所有的“千禧一代”視為受眾——目前美國規(guī)模最大、最多元化的一代群體。隨著美國人口結構的轉變在繼續(xù),其對新聞生態(tài)系統的影響也將繼續(xù)。 |
|
來自: 昵稱14979747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