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闡釋
以景結(jié)情,是詩歌結(jié)句的一種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zhuǎn)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jié),結(jié)束詩句,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chǎn)生韻味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
概念舉隅
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后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span>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jié)情的手法余味無窮,耐人尋味。
再如王昌齡《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span>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么結(jié)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來表現(xiàn)“不盡”呢?詩人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jié)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xiàn)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么感想?是無限的鄉(xiāng)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xiàn)實的憂怨?許渾《謝亭送別》中“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末兩句,上句極寫別后酒醒的悵惘空寂,結(jié)句卻并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這種借景寓情,以景結(jié)情,比直抒別情更富感染力,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鏈接高考
在上海高考卷中,近年兩次考題涉及到這一表達技巧。2004年要求閱讀明朝詩人杜庠《赤壁》詩:“水軍東下本雄圖,千里長江隘舳艫。諸葛心中空有漢,曹瞞眼里已無吳。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簫聲夜月孤。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礬鷗鳥滿煙蕪?!?/span>完成下題:就詩歌中畫線的句子,結(jié)合全詩,從一個角度(如景與情的關(guān)系)寫一段鑒賞文字(80字左右)。此題是鑒賞題,要注意尋找切入點,不過題干已作了提示:景與情的關(guān)系。這一提示實際上告訴了你如下信息:從末句的位置看,是以景結(jié)情;從抒情方式看,是借景抒情。因此必須弄清楚作者為什么寫景,景中含有怎樣的情。在分析前六句的基礎(chǔ)上,再看尾聯(lián),詩人從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興感的眼前風物,不堪回首是傷感于歷史的變遷和現(xiàn)實的荒涼。三國英雄今安在,蘇子泛舟何處尋。面對荒磯鷗鳥、衰草寒煙,多情善感的詩人撫今追昔,感慨萬端,更兼仕途失意,生活坎坷,命運乖舛,一腔憂思愁緒向誰說,以景結(jié)情,詩人的百般感觸盡在不言中,也給全詩籠上了一層由歷史的滄桑感、宇宙的蒼涼感和人生短暫渺小的空虛感相交織的凄愴意緒。
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閱讀宋詞《喜遷鶯·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jié)。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年少,玉腕彩絲雙結(jié)。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fā)。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荷花十里,一鉤新月?!?/span>回答:畫線句的描寫與前面的熱鬧場景截然不同,這樣的寫法好在哪里?
畫線句從全詞的位置上看,在結(jié)尾處,且是描寫,屬于典型的“以景結(jié)情”的寫法;從題干的提示語“與前面的熱鬧場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靜”的場面,自然是“動靜對比”。如果不知道“以景結(jié)情”的表達技巧,此題的回答就不完整。
【練習鞏固】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這首詩尾聯(lián)在寫法上與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
2.閱讀明代夏完淳《即事》,完成下面題目。
即事
夏完淳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此詩尾聯(lián)在表情達意上有何特色?
答案與解析:1.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誼。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彈劾和懲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劉士元沖突,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后來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達縣)司馬。元和十年,白居易上書,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結(jié)果得罪權(quán)貴,被貶為江洲司馬。上面這首詩,就是元稹在通州聽到白居易被貶的消息時寫的。詩的中間兩句是敘事言情,表現(xiàn)了作者在乍一聽到這個不幸消息時的陡然一驚,語言樸實而感情強烈。詩的首尾兩句是寫景,形象地描繪了周圍景物的暗淡凄涼,感情濃郁而深厚。
元稹貶謫他鄉(xiāng),又身患重病,心境本來就不佳?,F(xiàn)在忽然聽到摯友也蒙冤被貶,內(nèi)心更是極度震驚,萬般怨苦,滿腹愁思一齊涌上心頭。以這種悲涼的心境觀景,一切景物也都變得陰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燈”,覺得是失去光焰的“殘燈”;連燈的陰影,也變成了“幢幢”──昏暗的搖曳不定的樣子。“風”,本來是無所謂明暗的,而今卻成了“暗風”。“窗”,本來無所謂寒熱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滲透,連風、雨、燈、窗都變得又“殘”又“暗”又“寒”了。“殘燈無焰影幢幢”、“暗風吹雨入寒窗”兩句,既是景語,又是情語,是以哀景抒哀情,情與景融會一體、“妙合無垠”。
詩中“垂死病中驚坐起”一語,是傳神之筆。白居易曾寫有兩句詩:“枕上忽驚起,顛倒著衣裳”,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貶謫、前往江陵上任時寫的,表現(xiàn)了他聽到送信人敲門,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來信的情狀,十分傳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驚”,寫出了“情”──當時震驚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則寫出了“狀”──當時震驚的模樣。如果只寫“情”不寫“狀”,不是“驚坐起”而是“吃一驚”,那恐怕就神氣索然了。而“驚坐起”三字,正是維妙維肖地摹寫出作者當時陡然一驚的神態(tài)。再加上“垂死病中”,進一步加強了感情的深度,使詩句也更加傳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難的。然而,作者卻驚得“坐起”了,這樣表明:震驚之巨,無異針刺;休戚相關(guān),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誼之深,于此清晰可見。
按照常規(guī),在“垂死病中驚坐起”這句詩后,大概要來一句實寫,表現(xiàn)“驚”的具體內(nèi)涵。然而作者卻偏偏來了個寫景的詩句:“暗雨吹風入寒窗”。這樣,“驚”的具體內(nèi)涵就蘊含于景語之中,成為深藏不露、含蓄不盡的了。作者對白氏被貶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憤懣,還是悲痛?全都沒有說破,全都留給讀者去領(lǐng)悟、想象和玩味了。
2. [難詞注釋]①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稱「即事詩」。②角:即軍中畫角。③縞素:孝服。作此詩時,詩人之父母抗清失敗殉國。④戈船:指抗清義軍的水師。⑤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種管樂器。
[創(chuàng)作背景]〈即事〉共三首,是作者于順治三年(1646)參加抗清義軍后所作。這里選了其中一首。當時南明都城南京已為清軍所破,魯王逃亡下海,作者的父親也兵敗殉國,他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寫成此詩的。
[內(nèi)容評析]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并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diào),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勁的風中,傳來軍中清遠的號角聲;血紅的落日里,飄動著鮮艷明亮的戰(zhàn)旗。我穿著素白的喪服,決心為國雪恥,為父報仇;駕著堅固的戰(zhàn)船,在煙波浩渺的太湖里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這壯闊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恥復國,生死決戰(zhàn)的激烈情懷!末尾通過胡笳聲聲,月色清冷,滿城凄涼的景象描寫,帶給人無限的悲慘和凄涼。
詩之一三聯(lián)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lián)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huán)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內(nèi)心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的以景結(jié)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仿佛可見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