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雨”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今載籍中寥若晨星。而對“梅雨”的文學記載,又絕大多數出自古典詩詞,尤顯中國古典詩詞之博大精深。
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的一段持續(xù)時間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節(jié),這段時間里,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進入梅雨季節(jié)后,江南一帶幾乎天天都在下雨。一會兒陰雨綿綿,雨點飄灑著鉆進雨傘,濕了行人的頭發(fā)衣衫。一會兒傾盆大雨,豆大的雨點從變黑的天空傾瀉下來,地上很快積成水洼,浸透了行人的鞋襪。即使不下雨的時候,也是讓人悶熱潮濕,身上熱乎乎濕漉漉地特難受。怪不得,有人說,江南的梅雨天是和北方的沙塵暴天一樣令人討厭。然而,梅雨季節(jié)的充沛雨水對農作物生長尤其是水稻插秧十分有利,是農業(yè)一年耕作的的最佳時間段。古人和今人一樣,也是懷著一種褒貶喜怨的復雜情感看待梅雨的,但古人對待梅雨的心態(tài)似乎遠比今天的我們?yōu)⒚摰枚唷?SPAN lang=EN-US>
梅雨,在古代常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就有不少關于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一些詩詞對梅雨更有了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從這些詩詞中可以看到,唐宋時期的人們對黃梅天并不討厭,反而以一種喜悅的心情來歡迎它的到來。如:
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梅雨過,蘋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宋·謝逸《千秋歲》)
梅雨霽,暑風和。高柳亂蟬多。小園臺榭遠池波。魚戲動新荷。(宋·周邦彥《鶴沖天·溧水長壽鄉(xiāng)作》)
雨細梅黃,去年雙燕還歸。多少繁紅,盡隨蝶舞鶯飛。(宋·趙彥端《新荷葉》)
梅黃金重,雨細絲輕,園林霧煙如織。殿閣風微,簾外燕喧鶯寂。(宋·無名氏《聲聲慢》)
被古代文人稱為“賀梅子”的宋代詞人賀鑄,以他《青玉案·橫塘路》中一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享譽天下。且聽,要問我的癡癡愁情究竟有多少?多得就像遍地似煙似霧的芳草,滿城飛舞的柳絮,還有那江南梅子黃熟時綿綿不斷的迷蒙細雨。賀鑄的詞連設三喻,是一種復合的景色。草,是煙霧中的草,而且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的草。絮,是空中飛動的絮。雨,是梅子黃熟時節(jié)下個不停的、如霧如煙的雨。不盡窮愁,惟見煙草、風絮、梅雨如霧,多美的意境!而這也正是梅雨的氣候特征和美學意義。
梅雨的主要氣候特征,是雨期長,雨量大,氣溫高、空氣濕度大。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绷谠鴮戇^一首《梅雨》詩:“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云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逼渲械摹懊穼嵱瓡r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來的便是“夏至”節(jié)氣后“三時”的“時雨”?,F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唐詩宋詞的一些詩句形象地表現了這些特征。如:
梅天下梅雨,紛紛如亂絲。(宋·梅堯臣《五月十日雨中飲》)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宋·戴復古《游張園》)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有約》)
已止還復作,瀉檐聲更長。苔錢添晚翠,梅子試新黃。(宋·張九成《雨》)
我們還能從古人的詩句中窺探梅雨的名由——梅雨,梅雨,因“梅”得名。梅雨期,正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梅子,是果梅樹結的果,亦稱青梅、梅子、酸梅。記得小時候,還吃過新鮮的青梅,又酸又澀,難以入口?,F在梅子鮮食者少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其中就有女孩子們愛吃的話梅。有古詩曰:
窗前梅熟落蒂,墻下筍成出林。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宋·范成大《喜睛》)
東風簾幕雨絲絲。梅子半黃時。(金·段克己《訴衷情·初夏》)
此外,由于這一時段的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受潮霉爛,故人們又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霉雨”。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天部一》記述:“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泵鞔艹龅尼t(y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SPAN lang=EN-US>
宋代梅堯臣的《梅雨》寫出了這個特點:“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濕菌生枯籬,潤氣醭素裳。”梅雨季節(jié)氣溫已經逐漸升高,空氣濕度大,衣物易長霉。詩中的“潤氣”講的就是潮氣、濕氣,“醭”講的就是因受潮而生霉斑?!膀球旧衔姨谩保皾窬莼h”,實在是寫的太形象逼真了,甭說在農村,就是在我小時候居住的城里老房子中,梅雨天也可見到這種景象。古人詩詞中也寫出了梅雨天給農民帶來的勞作艱難。宋代的范成大寫過一首詩,道盡了農夫的怨恨:“梅霖傾斜九河翻, 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插秧寒?!睂r民來講,梅雨季節(jié)的充沛雨水對水稻插秧十分有利,但雨水多了身上濕、水田水寒易得病。南宋曾幾也寫過一首《憫雨》:“梅子黃初遍,秧針綠未抽。若無三日雨,那復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聽竹樹,還有好音否?”詩人關心農業(yè)生產,寫的很有感情。
讀古人的“梅雨詩”,不由使人咀嚼再三,玩味無窮,贊嘆不已。這不能不說到,古代詩人對生活的善于細致地體察有甚于今人。除了細致地描寫正常梅雨期梅雨的跡象,還對非正常梅雨期也做了描寫。如杜甫的《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边@里的南京,指四川成都。因唐代安史之亂時,曾定成都為南京。犀浦是屬成都府的一個縣。所以此說的黃梅不在江南,故梅子在四月就先于江南而熟了。還有的說法為“早梅雨”,犀浦的梅雨比正常的梅雨季節(jié)要早一個月左右。至于雨水之旺盛,則和江南一致。再如對“空梅”天氣的描寫也極為正確生動,宋代曾幾的《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边@首詩講梅子熟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天氣。這種現象屬于“干黃梅”,也有稱“枯梅年”的。指梅雨季節(jié)雨水特少,高溫比往年來得早,而且持續(xù)時間長。
至于講到古人對梅雨天心態(tài)為何比今人灑脫,以我淺陋之見,喜歡梅雨天的心態(tài)不外乎這三種原因吧。其一,中國古代是以農耕自然經濟為主體的農業(yè)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和生活要求遠不如今天。所以,遇到黃梅天這種不宜出門耕作的天氣,反而感覺輕松休閑。觀賞雨景,品嘗梅子,其樂融融。這種感覺我在當年的黑龍江農村時也有。今天的人們已很少有“閑窗聽雨”的雅興了,上下班上下學趕路是極討厭梅雨天的。何況梅子這種酸澀難食的水果今天已難以為人們接受了,除了加工成話梅還有女性喜歡。其二,當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遠比今日好,尤其在農村。你看,楝花清香、高柳亂蟬、魚動新荷、蝶舞鶯飛、蛙鬧燕喧,何等美妙的環(huán)境!這樣的天地廣闊、綠被覆蓋、空氣流暢的感受,非我們今天所能體驗得到的了。其三,不能不說的就是一些詩人詞客遠離黎民百姓的緣故。他們筆下的梅雨景象未必真實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小園臺榭、園林殿閣畢竟離老百姓很遠。
“杜陵詩卷是圖經”,透過唐詩宋詞,我們窺見了浸淫在梅雨中的一幅古今風情圖卷。在梅雨天讀來,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15e940100k8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