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所以,我們學完這一段,既應注意這五個發(fā)汗方之間的同中有異,也要注意大、小青龍湯的適應證和病機之間的同中有異。小青龍湯適應證還有一條即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喝,服湯已,咳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font> 小青龍湯主之這句話,應接在“發(fā)熱不喝”的后面,這就是我們幾次遇到的特殊的現象。張仲景總是把方子名,放在條文的后面,便于接下去寫方藥的組成。因此,要把喝了藥以后的情況,或者病機的補充說明,放在句子的中間。這種情況,我們在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外有表寒,心下有水氣,是內有水飲。這一條的一開頭,點明了外有表寒,內有水飲的這種病機;咳而微喘,是寒飲射肺,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造成的,這個我們在40條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發(fā)熱,是外有表邪,表邪不解的表現;不渴,前面第40條說的是或渴,這條說是不渴。 不喝的病機是什么?這是寒飲內盛,陽氣不運,不能消水。人體不能夠消水的話,口不渴,口淡不渴。實際上,人的口渴、饑餓,都是在人體缺津液、缺食以后的一種本能反映。當機體不能運化水的時候,就沒有口渴的欲望,口渴就是這么一個意思。 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吃了小青龍湯以后,“服湯已”,這個口渴是怎么回事呢?寒飲得以溫化,津液一時不足,因為用了陽熱藥了,陽熱藥本身就有傷津耗液的副作用。津液一時不足,所以有口渴的感覺。但是,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提示了寒飲去、邪氣將解的一種情況。所以,渴與不渴和服湯已渴,我們是動態(tài)的觀察,而不是固定的教條的來討論一個癥狀的病機。 我們動態(tài)的觀察,前面有口渴,那是津液不化、臟腑失潤的表現;吃了小青龍湯以后,水飲能夠化了,津液能夠輸布了,口渴就可緩解。對于原來口淡不渴的,這是陽氣不能溫運,寒飲內盛,不能消水的一種表現。吃了小青龍湯以后,寒飲化了,陽氣通達,能夠溫運了,加上一時用了溫辛的藥,津液也有點不足,所以有口渴,這都是病情好轉的一種表現。 所以說“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適應證這兩條,我們都談完了。我們應當特別注意40條的“或渴”,41條的“不渴”和“服湯已渴”這三個癥狀之間病機的區(qū)別。我們考試的題庫里,就有這么一道題。小青龍湯,是我們今天臨床上,是經常用的溫化寒飲的方劑,對于老年性慢性支氣管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在急性發(fā)用期,里熱不是很明顯,而是純寒飲射肺的時候,用之有很好的療效,。 還是我們剛才所談到的,急性期發(fā)作的時候,用上三付、五付,咳喘急性發(fā)作平息了,就不要持續(xù)用。另外,我們還要討論一個問題,小青龍湯里有細辛,細辛用了多少?用了三兩,一兩是15克,三兩是45克!這是幾次治療量?“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這是三次的治療量。因此,細辛一次治療量是15克??墒牵覀兘裉斓乃幏?,有一個陳舊的觀點,說“細辛不過錢”,如果開細辛超過3克,非得讓你開方的醫(yī)生,重新簽字不可(轉下篇)。 |
|
來自: johnney908 > 《傷寒論講座武漢名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