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網(wǎng)帖 孫門功夫終極打法,為滲透力,稱為內(nèi)家絕手,聽住對方的勁,身體俯沖,意欲前,身后走,對手身體一顫,厲害的血會當場噴出。內(nèi)家絕收靠身體打人,手放松,聽住對手,關(guān)鍵是跨放松,跨松勁力才透。意欲前,聽住對方勁力時,發(fā)力打他,意要穿透他身體,放到身后一丈開外。身后走,為發(fā)力到一個點時候要有一個剎車勁,這樣實際就是寸勁。像搗臺球一樣將力道全部打進對手身體。不剎車就只能是推力了,沒啥殺傷力! 老師說最關(guān)鍵的是肩胯,開始什么都不想了,先解決肩的問題,怎么才沉得下?每天上班的時候也想著沉肩墜肘,2月后有了明顯的效果。 開胯,普通人1年內(nèi)很少能開的,我認識的一些練功好幾年的人都沒開,胯不開其他練的都不對的,我當時每天練習熊鷹斗志,每天50個,雖然不多,但半年后胯松了,基本就達到老師的標準了,肩胯開了其他的都不難了,每天堅持5-10分鐘三體式,2年后我身體也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堅硬程度甚至超過了自己的想象。普通人的拳腳很難傷到我,老師說連成整體后,再把骨節(jié)節(jié)節(jié)拉開。拉開后打人才透,才脆。 幾年下來,雖然每天平均只有20分鐘,但效果非常明顯,和自稱習練十幾年的功夫的人切磋也不落下風,此時方認識到形意拳的魅力所在。 再說三體式: 有的人喜歡推崇9-1的樁法,將重心完全壓在后腳跟,其實這種站法不好,只會站成死樁。三體式站后達到的效果是什么?? 有人會說為了氣,有些人為整勁,有些人說為了牢固,別人推不動等等,其實剛開始的幾年就是為了筋骨。。我推崇3-7,4-6站法,縮跨將重心分到2后跟,快倒的瞬間,腳趾扣地,前手前伸。放松的是肌肉,這時候全身的筋相互拉扯維持平衡,2-3年后我筋練的堅如鐵石。四正八柱基本成型,這時候在練習呼吸。 有些自稱練了一二十年的老玩家,擺的姿勢也不錯,拳練的很養(yǎng)眼,也很會說,結(jié)果一摸身上啥都沒有,腿筋都抽不緊,斜方肌到腰一點筋全無,就連最基本的后柱的兩根筋都撐不住。。還練啥??他們根部不懂三體式的作用,你說了他們,他們會說放松為了下氣等等,他壓根就不懂外緊內(nèi)松的道理。放松不是丟,而是在部分肌肉和內(nèi)松的基礎(chǔ)上,抽筋,而達到外緊內(nèi)松。 其實背脊柱一直是直的,站的快倒就對了,臨界點。三體式脊柱一定筆直,頭頂,松胯,先不要管臀,將重心移到2腳后跟,似倒非倒的時候扣腳趾。先體會這些吧。 無極做到沙地立桿,就是重心落到兩個后跟,頭頂起來,好像一個桿子插進去,從百匯到腳跟,意念往下垂,象一個沙地立了桿子搖搖晃晃。兩儀為孫氏特有的方式,也是重心落到2后跟,腰下榻,含胸,頂頭,為習練龍身(蝙蝠之翼)。。我狂熱武術(shù),但三體式的難度曾經(jīng)讓我?guī)锥让壬艞壍哪铑^。跟隨壽老師習練三體式,開始就感覺到了難度。 首先是姿勢中正,脊椎骨不偏,我至少半年多才基本中正,中間被老師,師兄糾正過無數(shù)次。 第二,站滿后跟,難啊,我剛開始基本不超過1分鐘。 第三,講究胯松下后再把腿上的筋提起來,這個開始怎么都沒有抽住。痛苦。。我曾經(jīng)心里也很多次埋怨壽老師教的怎么那么難和其他人家的不同。。我每天都在家習練,1年后才基本做到,這叫“雞腿”。觀察雞就知道那個胯連接處是松下的,爪子可以抓地,勁抽住的。 第四,龍身。就是斜方肌延伸下去直接到腰眼。我認為也是蝙蝠之翼??纯蠢钚↓埦兔靼琢?。做到這個首先要沉肩墜肘。說起沉肩墜肘大家都懂,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有些人窮其一生都不標準。我是在習練2年后,在老師的悉心指導(dǎo)下,基本才抽的緊,后面就是堅實如鐵的感覺。 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勁 練功的前半年最苦,根本找不到勁,有勁使不出,還要死撐著。這段時間心理折磨大于肉體的酸痛,身心俱疲,對老師教的也產(chǎn)生過懷疑,動搖過。 一年后找到了腳跟勁,松下去然后筋提起來,如同磁懸浮列車,腳底有根了,心里放松許多,雖然有時會更累,此時春天始至。 2-3年后四正八柱筋都有了,坐在磁懸浮上,前撐后抽,渾然一體。此時也不覺得累了。心境豁然開朗,為換勁階段。此時站樁是一種享受,越站越精神。 感覺前面所有的累都值得。對老師唯有敬仰之情。真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 兩胯根縮勁,就是胯松下來后,重心落到后腳跟,此時后胯往后抽,前膝蓋往前頂,同時前胯往里縮往下壓的感覺。。塌的是腰,下塌之力,尾巴跟向前繞。 談含胸 含胸拔背是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各有各的見解。 這些天來交流的武友很多的,問到這個問題,我就示范,讓他們手貼在我前胸和后背,前手撐,后手拉,將胸骨拉開,自然含進,此時后背繃緊。他們感覺很微妙,原來是這么回事。有個習練很多年太極的朋友當時感慨不已,說以前其不得方法。 含胸不是將胸往里裹,背裹的圓圓的,此時會明白習武之人為啥羅鍋那么多... 含胸是在身體中正,脊柱筆直,不影響任何呼吸的時候,拉開胸骨,自然含進去...先從無極式入手,我開始無極式就練習了3個月。要站到如同一個桿子從百會穴沿著脊柱插進去直到尾椎,重心落到腳后跟,搖搖晃晃如同沙地立桿。。 今天上午又有武友前來交流,老吳,40來歲,從小喜歡練武,也是武癡。筋骨奇佳,可單手倒立,力量是我見過武友中最大的一個。 我一看他手就知道練家子,厚重布滿老繭。他可輕松開兩個磚,不架空的。他以前練多年外家功夫,現(xiàn)在沒事就站樁三體式,每天累計2小時。 我們試勁道,老吳勁道大,猛,只是不太脆,沒滲進去。他對我的力道也很驚訝,滲透力。。 透力的關(guān)鍵在胳膊筋(肘部和肩膀間的)和斜方肌抽住,緊緊相連。背部要像眼鏡蛇頸部膨脹開一樣,這樣爆發(fā)力才強??枰惨?,才可翻浪。。 功夫各個門派都有其內(nèi)涵,滲透力是衡量內(nèi)家拳的一個標志。 我們的三體式要求是重心隨呼吸前后稍微移動。 三體式分為雙重和單重,4-6為雙重,雙重為練武,3-7為單重,單重為道家修煉。 站三體式吸氣的時候,縮胯重心到腳后跟,快倒的瞬間,前手往前撐,肩往后抽,后手往后拉,頭往上頂,扣腳趾。此時全身繃緊,但是全身感覺一點力都用不上。此為外緊內(nèi)松。此時重心為3-7。。 呼氣的時候稍稍放松,腳趾放松,重心稍稍前移為4-6。 通過呼吸前后重心的變化就實現(xiàn)了雙重和單重的轉(zhuǎn)換。此時的樁才是活的。這個就是孫祿堂老先生晚年傳下來的真東西。 只有樁站活了,筋骨才可以得到充分的鍛煉,而且又不會傷害身體。 站死樁對身體傷害太大了。。很多大師都做過膝蓋手術(shù)。。 切記。 吸氣貼背,此時小腹癟,身體繃緊,呼氣放松,小腹微鼓。。 1.先說重心,形意拳練拳的時候不要起伏,練的是將胯腋住,全身抽住打出去不變形仍然是三體式,就是老話說的四平八穩(wěn),專門練的是胯的開合,和筋骨的協(xié)調(diào),此為練功。 打人就要靠翻胯,翻浪勁道必須練出來,才練習打法,此時重心有起伏。心意六合拳的心意把就是專門靠中心起伏打人,人附上去貼住了,翻胯抖脊柱,頭往上頂,手貼著觸點勁道往前下滲透。 2.遇敵好似火燒身,是形意拳的打法,也是我經(jīng)常用的打法,圖的是個速度,粘著就發(fā),就是風吹大樹百枝搖,要求胯要縮,全身筋骨要達到貫通才可發(fā)出,一些師弟常說要練出我這種味道就可以了,我說要把筋連成一體,再慢慢找找勁就出來了。 3.手腕下挺,重心順著拳頭下沉,這個勁是栽錘,在太極和形意中都有。既然有個小停頓,近身搏擊中間必須控制對手方可用,要有很強的控制力,靠的是馬失前蹄之力。重心的起伏變化。。 明勁始為整勁,肩胯,手腳合一。如果出拳能達到肩胯,手腳合一初步整勁就算有了,此時打拳看似整,看著很猛,真正打人落在身上。打人勁道多為推搡之力,看看康龍武林大會很多練家子就是這個級別。此時,力道打得是兩個點,從始至末。此時還不算不是真正的明勁。 等到有了筋筋相連,打出的力道發(fā)出很脆的擊破空氣的聲音,此時才為真正的明勁。我習練三年的時候發(fā)出的是這種勁道。此時發(fā)力還要稍稍儲力后才發(fā)的出。 等再過幾年后筋骨進一步拉伸,肌腱進一步增強,筋全部撐開,胯全部開。平時走路可感覺筋筋相連,隨便出去的一拳不僅破空而出,很脆響而且有很強的穿透力。此時發(fā)力不需專門儲力,在任何時候,任何距離,都可以發(fā)出穿透力。 現(xiàn)在我發(fā)力時這種感覺,勁道完全靠胯翻浪打出,清脆,點透。 教拳時常言:"孫門內(nèi)家拳技勝人,只在一沾之中。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勝人,便是功夫不濟,有辱本門。" |
|
來自: 閣樓星空 > 《健身運動 武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