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功夫講究外練筋骨皮, 內(nèi)練一口氣。 幾乎從來不練或者說很少主動練習肌肉力量。 因為在傳統(tǒng)中國武術文化中認為肌肉發(fā)出的為力, 力是僵硬的緊繃的,不順,不整,不合。 筋骨發(fā)出的為勁,勁是通過全身的筋膜連通全身, 所以一般傳統(tǒng)武術認為勁之力:順,整,合。 但是,這只是外整之勁而已。 更高一層的內(nèi)整之勁是丹田氣所發(fā)出的。 真?zhèn)鞯闹袊Ψ驅(qū)⑸眢w分為幾個部分進行盤練: 開肩,開胯,開背,開肋……逐個突破! 還要練習大龍,也就是脊柱。 原理與原因: 伸筋拔骨,即拉伸骨縫, 伸拔大筋,拉伸量越大, 骨縫間隙越大; 可保持人體關節(jié)的靈活性, 使人體變得更加的挺拔, 血液循環(huán)會變的更好。 古拳諺說: 寧練筋長一寸,不練肉厚三分。 就是要練伸筋拔骨。 而伸筋拔骨又以開胯為主, 胯是人體根節(jié)中的根節(jié)。 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古拳譜上說: 胯跟脊柱合稱為龍虎之勁, 觀察人的身體擰轉(zhuǎn), 在沒有通過專門訓練之前, 都是習慣于腰椎的擰轉(zhuǎn)。 再觀動物,身上淋濕之后, 將身體抖干一瞬間, 是用屁股(胯)帶動身體抖轉(zhuǎn)的, 我們稱之為“虎抖毛”的勁力! 包括小狗,小貓都是有這樣的勁力。 我在練習形意拳時師父第一步, 就是教我怎么開胯, 同時就練怎么抖胯。 胯有了,很多勁力自然就有了! 至膝彎的大筋, 借助肩胯的反擰對拔, 將大筋瞬間扯開, 從而產(chǎn)生自動的皮筋彈射勁力, 達到胯自動崩彈的效果。
所以肩也跟胯一樣, 既有平轉(zhuǎn),也有縱向的轉(zhuǎn), 同是折肋的幅度夠, 則可以帶動內(nèi)臟的翻滾, 形成形意拳的整體翻浪勁。 所以,你的 一個起手, 一個落手, 師父常說的, 起為鉆,落為翻。 動的不是手, 而是你的肩, 加上你的肋, 還有胯與大筋。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體勁。 就形成了翻浪勁,后浪推前浪, 源源不斷。 傳統(tǒng)拳給人的感覺總是不那么直接, 老是在擺造型,其實這都只是假像, 真正的傳統(tǒng)實戰(zhàn)拳法, 打人是非常直接的, 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 用上了身體所有的勁力, 包括人體自身的重量。 還有內(nèi)在的丹田氣的鼓蕩, 形意的拳即能打人飛, 又能打人透。 合則為“螺旋”,稱“龍虎之勁”。 胯為虎之勁,脊柱則是龍之勁。 脊柱由多個脊椎組成, 是用于支撐人身體的支架, 由于人類直立行走, 脊柱呈“S”形,在發(fā)勁時, 需要調(diào)整脊椎才能順暢發(fā)力。 所以拳譜中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坐胯收尾閭等等要求,就是為了順勁, 為了讓下肢與身體的力量能夠通過, 一但脊柱有了力量就通透了。 形意拳還有一個字可以形容,就是“裹”! 形意拳可以說是直中圓。 所有拳都是擰裹鉆翻發(fā)出的。 看是直的,卻都是圓的。 所以,老一輩才稱形意拳是內(nèi)家拳。 而脊柱跟兩臂兩腿合稱“五弓”, 這五弓之中脊柱之弓最為重要。 “五弓齊發(fā)”,才能稱之為整體勁, 這種力有點像是射箭的力量。 形意門內(nèi)家拳又有像形取意之說, 集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雷聲于一身。 雞腿練的就是腿腳上的功夫。 其中的龍身,就是練的脊柱。 那么熊膀那就是肩部功夫了。 虎抱頭也有虎豹頭的叫法, 這個是練頭與頸椎也是連接全身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最后的雷聲是練的內(nèi)部氣震動臟腑。 還有一點就是練真?zhèn)鞴Ψ虻娜耍?/p> 可能看上去并不是很壯很胖的, 但是上秤一量,卻超出同體型的人體重很多, 這是因為練功的過程中增加我們的骨密度。 骨頭變的很沉了,骨密度大了,抗打力也大。 筋骨力與肌肉力如何區(qū)分呢? 同樣一個動作,練一百下, 用肌肉練,會感覺到累,酸,疼, 用筋骨練,會感覺不是很累,會很有耐力。 如果用氣來練,不但不會累,酸,疼, 除了耐力足以外,練好以后, 還會有一種渾身舒暢的感覺! 在實戰(zhàn)運用中,以氣催力, 出手沒有任何預動, 肌肉力會有明顯的發(fā)力痕跡! 大家在練習中慢慢體會總結(jié)! 長按或掃描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