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大勢力,謀士各自著名。曹魏,則荀彧香噴噴俊臉蛋好人緣居中為相,荀攸為謀主,賈詡與之平,與程昱、郭嘉等負責具體謀斷。季漢,則諸葛亮為相,陳壽說龐統(tǒng)近于荀彧,法正近于程昱、郭嘉。孫吳,則張昭地位近于荀彧為實際宰相,顧諸葛步闞等后隨,當然東吳諸都督皆有謀略,說起來復雜。其實說謀士,則諸葛亮、荀彧、張昭們都得單獨劃開。因為這幾位運籌帷幄、軍政縱橫、日理萬機。雖然曹操說荀彧是他的張良,但實際權(quán)力作用,已近于蕭何。曹劉出征,諸葛與荀令君常為后方主持日常工作。論謀士,更多是獻計獻謀、算無遺策的貼身戰(zhàn)場小顧問、王語嫣、人肉siri,諸葛、荀、張就得列開了。當然,雖然諸葛亮不是謀士,但《三國志》里,還是提了他給劉備的幾個謀:《隆中對》,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乃是古往今來最著名的預言+規(guī)劃之一。勸劉備用游戶提升兵力,對提升劉備軍力大有幫助:(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fā)調(diào),則人心不悅;可語鎮(zhèn)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箓鋸钠溆?,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教劉琦逃命,直接為未來劉備出奔夏口提供了落腳地。(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nèi)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guī)出計。)促成孫劉同盟,赤壁的媒人。(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梗?/SPAN>之后,諸葛亮就不做謀士了,就得去日理萬機、做人民的好丞相了。但僅憑這幾個前期謀略,特色很明顯:戰(zhàn)略眼光宏偉,軍政外交方面很通透,大方向和具體實施的口才(尤其是說孫權(quán)那段),出色。龐統(tǒng)很有趣。具體謀略,史書上只說了兩個。一是讓劉備拿定主意入蜀。二是給劉備定蜀的上中下三計。但陳壽說他“雅好人流,經(jīng)學思謀”,很像荀彧。“雅好人流”,不是說龐統(tǒng)喜歡讓姑娘懷孕然后人流……龐統(tǒng)和荀彧一樣,人脈出色,善于推薦干部。歷史上,龐統(tǒng)很喜歡夸人。把張佳瑋扔給他,他也能夸成錢壯飛。龐統(tǒng)的理由很好玩:(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yè),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翻譯:現(xiàn)在天下大亂,善人少惡人多,要提倡精神文明,哪怕選拔十個人里有五個好人,好歹也能獲得大把人才嘛,還能鼓勵大家上進,多好啊。人脈了得,大量舉薦荊州人才,要不然劉備西入川,管轄的地方一大,哪兒來的人員填補崗位呢?這是他最像荀彧的地方。法正則非?,F(xiàn)實,和賈詡一樣現(xiàn)實,深明人心的脆弱所在。他不相信虛名,鄙視普通人,就像一切憤世嫉俗的天才。他有郭嘉級的恐怖判斷力和口才,所以劉備無法拒絕他的提案。睚眥必報。要勸劉備躲避,就先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如是,法正從來不追求道義上的最優(yōu)解,而是給出最現(xiàn)實而有效的方案。曹魏家,容貌與人品俱佳,香味與身材齊飛的荀彧,身兼推薦王、小張良和半個蕭何的職責,無需多提。值得一論的,倒是他侄子:荀攸明明是曹操家的謀主,首席謀士是也,曹操所謂:「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SPAN>「忠正密謀,撫寧內(nèi)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SPAN>為什么沒有名呢?一當然還是怪羅貫中。正史里荀攸的戲份,到《三國演義》里被刨去不少。比如荀攸勸曹操別打張繡,免得張繡和劉表勾結(jié),曹操不聽,事后如荀攸所料,曹操跟荀攸道歉了——這個被坑了。比如水淹下邳,明明是荀攸與郭嘉主謀,到《演義》里就變成荀彧和郭嘉主謀了。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zhàn)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鼓艘?、泗灌城,城潰,生禽布。比如是荀攸畫策突襲白馬,斬了顏良——這功勞全被關(guān)羽一人吃了。比如斬文丑時,荀攸和曹操著名的心有靈犀互相微笑——這個也被關(guān)羽的榮耀遮蓋了。比如許攸來投,諸將懷疑,只有賈詡和荀攸勸曹操去襲烏巢;之后張郃投降,曹洪不肯收納,只有荀攸判斷可以收納——這些全被羅貫中吃了。簡而言之,荀攸所有的名策略,要么被羅貫中憑空吃了,要么被羅貫中另外捧個人(郭嘉、關(guān)羽)出來遮蓋了。當然,也得怪他小叔叔。荀彧比他侄子還小六歲,但太有名,于是許多人把荀攸的事兒歸到他叔叔頭上了。再說他們這個姓氏忒生僻,多少人都把荀彧讀成狗貨,把荀諶讀成狗甚?太生僻啦,客觀上限制了名字的流傳。當然說到底,還是得怪荀攸和鐘繇這對好朋友。荀攸很低調(diào),做好事不留名,所謂:(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自是韜及內(nèi)外莫敢復問軍國事也。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nèi)智,外怯內(nèi)勇,外弱內(nèi)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梗?/SPAN>許多事兒,他都是耳朵根子邊磨磨唧唧說的,當然,一個君王耳邊咨詢?nèi)?,低調(diào)是必須的。加上他沒有什么場外緋聞。既沒有荀彧的悲情命運和香帥范兒,又不如郭嘉的風流不羈,導致荀攸簡直沒有標簽可以貼。更氣人的是:(公達前后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本來嘛,荀攸那些事,得指望鐘繇來個《荀攸和曹操那些你不知道的事》、《魏國帷帳中的秘策》、《許昌夜幕下的低語》,來廣為人知;但鐘繇把荀攸的十二奇策帶進墳里去了。多恨人哪。當然,考慮到這里面都是密謀,鐘繇又不能翻墻到蜀漢去出版這個。于是生生就湮滅了。賈詡之為人,大家都知道。論聰明,全三國未必有人敢說勝過。自己輔佐過的主子紛紛完蛋,但獨善其身,最后位居三公,活到七十七歲,完美。但他做的事兒,都不能說太光明正大。輔佐李傕郭汜破長安,手段很高明(煽動西涼),但結(jié)果不美好;跟了張繡,謀了曹操好幾把,最后在關(guān)鍵時刻站對位置,讓曹操都感嘆“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曹操后期的謀主,挑撥離間了馬騰韓遂聯(lián)軍,諸如此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賈詡無愧于這兩句。他了解人心,了解人心的幽暗和脆弱之處,于是利用之。曹操之所以欣賞他,欣賞到不計兒子、侄子和典韋死在他手里,就因為曹操自己也是個超級現(xiàn)實主義者。郭嘉跟以上這兩位比,更偏判斷型。比如勸曹操打袁紹、打呂布、料中孫策之死,后來對袁譚兄弟的間隙、奔襲烏丸等事,郭嘉都是勸曹操“要不要這么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僅論判斷的表現(xiàn),郭嘉不在荀攸賈詡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斷的,明顯少了一點。打個比方,李世民說“房謀杜斷”,荀攸賈詡好比房玄齡,有謀;郭嘉就傾向杜如晦,善斷。而且,郭嘉很懂曹操的心,這是他獨一無二的所在——一如法正也很懂劉備的心似的。這里跑個題:如果羅貫中把荀彧正史里的俊秀偉美、身配香囊多寫幾句,把程昱的陰鶩冷酷、高大俊美(八尺三寸身高,美須髯)多描幾筆,如果游戲公司把他倆的頭像畫美一點的話……現(xiàn)在網(wǎng)上布滿的就是“荀彧好帥好儒雅”、“程昱酷大叔有木有”了。三大勢力之外的名謀士,也有。只是世界多按成敗論英雄,多少豪杰或者沒有用武之地,或者死得早(戲志才、陳登們),就生生被埋沒了。當然,也有很多是被夸出來的。比如,李儒。按《三國演義》和各類游戲,他是董卓家第一謀士,地位還在賈詡之上。可是你去搜《三國志》,從頭到尾,沒有他的名字。史載事跡,僅有兩件:擔當了漢少帝的郎中令,然后去毒殺了漢少帝。僅此而已。此事見于《后漢書》,《資治通鑒》也采用了。只能說,他在董卓軍中地位不低,但沒什么直接證據(jù)說明他的謀劃,最多是下毒手段處置得當,而已。陳宮也是個被擰了的角色。在《三國演義》里,他之于呂布,簡直是范增之于項羽的角色。既剛正又多智,最后引頸受戮很有悲劇英雄之姿。但歷史上,他沒有捉放曹的經(jīng)典傳奇,沒聽到曹操說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在歷史舞臺的登場,是以身為曹操屬下,背叛曹操開始的。煽動張邈、張超們反了兗州。這事兒說難聽點,背后插自己主公刀子,不算太光明磊落。之后他跟了呂布,也有過一次疑似叛逆事件,就是著名的郝萌謀反、呂布裸奔投高順,后來曹性(《演義》里射瞎夏侯惇那位)說這事陳宮有同謀,陳宮臉都紅了,呂布沒追究。陳宮留名歷史的謀劃,就是下邳被圍時的”呂布出城,我來固守,掎角之勢“,呂布沒采納。你當然可以說,呂布若用陳宮此計,呂布未必會亡云云,但說實話,呂布當時步騎出戰(zhàn)曹操,也沒贏過;而且先前陳登已經(jīng)勸呂布這么干過了,趁勢端了呂布老巢。所以這策略的成功率,我不太相信——而且說難聽點,陳宮未必靠得住。大體上論歷史,陳宮的智謀并不像《演義》里那么神,而且他跟呂布的關(guān)系,不像是君臣,更像是并肩合作。他很擅長在幾個勢力之間的斡旋和私人勢力,也有自己的班子。我猜他在兗州、徐州和淮南間的人脈很是了得,也算個非常有性格的小梟雄,但未必是出色的謀士。田豐和沮授,在我看來,是三大勢力之外,最出色的謀士了。而且這里頭好有一比:沮授好比袁紹的荀彧,田豐好比袁紹的郭嘉。沮授如荀彧,在于他給袁紹做大規(guī)劃,占據(jù)冀青幽并四州,再擁立天子——聽上去很荀彧吧?他勸諫而袁紹不聽的那些,也集中在人事和大規(guī)劃上。比如袁紹讓兒子袁譚去掌青州,沮授勸過,不聽。結(jié)果袁家就敗在兒子們內(nèi)戰(zhàn)上。沮授勸袁紹迎立漢天子,袁紹沒依。結(jié)果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沮授認為袁紹不該跟曹操追求大決戰(zhàn),而應該慢慢來,廣域襲擾,袁紹不聽。沮授認為應該留守延津,不該讓顏良獨自領軍,袁紹不聽,于是顏良文丑都完了。沮授認為應該跟曹操打持久戰(zhàn),袁紹不聽,于是官渡了。沮授的宗族和威權(quán)頗重,這點很像荀彧在曹家的地位,也因此,郭圖和淳于瓊們對他一直不算友好,袁紹也是慢慢分他的權(quán),最后完全不用他的。田豐如郭嘉,在于他更偏重戰(zhàn)術(shù)謀劃,而且了解袁紹內(nèi)心——一如郭嘉了解曹操的內(nèi)心。比如界橋之戰(zhàn)扶袁紹進矮墻,說明田豐是直接上戰(zhàn)場的那種——都手扶主公了,多親密。比如田豐曾經(jīng)勸袁紹襲許都劫天子——這風格就比沮授的犀利。袁紹平公孫瓚,田豐居間用策很多。曹操東征劉備時,田豐勸袁紹打許都,不聽。最后官渡敗回來,田豐在獄中一聽這消息就知道袁紹必然要殺他——猜中了。沮授是整體規(guī)劃,田豐是戰(zhàn)術(shù)細節(jié)。大致如是。他倆不見用,未必是袁紹多蠢——獻了計策不用,不聽就是,干嘛貶黜呢?因為袁紹那里太雜亂了。郭嘉夸過曹操那兒簡單,好,其實曹操那里就好比延安,結(jié)構(gòu)相對簡單,都團結(jié)在以魏武為核心的中央,荀彧日理萬機,郭嘉永遠健康什么的;袁紹那里好比國府,各勢力來回傾軋。袁紹的地盤夠大,吞得夠多,四個兒子各一個州,再加上各類亂七八糟的勢力,內(nèi)部意見太難統(tǒng)一。所以沮授和田豐提提意見都能提監(jiān)獄去——說到底都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有資格和田豐、沮授并列的非三大勢力謀士,是下面這倆:蒯良,蒯越。190年,劉表單騎下荊州。那時荊州被袁術(shù)窺伺,當?shù)剡€有群土霸王臭流氓。蒯良和蒯越算當?shù)厥咳恕?/SPAN>劉表問計,蒯良說應該施以仁義——這個聽上去就非常的冠冕堂皇。但不是廢話,沒完呢。然后蒯越補充,先說了句酷斃了的話:”治平者以仁義為先,治亂者以權(quán)謀為先?!?/SPAN>簡單說:我哥哥剛才說了些政治正確的,咱現(xiàn)在要開始說陰險的招了。什么招呢?蒯越有人脈,認識當?shù)睾诎變傻?,就邀請了些當?shù)刈谫\勢力來,殺了——這套路很像商鞅破魏吧?——然后收編當?shù)厝吮姟?/SPAN>劉表一介書生,而最后能震服荊襄近二十年,割據(jù)一方,一方面是他自己帥,有魅力,有學問,一方面也就是靠蒯良和蒯越這對貨。蒯良和蒯越是三國很早就意識到亂世局勢,懂得營造輿論氛圍,吸引人才,同時下狠手整治當?shù)睾缽姷娜宋?。有謀略,有手段,黑白兩道,軟硬兼施,厲害。蒯良代表光明正大那一面,蒯越代表陰謀詭計那一面。缺一不可。當然,后期他們這一族和蔡氏一起,成了荊州的實際話事人。荊州被曹操襲取固然不保,但荊州這一族士人卻還活得好好的。從結(jié)果而論,蒯越有點小賈詡的意思。所以曹操都說,不喜得荊州,喜得蒯越。《通鑒輯覽》說:”蒯良兄弟數(shù)語,當時所僅聞,昭烈偏安之業(yè),有與此暗合者,表不能善用之耳?!?/SPAN>作為偏安割據(jù),他們做得實在夠好了。從蒯越蒯良、荀彧賈詡、諸葛亮法正這些例子,還可以引出一些有趣的聯(lián)想。諸葛亮負責光明正大,龐統(tǒng)負責雅好人流,法正負責譎計詐謀。荀彧負責清秀通雅,賈詡負責離間挑撥,郭嘉負責鐵口直斷。蒯良負責說“仁義為先”,蒯越就負責“權(quán)謀為先”,誘人來宴會乘機謀害。謀士們都有一個光明面的,負責規(guī)劃大局、營造形象、吸納人心、是壯大自己。又有些黑暗面的,負責譎謀秘計、暗箱操作,是削弱敵人。政治不僅得利己,還得損人呢。君王們當然很敬重光明面的,比如諸葛亮和荀彧,如魚得水,吾之子房。這類智者,通常也很可敬。比如百年之后,還有這種說法:“葛公在時,不覺有異,葛公歿后,未見其比?!?/SPAN>比如司馬懿說荀彧,““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shù)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SPAN>這都是流芳百世的好口碑。更典型的是張昭,活著時就聲名赫赫,大家都敬重,“昭忠謇亮直,有大臣節(jié),權(quán)敬重之”,但眾所周知,孫權(quán)跟他沒法親近。反過來,細節(jié)上,法正、賈詡、郭嘉、蒯越這些黑暗陰謀家、睚眥必報風流不羈的,卻和主子關(guān)系更私人,更親密??捶ㄕ凸?,真是各自主子的貼心小棉襖,勾心通肺,無話不談。不只是君主,你看像荀攸這樣計謀百出但為人低調(diào)的,就沒有郭嘉這樣風流不羈的招人疼。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男人壞了,男人也容易愛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