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在理賠上遭遇不順的消費者,對于保險(行情 專區(qū))公司總有著那樣這樣的怨氣。想要避免保險糾紛,加強自己的保險知識儲備,了解一些保險公司投保和理賠的基本流程,可能是維護自身保險利益的“最佳武器”。 “投保的時候說得花好稻好,可是要理賠了卻又說當初這個沒有如實告知,那個不符合理賠要求,保險公司真是太精了?!?/p> “收錢的時候挺快的,退保的時候,卻告訴我們要大打折扣,事先我們也不知道啊?!?/p> 今年“3.15消費者保護日”期間,社會公眾和各家媒體上對于保險糾紛、保險投訴的關(guān)注依舊不少。 消費者想要避免保險糾紛,加強自己的保險知識儲備,了解一些保險公司投保和理賠的基本流程,可能是更好維護自身保險利益的更好方式。 抓住要點解讀“天書保單” 投保前,代理人通常會將保險利益說得比較簡單,而在簽署投保單之前,消費者往往還沒有拿到保險合同條款 。等到拿到了保險合同條款,大部分人都會嫌“像天書”(雖然已經(jīng)進行了保單通俗化的工作,但畢竟是嚴謹?shù)姆珊贤?,專業(yè)術(shù)語多且晦澀難懂),就束之高閣。等到發(fā)生理賠糾紛了,才發(fā)現(xiàn)條款中的“文字陷阱”很多,驚呼“怎么有這么多的內(nèi)容我以前都不知道”! 比如幾年前,王先生在朋友的推薦下買了一份重疾保險。2013年3月,他不幸被確診患有腦囊腫。不過,就在王先生拿著相關(guān)診斷結(jié)果和保單到保險公司時,卻被告知,“良性腦腫瘤的確是可以理賠的重大疾病之一。但是,你注意沒有,合同在這一病種后面有個說明,不包括腦垂體瘤、腦囊腫、腦血管疾病。也就是說,你的病不能賠”。 其實,在保險合同中,類似的“除外”、“或者”、“等”、“及”等限制性詞語非常多,有時候條件設(shè)置可以說相當嚴苛,但在銷售前端、投保過程中,代理人不會和你多解釋。作為消費者,我們自身要盡量抓住要點,看清保險責任、免賠范圍、特殊名詞定義等主要信息,避免“躺著也中槍”。 還有,一旦投保人簽署了《人身險投保提示書》上最后一句“本人已知曉以上注意事項和所有風險”,則意味著保險公司有了“免責的擋箭牌”,將來若發(fā)生糾紛,投保人一方相當被動。所以,保單簽字和簽署這句投保提示書語錄的時候,一定要在自己已經(jīng)了解清楚保單基本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再動筆,否則就會“陷害”自己。 躲開“避實就虛”的陷阱 在保險推銷環(huán)節(jié),不少銷售人員會使出“避實就虛”這一招,讓消費者“中槍”。特別是在常見的銀行(行情 專區(qū))保險推銷過程中,這類比較帶有主觀色彩的誤導行為就屢見不鮮。 比如,一位工作人員在某銀行網(wǎng)點營業(yè)廳向王女士推薦了某個壽險公司的分紅險,并介紹說:“你每年只要存6580元,存3年就可以拿錢了。這個保險不但可以為你提供10萬元的重大疾病保障,還可以每年得到分紅,一直保10年?!?/p> 王女士一聽,覺得這個產(chǎn)品不錯。但是10年時間太長,工作人員告訴她存滿3年以后可以把本金取出來,于是王女士就購買了。但是3年后,王女士想把錢拿出來時,保險公司客服人員卻告訴她,現(xiàn)在退保要損失6000元。原來這款保險的繳費期限是3年,但保險期限有10年,在工作人員的“貼心”解答下,王女士把“存滿3年能把本金取出來”,理解成了“存完3年就能取100%的本金”,沒想到3年后是可以退保,但并非拿回全部已投入的保費 . 對于這方面的問題,消費者可以通過事前多詢問詢問“我若退保,大概能拿回多少錢?”的問題來更多地了解清楚。尤其針對諸如分紅險、萬能險或者投資險的產(chǎn)品,一般保費金額較大,若是按期繳費,投保后一年至兩年退保,往往會出現(xiàn)20%至70%的保費損失,這顯然讓許多投保人難以接受。投保人務必要問清楚假如未來一年、兩年或三五年內(nèi)退保,能拿回多少保費。 此外,不要為了貪圖保險代理人或銀行銷售人員贈送甚至只是允諾贈送的一些食用油、交通卡、金銀幣紀念品等贈品而草率投保,陷入貪小失大的誤區(qū)中。 不要隱瞞健康和財務狀況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業(yè)務員或其他直銷、代理渠道所承攬回來的保單,只要沒有明顯違反規(guī)定或違法的地方,絕大多數(shù)都是以“先成交”為原則。 而更大的問題其實出在投保環(huán)節(jié)。銷售人員為了簽單成功,也的確會使盡渾身解數(shù)來“幫助”投保人、被保險人核保成功。比如,在“健康告知書”的書面問答環(huán)節(jié),代理人大多會讓投保人一律在“否”那一項上打勾。但是如此一來,將來在理賠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投保方曾經(jīng)沒有如實回答,保險公司則往往會以“未如實告知”拒賠,將投保方一棍子“打死”。 還有品行更為惡劣的代理人員,為了讓新保單順利通過核保,會私自將被保險人的收入拉高,或者亂填被保險人的職業(yè)。比如,在某個公司的“新年酒會”上,60歲的馮阿姨明明已經(jīng)退休,代理人員卻將其年收入填寫為20萬元,以便為這張高繳費的保單通過核保那一關(guān)。 有些代理人員則會讓投保人在所有簽名欄上簽署名字,其余內(nèi)容全部由代理人“代理”,結(jié)果投保時簡單通過了,但將來理賠的時候卻可能留下隱患。 而到了理賠環(huán)節(jié),理賠人員通常都比較嚴格,會對各類細節(jié)一一核實、查看,如果碰上有可以不賠的理由,則通常會先拒賠。 為此,投保人一定要記住,自己的健康和財務狀況對保單的核保承保,以及將來的理賠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最好按照實際情況填寫,以免影響保單的效力,或者耽誤理賠。 用點心思戰(zhàn)勝“信息不對稱” 可以說,為了戰(zhàn)勝保險公司和投保人、被保險人之間種種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想要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最好的方法其實在于多了解、多思考。千萬不要有“花錢的是大爺”這種心態(tài)?;隋X,當不了大爺,卻成為冤大頭的大有人在。 同時,也要花點心思好好閱讀保險條款 ,無論是人身險還是車險 、家財險 ,因為保險公司最后能拒賠,或者能克扣你已繳保費的地方,在條款中其實已經(jīng)明確寫明了。條款中沒有的那些理由,根本不可能成為最后拒賠的理由。通過仔細閱讀條款,你能發(fā)現(xiàn)不少有疑問的地方,然后去咨詢、解決疑惑,也是為自己規(guī)避風險。 對待《人身險投保提示書》這樣風險提示性質(zhì)的文件,篇幅也不長,內(nèi)容卻很多,所以更是要花幾分鐘時間,來保障自己長達幾十年的保單利益。 最后,一定別忘了,即便你已經(jīng)簽署了保單,仍然有10天(部分公司為15天)的“猶豫期”權(quán)益,在此期間內(nèi),你可以好好地讀讀保單條款,好好和家人商量商量。如果反悔,此時退保一點也不難,幾乎沒有成本,最多承擔10元左右的工本費。 (責任編輯:DF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