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我又夢見我 赤裸裸地跌坐在負雪的山峰上。 這里的氣候黏在冬天與春天的接口處 (這里的雪是溫柔如天鵝絨的) 這里沒有嬲騷的市聲 只有時間嚼著時間的反芻的微響 這里沒有眼鏡蛇、貓頭鷹與人面獸 只有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 這里沒有文字、經(jīng)緯、千手千眼佛 觸處是一團渾渾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 這里白晝幽闃窈窕如夜 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 而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甚至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xiàn)在’的臣仆,也是帝皇?!?/p> ——《孤獨國》 “這里白晝幽闃窈窕如夜/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而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甚至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5月1日下午,詩句的作者、臺灣詩人周夢蝶病逝,享年94歲。他自上世紀50年代起創(chuàng)作詩歌,出版過《孤獨國》《還魂草》等詩集,在臺灣現(xiàn)代詩壇具啟蒙與標桿性地位。臺灣“文化部長”龍應(yīng)臺聽聞消息后黯然神傷,對外表示“周夢蝶的一生,是臺灣文化史的一頁傳奇, 更是一個時代的勛章,以他寧守孤獨的文學深邃,告訴我們在動蕩的世界里,有一些東西是永恒的”。 周夢蝶本名周起述,筆名起自莊周夢蝶,表示對自由的無限向往。1921年,周夢蝶出生于河南淅川縣,出生前父親就已經(jīng)過世。1947年,周夢蝶加入國民黨青年軍,次年離家遠走,只身一人隨軍赴臺灣。 藍星詩社1951年成立,是臺灣當代重要的詩歌團體,與創(chuàng)世紀、現(xiàn)代詩社形成鼎足之勢。在這個團體中,活躍著覃子豪、鐘鼎文、余光中、鄭愁予等詩人。周夢蝶1952年開始寫詩,后來經(jīng)常為藍星詩社撰稿。詩人余光中形容周夢蝶是“大傷心人”,“他寫詩像煉石補天,補心中的遺憾。” 在臺灣文壇,周夢蝶有如苦行僧,他從軍中寫詩開始,1957年退役,1959 年起在臺北市武昌街一段七號“明星咖啡屋”門口擺書攤20年,孤獨寫詩半個世紀,38歲出版生平第一本詩集《孤獨國》。這本詩集,讓他成為了臺灣詩壇標志性的重要詩人,他被稱為“孤獨國主”。在《孤獨國》首頁寫著:“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在生活的漩渦中,周夢蝶飽嘗艱辛。他看管過茶館,當過守墓人,擺過書攤,賣的是哲學、詩歌等并不大流行的書,后者持續(xù)近二十年。1980年,因患胃潰瘍,胃被切除四分之三,書攤隨之歇業(yè)。他生活簡樸,僅夠溫飽,卻在獲得文學成就獎的第二天,就把十萬元獎金全額捐獻了出去。 去年5月,《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影片在大陸開幕,周夢蝶是其中一部影片《化城再來人》的主角,他的名字才被大陸讀者所熟知?!盎恰背鲎浴斗ㄈA經(jīng)》,意為幻化之城;“再來人”既是周夢蝶詩篇之名,也是佛教用語指“乘愿再來之人”。影片以佛寺鐘聲開場,以周夢蝶的“一天旅程”隱喻其一生中的風景。從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穿插和映射周公的思維、修行、寫作,通過多重影像的疊加,重現(xiàn)昔年一個 靠擺書攤為生的詩人的“孤獨國”,他幾次生命里的流徙與意義,最后表現(xiàn)為“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悟與情。 在片中,周夢蝶朗誦了一首《我選擇二十一行》的片段,詩中有句:“我選擇漸行漸遠,漸與夕陽山外山外山為一,而曾未偏離足下一毫末。”這一句話,便是他一生最好的注釋。(綜合) 周夢蝶 ?。?921—2014) 本名周起述,1921年2月10日生于河南淅川。自1952年開始發(fā)表詩作,成為“藍星詩社”一員,至1959年詩集《孤獨國》的出版﹐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周夢蝶是詩壇少有的蝸牛派,創(chuàng)作四十年,卻字字珍惜,至今只出版過《孤獨國》和《還魂草》兩本詩集,第一屆臺灣文藝獎得主。 (來源:新快報)
關(guān)鍵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