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人簡介
周夢蝶,原名周起述,1920年陰歷12月29日生于河南省淅川縣,而此前的四個月,他的父親撒手西去,由母親把他和兩個姐姐在含辛茹苦中養(yǎng)大。童年失怙的生活,使他養(yǎng)成了較為內(nèi)向的個性,也影響了他后來幾十年的生活。由于家境的貧困,所以他讀私塾很用功,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而且只讀一年就考入了安陽初中,1943年考入開封師范學(xué)校,但由于家貧和戰(zhàn)亂的原因而輟學(xué),1947年又入宛西鄉(xiāng)村師范,同年加入了國民黨的青年軍。周夢蝶在17歲由母親包辦結(jié)了婚,夫妻感情也不錯,并且生有二男一女。1948年他拋婦別雛,只身一人隨國民黨軍來到臺灣,開始了孤獨一人的生活。周夢蝶于1956從國民黨軍中退伍,此后厄運似乎與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為了生計,他擺過書攤,看管過茶莊,甚至還當(dāng)過守墓人。周夢蝶到了晚年,處境更為悲慘,1980年他因患胃潰瘍而住院,并將胃切除四分之三,同時也結(jié)束了他近20年的書攤生涯。
也許是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形成了他特殊的性格,周夢蝶在臺灣詩壇上的確是個奇特的詩人,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就連在臺北武昌街?jǐn)[書攤時也專賣那些冷僻的哲學(xué)、詩集、詩刊等文學(xué)讀物,所以當(dāng)1959年他的第一部詩集《孤獨國》出版后,人們送其雅號為“孤獨國主”,1962年以后他每日靜坐街頭開始禮佛習(xí)禪,對來來往往的紅男綠女不為所動,儼如一入定老僧,成為臺北街頭一景,惹得許多人不買書也要駐足觀看一番。1965年文星書店出版了他充滿禪味的詩集《還魂草》,由于他寫詩精雕細(xì)琢,苦苦吟思,所以人們又送給他一個雅號“苦僧詩人”。此后,他的一些詩作雖有陸續(xù)發(fā)表,但一直未能結(jié)集出版,也許他正是要“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2 生平簡述
童年失怙,沉默、內(nèi)向。熟讀古典詩詞及四書五經(jīng),因戰(zhàn)亂,中途輟學(xué)。
1948年加入青年軍,隨中華民國國軍部隊來臺,家鄉(xiāng)遺有發(fā)妻和二子一女。
1952年開始在《中央日報》、《青年戰(zhàn)士報副刊》上發(fā)表詩集。
1955年自軍中退伍,加入“藍星詩社”。
1959年起在臺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廳門口擺書攤,專賣詩集和文哲圖書,并出版生平第一本詩集《孤獨國》。
1962年開始禮佛習(xí)禪,終日默坐繁華街頭,成為臺北“風(fēng)景”,文壇“傳奇”。
1980年美國Orientations雜志記者來臺專訪他,并以古希臘時期代神發(fā)布神諭的Oracle為喻,撰文者稱許他為“廈門街上的先知”(Oracle on Amoy Street)。同年因胃潰瘍開刀,以致書攤歇業(yè)。曾獲第一屆國家文化藝術(shù)基金會“桂冠文學(xué)類”獎?wù)隆?/p>
2011年文學(xué)大師系列電影發(fā)行,導(dǎo)演陳傳興拍攝的周夢蝶紀(jì)錄片。
3 主要作品
《孤獨國》、《還魂草》、《周夢蝶世紀(jì)詩選》、《約會》、《十三朵白菊花》
4 作品特色
作品從自我靈魂為起點,引禪意入詩,感悟現(xiàn)實的真諦。
5 社會評價
人物 | 評價 |
---|---|
李立平 | 周夢蝶在臺灣詩壇是一位很有影響的現(xiàn)代派詩人,他悲苦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周夢蝶的詩歌表現(xiàn)出了與其它詩人迥然不同的詩歌特質(zhì)。因而他的詩歌具有濃厚的宗教情懷,同時他詩作的現(xiàn)代性所閃射出的是東方古典的睿智與玄妙。 在臺灣當(dāng)代詩壇上,周夢蝶及其詩作恐怕是最為獨特的,留給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他獨特的悲苦命運使他的詩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禪宗乃至基督的宗教情懷,同時他的詩歌所閃射出的是東方古典的睿智與玄妙,使其作品以特有的色彩和韻味開放在臺灣和整個中國的詩壇上,成為中國現(xiàn)代派詩的一朵奇葩。 |
人物 | 評價 |
---|---|
戴訓(xùn)楊 | “周夢蝶無論在生活態(tài)度上,及文學(xué)表達方面,都含有深厚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色彩。他像是一株緊緊扎根在傳統(tǒng)文化土地上的未凋的松樹”(戴訓(xùn)楊《新時代的采菊人——周夢蝶其詩其人》),的確,對人生悲苦的態(tài)度,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不同。著名學(xué)者葉嘉瑩在為周夢蝶的第二部詩集《還魂草》作序時曾把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將悲苦消融于智慧的體悟,如陶淵明、李白、杜甫、歐陽修、蘇東坡等。于是也就有了“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也有了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曠達胸襟。第二類則是一味沉溺于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如屈原、李商隱。于是屈原發(fā)出了“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感慨,最終落得自沉汨羅的悲劇,留下了千古遺憾。第三類借山水的悠閑來排解內(nèi)心矛盾,如謝靈運。周夢蝶則似乎與這些古代詩人不同,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這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占面積,另一種是不占面積的,而他屬于后者。這也許是他欲求擺脫而未得擺脫的一種自我調(diào)侃吧??磥恚M管現(xiàn)實生活對他來說是孤絕無望的,但他對悲苦的態(tài)度還是豁達的。 周夢蝶在性格上雖孤獨但卻又是曠達的,沉靜卻又是向往自由的,落拓但卻又是不自卑的。正如《七十年代詩選》編者說:“從沒有一個人像周夢蝶那樣贏得更多純粹心靈的迎擁與向往。周夢蝶是孤絕的,周夢蝶是黯淡的,但是他的內(nèi)里卻是無比的豐盈與執(zhí)著?!币舱撬麅?nèi)心的執(zhí)著,無論物質(zhì)生活如何平乏,他也要以一顆怡然平靜的心去對待,于是也就有了1959年4月《孤獨國》的出版,大部分詩作在紅塵之中而又摒紅塵于千里之外的孤絕,所以此集一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不可動搖的地位,還被入選為“臺灣文學(xué)經(jīng)典第一份書單?!?/td> |
6 作品評價
作品 | 內(nèi)容 | 點評 |
---|---|---|
《孤獨國》 | 這里的氣候粘在冬天與春天的接口處,(這里的雪是溫柔如天鵝絨的)這里沒有嬲騷的市聲只有時間嚼著時間反芻的微響這里沒有眼鏡蛇、貓頭鷹和人面獸只有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這里沒有文字、經(jīng)緯、千手千眼佛觸處是一團渾渾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這里白晝幽闃窈窕如夜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而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甚至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我是“現(xiàn)在”的臣仆,也是皇帝 | 在這里,我們?nèi)绻?a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解讀這首詩,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周夢蝶正是由于擺脫悲苦生活的欲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所以他采取了一種迂回的方式表現(xiàn)在詩作中,他想借助詩歌中的夢境來排譴他心中的郁悶,于是在他理想的樂園中出現(xiàn)了天鵝絨的雪,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等形象,結(jié)尾“我是‘現(xiàn)在’的臣仆,也是皇帝”,表明了他對悲苦命運的態(tài)度,即使不能擺脫命運的捉弄,但也要做生活的主人,即使“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他也要執(zhí)著的追求,因為,他理想中的樂園沒有塵世間的一切丑惡,就連寒冷也“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
作品 | 內(nèi)容 | 點評 |
---|---|---|
《逍遙游》 | 絕塵而逸?;仨巵y云翻白,波濤千起;無邊與蒼茫與空曠展笑著如回鄉(xiāng)遺落于我蹤影底有無中。從冷冷的北溟來我底長背與長爪猶滯留著昨夜底濡濕;夢終有醒時——陰霾撥開,是百尺雷嘯?!澜缭谖页嵘弦蝗鐨v歷星河之在我膽邊浩浩天籟之在我脅下…… | 他認(rèn)為,也許只有莊周才能使他振翅高飛,這樣,也使得他的詩作顯得沉郁而凝重,與同為“藍星”成員的覃子豪,余光中等的繁富、輕靈和瑰麗的風(fēng)格迥然不同。他自己也曾在《孤獨國》的扉頁上引奈都夫人的話為題辭:“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可見,用這句話概括他的創(chuàng)作心境和藝術(shù)風(fēng)格,是再恰當(dāng)不過的。 |
作品 | 內(nèi)容 | 點評 |
---|---|---|
《菩提樹下》 | 誰是心里藏著鏡子的人呢?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一生呢?所有的眼給蒙住了,誰能于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在菩提樹下。一個只有半個面孔的人抬眼向天,以嘆息回答那欲自高處沉沉俯向他的蔚藍。…… | 眾所周知,佛家有“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偈語,而詩句的一開頭就是兩個問句:“誰是心里藏著鏡子的人呢?”,“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一生呢?”由此可見,冷然寂寞的禪思佛理背后是一顆入世的心靈,尤其是“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中“火”與“雪”意象,不僅具有哲理,而且折射出了更為深邃的情感。正如有的詩評家所說的:“與其說是哲理詩,不若說是一本情詩集,是一份感情的折射,從另一方向橫生出來。在理的毀傷下,那情遂更深邃,更凝注……這過程是痛苦,就像《菩提樹下》、《囚》、《天問》篇所顯示的掙扎,但其中一直要追求的統(tǒng)一與和諧,才是詩人矛盾底面的真正意義?!?/td> |
《無題之一》 | 二十年前我親手射出一枝孽箭二十年后又冷颼颼地射回來了我以吻十字架的血唇將它輕輕銜起輕輕吞進我最深深處的心里在我最深深處的心里,它醒睡著? | 詩中寫的是一種回報,即自己作孽自己受。而且是一種潛伏在心靈深處,對心靈的一種長期鞭笞,是一種永遠洗涮不掉的恥辱。這是因果報應(yīng)在詩中的反映。這也正如有的學(xué)者所說的,周夢蝶還“從道家思想中汲取高曠超絕的生命精神,融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和宿命的生命悲感,并結(jié)合佛陀的慈悲和基督救贖而成廣義的宗教情懷——一種對眾生苦難全然的負(fù)擔(dān)和承載的人道精神,將小我的悲苦提升為對人生、宇宙的大徹大悟?!?/td> |
作品 | 內(nèi)容 | 點評 |
---|---|---|
《孤峰頂上》 | 恍如自流變中蟬蛻而進入永恒那種孤危與悚栗的欣喜——仿佛有只伸自地下的天手將你高高舉起以寶蓮千葉盈耳是冷冷襲人的天籟。擲八萬四千恒河沙劫于一彈指!靜寂啊,血脈里奔流著你當(dāng)?shù)谝话暄┗ㄅc第一聲春雷將你底渾沌點醒——眼花耳熟你底心遂繽紛為千樹蝴蝶 | 這首詩是新古典主義的作品,折射出了東方古典的睿智與玄妙,其語言借用諸如“恒河沙劫”和“寶蓮千葉”一類文言詞匯,運用了諸如“你的心遂繽紛為千樹蝴蝶”一類古典句法,更使用了禪學(xué)頓悟成佛的典故傳說,使詩中古意斑駁,充滿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 〈罅坑玫?,也是周夢蝶現(xiàn)代詩具有東方古典神韻之所在。因為新詩大量用典是不多見的,而且他的用典是活典,是變化后的典,是為了作品的風(fēng)格和情趣而自然用典。比如《逍遙游》、《托缽者》、《行到水窮處》等等,分別取自莊子、楚辭、佛經(jīng)、唐朝王維的作品。正是由于他的許多詩作中引用大量的典故,也造成了詩作的艱澀難懂,趙天儀先生就認(rèn)為他的用字、用典以及意象的創(chuàng)造上,有食古不化的痕跡和掠人之美的嫌疑。因此有些詩作有些“澀而且苦”,但藝術(shù)畢竟是來源于生活,藝術(shù)作品是作家生活的反映,周夢蝶悲苦的一生也必然反映在他的詩作上,他的獨特之處也正是以藝術(shù)的苦澀,來征服自己生命的苦澀,“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也正是他的這種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他的詩作成為了臺灣詩壇不可忽視的存在。 |
7 其它作品
《還魂草》以后,周夢蝶至今三十年猶未出版第三本詩集,眾目企盼,蟄雷潛伏,只能讓讀者一再回味《孤獨國》與《還魂草》這兩冊詩集,好在《藍星詩刊》、《聯(lián)合報副刊》、《臺灣詩學(xué)季刊》陸續(xù)刊載周夢蝶的詩篇,而且佳作不斷,風(fēng)格依舊“瘦身而豐采”。如《積雨的日子》、《兩個紅胸鳥》、《藍蝴蝶》等,只不過意象更為清朗,表達的哲思也不再靠以往偈語式的警句,但他的詩作仍能讓我們從中感到生命的生生不息。比如《九宮鳥的早晨》:“每天一大早/當(dāng)九宮鳥一叫/那位小姑娘,大約十五六七歲(九宮鳥的聲似的)/便輕手輕腳出現(xiàn)在陽臺上”,“把一泓秋水似的/不識愁的秀發(fā)/梳了又洗,洗了又梳/且毫無忌憚的/把雪頸皓腕與蔥指/裸給少年的早晨看?!憋@然,詩作有著欣欣然的凡俗之美,九宮鳥、小姑娘是朝氣的象征,“也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出周夢蝶臨晚卻有旭日心境的生命力”。我們也仿佛看到,從來未曾有過自己真正青春的悲苦詩人,在進入晚年之后,仿佛才找到了自己的青春。是他,最終用詩再一次征服了生命的悲哀。
8 精選詩集
《十月》 | 就像死亡那樣肯定而真實你躺在這里。十字架上漆著和相思一般蒼白的月色而蒙面人的馬蹄聲已遠了這個專以盜夢為活的神竊他的臉是永遠沒有褶紋的風(fēng)塵和抑郁折磨我的眉發(fā)我猛叩著額角。想著這是十月。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過了甚至夜夜來吊唁的蝶夢也冷了是的,至少你還有虛無留存你說。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是的,沒有一種笑是鐵打的甚至眼淚也不是…… |
《樹》 | 等光與影都成為果子時,你便怦然憶起昨日了。那時你的顏貌比元夜還典麗,雨雪不來,啄木鳥不來,甚至連一絲無聊時可以折磨自己的觸須般的煩惱也沒有。是火?還是什么驅(qū)使你沖破這地層?冷而硬的,你聽見不,你血管中循環(huán)著的吶喊?“讓我是一片葉吧!讓霜染紅,讓流水輕輕行過……”于是一覺醒來便蒼翠一片了!雪飛之夜,你便聽見冷冷青鳥之鼓翼聲。 |
《四句偈》 | 一只螢火蟲,將世界從黑海里撈起——只要眼前有螢火蟲半只,你我就沒有痛哭和自縊的權(quán)利 |
《詩與創(chuàng)造》 | 上帝已經(jīng)死了,尼采問:取而代之的是誰?“詩人!”水仙花的鬼魂王爾德忙不迭的接口說。不知道誰是誰的哥弟?上帝與詩人本一母同胞生:一般的手眼,一般的光環(huán);看,誰更巍峨更謙虛誰樂于坐在誰的右邊? |
《有一種鳥或人》 | 有一種鳥或人老愛把蛋下在別家的巢里:甚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別家的巢當(dāng)作自己的。而當(dāng)?shù)诙旄鞔髨笠灶^條以特大字體在第一版堂皇發(fā)布之后我們的上帝連眉頭一皺都不皺一皺只管眼觀鼻鼻觀心打他的瞌睡——想必也認(rèn)為這是應(yīng)該的了! |
9 作品時間
《孤獨國》(1957)
《還魂草》(1965)
《十三朵白菊花》(2002)
《約會》(2006)
《有一種鳥或人》(2009)
上個世紀(jì)五六十年代,詩人自冥想出發(fā),咀嚼生命的濃黑,同時也起航溫柔的想象,圣凡雪火、掙扎而難遣的悲情,一一凝鑄為《孤獨國》與《還魂草》。
《十三朵白菊花》輯錄的主要是是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作品,詩人從世界邊陲進入世界“里面”,真正寢食人間煙火,感受世間參差因緣。
《約會》收錄上個世紀(jì)九十年代以迄世紀(jì)末的詩人作品,即事欣然,物我交融。頗有蒙莊化蝶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