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前,使用的鋼筆大都是舶來品,以派克金筆為多,公事人也以擁有一支派克金筆為自豪。那個年代的派克金筆,手感極有分量,筆尖的頂部有一點點黃金,字跡圓潤,書寫起來極其流暢。但使用久了,磨損很大,就要找修鋼筆的師傅鑲金。 修鋼筆的師傅把鋼筆小心夾在一個模具當(dāng)中,用噴燈熔化一根金絲,再用一根針挑起一點,蘸到筆尖上,待冷卻了,用細砂紙輕輕磨試一番,又是一支書寫流利的好鋼筆了。 隨著這類金筆的稀少,以至絕跡,修鋼筆成了專門更換配件的簡單工作了。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由于現(xiàn)在鋼筆品種實在太多,配件配到筆上也不是很協(xié)調(diào),但聊勝于無,也只好湊合了。 修鋼筆的利潤一直很低,一來鋼筆的價格本來就便宜,二來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學(xué)子,故而修鋼筆一直是一個比較清貧的職業(yè)。 公館圩阿吳3 師傅修鋼筆在公館一帶是比較出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