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寫上元燈節(jié)的詩詞,不計其數(shù),而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堪稱其中佳作。這兩首詞在寫作背景和表現(xiàn)手法上都不盡相同,但其思想意義卻頗有共通之處。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次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李清照的《永遇樂》寫于南渡之后,當是流寓臨安時所作。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后過元宵節(jié)兩種情景的對比,表現(xiàn)了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深切感受,抒寫了離亂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懷。上闋開頭兩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用極鮮麗的辭彩寫今年元宵節(jié)的盛景,而緊接的“人在何處”卻恰似一聲悲涼的長嘆,透露了詞人內(nèi)心的凄涼和迷茫。下面寫她抬頭望見柳梢返青,梅花已謝,不禁陷入沉思之中。“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說春意尚淺。詞人不直說梅花已謝而說“吹梅笛怨 ”,借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這樣,只覺春意味少。“元宵”三句,詞人跳出個人的哀愁,從眼前的融和天氣,想到“次第豈無風雨”,字面上是說自然界,實際上卻是在說國難重重的政治形勢,因此她再無心情去賞燈游樂,于是“謝他酒朋詩侶”。這幾句看似平淡,卻隱隱透露出詞人對南宋的上層人物在國難方殷的日子里仍縱情游樂的不滿,以及她飽經(jīng)憂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tài)。 時代稍晚于李清照的辛棄疾處于國家內(nèi)憂外患更加嚴重的歷史環(huán)境下?!肚嘤癜?/span>·元夕》就是描寫在如此政治形勢下的一個上元之夜。上闋寫元宵節(jié)的火樹銀花,車馬、鼓樂等一派繁華熱鬧,用了“寶”、“雕”、“鳳”、“玉”之類種種麗辭,鋪排出一個歡騰的元夕場景,正是“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令人根本想象不到這竟是邊患不斷的南宋朝廷的元宵之夜。 |
|
來自: 隨園天一館 > 《國內(nèi)一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