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的最好治療方法: 治療 (一)去除病因 確定、控制并避免接觸各種變應原、致敏物和非特異性刺激因素。 (二)治療藥物介紹 根據(jù)《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修訂,2008年) 1.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及治療反應選擇方案。 2.必要時行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 標準住院日為7-14天。 注意: 1.必須符合第一診斷。 2.當患者沒有具有其他疾病或是所患疾病在治療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 治療方案與藥物選擇: 1.一般治療:氧療,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 2.支氣管擴張劑:首選速效β2受體激動劑吸入制劑,也可使用抗膽堿能藥物(吸入制劑)、茶堿類藥物。 (1)β2受體激動劑:興奮氣道平滑肌和肥大細胞表面β2受體、舒張氣道平滑肌、減少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和介質的釋放、增加氣道上皮纖毛的擺動等,從而緩解哮喘癥狀。 短效β2受體激動劑(簡稱SABA):常用的藥物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等。 長效β2受體激動劑(簡稱LABA):這類β2受體激動劑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可維持12小時以上。目前常用的有沙美特羅和福莫特羅。目前提倡將ICS和LABA聯(lián)合治療哮喘,這兩者具有協(xié)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 (2)茶堿:這類藥物具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作用,同時還具有強心、利尿、興奮呼吸肌和呼吸中樞等作用。低度茶堿還具有一定抗炎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其舒張支氣管平滑肌作用弱于β2受體激動劑。 (3)抗膽堿藥物 這類藥物可阻斷節(jié)后迷走神經(jīng)傳出支,通過降低迷走神經(jīng)張力而舒張支氣管,作用比β2受體激動劑弱,起效較慢,但長期使用較少產(chǎn)生耐藥。常用吸入抗膽堿藥物有溴化異丙托品、溴化泰烏托品。溴化異丙托品常用劑量為40~80μg,每天3—4次;溴化泰烏托品屬長效抗膽堿藥物,對M1和M3受體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僅需每天1次吸入給藥。本品與β2受體激動劑聯(lián)合應用具有協(xié)同作用。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妊娠早期婦女應慎用。 3.抗炎藥物:糖皮質激素、抗白三烯藥物等。 (1)糖皮質激素是目前最為有效治療哮喘的抗炎藥物。其主要作用機制為抑制嗜酸性粒細胞趨化與活化,抑制細胞因子合成,減少白三烯合成,減少微血管滲漏等。 (2)白三烯調節(jié)劑:目前常用的是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拮抗劑,這類藥物通過對細胞表面白三烯(CysLTl)受體的拮抗,抑制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炎性介質白三烯,產(chǎn)生輕度支氣管舒張,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輕度哮喘可以單用,也可作為聯(lián)合治療藥物之一,適用于阿司匹林過敏性哮喘和運動性哮喘患者的治療,服用方便,安全性好。但其作用不如吸入型糖皮質激素,更不能取代糖皮質激素,與ICS的聯(lián)用療效比吸入LABA與ICS聯(lián)用的療效稍差。使用方法為孟魯司特10mg,每天1次。 4.抗過敏藥:根據(jù)病情選用。 抗組胺藥物:常用抗組胺藥物(第二代)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酮替芬、阿司瞇唑、特非那丁、氮卓斯汀等,適用于合并變應性鼻炎哮喘患者的治療。不良反應主要為嗜睡,其中阿司咪唑和特非那丁還可引起心血管不良反應,需特別注意。 5.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及治療反應調整藥物和治療方案。 其他治療哮喘藥物 (1)色苷酸鈉:這類藥物屬非皮質激素類抗炎藥,作用機制是抑制IgE介導的肥大細胞中炎癥介質的釋放,適于輕度持續(xù)哮喘治療,對變應原、運動等誘發(fā)的哮喘有一定預防作用。這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少。 (2)抗組胺藥物:常用抗組胺藥物(第二代)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酮替芬、阿司瞇唑、特非那丁、氮卓斯汀等,適用于合并變應性鼻炎哮喘患者的治療。不良反應主要為嗜睡,其中阿司咪唑和特非那丁還可引起心血管不良反應,需特別注意。 (3)抗IgE治療:抗IgE單克隆抗體的治療多用于經(jīng)過ICS和LABA聯(lián)合治療后癥狀仍未控制的嚴重過敏性哮喘患者。目前治療研究中尚未發(fā)現(xiàn)明顯毒副作用,遠期療效與安全性有待觀察。 (4)其他藥物:口服免疫調節(jié)劑(甲氨蝶呤、環(huán)孢素等)、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和免疫球蛋白靜脈制劑等。療效還不十分肯定。 |
|
來自: 神醫(yī)圖書館318 > 《哮喘=支氣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