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的概念標本是個相對概念,也是一種主次關系。 “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木下稱作“本”,末梢稱做“標”。 標本二詞在中醫(yī)學中很常用,不同情況下具有不同的含義。 從疾病本身來說:病因是本,癥狀是標; 從疾病的新舊、原發(fā)和繼發(fā)來說:舊病和原發(fā)病是本,新病與繼發(fā)病是“標”;經(jīng)絡理論中,經(jīng)氣集中于四肢部位為“本”,擴散于頭身一定部位為“標”,以此闡明四肢與頭面軀干之間氣血運行的升降關系。 “本”— 經(jīng)氣集中的本源部位,在四肢下部 ; “標”— 經(jīng)氣彌漫的散布部位,在頭面胸腹上部。 十二經(jīng)脈中,末梢與根本,其位置有高下之分,“標”在上而“本”在下。人體頭面胸背與四肢比較,其部位有上下之異,前者位置較高。因此,十二經(jīng)脈中,“標”都在頭面胸背等上部,而“本”則在四肢下部。 [返回]病因與癥狀的關系·標本凡病因與癥狀,先病與后病,正氣與邪氣,病在內(nèi)與病在外等,都有標本的關系。從人體與致病因素來說,人體的正氣是本,致病的邪氣是標;以疾病本身來說,病因是本,癥狀是標;從疾病的新病與舊病,原發(fā)與繼發(fā)來說,舊病、原發(fā)病為本,新病、繼發(fā)病為標;從疾病的部位來說,病在下、在內(nèi)為本,病在上、在外為標?!端貑枴吮?a title="醫(yī)學百科:病傳" rel="summary">病傳論》:“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迸R證時需用標本關系分析病癥的主次先后,輕重緩急,確定相應的治療步驟。 [返回]經(jīng)絡的標本經(jīng)絡在四肢者為本,在頭面、軀干者為標(見《靈樞·衛(wèi)氣》)。十二經(jīng)脈中,末梢與根本,其位置有高下之分,“標”在上而“本”在下。人體頭面胸背與四肢比較,其部位有上下之異,前者位置較高。因此,十二經(jīng)脈中,“標”都在頭面胸背等上部,而“本”則在四肢下部。 標本的內(nèi)容十二經(jīng)標本的具體記載見《靈樞·衛(wèi)氣》:“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是,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nèi)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俞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俞與舌本也。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后,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后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nèi)動(脈)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也”。 足三陽標部在頭面部: 足三陰標部在背俞及舌部: 手三陽標部在頭面,與足三陽標部相通: 手三陰標部在胸部及背俞: 各經(jīng)對背俞和募穴雖然舉得不完全,但可以看出:各陽經(jīng)都是以頭面部之標,而各陰經(jīng)主要以俞募穴為標;各陰陽經(jīng)都是以四肢為本。本的部位不像“根”那樣專指井穴 ,而是位置有高有低,范圍較大;標的部位也不像“結”那樣著重是指器官,而是指經(jīng)氣散布較廣的部位。 十二經(jīng)標本部位表: 標本理論的應用十二經(jīng)脈的標本理論,在診斷疾病性質(zhì)及辨證治療中有著重要意義?!鹅`樞·衛(wèi)氣》說:“能知六經(jīng)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a title="醫(yī)學百科:《標幽賦》" rel="summary">《標幽賦》說:“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倍颊f明了經(jīng)脈標本理論在治療上的重要作用。 又如《靈樞·衛(wèi)氣》在論標本證候治法時說:“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石(實)者絕而止之,虛則引而起之”。張介賓對此解釋說:“此諸經(jīng)標本上下各有所候,在下為本,本虛則厥,元陽下衰也;下盛則熱,邪熱在下也;在上為標,上虛則眩,清陽不升也;上盛則熱痛,邪火上熾也。石者,實也,絕而止之,謂實者可瀉,當決絕其根而止其病也。引而起之,謂虛宜補,當導助其氣而振其衰也。”這是標本理論指導虛實證候補虛瀉實的不同治法。 標本理論在取穴方面的應用,如《素問·標本病傳論》說:“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后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于標,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標,有其在標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說明臨床取穴是多種多樣的。 近取法病在標治其標,在本治其本,這是近取法,也是順(從)取法。 遠取法: 病在本反治其標,在標反治其本,這是遠取法,也是逆取法?!端貑枴?a title="醫(yī)學百科:五常" rel="summary">五常政大論》說:“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就是逆取法的應用。 本部腧穴的應用經(jīng)脈的標本理論與根結理論有其一致性,共同闡述了經(jīng)氣在四肢與頭身內(nèi)臟之間的關系。四肢遠端為根、為本,其腧穴特別是肘膝以下的五輸穴、原穴、絡穴,能治療頭、胸、腹及內(nèi)臟疾病。如:《肘后歌》說:“頭面之疾針至陰”;“頂心頭痛眼不開,涌泉下針定安泰”。《標幽賦》說:“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立愈”?!端目偢琛氛f:“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都是本部腧穴的具體應用。 標部腧穴的應用十二經(jīng)以人體頭胸腹背為結、為標。 頭面標部穴:能治療頭面、五官及腦的疾病。如:《通玄指要賦》說:“風傷項急,始求于風府;頭暈目眩,要覓于風池”。《百癥賦》說:“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 胸腹背標部穴:以俞募穴為代表,對診治胸腹內(nèi)臟疾病有特殊重要意義。如: 此外,根據(jù)標本上下經(jīng)氣相互貫通的理論,上病可下取,下病也可上取,有取用頭身部穴治療四肢疾病,如《千金方》取神庭治療四肢癱瘓;《外臺秘要》取浮白治療腿足痿軟;《肘后歌》取風府醫(yī)治腿腳疾患;《標幽賦》取魂門治療四肢筋骨拘攣疼痛等。這些都是標部腧穴的具體應用。 本部、標部穴的配合應用標部穴與本部穴的配合是臨床應用最廣的配穴方法,如: 《百癥賦》:“廉泉、中沖,舌下腫痛堪??;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建里、內(nèi)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刺長強于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于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 以上均為一上一下,一遠一近標部與本部腧穴相互配合的具體應用。 [返回]疾病與治療的主次關系·標本標本指病人的疾病與醫(yī)生的治療主次關系?!端貑枴?a title="醫(yī)學百科:湯液" rel="summary">湯液醪醴論》:“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a title="醫(yī)學百科:王冰" rel="summary">王冰注:“言醫(yī)與病不相得也……此皆謂工病不相得,邪氣不賓服也。豈惟針艾之有惡哉,藥石亦有之矣。” |
|
來自: 山東中醫(yī)竹林 > 《佛天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