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指南針將理、方、法、藥一一括囊無余,把紛繁龐雜的醫(yī)學理論進行高度的濃縮,由博返約。大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之功。一圖在手,醫(yī)學無憂,若非已將醫(yī)道一以貫之,曷克臻此?
本書更有諸多精妙之處,不能一一細說。至若《內(nèi)》《難》《傷寒》,言辭古樸,義理深奧,雖智者亦一時莫能解。后世醫(yī)家著述,各呈己見,或有所偏頗,不能得睹醫(yī)學全貌。惟本書從上智?下愚,莫不適合,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本書能令初學者,登堂入室,提綱挈領,不走彎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開悟,指明方向;能令醫(yī)道精湛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于自學中醫(yī)者和中醫(yī)愛好者來說,更是案頭必備,不可或缺的好書。 《醫(yī)間道》相關資料 不少人抱怨,學習中醫(yī)太難了,很想學,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覺要學的東西太多,而中醫(yī)方面的書籍浩如煙海,在這么多書籍中如何找到進入中醫(yī)寶庫的大門,好像真的很難,其實這既是中醫(yī)的魅力,也是中醫(yī)的短處。
內(nèi)容簡介 內(nèi)容簡介
醫(yī)學指南針將理、方、法、藥一一括囊無余,把紛繁龐雜的醫(yī)學理論進行高度的濃縮,由博返約。大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之功。一圖在手,醫(yī)學無憂,若非已將醫(yī)道一以貫之,曷克臻此? 本書更有諸多精妙之處,不能一一細說。至若《內(nèi)》《難》《傷寒》,言辭古樸,義理深奧,雖智者亦一時莫能解。后世醫(yī)家著述,各呈己見,或有所偏頗,不能得睹醫(yī)學全貌。惟本書從上智 下愚,莫不適合,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本書能令初學者,登堂入室,提綱挈領,不走彎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開悟,指明方向;能令醫(yī)道精湛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于自學中醫(yī)者和中醫(yī)愛好者來說,更是案頭必備,不可或缺的好書。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 余浩,字任之,網(wǎng)絡任之堂主人。自幼隨祖輩學醫(yī),畢業(yè)于湖北中醫(yī)學院,自創(chuàng)任之堂,運用純中醫(yī)療法治療許多疑難雜癥,療效頗佳。著有《一個傳統(tǒng)中醫(yī)的成長歷程》一書,在當當網(wǎng)連續(xù)十六周榮登暢銷榜。 目錄 目錄
走向中醫(yī) 一、什么人適合學中醫(yī) 二、從生活中感受中醫(yī) 三、學習要從大處著眼 第一章 從陰陽角度來認識中醫(yī) 一、陰陽的重要性 二、陰陽的普遍性 三、陰陽辨證在臨床中的運用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yī)框架 一、人體的五行屬性 二、五行在臨床中的運用 第三章 學習中醫(yī)的指南針 一、指南針的演化過程 二、人體內(nèi)陰陽對流情況 三、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huán)圖的意義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 一、什么是好藥 二、藥性的重要性 三、肝臟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四、心臟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五、胃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六、膽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七、小腸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八、腎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九、脾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十、肺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十一、三焦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十二、膀胱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十三、常用的引經(jīng)報使藥物 十四、游覽中藥“名勝”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 第一個組方:二至丸 第二個組方:二妙散 第三個組方:澤瀉湯 第四個組方:六味地黃湯 第五個組方:烏梅丸 第六個組方:逍遙丸 第七個組方:小柴胡湯 第八個組方:瓜蔞薤白白酒湯 第九個組方:炙甘草湯 第十個組方:丹參檳榔飲 第十一個組方:小半夏湯 第十二個組方:半夏瀉心湯 第十三個組方:大承氣湯 第十四個組方:溫膽湯 第十五個組方:四逆散 第十六個組方:附子理中丸 第十七個組方:麥門冬湯 第十八個組方:麻黃湯 第十九個組方:桂枝湯 第二十個組方:葛根湯 第二十一個組方:桔梗枳殼湯 第二十二個組方:枳術湯 第六章 學習之旅第三站:四診 一、切脈當明部位所主 二、切脈當明切之何物 三、切脈需練習基本功 四、脈象之首脈--郁脈 五、切脈如捉賊 六、常見脈象描述 七、八綱脈的理解 八、切脈如撫琴 九、正常脈象的理解 十、一些特定的脈象(源自《脈經(jīng)》) 十一、脈象的描述 十二、望形體 十三、望姿態(tài) 十四、望面 十五、望嘴唇 十六、望指甲 十七、望手紋 十八、望舌 十九、望頭發(fā) 二十、聞聲音 二十一、聞氣味 二十二、問診 第七章 學習之旅第四站:病機 第一條: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第二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第三條:諸氣■郁,皆屬于肺 第四條: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第五條: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火) 第六條: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第七條: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第八條: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第九條: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第十條: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第十一條:諸熱瞀 ,皆屬于火(心) 第十二條: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 第十三條: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第十四條: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第十五條:諸躁狂越,皆屬于火 第十六條:諸脹腹大,皆屬于熱 第十七條: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 第十八條: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 第十九條: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第二十條:諸竅干澀,干咳少痰,皮毛不潤,皆屬于燥 第二十一條:諸病濕熱,皆陽失于升 第二十二條:諸腑氣逆,皆氣失于降 第二十三條:諸癥對立,陰陽錯雜,皆失于和 第二十四條:諸痰怪病,皆屬于脾腎 第二十五條:諸脈不通,痛如針刺,皆屬于瘀 第八章 學習之旅第五站:治法 一、治法的運用在于守正出奇 二、治病八法 第九章 學習之旅第六站:醫(yī)理 一、用藥劑量大小的問題 二、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huán)圖的意義 三、內(nèi)傷病的治療 四、外感病的傳變 五、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十章 學習之旅第七站:臨床 一、風流眼的治療 二、藥物是雙刃劍,治病就是糾偏,就是折其病勢 三、五液失調(diào)的治療 四、胃病的治療 五、牙痛的治療 六、口臭的治療 七、咽炎及食道炎的治療 八、膽囊炎的治療 九、小腸相關疾病的治療 十、疳積的治療 十一、肩背部疼痛的治療 十二、便秘的治療 十三、痔瘡的治療 十四、肝臟疏泄失常與腎結石的形成 十五、性功能減退的病機及治療 十六、小兒腹瀉的治療 十七、哮喘的治療 十八、皮膚病的治療 第十一章 學習之旅第八站:醫(yī)案 第一例:重感冒 第二例:迎風流淚 第三例:球結膜下出血 第四例:腸痙攣 第五例:痱子 第六例:鼻癢 第七例:清晨腰痛 第八例:嬰幼兒腹瀉 第九例:腰肌勞損 第十例:乳腺增生癥 第十一例:閉經(jīng) 第十二例:痛經(jīng) 第十三例:崩漏 第十四例:卵巢囊腫 第十五例:產(chǎn)后缺乳 第十六例:脂溢性脫發(fā) 第十七例:白癜風 第十八例:脂肪瘤 第十九例:瘙癢 第二十例:黃褐斑(氣血虧虛) 第二十一例:黃褐斑(腎斑) 第二十二例:日曬瘡 第二十三例:丹毒 第二十四例:慢性濕疹 第二十五例:頸椎病 第二十六例:肩背痛 第二十七例:肩周炎 第二十八例:口腔潰瘍 第二十九例:疤痕 第三十例:慢性鼻炎 第三十一例:慢性膀胱炎 第三十二例:面癱 第三十三例:左胸發(fā)熱 第三十四例:糖尿病 第三十五例:頭大面赤 第三十六例:發(fā)熱 第三十七例:足跟痛 第三十八例:乏力 第三十九例:紅螞蟻咬傷 第四十例:性功能減退 第四十一例:頑固性呃逆 第四十二例:小兒營養(yǎng)不良 第四十三例:失音 第四十四例:頸汗證 第四十五例:水腫 第四十六例:肺實脾虛氣陷證 第四十七例:心悸 第四十八例:放療性肺炎 第四十九例:頑固性失眠 第五十例:右胸疼痛 第五十一例:撞傷岔氣 第十二章 學習之旅第九站:實踐與堅持 第十三章 學習之旅第十站:感悟 走向中醫(yī)(1) 走向中醫(yī) 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yī),感受中醫(yī)。因為學習中醫(y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yī)就是內(nèi)視我們自身的身體。 一、什么人適合學中醫(yī) 不少人抱怨,學習中醫(yī)太難了,很想學,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覺要學的東西太多,而中醫(yī)方面的書籍浩如煙海,在這么多書籍中如何找到進入中醫(yī)寶庫的大門,好像真的很難,其實這既是中醫(yī)的魅力,也是中醫(yī)的短處。 古代的中醫(yī)大多是讀書出身的文人,正所謂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成為良相或良醫(yī),是文人的追求。文人多愛賣弄文字,本身很簡單的問題,在文人筆下就寫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證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現(xiàn)代的有些詩,讀出來只是一種感覺,卻很難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實中醫(yī)來自于民間的醫(yī)療實踐,在文人的總結和提升下,轉(zhuǎn)變成中醫(yī)理論,然后再指導臨床。一個來自于民間的、樸素的、簡單的東西,由我們祖輩反復總結出來的東西,我們?yōu)槭裁春ε聦W習,不敢學習呢?為什么要排斥它呢?學習中醫(yī)其實也很簡單。 每個人對學習中醫(yī)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練習武功,有的只是為了強身健體;有的卻是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為一代宗師…… 思想不同,出發(fā)點也不一樣,學習中醫(yī)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親,想學習中醫(yī),只是為了讓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擾。 有些長期被疾病因擾的病人,學習中醫(yī),只是想讓自己健康起來,能夠健康地生活。 有些從事臨床的中醫(yī)工作者,學習中醫(yī)、研究中醫(yī),目的是讓自己能更好地為病人服務,提高自己的臨床水平。 從事科研的人員,學習中醫(yī),是為了在疑難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也有的人學習中醫(yī)是為了學得一技之長,能夠混口飯吃,能夠養(yǎng)家糊口…… 走向中醫(yī)(2) 學習中醫(yī)并非都要求有悟性,對普通人而言,中醫(yī)教給人們養(yǎng)生的方法,教給人們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有興趣就可以學習。但如果以中醫(yī)作為職業(yè),那要求就會高一些,懂得的就應該更多一些,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人命關天,病人將生命相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則不是救人,而是殺生。 在遠古的洪荒年代,人類沒有衣服,沒有穩(wěn)定的食物,為了生存,必須要適應大自然,在大自然的變化中尋找生存的方法,還談不上健康長壽,只是為了生存,思想單純,沒有追逐名利,只是考慮怎么適寒溫,怎么避風雨,每個人都是養(yǎng)生家,不然就沒法生存。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有太多的辦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但也正因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變化,人類自身適應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斷下降,自然界稍有變化就會導致許多人生病。學習中醫(y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己的身體,從而讓我們?nèi)谌氪笞匀?,尋求健康生存的養(yǎng)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 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yī),感受中醫(yī)。因為學習中醫(y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yī)就是內(nèi)視我們自己的身體。從原始、從本質(zhì)中感受世界,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東西!所以,什么人適合學習中醫(yī)呢?不是哪一類人,而是整個人類! 旅行提示:學習中醫(yī)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過程,如果沒有目的,只是盲目跟風,或者只是因為要上大學,而無可奈何的選擇,學習是沒有動力的!你學中醫(yī)的目的是什么呢? 二、從生活中感受中醫(yī) 中醫(yī)是不是玄學? 中醫(yī)有沒有療效? 中醫(yī)該不該弘揚? 這些問題只有我們自身實踐了,才能有深刻的體會,才知道該如何對待中醫(yī),建立學習中醫(yī)的信心。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走向中醫(yī)(3)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如果天氣變冷,我們都知道加衣服,這是一種本能反應,這也是養(yǎng)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質(zhì)、最樸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點也不玄! 但如果深入去想,我們可以給自己身體加衣服避賊風,那服用扶正的藥物不就是給我們的五臟加衣服避賊風嗎?我們通過加衣服來避賊風!我們遠離寒涼食品,不就是讓我們五臟來避寒邪嗎?這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簡單、最本質(zhì)、最樸素的東西。但就是這些道理的運用,能讓我們的身體得到保護,能讓我們健康生活,這就是中醫(yī),就是醫(yī)道。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樸。” 如此簡單的養(yǎng)生之道,我們現(xiàn)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如果我們讓浮躁的心靜下來,將事物看淡了,物質(zhì)層次的追求減少了,名利也看得不重,自然能夠樂其俗,誰還在乎吃“鮑魚”還是吃“排骨”,還在乎穿“貂皮”還是“棉衣”,因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賊風的作用,心境達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達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長壽。 這些《內(nèi)經(jīng)》中的原話,非常質(zhì)樸,就好像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向我們講述過來人的經(jīng)歷,我們虛心聽取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平時對生命的認識是多么膚淺,心態(tài)是多么浮躁,會發(fā)現(xiàn)我們經(jīng)常舍本逐末,當疾病來臨、生命終結之時,又希望能夠一下子除掉疾患,立時起死回生!我們?yōu)槭裁床辉琰c學習中醫(yī)里面的養(yǎng)生之道,讓我們自己的心能夠安寧,讓自己的身體能夠健康,對待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不要那么極端! “嗜欲不能勞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BR> 這就是養(yǎng)生之道,這就是醫(yī)道! 中醫(yī)有沒有療效? 首先我想問一下,對中醫(yī)療效有疑問的人試過沒有?有沒有采取中醫(yī)的思維?有沒有辨證運用中醫(yī)的治療手段? 舉個例子,前年的夏天,一個患者到我這里來,要求打吊瓶,我問為什么?;颊哒f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說:“你認為幾天好才算快?” 走向中醫(yī)(4) 飄飄院果不虛有百里挑頭的第一花院之名,白日進去時,還不甚感到有什么奇特,但此刻,心里只覺一陣后悔,后悔白日進出時未曾記下任何岔路和記號。但瞧院內(nèi)燈籠如鱗,亮如白晝,再細瞧,屋瓦連房,廳園比肩,地上雨花石鋪就的小徑縱橫交錯,不計其數(shù),走向哪,都似相識,又覺不同。張大膽如做賊一般,在如此亮堂的庭院內(nèi),每走幾步,必先顧左右而行之。所幸,院內(nèi)除了燈火通明,卻也死氣沉沉,所有房間皆門窗緊閉,黑暗無光,繞行了一大圈,也不見有一名丫鬟下人的身影。 逐漸,張大膽也膽粗起來,腳下竟快了許多。行過一段長長的回廊,又穿過一座半圓形的拱門,最后走過一條鐵索木橋,眼前豁然出現(xiàn)了一座小型的院落,和拱門外的大院子不同,小院子里沒掛半只燈籠,只有院東、西、北各有點點星火。原來,此處乃院中院,樓內(nèi)樓,大院套小院,小院藏香樓。 張大膽杵于黑暗下,眼觀全院,不知該先往哪去。突地,一條白影子在院北的一間小屋內(nèi)一閃,他不覺一怔,頓時眼睛一亮,暗喜道:“有了?!痹捯魟偮?,人已摸出去好幾步。 星光暗淡,遠處薄霧冉冉升起,街角的更夫敲響了四更面鑼,離天亮真的不遠了。 曾老頭背負雙手,濃眉緊皺,望著窗外逐漸開始變色的天空,幽幽嘆道:“不知膽兒現(xiàn)在如何了!” “膽兒是聰明的孩子,相信吉人自有天相,一切都會平安無事的。” 曾老頭道:“或許吧!”又深嘆一聲,道,“膽兒這孩子就像他父親,人聰明,重義氣,只是目前事態(tài)嚴峻,嚴胖子被殺,老酒鬼也死得莫名其妙,接下來輪到誰,誰也說不準。所以,我們幾個老鬼合議著把紫檀匣子提前給了孩子,夫人--”語聲突頓,遙眼望向天際,道,“你不會怪我吧?” 她明眸閃動,柔聲道:“我不怪你,匣子終究是要交到孩子手上,早時晚時,還不都是一樣。況且,膽兒尚已長大,該是面對這一切,擔負起重任的時候了。” 曾老頭道:“話是如此,但現(xiàn)在終不是時候,我擔心……這樣會害了他?!?BR> 她道:“不會,這樣反而會更加安全。” 曾老頭疑惑片刻,不解道:“此話怎講?” 走向中醫(yī)(5) 旅行提示:如果你想學中醫(yī),當身體不舒服時最好先喝喝中藥,或者運用中醫(yī)的其他方法來治療,只有通過切身體會,才會感受中醫(yī)的療效,才能增強你學習中醫(yī)的信心。 三、學習要從大處著眼 如果你從北京走到陜西去,別人會說往西走,不會說,你先走多少公里向左拐,然后再走多少公里向右拐,這樣你自己會搞糊涂,別人也會搞糊涂。究竟怎么走,具體的描述,誰也說不清楚,你可能會說看地圖,是的,看地圖可以更清楚些。今天我寫這些文章,就是想繪制一張學習中醫(yī)的地圖,但再細致的地圖也不可能告訴你,在前進1501米的地方會有一個泥潭,再細致的地圖也不可能標示出,前面的道路哪兒不平,哪兒有障礙物,但這張地圖可以告訴你方向,學習中醫(yī)的方向,讓我們明白為什么要學中醫(yī),怎樣學中醫(yī)! 北京到陜西,首先必須明白是往西走,向西就是你的目標和方向,而學習中醫(yī)的第一步,必須要明白中醫(yī)的框架,在大框架的指導下,才不會出錯,成功的機會才會更大一些。 那么什么是大的框架?什么是大的方向? 前面談過學習中醫(yī)就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界最本質(zhì)的東西,然后內(nèi)審我們自身,明了養(yǎng)生治病的辦法。 感受自然,就從我們生活的地球開始,尋找地球的規(guī)律,同時取象類比,了解我們自身,我相信這樣來學中醫(yī),可能大家都會接受。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明白了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就明白了為什么會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療疾病。 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巔上,好好看看我們的地球! 這是怎樣精妙的一個星體?。?BR> 因為它圍繞太陽的公轉(zhuǎn),產(chǎn)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變化,讓我們在寒暑交往中健康地成長,讓植物都能夠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因為它自身的旋轉(zhuǎn),產(chǎn)生了晝夜更替的現(xiàn)象,讓忙碌一天的人,能夠入夜靜靜地休息,讓一天的勞累得到緩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對新的一天。 走向中醫(yī)(6) 因為表面的大氣層包裹,使我們能夠自由地呼吸空氣,同時避免了很多外來物體對地球的撞擊,保護著地球上的動植物。 當太陽黑子、耀斑活動劇烈時,太陽發(fā)出大量強烈的帶電粒子流,沿著地磁場的磁力線向南北兩極移動,它以極快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的上層,其能量相當于幾萬或幾十萬顆氫彈爆炸的威力,因為地磁場的存在,時刻保護著我們的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滅頂之災。 再看看腳下肥沃的土地,萬物的生長離不開它;看看大海,沒有它的海量,大地將被水淹沒,人類沒有立足之地;看看身邊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游動的小魚,深切感受生命的氣息…… 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身邊的一草一木,然后再看看我們?nèi)祟?,從大之天,到小之人,你會發(fā)現(xiàn)人是多么的奇妙。 《黃帝內(nèi)經(jīng)》第一篇講的是養(yǎng)生論,第二篇開始講四氣,講春夏秋冬的保養(yǎng),就是讓我們從大的角度入手,從大的角度著眼來認識人。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你會發(fā)現(xiàn)《黃帝內(nèi)經(jīng)》寫得多么親切。 “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BR>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春天的三個月,是萬物啟陳發(fā)新的季節(jié),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要順應天地之規(guī)律,宜晚睡早起,早上在庭院里穿著寬松的衣服,讓頭發(fā)披下來,和緩地散步,這樣能夠條暢人體的肝氣。春天是萬物生發(fā)的季節(jié),人順應天地的法則,對天地萬物要采取“予生”而“勿殺”,予而勿奪的態(tài)度,處理事情宜賞而勿罰。以上就是順應春氣,養(yǎng)生之道。如果違背這些自然規(guī)律,則傷肝,肝木傷害了,便不能生心(五行之木生火),心屬火,為夏令,木不能生火,夏天就發(fā)生寒性疾病。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 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BR> 走向中醫(yī)(7)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夏三月,萬物生長茂盛,天地間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之氣交流處于鼎盛時期,萬物開花結實。此時人要晚一點睡覺,早一點起來,不要對烈日感到厭煩,平時不要發(fā)怒(因為大怒傷肝,傷肝則無以生心),人體的陰陽升降才能對流,體內(nèi)抑郁之氣才能得到宣泄,人體的陽氣就能向外輸布,以順應夏天陽氣旺盛的特性,為養(yǎng)長之道。逆此道,熱邪不能發(fā)散于外,蘊伏于內(nèi),則傷其心,至秋與涼邪合病,變生瘧疾,秋令當收,如此則無陽氣可收,到冬天就會患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BR>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秋天大自然果實已經(jīng)成熟,精華蘊藏在種子中,大氣中流露的是肅殺之令,大地上呈現(xiàn)的是豐收之景。人應當早睡早起,雞啼就該起床,這樣的生活習慣可以使身體的志意得到安寧,讓秋天的肅殺之氣得以緩解。收斂自己的陽氣,這樣體內(nèi)的肺氣才得以清肅,陽氣得以收,逆此道,容易傷肺,肺氣既傷,冬水為肺金之子,無以受氣,則不能閉藏,故病發(fā)于冬而飧泄(飧泄指大便清稀,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到時陽氣就會封藏不足。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BR>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冬季是陽氣閉藏的季節(jié)。大自然中草木凋謝,種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地面的一切生機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結冰,這就是陽氣被藏的特點。此時人應當早點睡覺,等到太陽升起才起床。人的情志應該內(nèi)斂些,注意保溫,不要外露皮膚,防止陽氣外泄。這是順應冬天養(yǎng)藏之道。逆此道,就會傷腎,陽氣得不到封藏,次年春天陽氣的生發(fā)就會不足。 上面四段都是《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原文,從自然的角度指引我們養(yǎng)生,讓我們感受四季的變化,掌握四季的特性--生、長、收、藏,順應這種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 除了從四季的變化,看到四時的特點,明白養(yǎng)生的意義,從我們的地球,我們還能看到什么? 我們看到了“陰陽”! 地球的自轉(zhuǎn),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們稱為陽,黑夜我們則稱為陰。 走向中醫(yī)(8) 我們還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種基本物質(zhì),木、火、土、金、水。 |
|
來自: 松柏林光139 > 《(一).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