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歌海,構(gòu)成歌海的成份包括壯歌和漢歌.也包括:苗,瑤,侗.仫佬等十多個民族的山歌.雖說地域文化,和風(fēng)格各有千秋,共同的特點是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民歌美語言,都是令人陶醉的. 遺憾的是 因為總總原因,山歌和其它民間曲藝一樣被封殺了十年,十年的斷層使很多山歌精品,極品失傳.十年的斷層,使青年歌手對規(guī)范山歌的韻腳和格律有些模糊.我走過許多網(wǎng)站,這樣的情況比較普遍,為了年輕歌手進(jìn)一步了解山歌創(chuàng)作手法,在這里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山歌的格式 廣西山歌(這里只講漢歌)的韻律和竹枝詞,七絕基本一樣,七言四句.所不同的是格律不受限制.韻律按桂柳方言,放的也比較寬.再說山歌一般都口頭創(chuàng)作的.是用嘴巴唱出來的.正如一首山歌中唱的. 山泉不用鋤頭開,白云不用剪刀裁. 山歌不用筆來寫,舌頭一拐就出來. 廣西山歌的韻律是: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的末字用平聲韻.第三句一定用仄聲可不入韻也可入韻.這是從唐代以來就約定俗成了的.例如唐代劉禹錫的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歌的第一句末字"平"是平聲,第二句末字"聲"和第四句末字"晴"都是平聲,第三句末字"雨"是仄聲.由此可見山歌就是竹枝和七絕的根.好的山歌就是竹枝詞,好的竹枝詞就是七絕. 這是山歌的一般法則,但其中也有通融變易的地方.即首句可入仄聲韻,若不入韻一定要用仄聲.如: 摘把麥芯編草帽,手編草帽臉發(fā)燒. 貓咪也懂妹心意,坐在一旁羞貓貓. 這首歌的第一句末字"帽"是仄聲韻,第二句"燒"和第四句"貓"是平聲.地三句"意"是仄聲.再如: 當(dāng)初連妹妹還小,如今哥老不當(dāng)時. 蜘蛛織網(wǎng)竹筒內(nèi),竹節(jié)隔斷兩頭絲. 這首歌首句末字"小"不入韻一定要用仄聲.如用:"當(dāng)初連妹妹小多'就不行了.總而言之,統(tǒng)而言之.第一句入韻可平可仄.不入韻一定用仄聲.第二句末字一定是平聲,第三句末字一定是仄聲,第四句末字一定是平聲.這才是規(guī)范的山歌韻腳.否則就會變成順口溜了.例如: 阿哥好來阿哥好,阿哥人才帥呆了. 文質(zhì)彬彬懂禮貌,哪個嫁他有得搞. 這四句歌詞都是仄聲韻,歌手沒法唱,只能算是順口溜了.還有一種三字頭的山歌,韻腳和上面的一樣我就不多言了.
山歌的句式:山歌的句式是2-2-3式即:
清早,牽牛,去犁田,犁田,犁到,田中間。 見妹,打傘,田邊過,黃牛,挨打,幾多鞭?
寒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