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損浮腫 鄧××教授,男,五十余歲。于1951年患全身水腫,歷時半年,經(jīng)住院治療,抽水、利尿均未見效,病勢危重,延余往診。初診之時,即見其面色不華,額部黧黑,頭身傾視,毛發(fā)、爪甲、皮膚、唇齒均見憔悴枯槁之象。目無精光,神倦息短,動則喘促。兩腳顯著浮腫,腹部鼓脹,小便短澀。失眠,多夢,腫勢延及陰囊。舌苔黃膩而潤,脈空無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勢至此,亦非一朝一夕。綜合言之,此癥五臟虛損,精血大虧,神氣將脫。何以知之?蓋心主血,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發(fā)為血之余。心臟虧損,故面色無華,脈空無根,并見毛發(fā)枯槁。心藏神,神不守舍,故見失眠、多夢。心陽源于腎陽,心陽虧,腎陽亦虧。腎屬水,其色黑,腎水上泛,則額現(xiàn)黧黑。腎主骨,齒乃骨之余,腎虧則齒枯。肝腎同源,腎精上注于目,肝開竅于目,肝腎兩虧,精血不足,則目精無光。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血不足,故爪甲枯焦。肺合皮毛,肺氣不足,則皮毛憔悴。今心肺肝腎均虧,脾為中土,亦未有不虧者,其腫勢之泛濫,與脾之不能制水有關(guān)。更有甚者,頭傾視深,目無光澤,為神將脫絕之候。所幸尚能進食,食能知味。精神雖困頓,神智尚清楚。生機未絕,應盡力救治。但五臟俱病,何以為主?經(jīng)曰:“腎為先天之本”,應以腎為根本。故此癥之治,必須峻補命門,俾元氣得復,其癥始可望愈。然久病之人,最易感受風寒濕邪,導致經(jīng)絡閉塞,應先溫陽解表疏通經(jīng)絡,使經(jīng)絡疏通,氣血暢行,然后再以峻補命門之劑,始可化氣而行水。辨證清,立法定,遂決定先用自擬方附子桂枝獨活寄生湯。處方: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獨活6克 防風9克 桑寄生15克 陳皮6克 臺烏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棗2個 上方服三劑,患者感到全身舒適。說明經(jīng)絡疏通,急宜直補命門,兼利水治之。方用嚴用和濟生腎氣湯。處方: 附片90克 熟地15克 淮山藥15克 茯苓24克 澤瀉9克 淮牛膝9克 肉桂15克 粉丹皮6克 山萸肉12克 車前子9克 汪切庵解是方曰:“此太陰少陰藥也。土為萬物之母,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為萬物之源(小注略,下同),腎虛則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濫皮膚肢體之間。因而攻之,虛虛之禍,不待言矣。桂附八昧丸滋真陰而能行水,補命火因以強脾,加車前子利小便則不走氣,加牛膝益肝腎,藉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腫脹已,又無損于真元也?!?/P> 喻嘉言用此方,主張以附子為君藥,指出“腎之關(guān)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guān)始開,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此言實有至理。 余治此癥,因恐病重藥輕,不能勝任,故施用上方,仝作大劑。初服數(shù)劑,病未稍動,守方服至二十七劑,有時方玨赤石脂60克于方中,以加強補土之力。至是,小便漸利,腫亦漸消。然五臟俱虛,補腎已達相當階段,則兼補肝血亦為當務之急。易方用景岳右歸飲和桂附八味丸化裁。處方: 黑附片60克 熟地30克 淮山藥2l克 山萸肉12克 澤瀉9克 上肉桂15克 杜仲30克 土炒當歸15克 枸杞15克 小茴香6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3克 赤石脂60克 此方用意,附、桂溫補腎陽,配熟地、萸肉、山藥補陰,可使陽復而有所依附;而熟地、萸肉、山藥補陰,得桂附之助陽,可以蒸騰腎氣.使腎陽旺盛,仍用茯苓、澤瀉滲利水濕,使補中有瀉。用杜仲、果杞強腰腎,當歸補肝血,赤石脂、小茴香健脾利氣。服至二十余劑,小便較長,腫勢大消。惟每天午后腫脹反復,此由于陽雖回但尚不足以制陰。改以白通湯、四逆湯各數(shù)劑后,午后腫脹得以控制。再以理中湯溫脾陽祛中寒,由此腫勢全消,息已不短。但患者至此骨瘦如柴,贏弱不堪,心悸失眠,脈如蛛絲,足不任地。此久病后真陰枯涸,有轉(zhuǎn)痿癥之虞,應本“損者益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用血肉有情之品服食之。處方: 枸杞30克 海參30克 豬蹄筋60克 老肥鴨1只 老母雞1只 上方配齊,混合燉熟,僅飲其汁,一日數(shù)次。方中老鴨最能滋陰,為虛勞圣藥。老母雞治虛損,長于養(yǎng)血補氣。豬蹄筋填精補髓,海參、枸杞滋腎益精。服至五劑,腳已能立,且能行走,皮肉漸充.毛發(fā)爪甲均轉(zhuǎn)潤澤,心悸失眠已除,飲食增進,病情遂逐漸好轉(zhuǎn)而康復。 肝虛脾濕下肢腫痛 李××,男,三十歲?;颊唠p下肢腫痛已三月余,面色萎黃,舉步緩慢而感疼痛,久治未愈,曾經(jīng)某醫(yī)院診為營養(yǎng)不良。舌質(zhì)淡,苔薄白,右脈沉緩,左脈微弱。系脾虛運化失司,水濕積于下肢而為腫,肝虛疏泄不及,以致經(jīng)絡閉塞,氣血凝滯而作痛。先予健脾扶中,散寒運濕。處方: 生大蒜(去皮)30克 花生米(連皮)60克 大棗10個 方中花生米甘、辛、體潤氣香,性平無毒,健脾開胃,有滋養(yǎng)之功效,大棗甘、平入脾,補益脾胃而扶中;大蒜辛、溫入胃、大腸二經(jīng),功能散寒濕、辟陰邪、下氣暖中、解毒行水。 二診:上方連服五劑后腫消,惟下肢仍覺疼痛,左脈微弱不起,乃肝虛、氣血瘀滯所致。治以補肝祛瘀、活絡止痛之劑。用張錫純《衷中參西錄》曲直湯加口芪治之。處方: 北口芪15克 炒知母9克 山萸肉15克 紫丹參15克 當歸15克乳香6克沒藥6克 是方張氏原注“治肝虛腿疼,左部脈微弱者”。余據(jù)病情改變劑量而投之,連服三劑而痛止病愈。 方中山萸肉補肝,丹參、當歸、乳香、沒藥疏通氣血,活絡祛瘀而止痛。因久病體虛,故加口芪以補氣,知母監(jiān)制口芪之熱。制方得體,加減適宜,用之必效。 至于肝虛腿疼之理,張氏論之頗詳,余不復述。 脾虛肺燥干咳浮腫 馬××,女,五十歲。患干咳無痰,面足浮腫,多年不愈。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支氣管擴張并肺心病。屢用中西藥治療,見效不大。接診時,除上述癥狀外,兼見小便短少,心悸失眠,氣短乏力,食欲不振。舌暗淡苔薄白,脈三、五不整,重按無力。 據(jù)癥分析:脾虛濕滯,土不生金,肺失滋潤,以致干咳日久不止。脾虛化源不足,肺氣虛損,清肅失司,不能通調(diào)水道,以致浮腫尿少。肺為腎之母,母病不能蔭子,腎水不升,則心火不降,心腎不交,以致心悸失眠。肺主氣,脾益氣,肺脾兩虛,則氣短乏力。脾虛則運化力差,放食欲不振。 綜上所述,斷為脾虛肺燥之證。當以扶脾燥濕為主,兼以潤肺降逆之品。用《清宮秘方》八珍散加減: 淮山藥15克 芡實15克 蓮肉9克 生苡仁9克 沙參15克 茯苓15克 陳皮6克 桔梗6克 百部9克 蘇子9克 炙冬花9克 白糖18克(分三次調(diào)入) 方中,山藥補虛扶弱,益腎強陰,且能益脾肺,清虛熱,治虛,長肌肉。芡實扶脾益腎,收斂肺氣。蓮肉、茯苓健脾利濕而補肺,且能交通心腎。苡仁除濕消腫,健脾補肺。沙參養(yǎng)陰清肺,祛痰止咳。桔梗開肺氣,利胸膈,引藥上升。陳皮燥濕理氣,降逆和中,免除諸藥之壅滯。百部、冬花、蘇子俱能治久咳,又能降逆化痰而潤肺。加以白糖和中補虛,潤肺生津。諸藥相合,共同發(fā)揮扶脾燥濕,潤肺降逆之功。 囑服三劑后,癥情見減,但心悸眠差尚存。藥已中病,仍踵前法加減: 淮山藥15克芡實15克 生苡仁9克 茯苓15克 廣百合9克 川貝母9克柏子仁9克 服三劑,眠安,精神漸好,惟面足浮腫未全消,改用張錫純升陷湯加味: 北口芪18克 潞黨參15克 淮山藥15克 山萸肉9克 升麻6克 炒柴胡6克 桔梗6克 知母6克 此方原治胸中大氣下陷之癥。張氏云:“大氣者,充滿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氣也?!庇种^:“大氣即宗氣”,“其能撐持全身,為諸氣之綱領(lǐng)”。余又據(jù)張氏引《金匱》水氣門桂枝加黃芪湯下“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之語,而借用此方加昧治大氣下陷之虛性水腫頗驗。 上方連服五劑,腫即全消,尚有時微咳。改用炮姜甘草湯加昧: 炮姜15克 甘草6克 五味子6克 蘇子9克 炙冬花9克 白蜜(每次調(diào)入一匙) 炮姜甘草湯苦甘化陰,余藥相佐,斂肺止咳。 服二劑,咳即全止。為鞏固療效,又用升陷湯(口芪、知母、升麻、柴胡、桔梗)加龍骨、牡蠣收斂肺氣,蘇子、牛蒡子理肺祛痰,杭芍養(yǎng)肝,法半夏降逆。連服五劑,諸癥緩解,繼之,臨床癥狀消失。病情控制未發(fā)。 [按]:脾屬土,肺屬金,土能生金。在生理功能上.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之氣由脾上輸于肺以充養(yǎng)全身,故二者關(guān)系至為密切,臨床上常見脾氣不足、肺氣虛弱的脾肺兩虛江。本例在脾虛濕滯的情況下,不僅肺氣虛弱,且兼肺燥干咳,濕與燥成為一大矛盾。因而在用藥上的難度亦大:燥脾濕則肺燥增,潤肺燥則脾濕盛,所謂棘手之證。經(jīng)分析病情后,乃借用八珍散加清潤益氣之品,既健脾燥濕,又潤肺降逆,使藥扣病機,兩全兼顧。藥雖平淡無奇,但療效顯著。 陰寒浮腫煩喘 王××,女,七十歲。患全身浮腫,發(fā)熱,身痛,喘息,煩躁,胸悶脹,大便秘結(jié)。病已多日,經(jīng)治未效,延余往診。癥見:面青無神,舌白滑,脈弦滑。詢其起病之因,系由風寒侵襲,兼有積滯。前醫(yī)不分表里,以致表邪未除,積滯已成,阻遏氣機,陰霾滿布。當今施治,應分三步:先解表宣肺,兼調(diào)營衛(wèi);繼而表里兩解,兼消積滯,后予溫壯陽氣而治本。一診先用麻桂各半湯加味。處方: 麻絨6克 杏仁9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蘇葉6克 防風9克 獨活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棗3個 二診:服一劑,發(fā)熱身痛即見減輕,表邪漸解。但胸悶張如故,此里氣未和,積滯未消。宜表里兩解,兼消積化滯。用自擬方藿香桂枝湯加減。處方: 藿香6克 神曲9克 枳實6克 法夏9克 焦楂15克 蘇葉6克 吳白芷6克 桂枝6克 杭芍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棗2個 三診:上方服一劑,胸悶脹減輕,喘息亦減,惟大便多日不通。以面青無神、舌白滑觀之,此因年高,陽氣不足,陰寒凝結(jié)。宜溫壯陽氣,單刀直入,交通上下,使陷者得升,濁者自降。方用《傷寒論》干姜附子湯。處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15克 服后大便通,煩喘止,惟吐酸頻作。是由于陰邪太甚,服陽藥而離照當空,堅冰見融之佳象。今大便雖通,而腫勢未消。此脾腎陽虛,陰寒尚盛。宜溫陽祛寒,健脾利水。繼用白通湯、真武湯各三劑后,濁陰化而水歸壑,腫脹消而身輕健。 [按]:“先表后里”,是《傷寒論》重要治則之一,臨證時必須牢記。本案既有脾腎陽虛,又有風寒外束,且有腸胃積滯。根據(jù)《傷寒論》“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及“太陽與陽明合?。貪M者。不可下,宜麻黃湯?!焙笳咚脐柮?,系指里證。記明表里并見時,不可用下,應以解表為主。故首先用麻桂各半湯加味,使病邪得以外出。第二步用藿香桂枝湯表里兩解,兼化積滯。使表邪解,積滯消,為第三步的用藥創(chuàng)造了條件。孰先孰后,應做到胸有成竹。只有這并,用藥才有準則,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痹證發(fā)黃神識錯亂 何××,男,六十一歲。平素嗜酒,過去曾患風濕關(guān)節(jié)炎及風濕性心臟病。今發(fā)熱,全身疼痛,面浮肢腫,小便不利.咳嗽心悸。西醫(yī)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伴上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住某醫(yī)院,經(jīng)治療效果不顯,且病情日益嚴重,延余會診。查其脈沉緊,苔白膩,面浮,兩手及足背浮腫,觸之發(fā)涼,壓之有凹陷,斷為風寒濕三邪并犯太陰、少陰之虛寒證。法當溫扶腎陽、祛風寒濕。投以自擬方附子桂枝獨活寄生湯。處方: 黑附片60克 桂枝12克 炒杭芍12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陳皮6克 川芎6克 防風9克 獨活9克 桑寄生15克 臺烏9克 大棗3個 燒生姜5片 連服二劑,發(fā)熱退,身痛亦減。腫脹仍未消,小便不利。此脾腎陽虛,寒濕不運。治當溫補脾腎,運化寒濕,用《傷寒論》大劑苓桂術(shù)甘湯加附片。處方, 黑附片90克 茯苓30克 漂白術(shù)18克 桂枝24克 甘草9克 方中附片溫腎陽以強心,茯苓、白術(shù)、甘草健脾除濕以利水,桂枝通陽化氣,使膀胱氣化得行,三焦水道通利,則小便自可暢行,水腫漸消。服后,果獲預期之效。宜進一步溫腎助陽,祛寒化濕,扶持正氣,恢復體功。用《傷寒論》大劑附子湯。處方: 黑附片120克 茯苓30克 炒杭芍15克 黨潞參15克 漂白術(shù)30克 此方乃仲景治“少陰病,口中和,背惡寒”及“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之主方。用治此癥,乃以白術(shù)和中、調(diào)氣、祛濕,茯苓行痰利水,杭芍育陰。斂藏相火;附子溫腎助陽。腎為胃之關(guān),腎氣蒸動,關(guān)門得開,更得苓術(shù)之淡滲苦降,助水下行,潞黨參培補脾肺之氣,肺氣不虛,治節(jié)得行,方能化精利尿。 服二劑,水腫全消,身痛若失。但不料出現(xiàn)黃疸,小便又復不利。面目、爪甲、周身俱黃,色澤不鮮。用附子理中湯加味。處方: 黑附片60克 潞黨參18克 漂白術(shù)15克 干姜15克茵陳9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砂仁6克 炙甘草6克 服后病如前,且增心煩。系水濕停滯、郁熱內(nèi)蘊。改用通陽行水、清熱除煩為主,以茵陳五苓散、梔豉湯和溫膽湯合方化裁。處方: 茵陳15克 茯苓15克 豬苓12克 白術(shù)12克 炒澤瀉18克 桂枝15克 焦梔仁6克 淡豆豉9克 法半夏9克 陳皮6克 枳實9克 竹茹6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上方五苓散助脾轉(zhuǎn)輸,通陽利水,茵陳清熱利濕以退黃,梔豉湯除煩熱。再以溫膽湯降膽除痰而安神,加干姜顧護中陽,并制茵陳、梔子之寒。服后心煩減,尿清長,黃疸漸消。 在治療過程中,忽見右手食指彎曲不能伸,疼痛難忍。謝映廬《得心集》稱此病為“肝風撮指”,并指出病因系木強土弱.肝風為病,“肝陰被火所劫,是以筋急而牽引撮緊。但肝為肝臟。一切逐風辛散之藥,反能助火劫陰,豈非愈加其病?!蹦颂幰灾x氏治此癥之效方: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炒柴胡9克 膽炒半夏15克 龍膽草9克 炒川連4.5克 焦梔仁6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服一劑,痛稍減,指稍伸。再服二劑,則指屈伸如常。然圈中陽大虛,脾濕不化,癥現(xiàn)胸悶,腹脹,大便泄瀉。用四逆湯加茯苓,一劑瀉止。但又出現(xiàn)精神錯亂。查其脈,兩手六部散大無根,舌苔青滑。此系心腎升降失調(diào)、神識散越所致。癥屬不足而非有余,當治以交通陰陽,收納元氣為主。蓋心主神明,若心陽不衰,神不渙散,則神識自不錯亂。先投四逆湯加肉桂、豬膽汁、童便。服一劑,神稍安,繼用補坎益離湯(附片、肉桂、蛤粉、炙甘草、生姜)專補心陽,兼滋腎陰。服四劑,神識清明,如大夢初醒,身心大快,僅肢體微現(xiàn)浮腫。再以白通、四逆收納元氣,而諸癥消失。最后以濟生腎氣丸調(diào)理,體漸康復而出院。 [按]:中醫(yī)痹癥,范圍甚廣,非單指風寒濕痹而言。此案表現(xiàn)多端,變化無常,堪稱疑難雜癥。其病機自始至終似以濕邪為主。其內(nèi)蘊之濕時從寒化,時從熱化,對方藥之反應亦頗敏感。若不抓住病機辨證施治,隨癥遣方,焉能適應其變化??梢?,只要掌握中醫(yī)原理及辨證論治方法,抓住不同時期之主要矛盾,靈活處理,則病邪自無遁形,而險癥亦可轉(zhuǎn)危為安。 風寒濕痹 陳××,男,十四歲?;及l(fā)熱惡寒,頭痛,身困.腰酸,惡心欲吐。初服桂枝湯后癥狀未減,次日出現(xiàn)舌苔微膩,惡寒少而發(fā)熱增高,癥似風溫,又改服銀翹散與蔥豉湯合方,藥后日晡發(fā)熱如瘧狀。又服西藥阿的平無效,竟轉(zhuǎn)全日發(fā)熱,下肢劇烈疼痛,夜間發(fā)熱尤盛,體溫39.5℃,臥床不起,煩亂呻吟,不得安寐。起病至今已半月余,癥情混雜,寒熱莫辨,乃延余診治。細審之,患者初因氣候突變,感受寒邪而發(fā)病。癥見:舌質(zhì)青滑,舌苔薄膩,脈浮而無力,面色及口唇發(fā)青。病已多日,今仍發(fā)熱,脈浮為表邪尚’在,由于寒濕阻滯經(jīng)絡“不通則痛”,故下肢疼痛。脈癥合參,證屬陽虛感寒兼濕邪內(nèi)滯。先予溫經(jīng)散寒、調(diào)和營衛(wèi)兼理氣機之法。處以桂枝加附子湯加味。處方: 附片60克 桂枝12克 杭芍12克 香附9克 麥芽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棗3個 方中用附片溫太陽之經(jīng)脈;桂枝湯以發(fā)表解肌、調(diào)和營衛(wèi);合香附、麥芽以行太陽之滯氣,開太陽氣機。 二診:服上方一劑后,較前安靜,但發(fā)熱未減,下肢仍痛,且出現(xiàn)嘔惡,舌脈同前。此乃寒濕凝滯、胃濁不化、濁陰上犯所致。法當以溫經(jīng)通絡,驅(qū)風散濕,行滯、降逆。處以自擬附子桂枝獨活寄生湯: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桑寄生15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臺烏9克 陳皮6克 獨活6克 防風9克 川芎6克 甘草6克 生姜5片 大棗3個 方中附片、桂枝、杭芍、甘草、生姜、大棗用以溫經(jīng)散寒通絡;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合與茯苓增強健脾利濕之功,法夏降逆止嘔,燥濕化痰;臺烏行氣、散寒,川芎活血行氣,二者合用增強行氣止痛之功,防風、獨活祛風勝濕、行痹止痛;桑寄生補肝腎、除風濕。 三診;服上方二劑后,夜問發(fā)熱稍減,體溫漸降,嘔止,煩定,已不似前之呻吟,口渴思飲而不多。此系下焦元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宜溫陽祛寒,處以《傷寒論》吳萸四逆湯: 黑附片60克 炒吳萸6克 干姜9克 甘草5克 方中吳萸溫中散寒,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jīng)的郁滯而行氣止痛,且能降逆止嘔,合四逆湯峻扶元陽之不足。 四診:服上方一劑后,發(fā)熱大減,口渴亦止,多日臥床不起,現(xiàn)已能起床便溺,溺色稍赤。但仍感下肢疼痛,不能移步,苔轉(zhuǎn)白膩,脈仍濡。此系中陽虛衰,以致寒濕凝滯,氣機不暢。宜交通陰陽,散寒祛濕。處方: 第一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15克 蔥白3個 第二方。 麻絨3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白術(shù)12克 甘草5克 生苡仁9克 第一方系自通湯,用以交通心腎之陽,補吳萸四逆湯之不足也。 第二方即《金匱要略》麻黃加術(shù)湯及麻杏苡甘湯合方用以溫散化濕。 五診:上二方交叉各服二劑后,發(fā)熱全退,惟覺下肢仍有疼痛,脈濡緩,舌苔薄膩。此乃脾濕不化,阻滯經(jīng)絡,故下肢仍有疼痛。法當健脾燥濕,祛風通絡為治。處方: 豬苓6克 炒澤瀉6克 茯苓15克 苡仁9克 淮牛膝6克 土茯苓6克 萆薢6克 焦黃柏6克 絲瓜絡5克 桑枝9克 防風6克 獨活6克 甘草5克 方中豬苓、澤瀉利水滲濕,苡仁,白術(shù)健脾利水、燥濕,萆薢祛風除濕,合桑枝能利關(guān)節(jié)除風寒濕痹。絲瓜絡通筋絡、舒血脈,與桑枝合用增強其通利血脈關(guān)節(jié)的作用,防風、獨活祛風勝濕,療風痹諸痛,黃柏堅腎、益陰而燥濕,淮牛膝益腎、引藥力下達,善治腎虛腰腿疼痛或膝痛不能屈伸。 六診:服上方一劑后,小便清長,下肢疼痛大減,已能移步。脈已平和,舌心微黃膩。此濕欲化熱,處以原方減去萆薜、桑枝、絲瓜絡、甘草,加沙參15克、元參9克、知母6克滋陰降火,再加筠姜散寒、除濕以開氣血之凝滯。 七診:服上方二劑后,竟能自由行走,惟步行時感輕微疼痛??紤]患者素稟不足,經(jīng)此病后,元陽更虛,繼以術(shù)附、參附、吳萸四逆、白通湯等更番調(diào)理而愈。 濕熱兩膝腫痛 陳××,男,十五歲?;純上ツ[痛已四年,久治未愈。來診時,面黃肌瘦,唇口紅赤,精神萎糜,足不任地。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象細數(shù)。以脈癥合參,此風寒濕痹,遷延日久,邪氣留連,經(jīng)脈阻滯,郁而化熱,濕熱之邪注于兩膝關(guān)節(jié)而不散,致成濕熱腫痛。證屬熱痹,治宜清熱滲濕,疏利關(guān)節(jié)為主,兼以養(yǎng)液。處方: 沙參9克 玄參9克 豬苓9克 茯苓15克 澤瀉9克 通草6克 萆薢9克 牛膝6克 黃柏9克 土茯苓15克 桑枝15克 囑服五劑,并配合外治法。 外用:生草烏90克,研細末與麥面15克混合,加入適量酸醋,調(diào)勻包患處。草烏搜風勝濕,主風痛,通經(jīng)絡,利關(guān)節(jié),破積聚,用麥面以作粘合;調(diào)之以醋者,《別錄》謂其“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崩顣r珍亦云:“醋主酸收,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曲直之性也。” 上方服五劑,并配合外治后,疼痛大減,腫消其半。改擬除濕清熱,活血通絡,分清去濁之劑。處以下方: 蒼術(shù)9克 秦艽5克 當歸9克 杜仲15克 牛膝9克 知母9克 萆薢9克 苡仁15克 木瓜9克 通草5克 桑白皮9克 桑枝15克 囑服五劑。外治法如上。 經(jīng)上述治療后,痛止腫消,諸癥緩解。根據(jù)“脾主四肢”、“肺熱葉焦”亦能致痿的理論,繼以六君湯加麥冬益氣健脾,清金保肺。連服數(shù)劑,遂愈。 [按]:本例屬中醫(yī)“熱痹”范疇。痹證一般分風痹、寒痹、濕痹、熱痹四型。臨床所見,以陽虛偏寒濕者較多。但素體陰虛,或素體蘊熱,或寒濕郁久不散,或過用辛溫,均可轉(zhuǎn)化為熱痹。熱痹多挾濕邪,故熱痹之治,宜清熱滲濕,疏利關(guān)節(jié)。日久者兼以養(yǎng)液。關(guān)節(jié)腫痛者,配合外治亦佳。本例因病程日久,初診即用沙參、玄參者,因患者濕熱久痹,已有足不任地等象,宜予清熱保肺養(yǎng)液,以防成痿。又因脾惡濕,主四肢,脾濕不化,下滲經(jīng)絡,流于下肢,故而浮腫,寒濕日久,郁而化熱,則濕熱互滯,故用二芩、澤瀉、通草、萆薢、黃柏、淮牛膝以滲化濕熱,導熱下行;用桑枝、土茯芩利濕解毒,疏利關(guān)節(jié),蒼術(shù)、秦艽祛風燥濕;知母清熱,苡仁、木瓜入肝舒筋,當歸活血養(yǎng)血。杜仲一味,王好古稱其為肝經(jīng)氣分藥,潤肝燥,補肝虛,強壯腰膝,牛膝引諸藥下達病所。共呈除濕清熱,活血通絡,分清去濁之效。 上述諸方,用治濕熱痹證,療效較佳,已治愈多例,值得推薦。但外治法,遇包后過敏(發(fā)癢或發(fā)皮疹)者,應停用。 左臂疼痛 趙××,男,二十一歲?;甲蟊厶弁炊掠?,曾用西藥鎮(zhèn)痛及中藥溫陽除濕祛風等劑均無效。延余診治。癥見:左上肢舉動困難,疼痛較劇,無紅腫。無汗,惡寒,舌質(zhì)正常,苔薄白,脈浮緊。詢其得病之由,因夜臥當風,風寒濕邪客于經(jīng)絡。法當除濕祛風散寒為治。選方用《金匱要略》麻黃加術(shù)湯合麻杏苡甘湯加桑枝。處方: 麻絨6克 桂枝9克 杏仁9克 白術(shù)12克 生苡仁15克 甘草6克 桑枝15克 連服二劑,患者得微汗,病遂痊愈。 [按]:臂痛一證,雖系小恙,然治不得法,則遷延難愈。本證屬中醫(yī)痹證。痹者,不通之謂也?!鞍b則不通”,用辛溫微汗法宣通之,遵仲景“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甭辄S加術(shù)湯乃除濕祛風散寒之重劑,麻杏苡甘湯乃發(fā)汗利濕解表之輕劑,輕重合劑,善治風寒顯痹。癥雖惡寒,乃表陽被遏,由脈浮緊可知,非少陰病之惡寒可此,故不用大辛大熱之附子,只用通陽化氣的桂枝,俾衛(wèi)陽振奮,則惡寒自罷。是方之中,尤妙在麻黃配白術(shù),雖發(fā)汗而不致過汗,白術(shù)配麻黃,善祛表里之濕,同時,可達微汗而解,更加桑枝橫達肢臂而通絡。方雖簡而效驗靈。 血 痹 閻××,女,三十九歲,妊娠二月。近五日來,右下肢疼痛,繼之咳嗽,痰清帶血,咳引右側(cè)肩背疼痛,胸悶痛,上氣喘息,頭目眩暈,尿少,食欲減退。于1956年3月7日住入昆華醫(yī)院(即今省第一人民醫(yī)院),經(jīng)攝胸片等檢查,診斷為右下肢栓塞性靜脈炎合并肺梗塞,經(jīng)西藥治療一周后擬作人工流產(chǎn)與截肢術(shù)。因患者不同意,于3月14日轉(zhuǎn)入陸軍醫(yī)院(即今四十三醫(yī)院),診斷同前。17日延余會診,詳詢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疲勞之時常感喘息、胸悶、心悸、短氣乏力;此次妊娠后,出現(xiàn)右下肢疼痛,逐日加劇。近半月來咳嗽痰血,一直未止。入院后小便短少,一日僅二至三次。查得舌質(zhì)青潤,苔薄白,脈沉,面青,神疲欲寐,右下肢輕微浮腫,但不紅,自覺疼痛拒按,不能站立。脈、舌、癥三者合參,系平素心肺陽虛,寒邪凝滯。萬全之策,宜先復心肺之陽兼以散寒為治,以俟轉(zhuǎn)機。方用自擬姜桂苓半湯加元肉。處方: 生姜15克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法夏9克 元肉15克 二診:上方服三劑后,上氣喘息減輕,胸、肩、背疼痛漸趨緩解,舌質(zhì)由青轉(zhuǎn)紅,脈由沉轉(zhuǎn)弦,苔白膩。但大便不通,下肢疼痛不減,頭痛隱隱。用自擬天麻湯加減。處方: 明天麻10克 葳蕤仁15克 北口芪15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防風9克 獨活6克 藁本6克 秦艽6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棗2枚 三診:上方服三劑后,大便暢通,下肢疼痛減輕,微咳嗽,痰中略帶血絲。用《傷寒論》桂枝加芍藥湯加減。處方: 桂枝9克 杭芍15克 炙遠志6克 炙冬花9克 茯神15克 甘草6克 炮姜9克 桂枝湯為妊娠第一方,具有溫經(jīng)通陽,調(diào)和營衛(wèi)氣杌之功,加重芍藥有利于安扶胎元。 四診:服上方二劑后,咳血止,下肢疼痛輕微。此時寒邪已基本消除,心陽漸復,但大便又呈現(xiàn)不通。用《傷寒論》麻仁丸加減,以潤肺養(yǎng)血通便。處方: 火麻仁15克 杏仁9克 杭芍9克 瓜萎仁9克通大海3枚 甘草3克(白蜜一匙調(diào)入) 五診:服上方一劑,大便暢通,下肢疼痛亦隨之大減,但郁熱漸起,虛煩失眠,痰血雖止,仍咳嗽,痰由清轉(zhuǎn)稠。用自擬三豆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處方: 淡豆豉9克 黑豆10克 紅飯豆15克 桑葉10克 連翹10克 浙貝母9克 陳皮9克 茯苓9克 枯芩6克 燈心1束 竹茹6克 此方清肺祛痰,“輕可去實”,以除郁熱。 六診:服上方三劑后,咳痰大減,煩躁止,并能安眠,下肢疼痛逐漸消失。為了鞏固療效,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建中湯,衛(wèi)外守中,調(diào)和營衛(wèi),溫通氣機,促進血行,以三才封髓丹納氣歸腎,使虛火不致上浮,繼以炙甘草湯扶心肺之陰陽,以六君子湯健運脾胃。以上五方交替服用,從本調(diào)治,至4月20日,患者已能下樓活動而出院休養(yǎng),到臨產(chǎn)期安全分娩。 [按]:此證關(guān)鍵在于心肺陽虛,寒邪凝滯,營衛(wèi)失調(diào),血行瘀阻。因此,出現(xiàn)下肢靜脈栓塞、肺梗塞及咳嗽痰血等癥。據(jù)此,以溫散寒邪、恢復心陽為主,選用姜桂苓半湯、天麻湯等方,兼施育陰潤燥,活血通便之劑(麻仁丸、三豆銀翹散),繼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建中湯、封髓丹、炙甘草湯和六君子湯等,以鞏固療效。其所以獲效者,是由于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從中醫(yī)整體觀念出發(fā),本著“如常遲交”,“治本還當治標”的原則,并堅持機體的內(nèi)外統(tǒng)一、上下統(tǒng)一的原理,才使錯綜復雜的病癥得以緩解,免除了截肢,保住了胎兒。 右肢抖顫 劉××,男,六十歲?;加覀?cè)手足顫抖不止,歷時二年多,曾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無效。癥見:右手顫抖不已,右手不能取物,亦不能持物。畏寒身重,面色黯暗不澤,精神不振,甚感憂愁。舌苔滑膩,脈象三、五不整。索閱所服中藥處方,多系養(yǎng)血祛風,清熱滌痰之類。此癥時日已久,若再遲延,則有“偏枯”之虞。查其病根在于脾腎陽虛,風痰郁阻。因腎陽即命火,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則脾陽不振,水濕難運,濕痰停滯,阻礙肺胃氣機之宣達。因脾主四肢,肺主一身之氣,脾肺之機能受抑,木氣鼓之,故手足顫抖也。因其標乃風痰,其本在脾腎,故滋陰養(yǎng)血,平肝熄風,非其所宜。根據(jù)以上分析,先以壯火扶陽、健脾燥濕、祛風豁痰之劑。用術(shù)附湯和鄭欽安姜附茯半湯加味。處方: 黑附片60克 漂白術(shù)30克 生姜30克(取汁分次兌入) 茯苓15克 法半夏9克 炙南星15克 明天麻9克 白芥子6克 甘草6克 上方附子配白術(shù),名術(shù)附湯,專治腎陽虛衰、脾陽不運、濕濁停聚之證。生姜、附子、茯苓、半夏即姜附茯半湯,鄭欽安謂為“回陽降逆、行水化痰之方”。生姜宣散壅滯之寒;茯苓、半夏燥濕健脾,降逆化痰;加南星祛風濕,化頑痰,天麻鎮(zhèn)靜息風,白芥子利氣豁痰除寒暖中,甘草調(diào)和諸藥。囑服二劑。 二診:藥后精神較好。為求根治,宜予溫腎扶陽、調(diào)和營衛(wèi)、祛風散寒燥濕之劑。因此癥不僅腎陽大虛,脾濕不運,而且肺胃氣機郁滯,易致營衛(wèi)失調(diào),風寒濕邪阻遏經(jīng)絡不通。若舍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暢氣機之劑,則治病之藥不易到達病所。乃用自擬方附子桂枝獨活寄生湯加南星。處方: 黑附片60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防風9克 獨活6克 桑寄生15克 臺烏9克 炙南星9克 甘草6克 燒生姜3片 大棗3枚 方解見本書“風寒濕痹”案。 三診:服二劑,自覺顫抖有所減輕,患者頗感欣慰,要求續(xù)為根治。膩苔已退,此乃寒濕雖化而未凈。由于經(jīng)絡疏通,脈由三五不整轉(zhuǎn)為弦大,是脾腎之陽未復也。乃用附子理中湯加味。處方: 黑附片60克 潞黨參15克 漂白術(shù)15克 干姜15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炙南星9克 明天麻15克 代赭石15克 紫石英15克 赤石脂15克 甘草6克 上方附子溫壯脾腎之陽,理中湯大振中州,執(zhí)中央以運四旁,此乃理中之旨也,加夏、苓燥濕健脾,降逆化痰,南星祛風痰;天麻、代赭石、紫石英、赤石脂鎮(zhèn)肝息風,降逆除濕。 四診:患者連服三劑,顫抖大減,右手已可取物,精神舒暢,情緒飽滿,脈象由弦大而變?nèi)岷停嗵Ρ∧?。此陽氣尚虛,寒濕未盡。用《傷寒論》附子湯與桂枝湯合方。處方: 黑附片60克 潞黨參15克 漂白術(shù)15克 茯苓15克 炒杭芍9克 桂枝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棗3枚 此方主旨,在于溫扶元陽,補脾化濕,調(diào)和營衛(wèi),通暢經(jīng)絡。連服三劑,癥狀消失而收全功。 [按]:顫抖即顫振,此病方書記載甚少,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謂:“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蓖跏戏中?,有陰血不足,有氣虛,有心虛,有挾痰者。臨床所見,尚有濕熱所致者,此多見于嗜酒之人,亦有陽虛所致者,本例即是。根據(jù)病史及以往所服方藥,結(jié)合現(xiàn)時表現(xiàn),斷為脾腎陽虛,風痰郁阻。采用壯火扶陽、健脾燥濕、祛風化痰之法,競獲全愈。其關(guān)鍵性用藥在第三診,方中所用代赭石、紫石英、赤石脂等味,為養(yǎng)肝、祛痰、降逆之要藥,由本及標,故見效迅速。但初診、次診方,是為第三診創(chuàng)造條件,奠定治療基礎的。若不經(jīng)過這兩個步驟,開始即用第三診處方,則不易有此功效。故臨床治病,應當注意分清標本緩急,做到胸中有數(shù)。否則,欲連而不達,事倍而功半,良好的動機,未必會有良好的效果。 肝寒腹痛 趙××,男,三十二歲。患腹部疼痛,大便不解,曾用苦寒消導之藥無效,隨又自吃香蕉數(shù)枚,意欲通便。然大便未通,反而腹痛加劇,兩脅作脹,從深夜至天明劇痛不止,冷汗淋漓,輾轉(zhuǎn)呻吟,至次日午后,扶來我所就診。 察其脈弦緊,舌質(zhì)略青,苔白膩,面色青黯,表情苦楚,不思食。此系肝寒胃冷,寒濕凝滯,木不疏土之故。處以經(jīng)驗方“霹靂湯”: 黑附片30克 炒吳萸6克 公丁香4克 木瓜6克 絲瓜絡6克 灶心土30克 方中,附片壯陽補火,散寒逐濕,治脾胃虛冷,吳萸溫肝逐寒,散濕開郁,驅(qū)厥陰之濁邪,為治心腹疼痛要藥,丁香溫中、降逆、暖腎,治心腹冷痛,且有壯陽之功,木瓜平肝達郁、舒筋止痛,絲瓜絡通經(jīng)絡,散結(jié)滯,行血脈,灶心土溫中燥濕,暖胃止痛,《本草便讀》說:“其功專入脾胃,有扶陽退陰散結(jié)除邪之意?!贝朔街茫康脑跍刂?、疏肝、燥濕、止痛。不用甘草者,欲使藥力由中焦而達丹田也。 二診:上方服一次后,即覺腹痛減輕,盡劑則痛消失,且思飲食,面已不青,脈轉(zhuǎn)緩和。形神安定,情志舒暢。但皮膚出現(xiàn)紅色斑塊。此病邪從里達表之佳象。宜因勢利導,用通陽化氣之劑以調(diào)暢氣機。方用劉河間大橘皮湯加干姜。處方: 陳皮6克 豬苓9克 茯苓12克 澤瀉12克 白術(shù)9克 桂枝9克 廣木香4.5克 檳榔9克 六一散9克 干姜9克 方中,五苓散化氣行水,桂枝又能通陽、開肺氣、散風邪,陳皮、木香健胃理氣;六一散清熱利濕;加干姜以助桂枝通陽之力。 三診:服一劑斑塊即消,但寒結(jié)未化,大便不爽。濕從熱化,注于膀胱而小便短赤。予《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處方。 黑附片30克 大黃9克(同煨) 細辛3克 四診:服一劑,大便通暢,但覺肛門灼熱、口渴,是濕熱又注于大腸。宜瀉熱和胃。用《傷寒論》調(diào)胃承氣湯。處方: 大黃6克 炙甘草4.5克 芒硝6克(另包) 前二味同煎取汁,每次調(diào)入芒硝3克,連服二次。 上方服后,癥狀消失而愈。 [按]:《靈樞·五邪篇》云: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嗚腹痛?!?。這是指陰寒所致之腹痛。因“背為陽,腹為陰”,腹部既然屬陰,則喜溫而惡寒,故腹痛以寒證為多。本例脈證合參,再結(jié)合服苦寒藥及香蕉后,腹痛加劇,斷為肝寒胃冷所致腹痛,殆無疑議。因寒則凝,陽氣不能舒展,無力運送,故大便停滯不通,此為寒結(jié)。至于肝寒見癥,孫思邈《千金方》謂:“肝虛寒,病苦脅下堅,寒熱腹?jié)M,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庇捎诟魏鴮е履居簦魟t肝之疏泄和升發(fā)機能受制,必然影響脾胃之消化吸收,此“木郁不能疏土”之謂也。經(jīng)云?!澳居粢葜?,達即條達舒暢之意。故初診用“霹靂湯”,予吳萸、木瓜溫肝散寒,以遂其條達之性,附片、公丁、灶心土扶陽。溫中、散寒除濕而培脾土,絲瓜絡通絡散結(jié)而利血脈。藥證相符,一劑痛止。此方凡肝胃虛寒所致腹痛、脅痛、嘔吐,、用之多效。 又:本例因寒結(jié)滯于里,經(jīng)溫通之后,邪氣外達,乃出紅斑。后因邪郁釀熱,終成濕熱下注,故治法先后不同。胃脘痛二例 例一: 包××,男,四十五歲。因胃脘痛住某醫(yī)院,診斷為“胃潰瘍”。治療二月余,疼痛未減,反而泄瀉不止,日行十余次,大便色黑,已七、八日不能進食,病情危篤,乃邀余會診?;颊呔窬氲。}細小無力,舌淡苔薄白。證屬申氣不足,脾虛下陷,胃氣不和。治宜溫脾健胃。俾脾陽健運復常,則胃痛自緩,泄瀉亦可自止。方用吳萸理中湯。處方: 炒吳萸6克 潞黨參15克 炒白術(shù)12克 炮姜12克 炙甘草6克 方中潞黨參補氣益脾,炒白術(shù)健脾燥濕而止瀉,吳萸溫胃散寒,炮姜、甘草苦甘化陰而止血。 二診:服二劑,泄瀉全止,精神好轉(zhuǎn)。繼用上方去吳萸,加砂仁6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克,以開胃醒脾。 三診:服二劑,胃痛全止,能進飲食。再以陳夏六君湯二劑,補氣益脾。最后用黃坤載黃芽湯,干姜改炮姜。以鞏固療效。處方: 潞黨參15克 炮姜9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6克 黃坤載云:“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又云:“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泄水,則宜甘苓”。特制黃芽湯一方,專以益氣溫中,燥濕利水。 服二劑,便血全止,大便色轉(zhuǎn)黃,精神恢復而出院。 例二: 李××,男,三十四歲。因胃脘疼痛,長期反復發(fā)作,大便色黑而住某醫(yī)院。診斷為“胃潰瘍”。經(jīng)治療二月余,輸血2000毫升而病情未見好轉(zhuǎn)。癥見:胃痛腹脹,暖氣、反酸,畏寒肢冷,聲低息短,少氣懶言,面色青黯,舌質(zhì)青滑,脈沉。證屬腎陽大虛,陰寒凝滯,氣機不暢。治宜扶陽抑陰,回陽祛寒。方用《傷寒論》四逆湯。處方: 附片60克 干姜15克 甘草6克 此方專以驅(qū)散陰邪,峻扶元陽。鄭欽安說:“凡人一身,全賴一團真火(即元陽、真陽、腎陽),真火欲絕,故病見純陰。”又說;“四逆湯一方,乃回陽之主方也?!饶芑仃?,則凡世之一切陽虛陰盛為病者,皆可服也?!惫视嗯R證以來,每遇陰寒重證,均以此方投之,往往應手取效。 二診:服二劑,胃痛大減,精神好轉(zhuǎn),大便黑色轉(zhuǎn)淡,微覺腹脹。再就原方加肉桂9克,砂仁6克。桂、砂兩味,是陰癥開竅藥,溫胃散寒,并具升降氣機之力。 三診:服二劑,各癥續(xù)減。改用潛陽湯加肉桂。處方: 附片60克 砂仁6克 龜板15克 甘草6克 肉桂9克 此方有納氣歸腎之妙。方中砂仁辛溫,能散脾胃寒邪,且有納氣歸腎之功;龜板咸平,滋陰潛陽,補血止血,附子辛熱,能補腎中真陽,配龜板能陰陽兩補;肉桂辛甘大熱,補腎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配附子能溫腎強心,配砂仁溫胃散寒;復用甘草之甘以補中,則先后天并重,陰陽兩補。 四診:服二劑,大便顏色轉(zhuǎn)黃,惟稍覺腹痛,原方加炒吳萸6克,以溫中止痛。囑服二付,諸癥消失。 [按]:胃痛一癥,原因較多,分類不一,但不出外感、內(nèi)傷兩大類。上述兩例均屬內(nèi)傷。例一胃痛兼泄瀉不止,辨證為中氣不足,脾氣下陷,故以理中湯加減,經(jīng)益氣溫中而愈。例二亦胃痛,但兼全身虛寒,辨證為腎陽大虛,以四逆湯等方回陽祛寒而愈。病變均在胃脘,但前例以脾氣虛為主,后例以腎陽虛為主,具體表現(xiàn)不同,故治法亦異,而療效均佳。故臨證之際,須細審病機,切忌見痛止痛,見血止血。 嘈雜二例 例一: 李××,女,四十余歲。自訴七、八年來每于經(jīng)期前后均感坐臥不安,心中嘈雜,時吐清水,經(jīng)多方求醫(yī)概從胃治,所用處方不外理中湯、六君湯和棗仁、遠志、龍骨、牡蠣等安神定志潛陽之品,服后不僅罔效,尤增煩躁不安。今余查其脈,皆弦微細數(shù),舌質(zhì)微干苔薄白。詳問經(jīng)信情況,訴每月經(jīng)來色暗量少,且手足心烘熱,乳部脹痛,細審此證,系膽氣不降,肝木侮土,以致懊(忄農(nóng))嘈雜。擬四逆散與小建中湯合方為治。處方: 柴胡10克 桂枝9克 杭芍15克 枳實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棗2個 飴糖15克 方中四逆散疏肝解郁理脾,柴胡、枳實配合具升清陽降濁陰之效;小建中湯滋肝達木、補虛散寒,溫建中臟。四逆散佐小建中湯意在使中陽建運,肝木得升,膽氣下降則懊儂螬雜之癥自消。本“上熱之病,甲木不降”之旨立法。 二診:上方服二劑后,癥狀大減,續(xù)服原方三劑后癥狀全消。為鞏固療效,囑守原方于月經(jīng)前服二劑,并用自擬當歸調(diào)經(jīng)湯于經(jīng)期服用。追蹤觀察數(shù)年均未再發(fā)作。 例二: 劉××,女,30余歲。患心中嘈雜,口苦,常吐清水,得食即止,伴有手足麻木,心慌,失眠。病已年余,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神經(jīng)官能癥”。查其脈虛弱無力,舌質(zhì)青滑無苔,兼見神疲乏力。此系煩勞過度心血不足所致。治宜補血安神,稍佐清心降逆為治,用歸脾湯加減。處方: 北口芪15克 潞黨參15克 當歸15克 炙遠志6克 炒棗仁10克 白術(shù)9克 茯神15克 木香3克 元肉15克 法夏10克 云黃連3克 杭芍10克 歸脾湯以補心血之不足,加法夏降胃逆,杭芍養(yǎng)肝斂陰活血以制木香之燥,少佐黃連以清心火。 二診:上方服二劑,癥狀見減,仍用歸脾湯去黃連再加山熒肉以補肝之不足。 三診:服四劑后,心中嘈雜及手足麻木、心慌已基本控制。為了鞏固療效以防再發(fā),故囑患者仍用歸脾湯減木香之燥,加天麻15克、法夏10克、杭芍10克,在補心脾的基礎上佐養(yǎng)肝鎮(zhèn)靜為調(diào)治。服藥三劑后,數(shù)年來未見復發(fā)。 [按]:嘈雜一癥《類證治裁》謂“嘈癥屬胃”,朱丹溪云“皆痰火為患或食郁有熱”?!额愖C》所言以臟腑立論,病往在胃,丹溪所言以病因立論,痰火為患。二書所立處方多屬常法,不外健脾化痰之類。如屬變局,拘于常法則難取效。余舉此二例均屬嘈雜癥之變局,例一系肝木乘土,甲木不降、乙木不升,故用四逆散合小建中湯舒肝理脾、溫聿中臟。例二既屬心脾受損又兼肝氣不舒,故雖經(jīng)三次診治其方不變,始終以歸脾湯補心血為主治,隨證加減。由此可見中壓精湛之理論及辨證論治的靈活性,不拘常規(guī)、常法,力求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方能取效于臨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