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行動表現(xiàn)自己善意行為的時候,你自然就可以得功夫,對修道來說自然就可以得道。這也正是佛門功法中所講的“只講耕耘,不講收獲”,日日做好事。 ——經??床粦T一切的時候,他還不如一切。 ——做學問跟練功人一樣,凡成大事者,都得經過小我、無我、非我的過程。跳不出我的圈子,只仰視本專業(yè),永遠出不了圈。只有跳出靜觀自我,靜觀你的那一個行道,并把它置于九九八十一行之中去思悟,才能有大成。 ——佛貴普度,法貴服人。 ——真正的超脫就是沒有對比。 ——如果整天聽大道理,而不深入到實際工作中去證實自己所接受的思想,恐怕永遠也達不到高境界。 ——人體的自身是不干凈的,練功念佛,以調節(jié)自身為主,誠心悔過!一般人認為,我們現(xiàn)在什么都不想了,就是入禪定,是誤解。其實,我們這樣說法聊天,也是在進入禪的境界。 ——修道就是找到人生的自我,找到自然的規(guī)律。關鍵在于一個“心正”和“道德”。把自己的心正過來進一分道德。修道者又叫修行,什么意思呢?就是必須注意道德的修養(yǎng)。失去道德,光具備法力是不成的。功法越高,功德越高,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閉門念經,圓明心性,不易得道,真正得道是到人間以身說法,幫助人類解脫苦難。 ——當你講道德的時候,你的功夫已經上長了。當你開始產生能夠舍棄物質條件的時候,你已經上了一層功了。 —— 一人離苦得樂為悲,眾人離苦得樂為喜。 ——人生就是一禪,就是一個禪定的過程。奉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奉獻之后的喜悅是發(fā)自內心的,是我們修行達到特殊的境界后而產生的喜悅,是用語言難以形容的,這種喜悅也是禪定當中的喜悅。 ——當你講道德的時候,總是樂于奉獻,用善意充滿自身,始終心懷善良。 ——俗話說:“藝無止境”。進入學藝后,就等于投入一個永無止境的學習的生命過程。在學習時邊學邊用。所謂邊用就是多為社會做貢獻;邊學就是走到哪里學到哪里,走到哪里都能夠把菩提的能力和光芒發(fā)揮出去,使能夠接收這個緣份的人都能受益。 —— 一個經常得到別人幫助的人,一定是一個經常去幫助別人的人。 ——奉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友愛,這是做人的一種本能,一種美德。 0-7歲:為道生一的階段,這階段人為感覺體,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培養(yǎng)心靈,帶孩子多親近大自然.家長第一要教孩子學會堅強,從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來.第二教導孩子尊重老人,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吃飯時要坐下來,不能追著喂;第三,孩子這個階段的問題最多,家長要多用提問的方式啟發(fā)孩子去思考,而不是什么都告訴他,這樣會有助于幫助孩子心靈的成長.同時這個階段是形成潛意識最重要的階段.告訴你一個進入潛意識的秘密,用右手食指上下按摩眉心,同時口念積極正向的話,如我幸福\我智慧\我充滿了愛\我行. 7-14歲:為一生二的階段,人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感恩,感謝父母\感謝他人\感謝這個世界.第二,要學會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為承擔力所能及的事務,熱愛勞動;第三,男女生都有自己的游戲和愛好,要分別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保持一棵童心. 14-21歲:為二生三的階段,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武裝頭腦,完善知識結構,家長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切有利的條件去學習.同時,第二,要培養(yǎng)孩子的付出心態(tài),首先付出才能有收獲,讓孩子多去做一些義工,學會奉獻. 21-28歲:這個階段已經成人,各種欲望多起來了,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努力拼搏,經歷風雨和各種磨難,鍛煉自己的意志.第二,要學會忠誠做人,只有忠誠的人,才能得到重用,得到別人的幫助和支持.第三,要踏實做事,只有腳踏實地做事,才能掌握真本領,為別人和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 28-35歲:這個階段進入而立之年,必須求穩(wěn),人生目標要明確,成家立業(yè),初級階段的人生欲望要升華到責任感,對家庭,對社會有一種責任感,學會承擔. 35-42歲:這個階段進入不惑之年,要多學習國學,以儒釋道為核心,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人生境界,承擔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家庭責任感要升華到人生使命感,要不斷的超越自我. 42-49歲:進入了人生的更高境界,要去做民族文化和根的傳承,繼承并發(fā)揚廣大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向內修練心靈,建立人生的信仰,并為之奮斗. 49-56歲:探詢人生的三個核心命題: 1、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2、幸福的含義是什么? 3、人生的終極在哪里? 56-63歲:要探索生命的奧秘,向內修行,使生命能量向內走,修煉心靈,作為企業(yè)家就要學會放下,去做董事長,讓年輕人去歷練。 63-70歲:要學會放下對名、利、權、兒女的執(zhí)著,去探詢人生的道,享受生命。 70以后:回歸童心,活在當下,心中再也沒有批判、沒有怨恨、沒有挑剔,順應自然,養(yǎng)圣胎,超越輪回,出生死,干干凈凈自自在在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里程,掌握生死。 鳥有巢,獸藏穴,人宜居,此自然之道也。人行千里,思鄉(xiāng)之情不減,命喪他鄉(xiāng),終究魂歸故里。我們的家園,是眷屬共同生活的地方。那里生養(yǎng)了我們,給我們以更多的包容,蘊育了我們的心智。生于斯長于斯,從那里走出去,更希望回歸那個地方。家,便成了我們的根,離開了家的人,就是飄泊無依的精魂。 人心亦然,身體即是心的家園。佛家在尋找輪回生命原動力的時候,將個體生命分為身、口、意三業(yè)(因身、口、意的運行產生的生命動力,有善、惡、無記三類,能產生相應的力量推動事態(tài)的發(fā)展,即是業(yè)),即生命的原動力包括精神力量、語言能力和身體行為。微細的精神力量又有心、意、識的區(qū)別,負面的心法如貪婪、嗔恚(chen hui即惱怒)、愚癡等,力度深廣而綿延不絕,如滴水穿石。語言的力量如利器之輪,能成就無邊功德于一時,敗壞恒沙德性于剎那,又有綺語、妄語、兩舌、惡口等不同。身體行為的業(yè)力如殺戮、偷盜、淫欲等,力量粗大而強悍,能做佛事,能行魔法,皆一念使然。 要使心地純凈,顯現(xiàn)本真,必須身心合一。我們的心,多是馳騁萬象,不知所系。做工作,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得安分;靜養(yǎng)身心,卻也“身在林泉,心在魏闕”,貪圖些小功名利祿,不得休歇;不專注現(xiàn)實生活,不知何為知足常樂,羨慕他方虛榮,心蕩神馳,心浮氣躁;稍有一點成績,便心花怒放,驕傲自滿;遇到生活波折,便心灰意懶,一蹶不振;一見困難現(xiàn)前,便三心二意,只知自私自利,忘記了平日仁義親情;為了求得一些名聞利養(yǎng),明明知是死路一條,也心甘情愿,無怨無悔…… 心馳神往于外物,勞形累心,致使心力交瘁,所謂百病由心生,輕則減算奪紀,重則癭病早夭。常人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早年拼命賺錢,晚年拿錢續(xù)命”的輪回,伴隨著病痛與悔恨,度過余生。 生命是身心的完整統(tǒng)一體,心不在焉,則成為一軀行尸走肉,為生計疲于奔命,這種生活,只能算是“活著”,至于為何而活,活著的價值等,則無暇問津,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庸碌無為之人。 若過于貪求浮躁,心猿意馬,難守本分,則致神魂不寧,造成地、水、火、風四大病,即器質性病變、功能性病變以及陰陽失調導致內分泌紊亂等。心為病之源,身病又加劇了心病的嚴重性,形成多種病態(tài)性心理,以鞏固甚至惡化其病情,無意之中達到自我摧殘的目的。 健康之道,是讓心回家。釋氏有安心之術,先專注一境,令心不二用,注重現(xiàn)實人生,回歸當下?;貧w當下,即不再追憶過去的甜美與苦痛,不再為過去的得失而悔恨忘形;也不再耽于憧憬未來的美好或為未來下賭注,未來的生活,需要現(xiàn)在踏踏實實地去做,而不是在妄想中完成。 一期生命不過百年三萬六千日,如白駒過隙,生死只在倏忽間,生死只在呼吸間。生活不過是生老病死,不過是貧富哀榮,不過是利衰毀譽,不過是稱譏苦樂,看得開一些,想得淺一些,生活本來就很簡單,何不尊重現(xiàn)實,何不輕松面對,簡單的生活。最可貴的是,實現(xiàn)不一般的夢想,即因為我們的存在,給周遭的環(huán)境和他人帶來無形的利益。 在簡單的生活中成就平凡而偉岸的人生,在細微的日子里給世界帶來更多的光明。 運用深沉均勻細長的呼吸,綿綿不絕,令心平氣和,心安而神定。在氣息漸至勻稱時,反而感到雜念紛紛,令心欲狂,是心力專注而精力充沛所致,不離不棄,不急不躁,功到自然有成。如果呼吸訓練不能達到專注一心,可以習練凈土宗門的念佛三昧,即以一念代萬念,心系一句彌陀圣號,導心歸元,漸而打成一片,心境雙忘,無有罣礙(gua ai即牽絆),神清而怡然自得。 心安則道隆,性具三千,本來如如,則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