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阻滯療法可說是疼痛科醫(yī)師最常應用的神奇法寶。阻滯療法不是暫時止痛,而是治療疼痛。對許多肩頸部、腰部、或四肢部位的腱鞘、滑液囊、肌腱炎、骶髂關節(jié)炎、梨狀肌癥候群、網(wǎng)球肘、腕管綜合癥等有明顯的效果。帶狀皰疹后遺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幻肢痛、燒灼樣痛等難治性神經元性疼痛,應用特異性神經阻滯技術及神經變頻(熱)電調制刺激等方法,通過阻斷痛覺傳導通路、改善神經營養(yǎng)狀態(tài),調整神經傳導功能,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神經阻滯療法在許多病例中有利于疼痛的正確診斷或預后的判定。 一、阻滯治痛作用機理 1.感覺神經阻斷,消除疼痛的惡性循環(huán)。局部疼痛經感覺神經傳入脊髓,反射性引起交感興奮,導致血管收縮,組織缺氧代謝異常,使局部的病損不易修復,同時產生致痛物質,使疼痛加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神經阻滯后阻斷了惡性循環(huán),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疼痛可明顯減輕。有時原發(fā)性疼痛的病因可能已去除,但惡性循環(huán)仍殘留,神經阻滯治療就可一次阻滯,疼痛治愈。 2. 肌松作用:疼痛多伴肌肉保護性痙攣性收縮,長期疼痛使局部肌肉長期攣縮、僵硬,加以血管收縮缺血,甚至產生肌筋膜炎樣的改變,阻滯治療可使疼痛消除,肌肉立即松馳,血循環(huán)改善,在數(shù)小時后就可使癥狀明顯改善。 4. 促使局部組織修復:由于肌肉松馳,改善血循環(huán),局部損傷易修復,特別是肌肉和肌腱部位。 5. 抗炎作用:慢性疼痛多為無菌性炎癥引起,除交感神經阻滯有抗炎作用,局部用少量皮質激素,也是有效的消炎藥物。 6. 心理因素:慢性疼痛引起的心理障礙,情緒不穩(wěn),煩燥,苦悶,加重了局部疼痛,阻滯療法后疼痛立即消除或明顯減輕,心情也會愉快,增加治病的信心和對醫(yī)生的信賴。 神經阻滯治療所達到的效果在醫(yī)學上的依據(jù)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阻止交感神經,使血管擴張、水腫減輕、緩解疼痛和緩解由于病癥所合并的交感神經緊張狀態(tài);二是阻滯感覺神經,阻斷疼痛的傳導和抑制感覺神經刺激誘發(fā)的癥狀;三是阻滯運動神經,使肌肉松弛或暫時制動,使疼痛部位得到“休息”。 神經阻滯療法是利用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藥物,配合類固醇、維生素及其他有效藥物,注射到神經疼痛的部位來消除炎癥、解除疼痛的一種治療方法。但許多患者對于神經阻滯療法了解不多,往往不易接受,認為注射的藥物中含有激素,對人體不利,會引起骨質疏松等,甚至有的骨科醫(yī)師也會反對。 其實,對于神經阻滯療法,遠不必如此緊張。如果我們了解了它的作用、適應癥和禁忌癥后,就會明白和接受了。對于神經阻滯療法要達到治療的預期效果,必須通過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即正確的診斷、有效的藥物組成、精湛的注射技巧。 二、常用阻滯方法 1.局部阻滯(痛點注射) 是最常用也很有效的阻滯方法。在行局部阻滯時應做到: “點面結合”。多為骨關節(jié)表面肌肉或韌帶附著處痛,藥物不是僅阻滯一點,而是疼痛的面,不應用一點注射大量藥物擴散阻滯法,而應用針尋找疼痛的范圍,給以完全阻滯。點線結合,是肌肉豐富部位疼痛,阻滯注意由淺入深,在穿刺線注藥才會阻滯徹底。手感與針感相結合,通常局部阻滯應有明顯的壓痛點,針刺到病損部有明顯的酸脹感,注藥效果明顯,二者缺一都會影響效果。 2.神經干阻滯 常用于三叉神經痛和帶狀皰疹后遺痛等。需注意:
① 定位準確,掌握要領,盡量做到每次阻滯成功; ② 注意安全,減少并發(fā)癥; ③ 注意無菌操作,以防感染; ④ 損壞性神經阻滯,盡量減少阻滯范圍,以免使感覺缺損范圍廣,帶來不適; ⑤ 避免針刺入神經,進針要慢,一旦碰到神經,病人訴異感將針稍退再注藥,防止產生強的觸電感。 3.交感神經阻滯:常做頸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和胸腰交感神經阻滯。 4.硬膜外腔阻滯:是治療頸、腰腿痛等疾病的重要方法。可單次注入,也可持續(xù)滴注。 神經阻滯療法中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藥物是對神經系統(tǒng)有親和性的麻醉藥,它可以阻斷疼痛的惡性循環(huán),使神經系統(tǒng)得到休息和調整,能保護神經系統(tǒng)。它又有很強的鎮(zhèn)痛作用,可以阻斷局部病變發(fā)出的疼痛信號。大多數(shù)軟組織疼痛多由于局部的無菌性炎癥及軟組織充血水腫刺激神經系統(tǒng)所致。局麻藥物配合類固醇藥物(激素)可以改變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減少炎性滲出,促進局部代謝產物的排出,從而消除局部炎性水腫,促進炎癥吸收,并緩解肌肉痙攣。對有粘連的慢性病灶加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藥,以消除粘連,軟堅散結,去瘀生新,改善組織代謝和緩解疼痛多種作用。癌癥患者,多需要加用激素治療,尤其是癌細胞迅速擴散、轉移至脊椎骨造成的下肢疼痛,麻木等。有人擔心所用激素藥物會對人體造成副作用,其實由于神經阻滯治療用藥量較小、用在局部、又不是長期使用,不會對人體帶來什么影響。因此神經阻滯療法有給藥直接,療效迅速的優(yōu)點。有些疾病經治療后可以獲痊愈。治療時應做到明確診斷,無菌操作,部位準確,用藥恰當?shù)?。一旦選用神經阻滯療法還應堅持治療,完成治療療程,以免中途停止,達不到應有的療效。 有人把神經阻滯技術稱為封閉療法,這是錯誤的,“封閉”一詞產生于對疼痛認識較淺,治療手段較少的五十年代,在當時由于和國外的學術信息交流很困難,難以了解國外的正確術語,在翻譯俄語時被人翻譯錯了,是可以理解的。誰知久錯成為習慣了,現(xiàn)在很多醫(yī)生還認為神經阻滯療法是封閉療法。 “封閉”一詞在國內流傳甚廣,它與神經阻滯一樣嗎?那一個是正確的醫(yī)學術語呢?神經阻滯的英文是Nerve block ”,這一術語已被全世界應用了近百年,目前仍在應用。神經阻滯系指用藥物等手段阻止了神經沖動傳導的治療方法,不應譯為“注射封閉”或“封閉療法”。 目前有些非疼痛治療專業(yè)醫(yī)生,甚至一些護理人員,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知識和訓練,熱心于在疼痛點、穴位或神經末梢處注射多種藥物來緩解疼痛,他們自稱為“封閉療法”。有的在注射液中加入少量局麻藥物,有的則不加入。有的用于局部注射的藥物種類繁多,在注射液內加入抗生素、動物血液制品、動物臟器制品、中藥制劑、抗免疫制劑、抗腫瘤藥物等。這類治療雖然有時能緩解部分患者的疼痛,但也發(fā)生了許多并發(fā)癥及醫(yī)療糾紛的事例。也有一些社會的閑散人員,以賺錢為目的,“一針走天下”,到處“封閉,使“封閉”一詞增添了不良色彩。這種“封閉療法”的稱呼流傳甚廣,使某些醫(yī)務人員和一些患者對正規(guī)的“神經阻滯”也產生誤解,甚至存有懼怕心理。 正規(guī)的醫(yī)生不宜使用“封閉”這一不正規(guī)的詞匯。況且,在英文、俄文和日文的疼痛文獻中也找不到“封閉”一詞的來源,在疼痛治療中,還是稱為神經阻滯療法為好,這個術語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 神經阻滯療法如果操作得當,基本沒有什么危險性,患者無特殊的不適感,局部應用的類固醇藥物量少,吸收緩慢,維持時間較長,對機體無明顯副作用。但任何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神經阻滯療法也可能產生一定的危險性,如局部的急性過敏反應、無菌操作不當引起的局部感染等,由于應用激素降低了局部的免疫能力,如果發(fā)生感染控制不利,可能產生局部組織的壞死、膿腫和竇道形成等。在神經阻滯中使用激素,以增強治療效果已有近60年歷史,當然在應用激素時應遵循:慎重負責、合理應用、按需用藥、短期適量、防止濫用的原則。 |
|
來自: 武醫(yī)正骨 > 《中醫(yī)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