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肚痛帖》真跡不傳,有宋刻本,明代重刻,現(xiàn)在西安碑林。全帖六行30字,似是張旭肚痛時自診的一紙醫(yī)案。這幅作品開頭的三個字,寫得還比較規(guī)正,字與字之間不相連接。從第四字開始,便每行一筆到底,上下映帶,纏綿相連,越寫越快,越寫越狂,越寫越奇,意象迭出,顛味十足,將草書的情境表現(xiàn)發(fā)揮到了極致??梢钥闯?,張旭這種縱橫豪放的情懷,張揚恣肆的宣泄,泰山壓頂?shù)臍飧牛兓媚獪y的態(tài)勢,在奮筆疾書的狂草中,橫空出世,讓觀者驚心動魄。 筆者在臨習張旭狂草《肚痛帖》時,查看了一下《肚痛帖》的釋文,而且許多資料的釋文都是這樣的——文日:“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庇邪炎詈髢勺纸忉尀椤湓?。還有不知把最后兩個字解釋成什麼好,乾脆就把最后三個字的釋文略去不譯,變成——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凡此種種,總之是不知譯成什麼好。譯成“非臨床”上下文解釋不通,譯成“非冷哉”也不通。而且不論是譯成“床”、還是“哉”,從帖子上看最后一個字橫看豎看,左看右看都不像“床”字、“哉”字。到底是什麼字呢?筆者就通過邏輯推理來解開這個謎,給時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 筆者是理工科出身的,對前后有矛盾的問題,常常藉助于邏輯推理來進行判斷,往往取得問題的精準結(jié)果。這段釋文如何藉助邏輯推理來進行推斷的呢?我們先從已確定的上文釋文來進行理解,上文張旭說——忽然肚子痛,難以忍受。然后本能的開始回憶自己最近做什麼跟往常不一樣的事情才導致肚子痛得這麼厲害。我們平時肚子痛也是一樣的會想自己從早上起來還好好的,這段時間吃了什麼東西啊,受了什麼刺激啊諸如此類,等等。這麼一想張旭覺得是受冷熱刺激所致。然后想到服大黃湯好使,因為大黃湯對冷熱癥狀都有益。到此張旭已經(jīng)找到了病因,也找到了療方。照邏輯推理來說,他找到了病因,也找到了療方,應當很高興才是,其后的內(nèi)容應當是“甚善,甚善,不久病即愈”之類的內(nèi)容。但張旭接著說:“如何為計?”意思是怎樣辦才好。 從這句話可以推斷出他遇到難處了,什麼難處呢邏輯推理告訴我們他的難處在于大黃湯藥材上,藥材不全不能熬湯藥,除此之外無他難處。再往下看他寫什麼,“非臨X”非臨什麼呢?上面推出張旭為藥材不全而發(fā)問“如何為計?”,再次用邏輯推理,沒藥材就買藥材唄,但是,這里沒有臨近市場。明了了,最后一個字就是“市”字。梳理一下全文:我忽然肚子痛得難以忍受,不知道是不是冷熱刺激所導致的?如果服大黃湯,對冷熱都是有好處的。怎樣辦才好?這里并這里沒有臨近市場。(家中沒備有藥材,并而不是臨近市場)前后意思通順。再回到字帖上來,看最后一個字的筆順,張旭先寫橫,再寫豎,再寫左邊類似勾的筆畫,最后寫右邊類似勾的筆畫,看上去像“木”字?!按病?、“哉”字,無論怎樣寫也絕不是這樣的筆順,張旭那個時代的書法大家,名滿天下,會亂寫嗎?當然不會。筆者在想到底是什麼字呢?直到第二天睡醒后,前后推理才想到“市”字,而且也堅信就是“市”字,之后查閱了不少書法字典,果然如我所料,在那個時代,“市”字的草法就和這個字的草法差不多,有點像“木”字,但又不同于“木”字。 再說另一個字,很多的釋文譯成“欲服大黃湯”,筆者覺得譯成“若服大黃湯”更為準確。從字帖上看,這個字的草法更像是“若”字,而不是“欲”字,因為欲字的常見通用的草法是沒有環(huán)狀的,而若字的草書常見的必定帶有環(huán)狀。 陸卓抗 2013.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