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略論孫吳政權與海外的交流

 baileej 2013-09-15
范文瀾《中國通史》記載:“吳以水師立國,有船五千余艘,水軍主力在長江,但航海規(guī)模也很大”。 

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 35 《江水》引庾仲雍《江水記》:“樊口之北有灣,昔孫權裝大船,名之長安,亦曰大舶,載坐直之士三千人?!?nbsp;

萬震《南洲異物志》記載:“大者長二十余丈,高出水二三丈,望之如閣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font>

東吳不但擁有令曹操、曹丕父子敬佩的長江水軍(1),還擁有一支規(guī)模龐大的海軍,

航路遍及于東海、黃海、渤海、南海之間。

東吳以水師立國的軍事思想,源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首先,有一條從黃海到南海的漫長海岸線;其次,境內(nèi)有長江、錢塘江、贛江、閩江、湘江、東江、北江、西江以及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江大湖,而且連接成網(wǎng)。另外,吳與魏、蜀基本上以長江、湘江為界,爭奪要地的戰(zhàn)爭多以水戰(zhàn)為主,建立強大的水軍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當然,所謂“南人善水,北人善馬”,民風也為孫吳創(chuàng)建強大水軍打下了堅實基礎。

東吳發(fā)達的煉銅、煉鐵、煮鹽、紡織等工業(yè),為東吳造船業(yè)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足夠的技術力量。當時的東吳造船業(yè)已經(jīng)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準:1955年在廣州出土了東吳的陶制船模,船模從船首到船尾有八個橫梁,八根橫梁說明有八副隔艙板,它們把船體分成九個嚴密的分艙(船艙)。這就是用橫梁和隔艙板形成的分隔艙結構造船技術。船在航行時,即使有一兩個船艙受到破壞進水了,水也不會流入其他船艙中,船也不會馬上沉沒。進水的船艙可以抓緊時間抽水、堵塞漏洞和進行其他修理,并不影響船的繼續(xù)航行。(2)

東吳的海船還用上了先進的多帆技術,在多帆桅船上,斜移的帆面各自迎風,后帆不會擋住前帆的受風,大大加快了船速??堤秴菚r外國傳》稱,這種船自南海乘風航行至大秦只需一月(3),吳人萬震(曾任丹陽太守)《南州異物志》也說,多帆海船上通過斜移帆面到合適角度,充分的利用風力,“斜張相取風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迅風激波,所以能疾”。(4)。

東吳的海船高大精美。嘉禾三年,吳遣使者謝宏、中書陳恂拜句驪王宮為單于,其海船回程時載馬八十匹猶稱為“小船”。(5)據(jù)記載東吳造的戰(zhàn)船,最大的上下五層,可載三千名士兵(6)。孫權乘坐的“飛云”、“蓋?!钡却蟠切蹅延^(7)。在海上的普通大船也要長二十丈,高出水平面二三丈,載六七百人,裝萬斛。(8)

東吳的造船業(yè)不但技術先進,而且還頗縣規(guī)模。當時東吳的造船中心在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閩侯)。此處緊靠閩江,直通東海,林木豐盛,交通便捷,東吳在當?shù)貙iT設有典船校尉,掌管刑徒造船(9)。同時還在沿海永寧(今浙江溫州市)、橫陽(今浙江平陽縣)、溫麻(今福建連江縣)等處設置“船屯”用以發(fā)展造船業(yè)。最有名的當屬潘璋建立的溫麻船屯(10)所造的“溫麻五合”海船,由于是并用五個大板做的,故以“五合”為名。這種海船材料考究,多用“豫章楠”之類的上好硬木制成,極為堅固。

既然擁有了如此規(guī)模的船艦,當然要好好利用。東吳在孫權時代常常泛海遠航,便不難理解。

一、夷洲和亶洲之行

東吳的泛海遠航,影響最大、意義最深遠的,當屬黃龍二年(230年)的夷洲和亶洲之行。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載:黃龍二年,“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夷洲在什么地方,雖然歷來都有爭論,但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夷洲即今日臺灣。有的學者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勢、氣候、風俗與臺灣極相似,舍臺灣外無可指,且近時日本人曾在臺北發(fā)現(xiàn)指掌型之古磚,推其時代即屬于三國,故夷洲之為臺灣,絕無疑義。”成書于公元264年至280年,由浙江武康(今德清)人、當時的東吳丹陽太守沉瑩編撰的《臨海水土異物志》所記的夷洲,無一不與今日之臺灣相合。如方位:“夷洲在臨海東南(臨海在今浙江寧海一帶),去郡二千里”;氣候:“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地理:“四面是山,民依山所居”;物產(chǎn):“土地饒沃,既生五谷,又多魚肉”;社會狀況和風俗:處原始社會母系氏族階段,沒有一定的組織,“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余丈,以著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聞四五里如鼓,民人聞之,皆往馳赴會”;婚姻是從妻住的對偶婚,男人髻頭穿耳,女人不穿耳,甚至“舅姑予婦男女臥息,共一大床,交會之時,互不相避”;再如鑿齒,“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齒”,臺灣北部的泰雅人,直到明清時期,仍有此風,男女青年相愛,男“鑿上顎門旁三齒授女,女亦鑿三齒付男,期某日,就婦室婚,終身依婦以處”。又如獵頭,勇士“戰(zhàn)得頭,著首還,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頭差次掛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臺灣土著居民長期保持這種風俗,“所屠人頭,挖去皮肉,煮去脂膏,涂以金色,藏諸高閣,以多較勝,稱為豪俠云”。據(jù)上所述,《臨海水土異物志》描述的夷洲就是當時臺灣的情況。

亶洲是今日的日本(東吳也稱呼它倭國),歷史上也有過流求之名。然而當時東吳對夷洲和亶洲的認識并不多,雖些有不少亶洲人直接渡海到東吳的會稽通商,東吳也有人航海被大風吹至亶洲的。(11)古代夷洲和亶洲自古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秦皇漢武曾先后派遣人馬去那里求虛無飄渺的“不死藥”,可孫權想的似乎不是“長生不老”,主要原因還是在希望把兩地的土人強制遷徙到東吳來增強國力。

派遣艦隊前往夷洲和亶洲,遭到重臣陸遜和全綜等一致反對,他們認為“猥虧江岸之兵,以冀萬一之利”,(12)“萬里襲取,風龘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jīng)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13)。但孫權并沒有聽從,還是派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帶領甲士萬人泛海遠航。艦隊先南行至夷洲,擄掠夷洲土人數(shù)千,其后東行亶洲。但是不出陸遜全綜所料,因為路途遙遠,沒有現(xiàn)成的航海路線,或許還因為缺乏今日航海所必須的天文、氣侯、數(shù)學等知識,甚至還有可能沒有羅盤等導向設施,在航行中又因為水土不服加瘟疫 ,“士卒疫死者十亡八九”。艦隊在海上顛簸了一年后還是沒到達亶洲,最后于吳黃龍三年(231年)二月,返回東吳。

此次航海雖以“衛(wèi)溫、諸葛直皆以違詔無功,下獄誅”落下帷幕,但此役是大陸王朝開始經(jīng)略臺灣的一件大事。說這次軍事行動促進了大陸與臺灣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大陸把先進的生產(chǎn)工具傳入臺灣,有助于臺灣高山族先民從石器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雖嫌拔高夸大,但也并非信口雌黃,而且事實上這也的確是有史以來大陸與臺灣大規(guī)模交流的第一次記錄。

此次航海,最直接的意義,還在由于上萬甲士到達夷洲,而且停留將及一年,大大增加了吳人對夷洲的了解,有助于以后進一步渡海去臺開發(fā)。從此大陸人民渡海東去者漸多。《臺灣府志》至今還記有富陽市歷史上的首位“狀元”,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施肩吾率領族人東渡臺灣澎湖一帶安家的史實?!杜_灣府志》還附記施肩吾寫于澎湖的《贈友人歸武林》詩一首,其后四句為:“去去程何遠,悠悠思不窮,錢塘江上水,直與海潮通”,這是說當時臺灣的船只,有的已直航武林(今杭州)了??梢妼O權首倡開發(fā)臺灣,其影響是深遠的。 

東吳和亶洲的交往也并未因此而斷絕,近代至1984年在日本先后發(fā)掘出370多枚吳地所產(chǎn)銅鏡,證明兩國間商業(yè)貿(mào)易的存在。(14)另外,在日本古書《日本書記》和《古事記》中稱呼東晉南朝為“吳國”,稱其人民為“吳人”,來自南朝的絲織品、服裝、床具都被冠以“吳民”,也可見東吳和日本在經(jīng)濟上的頻繁來往。

二、經(jīng)略遼東

談到東吳的泛海遠航,不能回避孫權經(jīng)略遼東的失敗事實。

沒有強有力的水軍作后盾,孫權不可能動經(jīng)略遼東的念頭。

遼東雖然是魏國的勢力范圍,但由于路途遙遠,曹魏鞭長莫及,實際上一直是公孫一族在那兒當土皇帝。孫權出于戰(zhàn)術考慮,希望與之結盟,讓他成為北抗曹魏的犄角。早在建安年間就派遣使者渡海去遼東聯(lián)結公孫康,結果使者腦袋被公孫康剁了,兩家結仇。(15)太和二年(228年),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從其叔叔公孫恭處篡位,成為遼東的新統(tǒng)治者,他擔心自己的位置坐不穩(wěn),便一邊接受魏國的封爵,一邊又主動派遣使者向孫權示好。(16)于是東吳的艦隊又出現(xiàn)在遼東和江南之間的海面上。

其后幾年,孫權的船艦頻頻來往于東吳與遼東之間,“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無知,與之交關,長吏以下,莫肯禁止”(17),東吳和當?shù)鼐用裢林笞錾?。吳嘉禾元年?32年)三月,孫權組建了規(guī)模“浮舟百艘”的艦隊,派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為統(tǒng)帥,前往遼東。不幸消息被魏偵知,當時魏汝南太守田豫正督青州諸軍從海道討伐公孫淵,魏明帝認為東吳人數(shù)眾多,又在海上,害怕田豫碰上東吳的艦隊吃虧,于是下令田豫罷兵。但田豫認為當時已經(jīng)是秋季,海上風急浪高,吳軍歸師肯定會靠岸行駛,而東面沒海岸,只有西赴成山,成山又沒有藏船之處,于是就派出部隊占據(jù)有利地形把守成山?!搬杞仉U要,列兵屯守”,九月,周賀等從遼東返回,船至成山,果然遇到惡風,“船皆觸山沉沒,波蕩著岸,無所蒙竄”,田豫率軍突然殺出,周賀被斬,上岸士兵均被俘虜,裴潛幸免于難。(18)

田豫這一悶棍,打得孫權是血本無歸,孫權當然是痛心的??梢粋€月后的當年十月,公孫淵派遣校尉宿舒、閬中令孫綜稱藩于孫權,并獻貂皮馬匹等貢品。這下又激起了孫權的遼東情結,于是先在嘉禾二年(233年)正月下詔“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來個大赦天下,隨后便在三月,派遺太常張彌、執(zhí)金吾許晏為使者,將軍賀達等率領大軍萬人(《魏略》載公孫淵表說是七八千人)護送宿舒、孫綜回遼東,同時攜帶金寶珍貨、九錫備物賞賜公孫淵,并封公孫淵為燕王。(19)是年六月,東吳艦隊順利抵達遼東沓津(今旅順口),張彌、許晏與萬泰、裴潛將吏兵四百馀人,赍文書命服什物,來到襄平(今遼寧遼陽)。萬泰、裴潛另外攜帶大量貨物,來購買戰(zhàn)馬。賀達、虞咨率領馀眾在船所。那知首鼠二端的公孫淵早已變了心,他背信棄義,“恐權遠不可恃,且貪貨物,誘致其使,悉斬送彌、晏等首”。東吳大軍被斬首三百多,受傷落水被溺死二百多,剩下少數(shù)或散走山谷,或藏竄饑餓而死。(20)

吳赤烏元年(238年),公孫淵竟然派使者再次前來“稱臣于吳”,原來當年“公孫淵自立,稱紹漢元年。聞魏人將討,復稱臣于吳,乞兵北伐以自救。吳人欲戳其使,羊衜曰: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計也。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潛往以要其成。若魏伐淵不克,而我軍遠赴,是恩結遐夷,義蓋萬里;若兵連不解,首尾離隔,則我虜其傍郡,驅略而歸,亦足以致天之罰,報雪曩事矣?!保?1)孫權出于抗擊曹魏的全盤戰(zhàn)略需要,也不念舊惡,第二年(239年)三月,“遣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之遼東,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虜?shù)媚信??!保?2)

東吳經(jīng)略遼東之舉總體而言是得不償失,損失慘重,但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首先不應單以成敗論英雄,也不能被所謂的“尊劉貶曹輕東吳”之正統(tǒng)觀念束縛。三國鼎立的形勢眾所周知,東吳與西蜀在沒有消滅曹魏大敵的前提下,偏安是不會有出路的。諸葛亮《后出師表》所云:“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因此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孫權與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是相同的。東吳優(yōu)在水軍,與敵相搏能占上風者大抵在江濱,至少也得力于水軍的支援,倘在內(nèi)陸腹地,即使取勝了也不易持久。這就不能不使孫權產(chǎn)生運用水軍優(yōu)勢,由海道覓口岸北伐的謀略;或至少可以從海上夾擊以收對敵牽制之效。而要利用海道,則在遼東獲得據(jù)點無疑能得形勝。(23)事實上當時的公孫淵的確對曹魏懷不臣之心,諸葛亮一死,司馬懿無西擾之憂,馬上不辭遠征,吃掉了這一心腹之患,也可資證明。只可惜孫權限于地理上的劣勢,加上遇到的公孫淵是毫無信義可言的軍閥,當然,孫權選擇的時機也不十分恰當(或許張彌、許晏、賀達等率重兵前往是在司馬懿征伐遼東之際,結果就可能大不一樣,遺憾的是歷史不允許假設),孫權在遼東問題上不管成敗利鈍,不顧陸遜、張昭等重臣力諫而一意孤行,不排除他性格中存在的“昏虐”、“暗塞”、“無道”缺陷,但總的說來還是他不甘偏安、積極進取思想的反映。何況“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孫權這一奮力拼搏,客觀上卻開辟了由東海至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航線,自秦漢以來未能形成的大東北與大東南的直達航路得以貫通。后世晉朝南渡,就是通過這條航線派遣王齊、徐孟一行渡海北上連接遼東慕容氏,而六朝時期亦是由此航路頻繁與朝鮮半島諸國貿(mào)易。因此孫權此舉,“千秋功過,任人評說”,實在是一言難盡。

三,縱橫南海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登皇帝位,稱吳大帝。同年秋九月,東下定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經(jīng)過數(shù)十年不斷努力,東吳國力迅速發(fā)展,造船業(yè)更是如日中天,不但西蜀“門泊東吳萬里船”,而且東吳的船隊還縱橫南海,揚威歐亞。

珠崖、儋耳均在海南島上,漢時為兩郡共十六縣,珠崖郡治在瓊山縣東譚都,儋耳郡治在儋縣義倫。早在吳黃龍二年(230年),孫權就看上夷州及朱崖(海南),欲遣偏師取之。(24)但因為夷洲、亶洲之行的得不償失,對朱崖之行也暫時擱置。其后東吳艦隊一直往返于長江口和遼東之間,無暇南顧。事隔十二年,東吳海軍終于有功夫向南海進發(fā)了,赤烏五年(242年)秋七月,孫權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率兵三萬自海上遠征珠崖、儋耳,重將兩地納回東吳版圖。(25)是年壬戌,孫權復置珠崖郡,領徐聞、朱盧、珠官三縣,屬交州。(26)

我國南方有一個叫交州(交趾或安南)的地方(今越南),三國時,已成為南海諸國對我國貿(mào)易的主要中心。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文帝踐阼,孫權使命稱藩,魏文帝封孫權為吳王,“以大將軍使持節(jié)督交州,領荊州牧事”。(27)吳黃武五年(226年),交阯太守士燮卒,其子士徽作亂,被東吳廣州刺史呂岱“督兵三千人晨夜浮?!倍鴾?,從此交州之地徹底為吳所據(jù)。同年,呂岱派遣從事前往南海諸國,宣揚吳國聲威,促使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堂明(今泰國境內(nèi))諸王,各遣使奉貢。(28)

吳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范旃大將范尋為扶南王時(245~251),孫權派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和南海諸國?!捌渌?jīng)及傳聞,則有百數(shù)十國”。(29)兩人歸國后,朱應撰《扶南異物志》,康泰撰《吳時外國傳》,這是研究東吳與外國交往的重要資料,可惜二書均已遺佚,僅在《水經(jīng)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文選注》等書中殘存一些片斷引文。

在吳韋昭的《吳鼓吹曲·章洪德》中,對當時東吳和南海諸國的來往有如下描述:

章洪德,邁威神。感殊風,懷遠鄰。平南裔,齊海濱。越裳貢,扶南臣。珍貨充庭,所見日新。

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遠者二三萬里,其西與西域諸國接壤。東吳時代,南海諸國和東吳的海上貿(mào)易絡繹不絕,各國商船往返兩地,可以說是東吳航海獲利最大之處。據(jù)萬震《南州異物志》上記載,當時在南海上還有波斯(伊朗)、天竺(印度)大海船遠來貿(mào)易,而在吳“黃武五年[應為嘉禾三年至六年(公元234-237年)](30),有大秦(古羅馬)賈人秦論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方土謠俗,論具以事對。時諸葛恪討丹陽,獲黝、歙短人,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權以男女各十人,差使會稽劉咸送論。咸于道物故,論乃徑還本國”。(31)孫權既然能派遣使者送秦論回國,則表明東吳也有能力到達大秦,而且康泰《吳時外國傳》也記“從加那調州,乘大海船,張七帆,時風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國也?!毕А秴菚r外國傳》全書已佚,此句僅見于《太平御覽》注,是為孤證,但此記錄起航地點、船帆數(shù)目和航行時間俱全,亦不能忽視。大秦是位于歐洲地中海的古老帝國,可見孫吳的泛海遠航已影響到歐洲。

三國之世,東吳海軍南至南海諸國、北達遼東朝鮮、揚威亞歐、享譽海內(nèi)外,的確值得大書特書。

注釋:

(1)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與孫權在濡須水戰(zhàn)大敗,被殲三千,自溺數(shù)千,非常狼狽,反觀孫權戰(zhàn)船高大,器械精良,軍伍整肅,作戰(zhàn)勇猛,不由敬佩萬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黃武三年(224),曹丕欲大興軍伐吳,兵次廣陵。吳植木衣葦,為疑城假樓,自石頭至于江乘,聯(lián)綿相接數(shù)百里,一夕而成;又大浮舟艦于江。曹丕面對東吳如此強大水師,嘆曰:“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

(2)也有人認為這種水密艙造船技術是宋朝的發(fā)明。

(3)從加那調州,乘大海船,張七帆,時風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國也。(康泰《吳時外國傳》)

(4)外檄人隨舟大小,或做四帆,前后沓載之。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斜移,相聚以取風吹。風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風力。若急,則隨宜增減之。斜張相取風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迅風激波,所以能疾。(萬震《南州異物志》) 

(5)宮于是謝罪,上馬數(shù)百匹。宏乃遣咨、固奉詔書賜物與宮。是時宏船小,載馬八十匹而還。(《吳書·孫權傳》注引《吳書》)

(6)樊口之北有灣,昔孫權裝大船,名之長安,亦曰大舶,載坐直之士三千人。(《水經(jīng)注》卷 35 《江水》引庾仲雍《江水記》)

(7)弘舸連舳,巨艦接艫,飛云蓋海,制非常模,迭華樓而島跱,時仿佛于方壺。(左思《吳都賦》)飛云、蓋海,吳樓船之有名者,皆雕鏤采畫,有軒櫎華檻之船也。(《文選·吳都賦》注)

(8)大者長二十余丈,高出水二三丈,望之如閣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萬震《南州異物志》)

(9)郡又有治縣,吳于此立典船都尉,主謫徙之人作船于此。(《元和郡縣志·卷29福州》)

(10)吳潘璋造船屯在大北門城外,有鐵錨一根,露地四尺許,其端有竅。昔有人掘地數(shù)尺見有三丫深入,力撼不動而止。(《連江縣志》)

(11)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shù)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吳書·孫權傳》)

(12)“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異域,隔絕障海,水土氣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轉相污染,往者懼不能反,所獲何可多致?猥虧江岸之兵,以冀萬一之利,愚臣猶所不安?!保ā秴菚とC傳》)

(13)“今兵興歷年,見眾損減,陛下憂勞圣慮,忘寢與食,將遠規(guī)夷洲,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jīng)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保ā秴菚り戇d傳》)

(14)王仲殊《關于日本三角緣神獸鏡的問題》,董亞巍《再談鄂州出土銅鏡與在日本的神獸鏡的關系》

(15) “臣父康,昔殺權使,結為讎隙。…….”(《魏書·公孫淵傳》注《魏略》)

(16)太和二年,淵脅奪恭位。明帝即拜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魏書·公孫淵傳》)

(17)《魏書,公孫淵傳》注引《魏略》

(18)《魏書·田豫傳》與《吳書·孫權傳》

(19)《吳書·孫權傳》

(20)《魏書·公孫淵傳》注引《魏略》載公孫淵表

(21)《魏書·公孫淵傳》注引《漢晉春秋》

(22)《吳書·孫權傳》

(23)何滿子《孫權經(jīng)略遼東評議》

(24)“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諮遜”(《吳書·陸遜傳》)

(25)《吳書·孫權傳》,“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朱崖,斬獲有功”(《吳書·陸凱傳》)

(26)《晉書·地理志》

(27)《吳書·孫權傳》

(28)《吳書·呂岱傳》

(29)《梁書·諸夷傳·海南諸國傳》

(30)查諸葛恪討丹陽,為嘉禾三年至六年間,故《梁書》秦論入?yún)悄甏姓`。

(31)《梁書·諸夷傳·中天竺國傳》

現(xiàn)在一說到東吳,大家就想到吳所擁有的長江水軍,可是東吳其實還擁有一支規(guī)模 

龐大的海軍,其航路遍及于東海、黃海、渤海、南海之間,勢力縱橫于當時中國海 

岸線,也曾遠涉重洋,但卻少人留意。 



在東漢連我國隔壁的日本都早在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渡過大海來向漢王朝 

遣使奉獻(1)。那么在近百年后的三國時期,我們堂堂中華大國要沒這能耐豈不 

給隔壁東鄰笑掉大牙。 



秦漢之際造船業(yè)之快速發(fā)展為三國時代的大型船只遠航奠定了良好基礎,從1955年 

在廣州出土的東吳陶制船模,船模從船首到船尾有八個橫梁,八根橫梁說明有八副 

隔艙板,它們把船體分成九個嚴密的分艙(船艙)。這就是用橫梁和隔艙板形成的 

分隔艙結構造船技術。船在航行時,即使有一兩個船艙受到破壞進水了,水也不會 

流入其他船艙中,船也不會馬上沉沒。進水的船艙可以抓緊時間抽水、堵塞漏洞和 

進行其他修理,并不影響船的繼續(xù)航行。 



東吳的海船最多達七帆,據(jù)康泰《吳時外國傳》述,這種船自南海加那調州乘風航 

行至大秦只需一月(2),在多帆多桅船上,斜移的帆面各自迎風,后帆就不會擋 

住前帆的受風了。而據(jù)吳人萬震(曾任丹陽太守)所著《南州異物志》記載,當時 

在南海航行的多帆海船上已經(jīng)利用斜移帆面到合適角度,充分的利用風力“斜張相 

取風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迅風激波,所以能疾”。(3)。這種方法在現(xiàn) 

代的木帆船上依舊使用,可見當時東吳在使用風帆航海技術上處于領先地位。 



東吳所據(jù)之江東之吳越之地本就是歷史上造船業(yè)發(fā)達的地方,至吳滅之日,光官方 

就擁有舟船五千馀艘。當時吳在建安郡今福州地設有典船校尉,掌管刑徒造船(4 

)。更在沿海永寧(今浙江溫州市)、橫陽(今浙江平陽縣)、溫麻(今福建連江 

縣)等處設置“船屯”用以發(fā)展造船業(yè)。最有名的當屬潘璋建立的溫麻船屯(5) 

所造造的“溫麻五合”海船,由于是并用五個大板做的,所以“五合”為名。這種 

海船材料考究,多用“豫章楠”之類上好硬木制成,極為堅固。嘉禾年間,吳遣使 

遣使者謝宏、中書陳恂拜句驪王宮為單于,其海船回程時載馬八十匹猶稱為“小船 

”。(6)據(jù)記載東吳造的戰(zhàn)船,最大的上下五層,可載3000名士兵(7)。孫權乘 

坐的“飛云”、“蓋?!钡却蟠切蹅延^(8)。在海上的普通大船也要長二 

十丈,高水平面二三丈,載六七百人,裝萬斛。(9) 



既然擁有了如此規(guī)模的船只,當然要好好利用其在海面的優(yōu)勢。有史記載東吳在孫 

權時代就進行了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海上遠行: 



一、日本、臺灣航線的開辟 



自光武帝時代,日本和中國已經(jīng)有了來往,其后兩方數(shù)有船只往返,形成一條固定 

航線。當時從中國往日本的航線為:曹魏屬青州(今山東)渡黃海——至曹魏屬帶 

方郡(今朝鮮開城附近)——至釜山——至對馬島——至壹岐島——至九州福岡松 

浦。而其中帶方郡等地為曹魏地盤,孫權要想通過是不可能的。然而當時有不少倭 

國人直接渡海到東吳的會稽通商,東吳也有人航海被大風吹至亶洲(吳國對倭國的 

稱呼)的。(10)這就表明不必通過魏國的地盤也可以到達倭國。于是孫權決定組 

織一支艦隊開辟前往倭國的航線。在古代夷洲(今臺灣)和亶洲自古以來一直被認 

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秦始漢武在聽聞這兩地后首先想到的是派遣人馬去求那虛無 

飄渺的“不死藥”,可孫權的腦袋卻沒往這處想,他首先想到的不是“長生不老” 

而是把兩地的土人強制遷徙到東吳來增強國力。比起那兩位可真夠狠的! 



吳黃龍年間,孫權決定派遣艦隊前往夷洲和亶洲。結果遭到重臣陸遜和全綜的一致 

反對,他們認為“猥虧江岸之兵,以冀萬一之利”,(11)“萬里襲取,風波難測

,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jīng)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12)。但 

被利益熏昏頭腦的孫權并沒有聽進這忠言。 



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組建一支大規(guī)模艦隊,委派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帶 

領甲士萬人出海情去尋找夷洲和亶洲。艦隊先南行至夷洲,擄掠夷州土人數(shù)千,其 

后東行亶洲,。但是不出陸遜全綜所料,因為路途遙遠,在航行中又因為水土不服 

加瘟疫 “士卒疫死者十亡八九”。艦隊 在海上顛簸了一年后還是沒到達亶洲。最 

后于吳黃龍三年(公元231年)二月,返回東吳,這次航海對孫權來說是“得不償 

失”。孫權此時才想到陸遜、全綜的上書,開始后悔了。但隨后卻把衛(wèi)溫和諸葛直 

這兩個倒霉鬼來個“違詔無功,下獄誅殺”。(13) 



此次航海對東吳來說是一場噩夢,但經(jīng)過該次航海,東吳人對夷洲情況有了更多更 

新的了解。吳丹陽太守沉瑩在其撰寫的《臨海水土異物志》一書中記錄了夷洲的風 

貌。其描述與今臺灣省北部相似,書中所載夷洲土人的風俗習慣等也可從今臺灣省 

高山族中找到,從而說明夷洲即臺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大陸到達臺灣的首次記載 

。 



東吳和日本的交往也并未因此而斷絕,近代至1984年在日本先后發(fā)掘出370多枚吳 

地所產(chǎn)銅鏡,證明兩國間商業(yè)貿(mào)易的存在。(14)在日本古書《日本書記》和《古 

事記》中稱呼后東晉南朝為“吳國”,稱其人民為“吳人”,來自南朝的絲織品、 

服裝、床具都被冠以“吳民”,由此可見東吳和日本在經(jīng)濟上的頻繁來往,不然在 

日本古書上是不會出現(xiàn)這么多“吳”字的。 



二、遼東之行 



遼東雖然是魏國的勢力范圍,可由于路途遙遠,實際是公孫一族在那兒當土皇帝, 

更有高句麗等異族在該地建國。孫權早在建安年間就派遣使者渡海去遼東勾結公孫 

康。結果使者腦袋被公孫康剁了,兩家結仇。(15)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從當時其叔公孫恭處奪位,成為遼東 

的新統(tǒng)治者,他一邊接受魏國的封爵,一邊又主動派遣使者和孫權示好。(16)于 

是吳的艦隊又出現(xiàn)在遼東和江南之間的海面上。 



其后幾年間孫權的海軍從江浙遠達遼東,“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 

無知,與之交關,長吏以下,莫肯禁止”,東吳和當?shù)鼐用裢林笞錾?。因為?nbsp;

高皇帝遠的關系,曹魏對此鞭長莫及,而駐當?shù)毓倮粢矡o可奈何,只能干瞪著眼。 

而那土皇帝公孫淵卻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當不知道。(17) 



1,第一次遼東行 



由于前幾次小規(guī)模的遼東之行的成功,使得孫權胃口大開,于是是在吳嘉禾元年( 

公元232年)孫權準備組織大型艦隊前去貿(mào)易,當時被貶到交州的虞翻聽到這消息 

,認為“遼東絕遠,聽使來屬,尚不足取,今去人財以求馬,既非國利,又恐無獲 

”,他想直接上書又不敢,于是將奏章給呂岱過目,可是呂岱不報。隨后虞翻被冤 

家告發(fā),再次被貶到蒼梧郡猛陵縣。(18) 



當年三月,孫權組建了規(guī)?!案≈郯偎摇钡呐炾?,派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為統(tǒng)帥 

,前往遼東。消息很快被魏國知道,當時魏國汝南太守田豫正督青州諸軍從海道討 

伐公孫淵,魏明帝認為東吳海軍人數(shù)眾多,又在海上,害怕田豫碰上東吳的艦隊被 

毆打,于是下令田豫罷兵。 



但田豫認為吳軍行將返歸,而當時已已經(jīng)是秋季,海上風急浪高,肯定會靠岸行駛 

,而在東面是沒海岸的,只有西赴成山,成山又沒有藏船之處,于是就派出部隊占 

據(jù)有利地形把守成山。九月,周駕等從遼東返回航行至成山,果然遇到大風,東吳 

艦船不是觸礁沉沒,就是??亢0?,無所遁形,田豫率軍突然殺出,周賀被斬,將 

上岸士兵均被俘虜,船只“多所沒失” ,裴潛幸免于難。(19)

裴潛逃回東吳向孫權報告后,此刻孫權才想起虞翻的建議,于是下令召虞翻從交州 

返回??上в莘呀?jīng)去世,只將靈柩運回。(20) 



2,第二次遼東行 



嘉禾元年的遠航艦隊雖然到達目的地,滿載而歸,最后卻被田豫這一悶棍,打得孫 

權是血本無歸。本來該對大航海偃旗息鼓了??墒牵【驮谝粋€月后,是年十月,公 

孫淵又派遣校尉宿舒、閬中令孫綜稱籓于孫權,并獻貂皮馬匹等貢品。這下可把孫 

權給樂壞了,于是瘡疤沒好就忘了痛,先在第二年(嘉禾二年)正月下詔“一人有 

慶,兆民賴之”,來個大赦天下,接著又張羅起來第二次遼東之行。(21) 



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三月,孫權派遺太常張彌、執(zhí)金吾許晏為使者,將軍賀 

達、虞咨、中郎將萬泰、校尉裴潛等人率領大軍萬人(《魏略》載公孫淵表說是七 

八千人)護送宿舒、孫綜回遼東,同時攜帶金寶珍貨,九錫齊備賞賜公孫淵,并封 

公孫淵為燕王。那知道自丞相顧雍以下的滿朝大臣都投反對票,大伙說:“公孫淵 

那家伙怎么能隨便相信,這樣做,對他的待遇太高了,只要派遣吏兵數(shù)百護送宿舒 

、孫綜就夠了?!笨墒菍O權根本聽不進去。(21)張昭更是直接說明:“要是公孫 

淵又投向魏國,那么兩位使節(jié)鐵定完蛋,孫權你不讓天下人取笑嗎?”結果一頓大 

吵,孫權甚至拔刀恐嚇,接著又是兩個相對哭泣。但是最后還是沒改變孫權的心意 

,艦隊依舊按計劃出發(fā)。張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 

于內(nèi)以土封之”。(22) 



是年六月,東吳艦隊順利抵達遼東沓津(今旅順口),張彌、許晏與萬泰、裴潛將 

吏兵四百馀人,赍文書命服什物,來到襄平(今遼寧遼陽)。萬泰、裴潛別外攜帶 

大量錢財貨物,來購買戰(zhàn)馬。賀達、虞咨率領馀眾在船所。那知出于吳國相距遙遠 

難以成為靠山的考量,公孫淵的心已經(jīng)轉個大彎,再得知東 艦隊攜帶了大批用來 

貿(mào)易的錢財貨物更是把公孫淵的貪心勾起??蓱z張彌、許晏還蒙在鼓里,不知道大 

刀早懸在頭上了?。?3) 



張彌、許晏等到達襄平,公孫淵先分其人眾,將其安置于遼 諸縣及玄菟郡。( 

24)張彌等見公孫淵不接受孫權的封號才起了疑心,可是一切都已經(jīng)晚了,遼東進 

兵圍取,斬彌、晏、泰、潛等首級。剩下的吏從兵眾,只有面 科 降,都被顧 鐫? 

徙充邊城。隨后公孫淵派遣部將韓起等人率領三軍,急行軍趕至沓津。遼東長史柳 

遠設賓主禮誘請賀達、虞咨,又驅群馬貨物,裝出一副和東吳交市的樣子,而遼東 

軍潛伏一旁等著東吳人下船送死。 



賀達、虞咨不知從何處看出形勢不對,于是本人并不下船,只命令五六百人下船, 

去進行貿(mào)易。東吳軍一到岸上,韓起等人就金鼓大震,鋒矢亂發(fā),毫無防備的東吳 

軍全軍覆滅,被斬首三百馀級,受傷落水的達到二百馀人,其余只得歸降,剩下少 

數(shù)或散走山谷,或藏竄饑餓而死。經(jīng)此一戰(zhàn),東吳到達遼東的士兵及帶來的金銀財 

寶被公孫淵全部吞并。公孫淵又將張彌、許晏等首級,傳送洛陽,悉沒其兵資珍寶 

。冬,十二月,魏國拜公孫淵大司馬,封樂浪公。(25) 



當消息傳到孫權耳中時,孫權才明白自己干了什么樣的蠢事,“朕年六十,世事難 

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涌如山。不自載鼠子頭以擲于海,無顏復 

臨萬國。就令顛沛,不以為恨?!迸饹_天的孫權要親自率領艦隊討伐公孫淵。但 

在陸遜、薛綜、陸瑁等人接連上疏勸說的情況,孫權才打消了遠征遼東的念頭。( 

26)并和張昭道歉,張昭慪氣不出,經(jīng)過燒門,恐嚇等鬧劇,君臣和解。(27) 



3,插曲——和高句麗的來往 



當東吳使者到達襄平后,中使秦旦、張群、杜德、黃疆等及吏兵六十人,被安置在 

菟郡,形同囚犯,四人決定在八月十九日夜起事,結果被人告發(fā)失敗,四人爬過

墻逃出。只得往東行走,經(jīng)過六七百里的顛沛流離,秦旦、杜德到達高句麗(今 

朝鮮半島北部)王宮,見到其王位宮,他們隨機宣稱吳王給高句麗王位宮及其主簿 

頒下詔書,謊稱賞有賜品,都被遼東所劫掠。由于高句麗和遼東公孫本是世仇,戰(zhàn) 

火不斷,所以位宮等非常高興,隨即受詔,并下令使人跟隨秦旦去接回留在路上的 

黃疆、張群,又派遣差役二十五人,護送秦旦等返回吳國,上表稱臣,進貢貂皮千 

枚,鹖雞皮十具。萬里流離,四人終回故國,見到孫權,“悲喜不能自勝“,孫權 

也被他們感動,都提升為校尉。 



失之東偶,收之桑榆,孫權雖然被公孫淵黑吃黑擺了一大道,可高句麗稱臣進貢卻 

是意外之喜。于是一年后,孫權派遣使者謝宏、中書陳恂前往高句麗拜位宮為單于 

。謝宏等到達安平口(今丹東鴨綠江口),由于上次的教訓,先派校尉陳奉去見位 

宮。在路上陳奉得知位宮已經(jīng)接到魏國幽州刺史的命令,叫他殺吳使以自效。陳奉 

連忙回船,位宮遣主簿笮咨、帶固等出安平,與謝宏相見。謝宏馬上抓住三十馀人 

作為人質,位宮于是謝罪,獻上馬匹數(shù)百。謝宏才放笮咨、帶固拿著詔書賜物回去 

。由于此次船只不大,只帶了八十匹馬回去,不過能活著回到建業(yè)已經(jīng)是運氣了。 

(28) 



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孫權又派遣使者胡衛(wèi)等渡海至高句麗,可這次胡衛(wèi)沒 

謝宏幸運了,位宮將他們?nèi)繗⒑?,送其首級至幽州。?9) 



4,第三次遼東行 



吳赤烏元年(公元238年),遼東的公孫淵竟然派使者渡海前來再次“稱臣于吳” 

,原來在那一年公孫淵徹底和魏國決裂,司馬懿的大軍已經(jīng)向遼東進發(fā)了。公孫淵 

聽到消息后只得厚著臉皮向吳國求救。雖然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五年,但仇恨之火并未 

因此而緩解,東吳打算剁了使者以報前仇。此刻將軍羊衜卻未被仇恨沖昏頭腦,他 

進言:“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計也。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潛往以要其 

成。若魏伐淵不克,而我軍遠赴,是恩結遐夷,義蓋萬里,若兵連不解,首尾離隔 

,則我虜其傍郡,驅略而歸,亦足以致天之罰,報雪曩事矣?!睂O權一聽有利可圖 

,大叫:“好!”于是東吳一面大規(guī)模地集結部隊,一面打發(fā)來使回去告訴公孫淵 

東吳和遼東一定“休戚與共”,而公孫淵也從孫權嘴里的“鼠子”一舉躍為“兄弟 

”了?。?0) 



吳國集結部隊的消息傳到魏國,魏明帝曹睿詢問蔣濟孫權是否會救援遼東,蔣濟認 

為孫權是“連子弟在危,猶將不動”的人,又怎么會救援先前羞辱過他的異域之人 

,不過是欺騙公孫淵罷了。蔣濟一言就道破了孫權的用心,但他也指出,如果魏和 

遼東相持不下,那么孫權的臨時決策或輕兵突襲他也難以預測。(31)但是隨著戰(zhàn) 

火的燃燒,魏軍既沒“伐淵不克“,也沒“兵連不解”,司馬懿從是年六月到達遼 

東,僅僅兩月就斬公孫淵父子于梁水上(今遼寧太子河),在這段時間而孫權的艦 

隊并未出現(xiàn)在沓渚(旅順口)海平面上。 



那知一到第二年(公元239年),司馬懿的軍隊早已撤離遼東,一月,明帝去世, 

魏國權力更替,忙亂不堪。孫權看到時機正好,于三月派遣羊衜、鄭胄為督軍使者 

與將軍孫怡等率領艦隊前往遼東。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和第一大航海去夷州相同— 

—“擄人”。(32) 



東吳艦隊到達遼東,攻打旅順口海防城堡牧羊城,與魏將守將張持、高慮等大戰(zhàn)于 

遼東半島南部。因為是突然襲擊,魏國促不及防,被吳軍擄走大批民眾,孫權這回 

是撈個杯滿缽滿??蓢@遼東半島本來因漢末戰(zhàn)亂而吸收大批避難人民而繁榮一時, 

但經(jīng)過司馬懿和孫權的兩次光顧,不是死于戰(zhàn)亂就是被擄掠,余者流離失所,紛紛 

渡海逃往山東,從此遼東一片荒涼,居民寥寥。(33)

東吳三次遼東之行及和高句麗的來往都是出于孫權一意孤行的結果,可稱是得不償 

失,損失慘重,但確開辟了由東海至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航線,自秦漢以來未能 

形成的大東北與大東南的直達航路得以貫通。后世晉朝南渡,就是通過這條航線派 

遣王齊、徐孟一行渡海北上連接遼東慕容氏,而六朝時期亦是由此航路頻繁與朝鮮 

半島諸國貿(mào)易。因此孫權此舉,“千秋功過,任人評說”,非我后人一言所盡。 



三,南海篇 



1,征海南 



珠崖、儋耳均在海南島上,漢時為兩郡共十六縣,珠崖郡治在瓊山縣東譚都,儋耳 

郡治在儋縣義倫。早在。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就看上夷州及朱崖(海南 

),欲遣偏師取之。(34)但因為夷州、亶洲之行的得不補失,對朱崖之行也暫時 

擱置。其后東吳艦隊一直往返于長江口和遼東之間。無暇南顧,事隔十二年,東吳 

海軍終于有功夫向南海進發(fā)了,赤烏 五年(公元242年)秋七月,孫權派遣將 

軍聶友,校尉陸凱率兵三萬自海上遠征珠崖、儋耳,重將兩地納回大陸版圖。( 

35)是年壬戌,孫權復置珠崖郡,領徐聞、朱盧、珠官三縣,屬交州。(36) 



2,與南海諸國的貿(mào)易 



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遠者二三萬里,其 

西與西域諸國接。(《梁書,海南諸國傳》) 



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交阯太守士燮卒,其子士徽作亂,為吳廣州刺史呂岱 

“督兵三千人晨夜浮?!倍鴾纾瑥拇私恢葜貜氐诪閰撬鶕?jù)。其后 淚放汕泊郵慮? 

往南海諸國,宣揚吳國聲威,促使扶南(今 埔寨)、林邑(今越南南?)、堂明 

(今泰國境內(nèi))諸王,各遣使奉貢(所謂“奉貢”,實即互市)。(37) 吳赤烏 

六年(公元243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又遺使獻樂人及方物。 



后范旃大將范尋為扶南王時,公元245~251年間,孫權派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 

出使扶南和南海諸國?!捌渌?jīng)及傳聞,則有百數(shù)十國”。(38)兩人歸國后,朱 

應撰《扶南異物志》,康泰撰《吳時外國傳》??上Ф堰z佚,僅在《水經(jīng)注 

》、《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文 

選注》等書中見到片斷引文。 



在吳韋昭的《吳鼓吹曲,章洪德》中對當時東吳和南海諸國的來往有如下描述: 



章洪德,邁威神。感殊風,懷遠鄰。平南裔,齊海濱。越裳貢,扶南臣。珍貨充庭 

,所見日新。 



東吳時代,南海諸國和東吳的海上貿(mào)易絡絡不絕,各國商船往返兩地,可以說是東 

吳航海獲利最大之處。 



四,波斯、天竺、大秦 



據(jù)萬震《南州異物志》上記載,當時在南海上有波斯、天竺大海船遠來貿(mào)易,而在 

吳“黃武五年[應為嘉禾三年至六年(公元234-237年)](39),有大秦賈人秦論 

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方土謠俗,論具以事對。時諸葛恪討丹陽 

,獲黝、歙短人,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權以男女各十人,差使會稽劉咸 

送論。咸于道物故,論乃徑還本國”。(40)孫權既然能派遣使者送秦論回國,則 

表明東吳有能力到達大秦。另據(jù)康泰《吳時外國傳》所記“從加那調州,乘大海船 

,張七帆,時風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國也?!毕А秴菚r外國傳》全書已佚,此句 

僅見于《太平御覽》注,前后不明。但此記錄起航地點、船帆數(shù)目和航行時間(時 

間有鬼)俱全,亦不能忽視。 



三國之世,吳的海軍南至南海諸國、北達遼東朝鮮,這在當時世界大概也是一支強 

大的海上力量??上е袊怨乓詠砭蛯\姴桓信d趣,致使現(xiàn)在沒有完整資料傳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