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事物有陰陽,格物無止境。人生貴在立志、勤學、頓悟、踐行。惟志惟學,尚悟尚行;日新日慎,知行知止這就是我50年學術(shù)生活的自勉。一個學者也許可以有五段學術(shù)人生路程:第一段20歲到40歲,重在學習;第二段40歲到60歲,重在貢獻;第三段60歲到80歲,重在升華;第四段80歲到100歲,重在大有;第五段如能過百歲,則登上了圣壽學者的行程。 ---閻崇年 |
8月30日,著名清史專家、歷史學者閻崇年教授應(yīng)邀在全球通VIP鳳凰大講堂錫林浩特站做了題為《讀史與修心》講座,閻教授在其講座中,特別詼諧地指出,光會讀書是不夠的,需要將“讀史”與“修心”相結(jié)合,他認為:“關(guān)注‘史學’是社會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進步的一種體現(xiàn),學史能夠修身、治國,增強人的自身素養(yǎng)。”
中國有個傳統(tǒng)就是給兒女留財富。主要留給子女的兩個,一是健康,主要是保重身體,另一個就是有智慧,怎么有智慧就是讀書。
講座一開始,閻崇年教授這是我第一次到錫林浩特,錫林浩特為明朝、清朝的歷史有太密切的關(guān)系,蒙古族在中華56個民族當中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元代,大元蒙古帝國的影響,不僅是亞洲、歐洲甚至影響到非洲,乃至整個世界。國際上很多的高校,比如說美國的很多高校他們都專門建有蒙古學研究中心,研究蒙古族的歷史文化和蒙古人對中華民族的,對世界人民的偉大貢獻,前些年我去呼和浩特,我去烏拉巴特參加一個國際的蒙古學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期間在烏拉巴特的郊外,在草原上蒙古包里面,搞一個儀式,那個儀式里面有一個項目就是唱成吉思汗的歌,蒙古包很大那是在夜里點了篝火,我就感覺到唱成吉思汗這歌振動的不僅僅是中國,不僅僅是亞洲,不僅僅是歐洲是振動了整個地球,你就感覺到整個地球都在振動閻崇年教授談到,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號稱為禮儀之邦,現(xiàn)在不讀書的情況非常惡劣。大家知道中國經(jīng)濟最近二三十年發(fā)展很快,總量超過了英國、德國、日本,居于世界第二,這是了不起的數(shù)字,但是我們讀書的情況太不能令人滿意了。大家知道以色列這個國家嗎?100萬人口,以色列的民族這里頭太了不起了,這個民族可以說所有的家長教育子女不是留給他財富,中國有個傳統(tǒng)就是給兒女留財富。主要留給子女的兩個,一是健康,主要是保重身體,另一個就是有智慧,怎么有智慧就是讀書。
閻崇年教授
讀書能修身養(yǎng)性。讀書,一是讓生理平衡,二是讓心理平衡。讀書能把自己的心讀大,讀善,讀硬。凡是成功的人沒有一個不經(jīng)受挫折的,譬如書法家、畫家、學者等都相對高壽。
在當下,社會經(jīng)濟日趨發(fā)達,人們生活日益繁忙,人心較為浮動的的時代,糟粕的書籍也不少,故讀書應(yīng)當“精”“簡”“要”。要選讀經(jīng)典的名人名著名篇名句。因為我個人專好于歷史,對史學情有獨鐘,倡議大家多讀些史書,因為讀史可使人明智。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知得失。它是我們每個人提升自身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華文明自有史書文字記載以來,上下約有五千年之久的文明史,在曾經(jīng)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和古中國),與其他三大古國相比之,中華文明未曾中斷過,一直曲折綿延至今,歷史始終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而又最為寶貴的財富,傳承、弘揚和發(fā)展中華文化史,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應(yīng)盡的責任和義務(wù)之所在。
讀史,于個人自身而言可以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資治參政;于國家和民族而言,則是傳承文明,始終要有一種以“弘揚中華之文化,傳承民族之精神,立中華之美德”為核心的理念,這是每個人義不容辭、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
閻崇年說:“咱們國家一年出書約30萬種,大家很忙,看書要有選擇,我的建議是可以看些古籍,如《大學》、《史記》、《道德經(jīng)》,古書大都不長,慢慢讀,能讀出很多味道來。除了古籍,也可以看些現(xiàn)代經(jīng)典小說,比如說諾貝爾獎得主、茅盾獎得主的作品。我最近就在讀莫言的作品,通過閱讀這些經(jīng)典,可以對現(xiàn)代世界文學和文化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讀書要跟蜜蜂采蜜一樣,取精華來讀,一個月看一本,日積月累,你的人生會隨著閱讀越來越豐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