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8)“我”字,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被用作第一人稱代詞是假借來的,最早的“我”字并不是這個意思。我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個象形字,左邊是一把三個鋸齒的戈,右邊是長柄,由此可知“我”的原始字義為一柄鋸齒狀的兵器。周武王伐殷,在孟津渡發(fā)表了三篇《泰誓》,其中有“我伐用張,于湯有光”的誓詞。此處用的就是“我”的本義?!拔摇笔潜?,自然含有殺伐之意,“我伐”即殺伐。殺伐要進(jìn)行了,對于殷商的開國君主成湯來說這也是一種光榮。周武王的意思是說殷紂王十分兇殘,已經(jīng)違背了開國君主所承受的天命,因此征伐紂王符合天命,連殷商的開國君主成湯也會感到光榮的。所以《說文解字》中說:“我,一曰古殺字?!奔从纱硕鴣?。 “我”既為兵器,則是一種危險的稱謂。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之后,《說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弊约悍Q自己為“我”,但此時的“施身自謂”已經(jīng)被添加了許多自身之外的價值,比如著名的“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修身的最終目的被歸結(jié)于國和天下的“治平”,仿佛這具溫?zé)嵴媲械纳眢w早已被提前預(yù)訂,用來服務(wù)于更長遠(yuǎn)更宏偉的目標(biāo)?!拔摇本瓦@樣被劫持,從危險的兵器,到不能自理、派生的附加價值,“我”的主體性情態(tài)從來沒有彰顯過,集體主義、家國一體的宏大敘事遂在這塊土地上大行其事,派生之物反而僭居了原生之身。 《詩經(jīng)·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名句,但是古人很少用“我”字來“施身自謂”。想一想“我”字的字形中那些猙獰的鋸齒就可以理解啦!北宋學(xué)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章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人物:“有方士姓許,對人未嘗稱名,無貴賤皆稱‘我’,時人謂之‘許我’。言談頗有可采,然傲誕,視公卿蔑如也。”丞相數(shù)次召見,此人終于答允,卻欲騎驢進(jìn)門,門吏阻止,此人傲然曰:“我無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來,若如此,但須我去耳?!彬T驢而去,一時傳為佳話。 古人用另一個字眼“吾”來自稱?!墩f文解字》:“吾,我自稱也。”莊子在《齊物論》中將“吾”和“我”連用,顯示出了二者的區(qū)別:“今者吾喪我?!痹瓉碓谏瞎艜r期,“吾”不能放在動詞后作賓語。還有兩個第一人稱代詞:余,予?!墩f文解字》:“余,語之舒也。”表示語氣的舒緩。其實(shí)這種解釋是不確切的,“余”的本義是房屋,假借用作第一人稱代詞。朱熹曾經(jīng)解釋“吾”和“余”表達(dá)第一人稱代詞時的微妙區(qū)別:“余平而吾倨?!币馑际怯谩坝唷弊苑Q的時候語氣舒緩平和,用“吾”自稱的時候語氣倨傲。《說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币馑际恰坝琛笔且粋€指事字,像兩只手相予之形,因此本義為給予、授予,假借用作第一人稱代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