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 閭 城 四
考
( 闔閭都城考
闔閭城名考
闔閭城界考
闔閭城史考)
一、闔閭都城考
據(jù)古史和方志記載,闔閭城是吳國邊城。
據(jù)闔閭城考古復(fù)查結(jié)論,闔閭城是吳國都城。但闔閭城內(nèi)沒有出土一件可以確證為春秋晚期、吳國的物證。
在闔閭城考古復(fù)查期間,以及之前、之后,我常在闔閭城撿古。常常在撿寶后即刻送至闔閭村委會三樓、考古隊的駐地,交到隊長、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先生,無錫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博士那兒鑒別。那時節(jié),武進方派文保人員嚴(yán)守著西城片,防止無錫人闖入。我是民間、業(yè)余,同文保員蔣福民及遺址田塊主人又熟,且不動土,只幫著撿走陶片垃圾、挖糞坑,受人歡迎。所以我的文物不少,去年9月10日召開無錫闔閭城遺址全國考古專家論證會時,我的收藏還曾借展供作物證。
這里,我以我的闔閭城文物推證闔閭城為吳都:
1、春秋吳簡。出土地點在西城西北古城橋下,時間2008年5月12-15日。這地點是蔣福民指點給我的。2004年挖抽水站排灌溝時發(fā)現(xiàn)幾大袋硬紋陶、青瓷片,省考古所陸建芳付所長鑒別后,首次提出闔閭大城、都城命題。我看過這批文物,型器很大,很精致,但己碎成大片,很少重復(fù)器型。埋藏呈條溝狀分布,與淤泥膠合,埋藏深度離地表半米,文化層厚1.2-1.5米。我判斷這里不可能是窯址,物件不可能是民用,很可能是越破吳后,搗毀宮殿宗廟后的拆房垃圾灰溝。后來這片田里的果農(nóng)先后挖了四只直徑4米、深1.5米的糞坑,出土的陶瓷大片和銅削、銅斧,玉、石制禮器殘件,以及埋藏特征,都與04年一致。
就在這里我撿到了九枚刻字竹簡,存字約四十九個。
竹簡特征:與以往多次出土的戰(zhàn)國竹簡不同處,是在青(正)面涂漆后刀刻,而不是用毛筆在黃(背)面墨書;長度比楚簡短;也沒有裝禎成冊的編聯(lián)。推測存世要早於戰(zhàn)國中、晚期的楚簡,很可能是春秋后期的吳簡。竹簡的摹寫本見右圖。竹簡的字體有烏蟲意,而無篆書典型的健筋硬骨、端莊齊整。春秋時期,吳、越、楚、蔡、徐、舒南方諸國流行烏蟲篆,所以推測可能是吳國的鳥蟲書。但又有別于刻在青銅器上的鳥蟲書,那是正規(guī)端莊的書體,而刻于竹簡上的應(yīng)是日常應(yīng)用通行體,其橫劃有蠶頭燕尾之勢,已是春秋隸草筆意。
![[吳論五八] <wbr>闔閭城四考 [吳論五八] <wbr>闔閭城四考](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102/35118686_2)
![[吳論五八] <wbr>闔閭城四考 [吳論五八] <wbr>闔閭城四考](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102/35118686_3)
春秋簡全是官有,戰(zhàn)國后禮崩樂壞簡帛才入民藏;春秋往前,簡有史官記載、保存,邊城何用竹簡,有簡便證闔閭城是都城。
無錫、蘇州、常州是吳國腹地,但從未出土過帶吳文字的青銅器。據(jù)董楚平先生所著《吳越文化志》統(tǒng)計,吳國具銘青銅器共八十一件,其中出土地點明確者六十四件,吳國核心所在地江蘇共14
件,其中寧鎮(zhèn)地區(qū) 13
件,蘇北的盱眙1件,蘇錫常地區(qū)一件都沒有。出土于寧鎮(zhèn)地區(qū)的青銅器,大都是西周和春秋早期之器;出土于外省的青銅器,少部份是婚嫁媵器,大部份是國破家亡后被掠奪走的劍、戈、矛之類的戰(zhàn)利品。蘇錫常地區(qū)在吳滅四百年后,被司馬遷稱為吳墟。如果九枚刻字竹簡是真正的吳文字,那么這是吳文字在吳地的首度發(fā)現(xiàn)。這個地點及另一處宮殿址,武進文管辦己準(zhǔn)備試掘,期望發(fā)現(xiàn)批量吳簡。我會被邀請參與此事。
春秋各國都有自已的史官記載歷史,吳國也應(yīng)該有自己記載的吳史,但已毀于三次掃蕩。現(xiàn)存吳國歷史散見于由魯國史官記載、由孔子刪改的《春秋》。但孔子對吳國有偏見,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與闔閭、夫差兩代吳王同代??鬃釉隰攪未笏究軙r,吳王闔閭欺壓過魯國;孔夫子周遊列國時,吳王夫差北伐把孔丘追趕得如喪家之犬。吳、魯兩國,雖不是敵國,但從不是盟國,魯國瞧不起吳國。所以《春秋》記敘吳國貶多褒少,甚至刻意曲解??鬃舆€指使他任魯國行人(外交大臣)的學(xué)生子貢,推行一套興魯弱齊、助越滅吳的外交方針。吳國在它興旺的頂端突然滅亡,不能小視孔子的作用。兩千多年來史家們以儒家的經(jīng)為史,所以近七百年吳國史,前八成幾乎空白,后兩成被扭曲?!秴窃酱呵铩返葘懹跂|漢,并不可全信。我相信慈利楚簡同時代記載的吳史,曾千方百計電話聯(lián)系張春龍先生,他肯定這是楚簡吳、越史,不久將整理好出版。我期待楚版吳史,但更看重吳版吳史。若能多出點吳簡,並且解讀好吳簡。那么被儒家扭曲二千多年,近年又多爭執(zhí)不定的吳國歷史必將重寫。
2、 吳王子夫差罐。出土地點在闔閭城外東北龍山坡,時間2008年12月8日 。 隨著 闔閭大城建設(shè)展開,閭江村東部被拆,推土機推平房址,復(fù)土植林。龍山坡上動土綠化,帶出此寶。該罐飾菱形紋、鳥字文、回字紋。其中腹部一圈以二十六個鳥蟲篆為紋飾,字體結(jié)構(gòu)與 1961年在山西萬榮縣后土廟村賈家崖出土(現(xiàn)存山西省博物館)的兩把《吳王子夫差戈》銘文“王子攼之用戈”中 的“王”字一模一樣。據(jù)此我推測闔閭城外龍山坡這處背山面湖朝陽的寶地,有可能是吳王子夫差府。這是都城的又一力證。
吳王子夫差罐
3、大型、精美的殘?zhí)?、瓷片,玉器殘片,只配王家享有?/p>
這片上了釉的幾何紋硬陶(也可能己是瓷)缸甕上口沿殘片,直徑可超一米,飾弦紋、填線菱格紋、回字紋。曾在專家論證會上借展。這類大片我采藏有近百片。
原始青瓷豆、碗
這些玉、石器殘片,撿自古城橋桃園和城里村北宮殿遺址墩上,殘銅可回收回爐,搗毀的玉、石祭器殘落田野地頭,農(nóng)民動土便能發(fā)現(xiàn)。我推測是王宮之物。最近武進要挖探坑,我就建議此處也是一個地點。
二、闔閭城名考。
從夏商周到元明清,沒有一個都城用帝王名來命名,不要說用名字命名,寫文章連這個文字也不許用,這葉避違。中國以帝王名字命名的,唯獨闔閭城!
吳國都城名︰考古有名,卻找不到地點的有鎮(zhèn)江宜城、丹徒朱方城。史籍有載,考古無定論的有無錫梅里太伯城、蘇州姑蘇城??脊庞雄E,但有爭議的有江西吳城、江寧橫山、丹陽葛城、武進淹城、蘇州木瀆城。依理推之,闔閭城該有自己的名。
兩年前我對此作過一番考證,寫成《闔閭城名考》,刊登在2007年5月《無錫商報》上,題目被改為《春秋時無錫地名[魚羽]》但未引起吳文化研究界注意。![[吳論五八] <wbr>闔閭城四考 [吳論五八] <wbr>闔閭城四考](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102/35118686_8)
現(xiàn)在闔閭城名氣大了,爭議也大了,也有人質(zhì)疑該有一個專用名。據(jù)我考證,闔閭城本名 城。 字《康熙字典》有載,《新華字典》無載,吳地人讀音同吳、魚、五一樣,念魚便是。
現(xiàn)據(jù)新得材料作進一步的考證。
春秋戰(zhàn)國時在兵器正面鑄刻地名有成例?!吨袊鴼v史文物》09年2期梁云《秦戈銘文考釋》一文及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古文獻所石繼承《補釋》一文,證春秋后期,已在青銅兵器上正面鑄刻私名,背面鑄刻地名,秦國有叁例。春秋戰(zhàn)國時的青銅貨幣,如中原列國的布幣、刀幣、圜幣,齊、燕國的刀幣,楚國的貝幣,也常在正面鑄上造幣地點。上海博物館古代錢幣展廳里就有大量實證。
1、吳國青銅戈地名鑄刻考證。在吳戈正面單獨鑄刻上地名銘的,我收集有五人、十枚,分述如下:
吳王闔閭戈。傳河南洛陽金村出土,于省吾舊藏,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共兩件。戈背面銘五字:“攻敔王光自”,正面一字即此。
吳王子夫差戈。1961年出土山西省萬榮縣賈家崖,現(xiàn)藏山西省博物舘,共兩件。戈銘背面六字:“王子攼之用戈”,正面即此字。
吳王子玄翏戈。出土四件,1926年河北曲陽一件,陶祖光舊藏;山西一件,羅振玉舊藏;1982年陜西洛南一件;臺灣高雄某氏收藏一件。戈銘背面一般四字:“玄翏之用”,正面即此字。
吳王子玄膚戈。1980年河南新鄭能莊村出土,現(xiàn)藏開封文管會。戈銘四字:“玄膚之用”,另一面即刻此字。
吳王子玄揚戈。臺灣高雄某氏收藏之戈,銘三字,譯“玄揚戈”。正面刻此字。
這五個人十件青銅戈都在正面刻上了同一個字。這字,一些古文字學(xué)者釋為地名“揚”字。我認為應(yīng)判斷為地名。
出現(xiàn)這批地名戈的時間很集中,我推測:事為吳王闔閭帶頭先刻,吳王子于(夫差名)隨風(fēng)跟刻,王子玄翏、玄膚、玄揚們爭相仿刻。吳王闔閭早期的青銅器不用鳥篆,夫差當(dāng)上吳王后也不再以鳥篆刻器,由此,這批戈集中在闔閭中、后期制作。這里可證三點:一、此地點應(yīng)為當(dāng)時的吳都,邊城上不到刻字規(guī)格。二、這個字應(yīng)為這個吳都之名。三、這四位王子只能是闔閭之子,或之侄,闔閭之孫趕不上鳥蟲字流行期。順便證之:有“夫差為闔閭之孫”說也不攻自破了。
2、鳥篆地名字的考釋。這字的下半部為“王”,上半部由兩個構(gòu)件組成,右類魚椎,左象鳥翅,。試詳考之;“魚”,向被歷代吳王自認為國名,我寫過一篇《吳為魚國考》,曾發(fā)表在學(xué)術(shù)網(wǎng)上。我認為稱“吳”、“句吳”僅是中原列國對吳國的別稱。以出土文物為準(zhǔn),從吳王壽夢的爺爺開始稱王,自封“工王”,歷經(jīng)者減、壽夢、諸樊、余祭、余昧,六代吳王都自稱“王”。到了闔閭、夫差,方才改口,但自稱“攻敔王”多,自稱“吳王”少,吳王自銘,從無“句吳”之稱。因此吳以魚名國,將魚椎骨象征魚立為城名便順理成章。
者減鐘上的吳國名。者減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西清江縣出土。共九件,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2件,臺北故宮2件,銘均約六十字。
諸樊劍上的吳國名。諸樊劍,1959年12月安徽淮南市越額孤堆楚墓出土?,F(xiàn)藏安徽省博物館。銘36字。
余昧矛上的吳國名。余昧矛,1984年5月江蘇丹徒北山頂墓出土。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銘8字。
季札子逞劍上的吳國名。
季札之子逞劍,孫承澤舊藏。銘:吳季子之子逞之元用劍。姬逞是闔閭的堂弟,他用吳字當(dāng)國名,還將魚椎當(dāng)吳字的主心骨。
鳥,是太湖文明、原住民部落幾千年來崇拜的圖騰。鳥之羽,長在魚身上,便為飛魚,合為字。
3、飛魚考。有帶羽會飛的飛魚嗎?我在兩年前的《闔閭城名考》中曾寫道;“我在七、八十年代,曾帶用戶服務(wù)人員走訪浙閩沿海的小型漁船,促銷船用柴油機。多次隨船出海。傍晚時光,漁民亮桅燈,船頭響踏板,只見受驚的飛魚竄上甲板,撲向亮燈。這種會飛的魚形似太湖白魚,前鰭很長,展開足有體長,出水即亡,在漁船上現(xiàn)抓現(xiàn)煮,特別鮮美。這種魚的胸頸椎很特別,有五個節(jié)點,而其它魚類的節(jié)點只有二個,胸椎處三個節(jié)點,向上一根刺,向下二根肋骨。而我在闔閭城北胥山灣采集的魚脊椎化石正好有五個節(jié)點,從實證上推證太湖北岸盛產(chǎn)過飛魚,也旁證了太湖曾經(jīng)是海灣,出口淤塞形成瀉湖。海水慢慢淡化,一些海洋生物逐漸適應(yīng)淡水生存,只是后來盛名之下捉絕了,環(huán)境惡化滅絕了?!?/p>
楊家三角地河湖堆積出土的五刺魚椎化石。
闔閭城附近的飛魚化石,證明了闔閭城是城,而淹城周圍的小河浜產(chǎn)不了飛魚,姑蘇城以及靈巖木瀆古城離太湖尚遠,符合之地只有地處太湖北岸,緊靠太湖,并有三江入湖,武進與無錫接界處的闔閭城符合此條件。
三、闔閭城界考
傳統(tǒng)的闔閭城遺址圖
闔閭城的城界一般以1983年12月原無錫縣地名辦公室編繪的《古闔閭城遺址圖》為準(zhǔn)。2007年4月出版的《吳越文化》(無錫權(quán)威考古家馮普仁著)第51頁所錄闔閭城圖,基本與此相同。據(jù)我考證:護城河北還屬城內(nèi),闔閭城界要北拓;闔閭城西還有眾多吳國村鎮(zhèn)的遺址群;闔閭城南并不存在大城界河,武進港是1973年后新挖的。分述如下:
1、闔閭城界要北拓。一般以為:闔閭城東北角以直湖港為界河、護城河,這是錯誤的。理由是直湖港這一段河是解放后1954年由解放軍壓陣新開的,原河道經(jīng)由閭江入湖。訪問閭江、下灣村的老人便知分曉。更權(quán)威的證據(jù)是無錫市錫山區(qū)檔案館收藏的,國民黨拍攝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的“無錫航空測量地籍原圖”。這套原圖總計一千多張,比例1:2000。該圖記錄了原無錫縣全境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橋梁道路,房屋田地,乃至墳?zāi)箻淠?。許多原圖還在藍圖的基礎(chǔ)上用細墨水筆描上了主要村鎮(zhèn),田塊的詳細編號,擁有者姓名。
1935年11月航拍原圖
從航拍圖看,闔閭城東、西、南三邊有古城墻殘跡,邊界明確。城北找不到城墻,闔閭城東北的一段直湖港河道在1935年并不存在。據(jù)實地調(diào)查,五十年代疏浚拓寬直湖港時,大部分是取直拓寬,唯有這一段是新挖,這樣界河至少該推到閭江邊上,城界北推出的三角地有五千平米,歸無錫屬城東村所有。無錫市的轄地可擴大五分之一。東城墻外原來有一道護城河,現(xiàn)地形上已被所挖魚塘毀壞。城東北角的安師橋,已改為現(xiàn)跨直湖港的湖山橋,兩橋位置變動較大,原橋很窄,新建的橋在老橋東側(cè),建在五十米寬的直湖港上,又寬又長又高。
更重要的是閭江以北、現(xiàn)水泥廠東側(cè)還有一段長近百米的河,在1935年航拍圖上正與城東護城河對接,這一跡像顯示:閭江不一定是界河,有可能是闔閭城的內(nèi)河。闔閭城的構(gòu)造有可能與楚之郢都、解放前之無錫舊城相仿-河道穿城而過。因此我曾在百藥山上尋找石城多時,苦于查找無著落。
闔閭城考古復(fù)查中,查明闔閭城西北角古城橋?qū)Π哆€有一段城墻地基,構(gòu)成護城河北的北城,這證實城北還屬城內(nèi)的判斷可靠。
2、闔閭城西還有眾多吳國村鎮(zhèn)的遺址群。今年5月23日及6月14日,我隨武進雪堰鎮(zhèn)考古愛好者王立新先生帶領(lǐng)下,兩次踏訪闔閭城西,發(fā)現(xiàn)六個地點有幾何紋硬陶,加上五十年代經(jīng)發(fā)掘認可的青墩,吳文化遺址群落總量巳達七處。(見右圖)圖中右下側(cè)標(biāo)記處為闔閭城遺址,左上角七處標(biāo)記分布在1979年起開挖的武進港兩側(cè)。此港的向東南延伸段便是“闔閭大城”的“南界河”。這七個遺址點分別為:1、火叉浜
2、四方臺 3、土壟埂
4、廟墩 5、西天星墩
6、東天星墩 7、青墩。
闔閭城西的遺址群
3、闔閭城南并不存在大城界河 ??脊艔?fù)查報告稱發(fā)現(xiàn)了“闔閭大城”,其實1973年后才拓寬新開武進港,l973年前的武進水利圖上,不存在大城南界河,三處城墻基標(biāo)在雪堰街鎮(zhèn)上,那會有城基。而且大城的西南角(見右圖),在1973年馬圩圍湖造田前,是太湖底(左圖為圍湖造田前的地圖),大城有三分之一被泡在太湖水中。不少五十歲左右的無錫人下鄉(xiāng)到馬圩插隊、務(wù)工,六十歲上下的無錫人拋過石、排過水創(chuàng)造了馬圩。大湖底里怎會有“大城”?
“闔閭大城”示意圖
圍湖造田前的太湖岸線
四、闔閭城史考
從五十年代發(fā)現(xiàn)闔閭城起,任何有考古常識的人都知道,闔閭城的文化堆積很厚,歷史十分悠久。城內(nèi)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的陶片很多,周圍的堆積更豐富,這里還可能是人類文明初現(xiàn)曙光的地點!因此闔閭城不是闔閭、伍子胥新筑之城,而是在己有上萬年人類居住歷史的繁華聚落址上擴建了一座城。
1、城北東段直湖港兩岸是良渚文化聚落遺址。1954年新開直湖港前,兩岸連成一片。我在這里采集到珍貴的良渚泥版文字(見下圖);我采集的良渚鏡面黑陶各器型陶片,請南博李則斌教授鑒別后,他肯定這是一處江蘇難得的良渚生活遺址,常州寺墩、蘇州草鞋山、昆山卓墩、上海福泉山等全是墓葬遺址,無錫市考古研究所還專門為此楊家遺址打過報告,只是未被重視。
楊家出土的良渚文字。比殷商甲骨文早了兩千年,黃河文明號稱五千,實質(zhì)三千年;只有太湖文明才能將中華文明撐足五千年。
鏡面黑陶上的陶符,楊家出土
2、城北中段直湖港兩岸是馬家浜文化大型聚落遺址。這里的馬家浜陶片有夾砂、夾炭、夾蚌屑三大類,以夾蚌屑的最原始;雖是殘片,器型特大,象征著使用者是母氏制大家庭;數(shù)量多,有一處馬家浜灰坑,陶釜殘片可裝一卡車;我還采集到象征太陽的陶制圖騰、象征女陰的生殖崇拜石雕,這里的先民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原始宗教意識。
我踏在二千五百年前建造的闔閭城的土地上,舉著七千年前的寬沿釜,正對著出土一萬年前細石器、骨器的楊家三家地,左側(cè)是有五千年歷史的良渚文字的出土地點。萬年歷史在這里濃縮到一片足球場的地點,這地點在無錫的邊緣,歸屬無錫。但一不留神,直湖港的拓寬工程會毀滅這一切!無錫容不下這足球場大的一片地嗎?
這夾砂褐陶片長13cm、寬10cm、厚1cm,有弧度,但不像器蓋、底,米狀紋又夾加了兩道,是否象征光芒?
3、新發(fā)現(xiàn)的楊家遺址,位于闔閭城北西段,是一處舊石器晚期、新石器初期的遺址。舊晚新初在江蘇至今還是空白。我在楊家的河湖堆積中找到過舊石器、瑪瑙細石器、原始新石器,找到過用水鹿角制作的手錘,龜甲制的勾針。特別是采集珍藏了十二枚野豬的M3下頜臼齒,按動物考古學(xué)的規(guī)則,其齒長齒寬落在野豬向家豬的過渡群落中,這表明楊家人正在馴化野豬,己懂得養(yǎng)殖再生。這正是1.2萬-8千年間人類發(fā)明種植、養(yǎng)殖、制陶、磨制新石器這四大文明曙光初現(xiàn)的有力證據(jù)。
黑耀石、瑪瑙制作的細石器,三角地岀土。
第二、三排九枚都是野豬的臼牙,但長度小于野豬的35mm,大于家豬的25mm。正是野豬向家豬進化,吻部縮短、牙齒縮短的中間狀態(tài)證據(jù)。動物考古學(xué)以M3齒的長度變化作為人類馴化家畜的標(biāo)志性化石。此證楊家古人馴化野豬,改變獵殺,創(chuàng)造可再生的養(yǎng)殖物種,步入最初的文明。這是無錫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