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禁忌早知道 二十四節(jié)氣:清明節(jié) 一提起清明,人們瞬間想到的恐怕就是“雨紛紛、欲斷魂”,總覺得這是個陰風習習的日子。實際上起于仲春的清明時節(jié),細雨霏霏、和風拂拂、萌綠綻紅、氣清景明。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SPAN> 這個名詞,如果再往早追溯,很有可能起源于古時對“東南風”的特有稱呼。 據(jù)春秋末期《國語》所載,一年中共有“八風”(八種季候風),每種風為一卦,巽氣所生的正是“清明風”,也就是溫暖祥和的東南風。 清明之后,乙卯月就進入了丙辰月。丙為火,辰則是水的墓庫。水氣入墓,意味著寒氣已經成為過去式,故而該月主題明確:火旺。 “起名通研究中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反映了這一點。本月出生的寶寶,沒有一個需要補火,這跟上兩個月沒有一個需要補木,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補水的也很少,只占到6%左右,可見本月大部分時間水氣都比較充足。需要補木的占到21.4%,需要補金的與補土的差不多,分別為36.8%和35.7%左右。 丙辰月會對運勢起伏,帶來怎樣的影響? 從地支藏干來看,辰中藏有3個天干,分別是戊土、乙木、癸水。前9日由乙木司令,后3日由癸水掌管,最后18日歸戊土。 綜合來看,八字里,五行喜火的朋友,本月旺運貫穿始終,尤其身處餐飲、機械制造、石油化工、電力、百貨、美容、攝影等行業(yè)會感覺更得心應手。五行喜水者,前9天消耗會比較大,勞心勞力,但正如倒吃甘蔗,后面的日子節(jié)節(jié)甜。五行喜木的朋友,這個月的前12天延續(xù)了前兩個月的旺運,比較順心,后半月壓力漸增。這個月五行喜金的朋友會比較壓抑,在人際關系和事業(yè)工作方面容易感覺舉步維艱、處處受制,不能發(fā)揮出自己的聰明才干,更不利投資,只有月中幾天稍稍喘口氣。五行喜土的的運勢也不甚理想,有相當一部分時間工作與事業(yè)都較為低迷,尤其在水氣、木氣都更為強勢的上半月。 清明民俗早知道 小時候,每到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要插根柳條。大人們還會采來艾葉,丟進鍋里,煮幾個青皮雞蛋,便于小朋友揣到學校里“斗雞蛋”。游戲規(guī)則很簡單:兩蛋相撞,沒破皮的算贏。要到年紀稍大一點,才懂得抗議混進“雞蛋組”的鴨蛋和鵝蛋。 和清明節(jié)聯(lián)系最緊密的,還有祭祀掃墓、郊游踏青,以及著名的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傳說。 但很可惜的是,上面這些所有的記憶,其實都和清明節(jié)無關。人們現(xiàn)在過的清明節(jié),實際上是由一個指導農耕的節(jié)氣--清明,以及兩個節(jié)日--寒食節(jié)和上巳節(jié),合并而成;這也是我國八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中,唯一擁有節(jié)氣、節(jié)日雙重身份的特例。 將介子推與寒食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多引自我國第一部歲時節(jié)日的專門著作《荊楚歲時記》。相傳春秋時候,晉國內亂,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有一次實在餓的沒有辦法,隨從介子推偷偷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給重耳吃。重耳得知后,老淚縱橫,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后重耳回國,華麗轉身成為晉文公,大封功臣的時候,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看不過去,寫了封書信掛在城門上。晉文公心中有愧,趕緊去請,沒想到介子推不肯受賞,背著老母躲入深山,無法可尋。晉文公誤聽進言,放火燒山,以為可以讓介子推出來,沒想到連影子都沒見。上山一看,他和老母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但這本書同時指出,介子推被焚一事,在《左傳》與《史記》中根本沒有記錄。即使在傳說中,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民間不得舉火做飯,這個日子也是五月五日,而不是在農歷三月。 寒食節(jié)真正的起源,據(jù)紀連海考證,是因為過去中國人過日子,柴灶、大炕,燒柴火是必須的。于是便選在寒食節(jié)這一天,一年拆一回炕、一年拆一回鍋、一年拆一回灶。沒有爐灶做飯,只能吃冷的食物,故為寒食節(jié)。 也有說這源自中國最古老的改火習俗。古人在仲春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在漢代,寒食節(jié)晚上,宮中會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這就是“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痹谔拼瑢m里小孩誰先鉆榆木取到火,會得到皇帝的賞賜,為絹三匹、銀碗一只。 寒食之日,禁止動火,人們須提前準備好冷食,如北方的馓子(又名“寒具”)、棗饃、麥糕、乳酪、杏仁大麥粥,南方的青團、糯米糖藕。而上文提到的“斗雞蛋”游戲,從南朝開始就流傳下來。 上巳節(jié)則形成于春秋末期,習俗有三:一是結伴到水邊沐浴,稱為“祓禊”?!办奔础皾崱保⒁庀吹粑蹪岱x氣,祈求福祉降臨,屬于巫術類活動,最早由女巫掌管。魏晉之后,這一習俗演化成中國古代文人之間最著名的“曲水流觴”酒會。二是招魂續(xù)魄。三是“春社”,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自由擇偶交合。 由于清明、寒食(清明前一二日)、上巳(三月初三)時間非常接近,故而從唐代開始,便逐步“三位一體”,清明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民俗節(jié)日。 清明養(yǎng)生禁忌早知道 清明之際,人體內的肝氣正隨著春日漸深而達到最旺。五行中,木能克土。過旺的肝氣會給脾胃帶來不良影響,阻礙正常的消化吸收。還會引起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這段時間正是高血壓的多發(fā)期,尤其是肥胖的中老年人更得注意,避免在掃墓的時候觸景傷情、產生負面情緒,最好有親人在一旁陪伴。 防止高血壓,需要護理肝臟,調暢肝陽。在中醫(yī)里,“白色入肺,紅色入心,青色入肝,黑色入腎,黃色入脾”,護肝首選綠葉蔬菜,比如菠菜、韭菜。在野外踏青的時候,順便采點或者買點農家自己挖的薺菜煮粥,也是一個護肝養(yǎng)胃的好辦法。 在寒食節(jié),大家經常都會吃點寒涼、粘滯的食物,實際上會阻礙陽氣的生發(fā),另外還需盡量避免溫性比較大的羊肉、牛肉等,以及人參、鹿茸、烈酒這些“助燃”物。春天多風。對女性而言,不妨試試黃豆豬手湯。豬手里含有大量的膠質蛋白,黃豆則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能夠延緩衰老,增強皮膚的彈性。 |
|
來自: 鐘家臺 > 《5清明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