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準備GRE的時候,我因為感興趣和不專注,也報了個鋼琴班,和一群大概還沒有我一半高的小孩子一塊兒練鋼琴,他們都彈得比我好很多,還經常用賣萌的表情驚訝我這么大的年紀還來學琴。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頂多算萌點。。。。。。 我當時每天至少要花兩個小時的時間練琴,啟萌老師對我的教學就是,每周5到10分鐘時間跟我講要練哪一曲,告訴我一些符號的意思,讓我自己去練,說開始學琴時就是要這樣,陪練也沒啥用,努力是王道,我就信以為真了,還覺得這老師似乎很牛逼的樣子。練了大概有幾個月的時間后,我覺得練習效果很差,時間花了彈得還不好,我不覺得是自己沒天分,或者年紀太大,可能是受GRE的影響,開始很學術地上網搜索關于鋼琴訓練的科學研究論文,方法一類的東西??戳艘槐緯?a href="http:///8ihv1C" target="_blank">fundamentals of piano practice.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作者是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一個科學家,他小時很刻苦地學了多年鋼琴,但他覺得效果一直不理想,人到中年,發(fā)現自己的女兒學鋼琴異常輕松,他并沒有簡單地歸因為他女兒有天份,而是觀察老師的教法,從中開始找規(guī)律,后來又陸續(xù)收集了很多其它的相關資料,成功鋼琴老師的經驗,然后開始從神經,大腦的層面開始定義鋼琴訓練這樣一個活動,進而研究怎么樣的訓練方法才是科學的。他寫了這本書后,自己照著書里的方法練了一段時間,也大有進步。 書里的內容非常多,從各個方面都非常有啟發(fā)性,不僅僅適用于鋼琴,下面是幾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點(可能看起來會很不符合常規(guī),想詳細了解的可以看這個鋼琴論壇關于這本書詳細的中文翻譯和討論): There is now a growing realization that “talent”, “prodigy”, or “genius” is more created than born。人們越來越多地覺察到,所謂“天才”更多是后天培養(yǎng)而非天生的。所謂的鋼琴天才與普通人的差別,很多情況下只是天才們掌握了正確的訓練方法,經過數年的更有效率的方法的訓練后,就從外表上體現出了所謂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別。就是說,只有少數天才才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是繼承了與別人不同的基因。對此作者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是:the best piano practice methods are surprisingly counter-intuitive.最好的方法是非常反直覺的,和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方法是不同的。比如鋼琴訓練中,作者提到:單手訓練是快速有效提高演奏速度的唯一的方法。很多人都提到雙手協(xié)調在鋼琴訓練中的重要性,但雙手訓練來學習新的曲子技能是非常不好的。必須要等到兩個單手都能達到輕松地彈出來才可以開始雙手訓練。雙手協(xié)調應該是協(xié)調兩個單手都已經非常熟練的技能。 另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是,先慢練再逐漸快練的問題,循序漸進未必是一個好方法,利用單手訓練的相對簡單性來盡可能快地達到應有的練習速度學習,減少慢速演奏的練習時間,多練習實際演奏速度下的技巧。因為慢速演奏和常速演奏,在技術上來說,可以算是兩個不同的曲子,用的技巧也是不一樣的,這樣來說,慢速訓練的技術其實只是在重復訓練錯誤的東西。Technique for speed is acquired by discovering new hand motions, not by speeding up a slow motion; 有速度的技巧是通過學習新的手部動作技巧,這和加快慢的動作達到熟練是兩碼事。 還有這個觀點:先把曲子背下來再訓練,比視奏(看著譜子訓練)要好得多。一個是背下來就不用在演奏時分神去看譜子。另外從記憶力上來看,很多記憶不好的人,之所以不好,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記憶不好,就不用,記憶力就越來越差,記憶力好的人,一直在記東西,就越來越好,于是會出現好的記憶力的人比差的人好很多的現象。如果一開始就先背下來,那么每一次的訓練都相當于是對記憶的一次演練,等練了幾十遍后,其實你就已經背了幾十遍了,如果一直是看著譜子練,那么往往是你永遠不會記住曲子,每次都會有依賴性,now or never.關于背譜,不是背符號,而是不看譜子,在盡可能詳細地在腦中想象自己彈琴時每一個動作,要放到哪一個鍵盤,每一次觸發(fā)鍵盤時會發(fā)出的聲音反饋,就像自己真地在演奏一樣。作者在文中用了二十多頁的內容來說怎么背譜,但我沒法長篇介紹,有興趣可以去看下書。 這本書里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比如有意識地想象訓練是演奏鋼琴的核心能力,比實際去彈著練效果會更好;用正確的方法訓練,彈得慢反而會比彈得快要難,先練彈得快,等等。看完這本書后,我有這樣一個感覺:如果沒有專門看過這本書,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有這么多的日常訓練的不科學的地方,只有極少數的有很有經驗的名師極其細心指導的學生,而且是從剛開始學琴就得到正確的指導,加上種種運氣,才能盡可能正確科學地訓練,這樣來說,很多天才的產生也是機遇,名師提供正確科學方法的產物。 但是,從樂器教師的情況來看,最好的教師往往非常稀缺,而且往往不會去教那些剛開始學琴的人,都是看哪些苗子已經很好了才去教。大部分啟蒙的教師只是自己彈得好一些,給學生講一下自己的經驗,完全不了解從原理上為什么這些經驗是對的或者錯的。甚至很多老師給學生講一下怎么訓練的經驗的都不多,比如我當時那個老師只是跟我說一下那些符號啥意思,激勵我努力去訓練。都說授之以漁才是王道,但大多教師根本不理解自己的漁。就好比,讓很多成功人士去做事他們能做得很好,但真正理性分析自己為什么會成功,和實際去做事成功,卻完全是兩碼事。 讓我從這想到的其它事情是,對于一件需要學習各種復雜技巧,長期努力的事情,比如彈鋼琴,或者掌握一門重要的復雜的技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經常就是天才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而且這方法往往并不是顯而易見的,很多通常認為正確的普遍的方法可能效果并不好。 Scott H Young用一年的時間自己把MIT四年的計算機專業(yè)本科課程學完了,從他的blog可以看出來,他是有著一整套的關于如何有效學習知識的方法的(寫了幾本書還開workshop教人學習),這么有市場說明他教的東西并不顯而易見,但是行之有效。鋼琴教學和學習方法教學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很多人都只是依據自己的經驗教授別人,很多人都是自己強,但是未必知道為啥自己強,所以教的方式各不相同,學習的人水平參次不齊,很多人認為天分決定一切。彈琴好的往往被形容為有音樂天分,學習快的人被認為智商高。但Scott H Young和寫那本鋼琴練習研究書的作者分別在這兩個領域內給出一整套的方法體系,還給出了為什么用這些方法的解釋。不僅授人以漁,還告訴讀者為什么選擇這種“漁”更有效。 我個人比較有感觸的一個例子是,在大學上課去學知識,不如去自己看教學視頻去學,因為可以隨意控制進度,快慢,不容易的地方慢慢聽,多聽,容易的可以忽略,時間可以自己安排。而看公開課視頻,又不如找到一本或幾本解釋得很清楚的書自己學,寫出來的內容在信息的展示上可以給學習者更方便的可控性,自由度,條理性。大多老師課上講的內容,都可以寫在書上,而且有時間寫得更清楚更有條理。而老師和上課的真正價值,應該是解答在學生自己學了書上有的各種基本技能后在實際應用中產生的各自不同的問題,和上課時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并不是老師在課上把書上有的東西再說一遍。 另外一個就是積極心理學。這個不太明顯,但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覺得想有效地,有理有據地讓自己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也是需要有一整套并不顯而易見但行之有效的科學體系來系統(tǒng)地改變自己的mind schema(我就翻譯成思維定勢吧)。而并不是喊著口號,說快樂就快樂的。天真的積極和有理有據的積極心態(tài)是完全不同的。很少有人能有積極心理的天分,但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很多人可以系統(tǒng)地讓自己看上去是一個天才的積極心理者。據調查,上過這門課的人有超過25%的人認為這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Follow you passion這個看似簡單的口號也有很多人在研究一些系統(tǒng)的指導。Study hacks就從各個角度去分析這個看起來流行的標語背后在執(zhí)行時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以上這幾樣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的研究方式,像積極心理學倡導的那樣,去研究做的最好的那一批人做事的方方面面的細節(jié),并試圖找到他們與其它人的方法的不同,嘗試給出合理的解釋,使好的科學的經驗得以傳播,讓普通人也成為“天才”。積極心理學課上提到過,在積極心理學產生之前,關于depression的研究,集中于研究有問題的人,去解釋為什么他們不夠好,收效甚微,而積極心理學不管那些,去研究好的人為什么那么好,卻取得顯著的效果。study hacks研究的是所有有成就的人成功的原因,而不是為什么沒成就的人效率低。這個鋼琴教育的方法論的書,也是作者不滿足于天才的解釋,花了數年時間,去研究訓練得法的天才為什么成為了人們眼中的天才,并嘗試去解釋,給出一套相關的方法論。這樣的思路是很有實用性的。他們都傳達了這樣的一個信息,成為“天才”其實更像是一項細致的科學的塑造,系統(tǒng)的進步,很多細節(jié)上的選擇在實際結果上會產生很大的不同。
PS: 關于鋼琴練法的那部分,我只是簡單介紹了書里面一些比較有趣的地方,但是只看這些是遠遠不夠明白怎么彈好鋼琴的,我并沒有把每一點具體的解釋都寫過來,因為一共有二百多頁。真的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仔細研讀下這本書,文中給出原文鏈接了,另外這里還有個中文部分翻譯和討論的鏈接 |
|
來自: 聯合參謀學院 > 《讀書方法&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