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通常使用三種紀年法。 一是帝號紀年法:帝號指古代帝王或諸侯的謚號。我國周朝史書中出現(xiàn)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魯國史書《春秋》記錄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衰公十四年”的歷史?!靶酢薄八ス倍际堑弁趸蛑T侯的謚號。這種紀年的方法就是帝號紀年。 二是年號紀年法:年號是封建帝王為記錄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號,是皇帝繼位后頒布年號用來紀年的,比如康熙41年、建安25年等等。年號是由漢武帝始創(chuàng)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建元”。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這年為建元元年,以后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年號一般是新皇繼位或有重大事件時更換。明以前的帝王,在位期間多不止一個年號。如漢武帝在位54年,就用11個年號。明清皇帝在位期間一般只用了一個年號(除明英宗因兩次登基使用兩個以外),所以我們習慣使用年號稱呼皇帝,如明太祖的年號為洪武,清圣祖的年號為康熙。從漢武帝至清宣統(tǒng)三年,前后2051年中,我國歷史上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三是干支紀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個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叫“地支”。據(jù)古書上說,干支是太古軒轅時令大撓所作,十天干是用以名日,十二地支用以名月,后來人們將十天與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個字成為一個數(shù),用以稱年,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為“甲子”的稱第一年,依次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為第六十年。60年后周而復始,故有“六十花甲子回頭”之稱。中國歷法一直就是采用干支來紀年的,其至還可以紀月,紀時。從殷商出土甲骨卜辭可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很熟練地用干支來紀日;西漢末開始又用干支來紀年,到現(xiàn)在可以說干支紀年已成為中國特有的獨立完整的歷法系統(tǒng),即“干支歷”。教材中有些地方涉及到干支紀年,如“歲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甲午戰(zhàn)爭”(指1894年),戊戌變法(指1898年)等,就是采用干支紀年方法。我國開始用干支紀年是在漢武帝時,在此之前的“干支紀年”是后人推算出來的。中國古代主要采用天干地支紀年法,一直沿用至今。公立紀元是1911年才開始使用的,那年清王朝垮臺,根據(jù)二十四史以及清史稿的詳盡而不中斷的歷史記載,進行一次倒推就完成了干支紀年和公元紀年的轉換了。 還有黃帝紀年法。辛亥革命期間,一些報刊和革命黨人為反對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紀年,而以傳說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皇帝為年號來紀年,史稱“皇帝紀年”。由于計算的起始時間不同,當時各報刊采用的皇帝紀年的年代也不統(tǒng)一。對1911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推斷為黃帝4609年,中國留日學生江蘇同鄉(xiāng)會編印的《江蘇》推斷為4402年,由黃藻編輯初刊的《皇帝魂》推斷為皇帝4622年。其中,《民報》所用年代為多數(shù)革命黨人接受,武昌起義后湖北軍政府頒發(fā)的文告即以此為據(jù),各省響應起義的文告也多采用此說。孫中山先生就任大總統(tǒng)時,通電各省,定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從這一天起,不再使用黃帝紀年了。 此外,流行的還有民國紀年法。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建立,同時決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xiàn)了所謂的民國紀年。這種紀年方法,月日同公歷一樣,不必換算。年代的換算法也很簡便。如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在1937年,只要減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國29年。反之,知道xx戰(zhàn)爭結束在民國34年,要換算公歷,加上1911年,便可得出1945年。這種紀年法隨著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而流行于臺灣地區(q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