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種簡介
簡介
湖北曲種。又叫“恩施絲弦”。主要流行于湖北西部地區(qū)的恩施、宣恩、咸豐、來鳳、利川等縣。形成時代缺乏記載,據(jù)藝人傳說,清同治年間從四川傳入或從揚州傳入。長時期沒有專業(yè)藝人,早期的習(xí)唱者多是文人和坐賈行商,流傳范圍不廣。
1930年左右,逐漸興盛起來。各地的琴友成立琴社組織,如恩施的清江琴社,咸豐的伯牙會,宣恩的琴音聚會等,經(jīng)?;ハ嘌莩?,并形成清江、伯牙兩派,各具不同的行腔風(fēng)格。恩施揚琴的音樂唱腔,屬于板式變化體與曲牌聯(lián)套體相結(jié)合的音樂體制。
分類
按唱腔、曲牌的性能、結(jié)構(gòu)與特點,可分為“宮調(diào)”、“月調(diào)”、“皮簧”、“小調(diào)”和沒有唱詞的器樂曲5大類。演唱者居中間,面前置揚琴,左邊有三弦、琵琶、月琴,右邊有京胡、二胡、鼓板伴奏。常演曲目有60多段,如《大宴》、《修詔》、《伯牙撫琴》、《黛玉葬花》、《琵琶記》、《怒沉百寶箱》等?!《魇P琴歷史上主要是文人雅士自娛自樂的雅樂說唱,無固定專業(yè)藝人和職業(yè)專班,故稱恩施揚琴為“三不一友”的說唱,即不鬧堂、不坐館,不向公眾公開演唱,只以琴會友,相互酬唱,有所謂作友不玩琴之說。
演唱
恩施揚琴又往往在古廟或深宅中琴友聚會演唱。常分生、旦、凈、末、丑、副等角色演唱,演唱時不得少于三人,樂師執(zhí)揚琴、碗琴、月琴、胡琴、三弦、檀板等樂器伴奏,圍桌而坐進行說唱。
恩施揚琴音樂分板腔體曲牌、歌謠曲牌、民間小調(diào)、器樂曲牌等四種。整個表現(xiàn)形式是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唱腔主要是“正宮”和“二六”,以后吸收了“楚調(diào)”和南戲中“西皮”、“二黃”部分唱腔,唱詞也常由琴友中善文者自編,曲調(diào)婉轉(zhuǎn),抒情性強,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現(xiàn)多搬上舞臺,直接面向觀眾演出。
曲目
恩施揚琴曲目眾多,傳統(tǒng)曲目多取自東周列國、三國、水滸、紅樓夢等傳奇故事,代表曲目有《大宴》、《水漫金山》、《黛玉葬花》等不下200余出,現(xiàn)代新編曲目主要有《白求恩贈刀》、《腳印》等。
歷史淵源
恩施揚琴,亦稱恩施絲弦。流播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咸豐、利川、來鳳、宣恩等縣,但發(fā)于何地,源于何時,無文字可考,藝人眾說紛紜。一說是清光緒年間,有一位來自四川、人稱張先生的藝人,曾在恩施縣城組班傳藝,遂將揚琴傳入恩施。一說是著名藝人詹子范之父,光緒年間曾任貴州遵義知府,因喜愛琴棋書畫,故從黔帶回揚琴。
他將其技藝傳給詹子范,后又由詹子范在恩施組班傳授,并與張姓藝人合班演唱,方使揚琴在恩施傳播開來。一說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弘歷南巡,在揚州舉行琴音集會,看中揚琴高節(jié)、優(yōu)雅,遂將揚琴帶回宮廷。同治五年(1866年),四川候補通判秦云龍(咸豐丁寨人)進京,納歌女康氏為妾,由康氏將揚琴帶入四川。同治十年(1871年),秦云龍夫人劉氏回鄉(xiāng),又將揚琴帶回咸豐。于是揚琴便由丁寨流傳開來。
發(fā)展歷程
揚琴傳入恩施地區(qū)之后,一些愛好者曾先后在恩施、咸豐、利川、來鳳、宣恩等縣建立過琴社。他們組織“堂會”(又叫“轉(zhuǎn)轉(zhuǎn)會”),定期在會友家中演唱,鄭簫齋、陸建秋、金如齋、鄧鼎卿、簡培生等人,先后到利川、宣恩與當(dāng)?shù)氐膿P琴愛好者交流琴藝,利川、來鳳的揚琴愛好者朱云程、傅云清等人也先后到恩施的揚琴愛好者劉楚南、朱和安、王思古等人家中以琴會知音,參加他們的演唱活動。恩施縣遂逐漸成為揚琴的演唱活動中心。
揚琴傳入咸豐之后,先后在秦氏家族內(nèi)演唱,后擴大到至親好友,繼而又由至親好友擴展到丁寨堰塘灣秦家、青崗樹鄧家、土地坪游家、尖山混水蕩覃家、城關(guān)“中和堂”藥鋪劉家。1930年,咸豐的琴友曾于八月十五日在高山古廟舉行“琴會”,命名為“伯牙會”,以后定期在中秋節(jié)相邀演唱。
1920年,有一位名叫楊志清的藝人,身背月琴,從恩施來到利川,他善唱揚琴中的“越調(diào)”,能自彈自唱許多揚琴傳統(tǒng)唱段,一人可唱全本《水漫金山》。他在縣城偶遇知音葉松普,并受到了利川揚琴愛好者祝華封、郭愛里、徐世成等人的高度贊賞,強留其在利川傳授揚琴技藝,由此促進了利川的揚琴演唱活動。爾后,揚琴又由利川城傳到了汪營鄉(xiāng)。1936年,利川揚琴愛好者曾先后成立過“國樂研究社”、“壽生會”等業(yè)余組織。
1935年左右,來鳳的揚琴演唱活動,也頗興盛。1945年,揚琴愛好者成立過“絲弦社”,曾演唱《伯牙辭琴》、《水漫金山》、《三難新郎》等曲目。為紀念鐘子期、俞伯牙,來鳳揚琴愛好者亦定期在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聚會演唱揚琴。與來鳳毗鄰的宣恩沙道溝,揚琴的演唱活動也十分活躍,琴友們經(jīng)常相邀演唱。
揚琴的演唱者多為文人學(xué)士,行商坐賈,一向以高雅自喻,因此,揚琴在歷史上從沒有形成過職業(yè)班社,也沒有以此作為謀生手段的職業(yè)藝人。不“鬧堂子”,不坐茶館,不公開演唱。揚琴的演唱活動,多限于至親好友以及同街共井的知音、琴友之間,故揚琴愛好者有“曲唱五更雞,非友不玩琴”之說。
揚琴是恩施揚琴演唱的主要樂器,居各伴奏樂器之首,藝人稱操揚琴者謂“坐統(tǒng)子”,有指揮諸樂器之意。碗琴(由桐樹疙瘩挖空而成,音色介于板胡與高胡之間)則是顯示其風(fēng)格色彩的特性樂器。三弦、月琴、二胡、京胡、鼓(由竹節(jié)制成)、尺(即簡板)同為伴奏樂器,與揚琴合稱為“八音”。
演唱時,樂器伴奏不嚴格隨腔,均采取你繁我簡、你簡我繁的方法。唱時點奏,過門重奏;鼓、尺除嚴格按板、眼演奏外,還根據(jù)不同情節(jié)、情緒的需要,按輕、重、緩、疾隨腔敲擊。
曲目形式
恩施揚琴的曲目,文字精練嚴整,題材豐富多彩。曲目開頭和結(jié)尾的詩句用第三人稱。在人物對話和故事情節(jié)的描繪中,也夾有詩白。其基本結(jié)構(gòu)是:詞四句,點明主題;詩四句,介紹內(nèi)容梗概;白,進入角色以敘事;唱詞、對話,分角色行當(dāng)展開故事情節(jié);四句尾詩,結(jié)束交待,點出接唱曲目。
恩施揚琴唱詞以七字句(二、二、三)與十字句(三、三、四或三、四、三)為其基本句式,如《水漫金山》為“七字句式”:
鴛鴦織就比翼飛,
云海天涯不分離。
刁人裁剪各東西,
何月聚頭再相隨。
又如《修詔》中的“十字句式”:
耳聽得譙樓上初更鼓震,
叫一聲伏梓童細聽朕云:
快與王取白綾錦袍一領(lǐng),
待寡人修血詔賜與董丞。
除“七字句式”與“十字句式”兩種基本結(jié)構(gòu)形式外,也有“五言”與“雜言”句式?!捌哐浴迸c“十言”多存在于板腔體曲牌之中,五言與雜言體,則多見于歌謠體曲牌及民謠小調(diào)之中。
恩施揚琴的曲目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屬于歷史題材的有:三國戲《修詔》、《盛日佳宴》、《貂蟬拜月》等;列國戲《伯牙撫琴》、《伯牙碎琴》等;唐朝戲《醉寫嚇蠻書》等;宋代戲《東窗修本》、《何立回話》等。屬于民間傳說的有《水漫金山》、《盜靈芝》等。取材于其他小說、戲曲的有:《黛玉葬花》 、《松林解帶》、《蒼頭說媒》、《琵琶記》 等。
表演形式
恩施揚琴的演唱,不搭臺、不化妝,無表演,多在夜闌人靜之時,于深宅、古廟中演唱。演員自操樂器,圍桌而坐。曲目按生、旦、凈、末、丑、副、雜遞唱,劇情進入高潮或煞尾時,眾人合腔渲染氣氛?!岸魇P琴”演唱形式為坐唱,演唱者各持樂器(也有不持樂器的),揚琴居首,稱為“坐統(tǒng)子”,余者有碗琴、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竹節(jié)做成)、尺,稱其“八音”;演唱時,大家圍長桌而坐,不化妝,不表演;傳統(tǒng)曲目分生、旦、凈、末、丑等角色行當(dāng),劇情進入高潮或煞尾時,常伴以眾合“彩腔”。
“恩施揚琴”音樂唱腔曲牌豐富,有包括“宮調(diào)”、“皮黃”為主體的板腔體類,“月調(diào)”、“小調(diào)”為主體的曲牌體類,還有器樂曲牌。
有文字可考的傳統(tǒng)曲(?。┠浚s有150多個,經(jīng)常演唱的有60多個,其中有歷史題材的(如“三國”、“三廂”、“紅樓”戲),有唱民間故事的等?!皳P琴”在恩施的流傳中受方言語音影響,帶來了四聲上的變化和聲腔上的變革,特別是在傳唱中與恩施民歌、戲曲相融合,使它具備了濃厚的地方氣息,顯示出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因此,它雖傳自異鄉(xiāng),藝人們卻說“恩施揚琴是恩施土腔”。
由于“恩施揚琴”歷史上沒有專業(yè)團體,演唱范圍逐漸變窄,藝人相繼去世,至20世紀40年代,能“唱揚琴的人已寥寥無幾了”。

揚琴
代表曲目
《大宴》、《修詔》《伯牙撫琴》、《黛玉葬花》、《琵琶記》、《怒沉百寶箱》、《白求恩贈刀》、《腳印》
曲種現(xiàn)狀
藝術(shù)
恩施市文工團的曲藝節(jié)目“耍?!薄稉?dān)水》和“恩施揚琴”《愛的火花》應(yīng)邀參加了由國家民委、中國文聯(lián)和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在寧夏銀川舉辦的第三屆少數(shù)民族曲藝展演。此次展演,全國各少數(shù)民族共選送105個節(jié)目參加。通過初賽、復(fù)賽,最終12個省區(qū)的25個節(jié)目進入決賽?!稉?dān)水》和寧夏坐唱《新農(nóng)村真美氣》、彝族說唱《糠羅羅、米羅羅》等五個節(jié)目并列一等獎?!稅鄣幕鸹ā藩毇@最佳作品獎并獲得二等獎。
“耍?!焙汀岸魇P琴”同為恩施州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耍?!痹八I瘛保纸小疤瘛?。最初是巫師——端公的祭祀形式,其意是祈求神靈驅(qū)疫消災(zāi),播福于民,給民眾以寄托和信念。由于其表演形式說唱并茂、風(fēng)趣詼諧,故深受百姓喜愛,從而使其從祭祀活動中剝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民間藝術(shù)?!稉?dān)水》表現(xiàn)的是土家族男子為阿妹擔(dān)水的場面,反映土家男女青年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岸魇P琴”又名“恩施絲弦”,唱詞雅致、唱腔優(yōu)美。同樣為百姓喜聞樂見。2007年,這兩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形式同時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獲獎
此次獲獎節(jié)目“耍耍”《擔(dān)水》由原省民委副主任牟廉玖作詞、“恩施揚琴”由唐清順作詞,這兩個節(jié)目都由恩施市文化館退休音樂干部黃應(yīng)柏編曲。
國家文化部辦公廳公示了第二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推薦項目名單,9項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榜上有名。
入圍的9個項目分別是:巴東縣的“長江峽江號子”,利川市的肉連響,咸豐縣、來鳳縣的南劇,恩施市的“恩施揚琴”,恩施市的燈戲,恩施市、鶴峰縣的儺戲,宣恩縣的“薅草鑼鼓”,鶴峰縣的“土家族打溜子”,來鳳縣的“土家擺手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