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是詩歌的一種,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都是伴著音樂歌唱,當(dāng)時又稱為曲,盛行于唐、五代,又稱雜曲、曲子、曲子詞等。是根據(jù)形式、內(nèi)容說的。"曲詞"既說明了詞與曲的關(guān)系,也說明了詞的本質(zhì),曲指音樂,詞指文辭。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即曲之詞,曲即詞之曲?!爆F(xiàn)存敦煌殘卷所錄唐、五代民間詞大多在詞名下標(biāo)注“曲子”字樣。歐陽炯《花間集.序》就將其作品稱作“詩客曲子詞”自宋代始稱詞。或稱樂府、樂章、詩余、琴趣、長短句等。柳永的詞集稱《樂章集》。蘇軾的詞集稱《東坡樂府》。賀鑄的詞集稱為《東山寓聲樂府》。 將詞稱為“琴趣”可能與陶淵明的無弦琴有關(guān)。其家中掛一無弦琴,問有何用,答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于是有將詞稱“琴趣”。宋時書商刻印名家詞集,有的就冠以“琴趣”。如黃庭堅的詞集稱作《山谷琴趣外篇》,歐陽修的詞集被稱作《醉翁琴趣外篇》。晁補(bǔ)之的詞集稱《晁氏琴趣外篇》。 將詞稱作“詩余大約在南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編定的一部詞集就定名《草堂詩余》。還有如《歷代詩余》、《難見詩余》等數(shù)十部。 對于《詩余》一詞的解釋很多,有的認(rèn)為詞是詩的余剩(余緒剩義)。貶低了詞的地位。也有的認(rèn)為詞是詩的余脈,是從近體詩進(jìn)化來的,但也不準(zhǔn)確。近體詩產(chǎn)生時,詞也產(chǎn)生了。 詞與詩的區(qū)別在于詩句長短(每句的字?jǐn)?shù))大致一樣,(也有不一樣的,是指體外雜詩(雜言詩體),如“357言體”、“13579言體”、“1---7字詠酒”、“1---9字聯(lián)句”、“1---10字詠竹”。如“357字”詩:“秋風(fēng)請,秋月明。葉落聚還散,寒鴉棲復(fù)驚。相知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不用粘,有平仄,句句對仗。其他也有例詩,不詳具)。而詞句大都長短不一。此采用長短句是為了配樂的需要,易于適應(yīng)樂曲參差多變的節(jié)拍,但是不能絕對地把長短句都看作是詞。長短句本指詩歌的句子長短不齊,《詩經(jīng)》中就有不少長短句。但是《詩經(jīng)》不能說是詞?,F(xiàn)有秦觀《淮海居士長短句》、辛棄疾的《稼軒長短句》。劉克莊《后村長短句》等。 二、詞牌 詞牌是詞的曲調(diào)名,最初的詞是配合音樂來歌唱的,因此大都以曲調(diào)填詞,其內(nèi)容、旨意與曲調(diào)名稱往往有一定聯(lián)系,后因此種聯(lián)系漸漸疏遠(yuǎn),以后填詞常常沿用舊詞牌,其內(nèi)容、旨意則不受原詞曲調(diào)名稱束縛,也不一定合樂而歌。因而詞牌原有的音樂意義逐漸淡漠而僅僅作為字句、聲律、音韻的固定格式。有的詞牌在正名之外還有異名,也有同名異調(diào)、一名數(shù)體、數(shù)格。不論何名,必須遵照“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的規(guī)則。 所謂填詞。就是作詞、寫詞。填詞必須依聲,因詞最初合樂而作,作詞時要依據(jù)樂曲聲情、詞句節(jié)拍而填寫字句,故為之依聲。后因詞與曲日漸分離,以后人們的作品是以前人作品的聲律填詞,使之符合格律要求,也屬依聲填詞。 填詞除了一些簡短得以外,大都需要參照詞譜去填。上邊標(biāo)明了句式、平仄、音韻、對仗的要求,比較方便,尤其初學(xué)者,可用簡單符號(自己能看懂就行)標(biāo)注所要填的詞譜,再把字按自己的創(chuàng)作按詞譜的要求填上去。反復(fù)修改、斟酌。如用減號做平,對號做仄,三角號做韻腳,其他用漢字,如出句,對句,換韻,葉韻,疊韻等。 現(xiàn)存最早詞譜是明代張綎的《詩余圖譜》,較完備的清代萬樹的《詞律》,陳廷敬、王奕等奉康熙敕命編的《欽定詞譜》舒夢蘭的《白香詞譜》,當(dāng)代龍榆的《唐宋詞格律》王力的《詩詞格律》、《詩詞格律概要》及張福有的《詩詞曲律說解》都可以參照。 三、詞的體式 大體上分為三大類: 1、小令:58字以內(nèi)。 2、中調(diào):59---90字。 3、長調(diào):91字以上。 (見明刻本《類編草堂詩余》武陵逸史編,為顧從敬重刊)。 自此書始,后人多有異議,認(rèn)為這一分法不科學(xué),如詞中稱“令”者,并非58字以內(nèi),如“百字令”等;《臨江仙》、《七娘子》二詞,己有58字體,亦有60字體;《洞仙歌》既有83字體,又有93字體、118字體、126字體。很難說是屬那一調(diào)。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僅《全宋詞》就收有1330余家作品19900余首。還有殘篇530余首?!度卧~補(bǔ)輯》還收錄114人的詞作430余首,其中除41人外,《全宋詞》均未收錄。這近兩萬余首詞從體例上總要有個分法?!稓J定詞譜》中就收錄唐、五代、宋、元詞826調(diào)2306體。所以說大體上分為三類是必要的。即使有個別難斷者,也無礙大體。 四、詞的調(diào)式 詞的調(diào)式是指詞的腔調(diào),即一個詞牌所配音樂從屬的宮調(diào)。中國古樂有84個宮調(diào),而唐、宋詞只用28個宮調(diào)。 所謂調(diào)式主要是指詞在演唱時的音樂節(jié)奏。唐宋時,詞與曲合便以節(jié)奏的緩急而區(qū)分樂曲,節(jié)奏疏而緩則稱為慢調(diào),簡稱為慢。慢曲與急曲相比,聲調(diào)延長了,慢詞的句數(shù)、字?jǐn)?shù)也隨著增加了。字?jǐn)?shù)最少的《卜算子慢》也有89個字。而《卜算子》僅有44個字。宋代的慢調(diào)大多由教坊創(chuàng)制,也有由小令演化而來,如《西江月慢》、《浪淘沙慢》、《木蘭花慢》等。 以慢調(diào)填寫的詞稱慢詞。敦煌發(fā)現(xiàn)的唐代琵琶譜,已有《慢曲子》之名。北宋時柳永應(yīng)教坊樂工之請以新興慢曲大量填詞,后詞家紛紛效仿,慢詞盛極一時。 慢調(diào)與長調(diào)共同之處是字?jǐn)?shù)較多,但唐宋時兩調(diào)的意義是不同的。長調(diào)是以詞的長短而分,慢調(diào)則以曲的急緩而別。在當(dāng)時此種分法是有意義的。現(xiàn)在詞與曲基本分離,即使今人以韻填詞再譜上曲,也很難完全以古調(diào)來譜。從今天音樂的角度,以詞的內(nèi)容譜曲演唱,盡管譜曲時力求“古香古色”,往往“曲無達(dá)古”。因此,現(xiàn)在以格律填的慢詞,除聲律、節(jié)奏上多少有一點(diǎn)慢調(diào)的味道外,已經(jīng)與古時的慢調(diào)不同,而與長調(diào)在形式上大體一致。 “慢”、“令”、“引”、“近”是唐代雜曲(也就是詞)的四種調(diào)式?!奥保绰?,每片八拍,“令”為令曲(小令),每片四拍?!耙焙汀敖泵科?,如有需要還可增加輔拍,輔拍又稱“艷”拍、“花”拍?!耙?、“近”、“慢”的拍子有緩有急,均一字一聲,不加重疊,但字?jǐn)?shù)并無定規(guī)。因此,便逐步轉(zhuǎn)化為一種固定的詞牌,諸如《錦堂春慢》、《長亭怨慢》、《風(fēng)蝶令》、《南樓令》、《石州引》、《千秋歲引》,《祝英臺近》、《隔浦蓮近》等。另外與“慢”、“令”、“引”、“近”相似的還有“序”,也由大曲摘編、演化而成。如《鶯啼序》、《霓裳中序第一》等。 詞的調(diào)式的變化還體現(xiàn)在轉(zhuǎn)調(diào)上面,由于每一個詞都屬一個宮調(diào),凡是不按原定的詞調(diào)格式而改變調(diào)式的均稱作“轉(zhuǎn)調(diào)”。轉(zhuǎn)調(diào)的方式有“偷聲”、“減字”、“攤破”“犯調(diào)”等?!对~譜》寫道:轉(zhuǎn)調(diào)者,攤破句法,填入襯字,轉(zhuǎn)換宮商,自成新聲?!鞭D(zhuǎn)調(diào)以后的詞,字?jǐn)?shù)、句法、用韻均有改變?!短ど小繁緸?8個字,《轉(zhuǎn)調(diào)踏莎行》則為65個字?!掇D(zhuǎn)調(diào)賀圣朝》由原押仄韻變?yōu)檠浩巾崳弧掇D(zhuǎn)調(diào)滿庭芳》由原押平韻部分轉(zhuǎn)為押仄韻?!赌咎m花》上、下片原為三仄韻,56個字,而《偷聲木蘭花》則在上、下片的第三句各減去三個字,變位50個字,同時將三、四兩字的仄韻改為平韻;《減字木蘭花》則在上、下片的一、三句各減去三個字,剩44個字,其平仄韻互換,每片兩仄韻、兩平韻?!皵偲啤庇址Q“攤聲”,指由樂曲節(jié)拍的變動所引起的句法和協(xié)韻的變化。有的將多字?jǐn)?shù)句合成少字?jǐn)?shù)句,有的將少字?jǐn)?shù)句破成多字?jǐn)?shù)句。如《浣溪沙》原42字,上下片的末句原為七言一句,而《攤破浣溪沙》則在上、下片各增三個字,編成48個字,韻相同?!胺刚{(diào)”有兩種,一是宮商相犯,二是句法相犯。不屬詞的范圍(屬曲調(diào))不累述。 與此相聯(lián)系的還有自度曲。亦稱自度腔。有的詞人精熟樂理,往往不依已有的樂曲填詞,而是自己創(chuàng)作曲調(diào),然后填詞。這種由自己創(chuàng)制的詞調(diào)就叫自度曲。柳永、周邦彥、姜夔、吳文英等都有許多自度曲。當(dāng)前也有人搞自度曲,可能都懂樂理、音律,否則是不可能的,即使寫出來了,也是不規(guī)范的。自娛自樂還可以,上不了臺面。 五、詞的段式 詞的段式,既詞的分段方式。詞的段式除單調(diào)外,一般的詞均分為二至四段。分成兩段的詞,其上段叫“上片”或“上闋”,下段叫“下片”或“下闋”。三、四段的詞每一段則不叫“片”或“闋”。而叫“疊”。如《寶鼎現(xiàn)》分三段,稱為“三疊”,《鶯啼序》分四段,叫“四疊”,是宋詞中分段最多的。 單調(diào),也叫單片不分段,多為小令,如《十六字令》、《漁歌子》等。需加注意的是,不能把“單調(diào)”與”孤調(diào)“混為一談。“孤調(diào)”是指某一詞牌至宋末止只見一人用過一次,這一詞牌即為“孤調(diào)”。如五代王衍之的《甘州曲》、北宋寇準(zhǔn)的《江南春》和黃庭堅的《望江東》等。均成孤調(diào)。一個原因是該詞牌作者創(chuàng)制后,創(chuàng)制者本人和別人都沒再寫。另一原因是可能有人寫過,但沒有保存、流傳下來。 雙調(diào)本是宮調(diào)名稱,為商七調(diào)中“夾鐘商”的俗稱。元明以來被用以指稱詞體的一類格式。本編論及詞牌所用的“雙調(diào)”,并非指宮調(diào),而是指段式----兩段,即上下片。而曲譜中所稱“雙調(diào)”是指宮調(diào)而言,區(qū)別于“越調(diào)”、“商調(diào)”等。除單調(diào)和三疊、四疊之外。絕大多數(shù)詞都分為兩段,亦稱雙調(diào)。雙調(diào)詞上,下片的字?jǐn)?shù)、句式、平仄或用韻,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要看具體詞牌而論。 此外還有疊韻,就是將雙調(diào)詞以原韻增加一倍。如將《揚(yáng)州令》五十字,雙調(diào)增加一百字?!睹坊ㄒ矾B為《小梅花》,《憶故人》疊為《燭影搖紅》等都是原詞加倍。 與疊韻不同,還有連章的。所謂連章,就是將兩首以上同調(diào)或不同調(diào)的詞,按一定方式,組合成一個套曲,用以歌詠同一類題材。如《花間集》中牛希濟(jì)七首《臨江仙》,分詠傳說中七個神女既是同一曲子反復(fù)歌詠再加以道白,便稱“鼓子詞”。 六、詞的句式 詞作為長短句,其句式不是隨便組合的和雜亂無章的。主要有以下四點(diǎn): (一)、句在韻腳處要押韻 主要以“平水韻”,但比詩要寬一些,可以把臨的近韻合并為一個韻部,今多用清代戈載編的《詞林正韻》,將詞韻分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聲十四部,入聲五部。詞韻中上聲和去聲可以通押,入聲也可以歸并到仄聲中(以入做平除外)。因為律詩中就把入聲當(dāng)仄聲用。但要注意,有的詞牌標(biāo)明宜用入聲,如《滿江紅》、《念奴嬌》等。用入聲,更顯聲情激越,感情豪壯。更能烘托氛圍,展現(xiàn)意境?!顿R新郎》如用上、去聲則比較凄郁。《滿江紅》、《念奴嬌》也有改作平韻的,但情調(diào)俱變。不可不加注意。 換韻也是填詞時常用的技法。換韻不是作者隨心所欲,想用什么韻就用什么韻。須按詞譜的格式和要求變換用韻,或先平后仄,或先仄后平,或連換幾韻。 換韻有三種情況: 1、“平仄韻通葉格”:換韻不換部,元音相同,只是聲調(diào)不同,就是平仄互換。如《西江月》、《醉翁樓》等,韻都在同一部內(nèi)的平仄互換。 2、“平仄韻轉(zhuǎn)換格”:換韻又換部,如《南鄉(xiāng)子》、《清平樂》等,先用仄韻,后用平韻。而且平聲韻與仄聲韻不同部才行。 3、“平仄韻錯葉格”:該格是換韻后又回到原來的韻部上。如《訴衷情》、《相見歡》等先用平聲字,然后換到所用平聲字以外的韻部的仄韻上,最后又回到原來用的平聲韻上。填的時候雖然難度很大,寫好了,能收到獨(dú)特功效。 除上述三種格式外,還有平韻格和仄韻格。共五種格式。 (二)、詞句要合平仄 因為詞句基本上用的是律句,不但五字句、七字句絕大多數(shù)是律句,連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也多為律句。王立先生曾分析認(rèn)為:三字句可以認(rèn)為是七言律的末三字,四字句可以認(rèn)為是七言律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認(rèn)為是七言律前六字。如《生查子》完全是由五言律構(gòu)成的。所不同是押仄韻。《浣溪沙》完全是由七言律句構(gòu)成的。也押平韻。但它所不同的是比七律少兩句。有的詞是由五言律句與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算子》,上下闋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詞在用韻上比律詩寬松,而在平仄上則比律詩嚴(yán)格。下面從一字到十一字分別剖析如下: *一字句:很少見,《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必平。 天?。ú躺欤骸妒至睢罚?/div> 歸?。◤埿⑾椋骸妒至睢罚?/div> 山?。飨骸妒至睢罚?/div> 《釵頭鳳》上下片的結(jié)句,是三個疊韻,實(shí)際上也是一字句,定格是仄聲。如陸游的“錯!錯!錯!”和“莫!莫!莫!”。也有變格,為平聲,如唐婉的“難!難!難!”和“瞞1瞞!瞞!”. 一字逗:是詞的顯著特點(diǎn)。有些五字句實(shí)際上是上一下四,就是把五字句分解為第一個字單獨(dú)念,后四個字連起來念,這樣,第一個字就叫一字逗。必須用去聲字。如: 正驚湍直下(辛棄疾:《沁園春》) 問離巢孤燕(吳文英:《憶舊游》) 上例中第一個字“正”、“問”就屬上一下四的一字逗。詞中常用,僅《憶舊游》全首中就有六個領(lǐng)字格?!肚邎@春》有四個。熟用這一技法,必能自得其樂。 話說一字逗很有意思。上一下四。念起來有味道。 *二字句: 1、二字句一般句式是平仄,而且是疊句。如: 河漢,河漢(韋應(yīng)物:《調(diào)嘯詞》) 楊柳,楊柳(王建《宮中調(diào)笑》) 2、二字句也有不作疊句而單用的,句式也是平仄。如: 回顧(歐陽炯:《南鄉(xiāng)子》) 斷腸(晁補(bǔ)之:《調(diào)笑轉(zhuǎn)調(diào)》) 3、二字句作平平的也常見。如: 茫茫(馮延巳《南鄉(xiāng)子》) 傷懷(蘇軾《南鄉(xiāng)子》) *三字句: 三字句實(shí)際上是用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的三字尾(見《詩法入門》律詩格律的四個基本句型)。共有四種類型: 1、平平仄 流年改 吾何恨(陸游《沁園春》) 車千乘 披衣起(劉克莊《沁園春》) 2、平仄仄 春去也(劉禹錫《憶江南》) 三月暮(吳文英《憶江南》) 3、仄仄平 汴水流(白居易《長相思》) 柳繞堤(張先《相思令》) 4、仄平平 月如鉤(李煜《烏夜啼》) 淚空垂(韓元吉《六州歌頭》) 另外,三字句還有幾種句式: 仄平仄 自吳馬(姜夔《揚(yáng)州慢》) 仄仄仄 念自昔(王安石《桂枝香》) 平平平 今無裳(史達(dá)祖《壽樓春》) 平仄平 春夜闌(毛文錫《更漏子》) *四字句: 1、〇平〇仄,(〇同后一字韻)如: 王侯螻蟻(陸游《沁園春》) 分香減瘦(吳文英《憶舊游》) 這個句型第一字可仄,但很少見。如: 舊時王謝(賀鑄《水調(diào)歌頭》)。舊是仄聲。 四字句另一種特定句型,就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能用仄聲。詞中常見。如: 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 露濃花瘦(李清照《點(diǎn)絳唇》) 這個特定句型是這些詞牌所限定的此處必須有這個句型。該句型第一字可平,但不多見。如: 平平平仄 多情應(yīng)笑(蘇軾《念奴嬌》) 悠然心會(張孝祥《念奴嬌》) 2、〇仄平平(另同后一字韻)第三字必須用平韻,不能用仄。如: 缺月初弓(辛棄疾《沁園春》) 亂石穿空(蘇軾《念奴嬌》) 上例中第三字必平,是詞譜所限定的否則就失去這種音律美。在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可平,音韻效果并未受影響。如: 平仄平平 春意闌珊(李煜《浪淘沙》) 紅杏開時(馮延巳《蝶戀花》) *五字句:有四種句式,而且要求非常嚴(yán)格。 1、平仄腳,第三字必平。 〇仄平平仄(〇同下一字聲韻) 縹緲孤鴻影(蘇軾《卜算子》) 夢入芙蓉浦(周邦彥《蘇幕遮》) 2、仄仄腳,第三字必平。 〇平平仄仄(〇同下一字聲韻) 照花前后鏡(溫庭筠《菩薩蠻》) 玉闌干慵倚(李清照《念奴嬌》) 3、仄平腳,第三字必仄。 〇平仄仄平(〇同下一字聲韻) 人情恨不如(晏幾道《阮郎歸》) 云隨雁字長(晏幾道《阮郎歸》) 4、平平腳,第三字必仄。 獨(dú)自莫憑闌(李煜《浪淘沙》) 聚散苦匆匆(歐陽修《浪淘沙》) *六字句,有兩種格式, 1、第三字和第四字要用平聲。 〇仄平平仄仄(〇同下一字聲韻) 千里澄江似練(王安石《桂枝香》) 紅杏香中簫鼓(俞國寶《風(fēng)入松》) 2、第二字和第五字要用平聲。 〇平〇仄平平(〇同下一字聲韻) 清風(fēng)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錢塘自古繁華(柳永《望海潮》) 3、還有一種特定句型,即第五字必平。 千古風(fēng)流人物(蘇軾《念奴嬌》) 遠(yuǎn)客一枝先折(賀鑄《石州慢》) 〇仄〇平平仄(〇均為仄韻) “〇”為可平可仄,以上括弧標(biāo)注為該字本韻,以下同。不復(fù)注。 *七字句:也有四種句式,要求也非常嚴(yán)格。 1、平仄腳:第五字必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同后一字韻) 六朝舊事隨流水(王安石《桂枝香》) 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滿江紅》) 2、仄仄腳的,第五字必平。 〇仄平平平仄仄(〇同后一字韻) 塞外秋來風(fēng)景異(范仲淹《漁家傲》) 醉倚斜橋穿柳線(周邦彥(繞佛閣》) 3、仄平腳:在一般情況下,第五字必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同后一字韻) 只愿君心似我心(李之儀《卜算子》) 一片春愁帶酒澆(講捷《一剪梅》) 4、平平腳,第五字必仄。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同后一字韻) 當(dāng)年萬里覓封候(陸游《訴衷情》) 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江城子》) *八字句:實(shí)際上是上三下五句式。如: 遣行客、當(dāng)此念歸程(柳永《滿江紅》) 怕黃花、也笑人岑寂(劉克莊《賀新郎》) *九字句,同八字句,也是一種組合句, 1、實(shí)際上是上三下六句式。如: 浪淘沙,千古風(fēng)流人物(蘇軾《念奴嬌》) 近中秋、更無一點(diǎn)風(fēng)色(張孝祥《念奴嬌》) 2、或上五下四句式。如: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滿江紅》) 怕流鶯乳燕、得知消息(辛棄疾《滿江紅》) *十字句,實(shí)際上是上三下七句式。如: 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辛棄疾《摸魚兒》) 最好是、一川夜月光留住(晁補(bǔ)之《摸魚兒》) *十一字句: 1、上六下五字句,如: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diào)歌頭》) 生死杖履無事、一日走千回(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 2、上四下七句式。如: 玉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蘇舜欽《水調(diào)歌頭》) 舊時王謝、堂前雙燕落誰家(賀鑄《水調(diào)歌頭》) 這兩個句式,上六下五則上半是拗句〇平平仄平仄(〇本韻仄),下半是律句〇仄仄平平(〇同后一字韻);上四下七,則上半是律句〇平〇仄(〇同后一字韻),下半是拗句〇仄〇仄仄平平(〇本韻平)。但并不是絕對的。 (三)、詞句中的拗句 在詞譜限定用拗句的地方只能用拗,不能用律。如: 四字句: 仄仄仄平 換盡舊人(陸游《沁園春》) 平仄平仄 孫仲謀處(辛棄疾《永遇樂》) 仄平仄仄 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 五字句: 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 有人樓上愁(李白《菩薩蠻》) 日長飛絮輕(晏殊《破陣子》) 平仄仄平仄 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兒》) 歸計恐遲暮(晁補(bǔ)之《摸魚兒》) 六字句: 仄平平仄平仄(首字必仄) 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 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 〇平〇仄平仄(二〇處均為平聲韻) 關(guān)河夢斷何處(陸游《訴衷情》) 平平平仄平仄(第一、三字必平) 蛾眉曾有人妒(辛棄疾《摸魚兒》) 同仙鉛淚如洗(王沂孫《齊天樂》) 平平仄平平仄 年年翠陰庭樹(王沂孫《齊天樂》) 七字句: 〇仄〇平平平仄(二〇處均為仄聲韻) 啼到春歸無尋處(辛棄疾《賀新郎》) 仄平平仄仄平仄 為誰嬌鬢尚如許(王沂孫《齊天樂》) 〇仄〇仄仄平平(二〇處均為平生韻) 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diào)歌頭》) 〇〇仄、平平仄平(二〇處均為仄聲韻) 被白發(fā)、欺人奈何(辛棄疾《太常引》) 人道是、清光更多(辛棄疾《太常引》) 此類拗句,在詞的句式中雖不多見,但詞與律師相比,在平仄上即聲調(diào)上要求更嚴(yán)。必須掌握、力求遵循。否則,填出詞來念上去會感到過于平滑,無頓無力。 (四)、詞的對仗 有的詞還要對仗,但是,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在前后兩句字?jǐn)?shù)相等的地方,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只有少數(shù)詞譜在習(xí)慣上要求對仗。如: 《西江月》上下闋一、二句: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fēng)半夜鳴蟬。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diǎn)雨山前。(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 《浣溪沙》的四、五兩句: 忽有微涼何處雨, 更無留影瞬時云。(辛棄疾《常山道中即事》) 《沁園春》上闋八、九兩句,下闋七、八兩句: 載酒園林, 尋花巷陌, 躲盡危機(jī), 消殘壯士(陸游《孤鶴歸飛》) 《滿江紅》上闋五、六句,下闋六、七句: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怒發(fā)沖冠》) 類似這樣的詞譜限定的對仗還有很多。有的詞牌的對仗更隨便、更自由。對也可,不對亦可。如: 《清平樂》下闋一、二句: 斜陽獨(dú)倚西樓, 遙山恰對簾鉤。(晏殊《紅箋小字》) 《生查子》上闋末兩字: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后。(朱淑真《去年元月時》) 《江城子》上下闋二、三兩句: 左牽黃, 右擎蒼。(蘇軾《密州出獵》) 蘇軾在上闋二、三句對仗了,而下闋卻沒對。而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江城子》中兩處都沒對仗。 《蘇幕遮》上下闋一、二句: 碧云天, 黃葉地。 黯鄉(xiāng)鬼, 追旅思。(范仲淹《碧云天》) 范仲淹這首詞,兩處都對仗了,而周邦彥的《燎沉香》中只有上闋“燎沉香”對仗了,下闋“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卻沒對仗。 類似此種可隊可不對的情況,在一些詞譜中較常見。 詞句的對仗與詩句的對仗有所不同。有時不是兩句相對仗,而是三句排比,如: 時易失, 心徒壯, 歲將零。 如是四字句是上一下三的,也應(yīng)看作是上句后三字句與下句的三字句相對仗。如: 念腰間箭, 匣中劍,(張孝祥《六州歌頭》) 同樣,五字句上一下四的,也應(yīng)將四字句視為對仗。如: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樓》) 還有詞句中一種較為特殊的隊仗,“扇面對”(隔句對、扇對格)。如: 正驚湍直下, 跳珠倒濺。 小橋橫裁, 缺月初弓。(辛棄疾《靈山齊庵賦》) 律詩對仗中不許有同字、同聲相對,而詞句卻可以對。如: 〇仄平平〇仄----人有悲歡離合(兩〇處原聲韻為仄) 〇仄平平〇仄----月有陰晴圓缺(兩〇處原聲韻為仄) 另外還有以平仄腳對仄仄腳的。如: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滿江紅》) 以平仄腳對平平腳的。如: 燕燕輕盈, ....平平 鶯鶯嬌軟。 ....平仄 以平平腳對平仄腳的。如: 請寄吳梅香冷, ........平仄 夢隨隴雁霜寒。 ........平平 七、詞的格式 詞的格式既是詞譜。它標(biāo)定每一詞牌的字?jǐn)?shù)、平仄、段式、押韻的方式及對仗的要求。 詞譜的種類很多,有清代的《詞律》(萬樹編),收錄唐、宋元詞660調(diào)1180余體;《欽定詞譜》,又稱《康熙詞譜》(陳廷敬、王奕編),共收錄唐、宋、元詞826調(diào),3306體,每調(diào)選用唐、宋、元詞各一首,必以創(chuàng)始之作為本詞正體,變格附后。都是本書的長處?!短扑卧~格律》(龍榆編),僅153調(diào)。《漢語詩律學(xué)》(王力編),列舉206調(diào)?!对娫~曲律說解》,共選入詞牌223調(diào)、475體602例,按平韻格、仄韻格、平仄韻通葉格、平仄韻轉(zhuǎn)換格、平仄韻錯葉格五種格式分類(葉音協(xié)xie)。此帖即按此書編發(fā)。
|
|
來自: 昵稱10726502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