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種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詩是同一類的文學(xué)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xué)。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 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種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1)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jù)說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jìn)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像菩薩。當(dāng)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jù)說唐宣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dāng)時風(fēng)行一時的曲子?!段鹘隆?、《風(fēng)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于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diào)。 (2)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稇浗稀繁久锻稀?,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后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度鐗袅睢吩稇浵勺恕?,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后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赌钆珛伞酚纸小洞蠼瓥|去》,這是由于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后三個字是"酹江月"。
詞有單調(diào)、雙調(diào)、三疊、四疊的分別。 單調(diào)的詞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詩,只不過的長短句罷了。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fēng)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yīng)是綠肥紅瘦! 雙調(diào)的詞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調(diào)或長調(diào)。雙調(diào)就是把一首詞分為前后兩闋。兩闋的字?jǐn)?shù)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這樣,字?jǐn)?shù)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譜配著兩首歌詞。不相等的,一般是開頭的兩三句字?jǐn)?shù)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換頭"。雙調(diào)是詞中最常見的形式。
踏莎行 [宋]秦觀 霧失樓臺,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 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郴江幸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宋]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碌, 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 嘆今吾。 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 換得東家種樹書
每一詞牌的格式,叫做詞譜。依照詞譜所規(guī)定的字?jǐn)?shù)、平仄以及其它格式來寫詞,叫做"填詞"。"填",就是依譜填寫的意思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辛詞共享四十四個字,共享四個韻,其中兩個仄聲韻,兩個平聲韻,并且平仄韻交替,完全和李白原詞相同。平仄也完全模仿李白原詞,甚至原詞前闋末句用"仄平平仄平",后闋用"平平平仄平",都完全模仿了。 這里我們將列舉一些詞譜,作為示例。為了便于了解,我們改變了前人的做法,不再錄樣品,而是依照講詩律時的辦法,列舉一些平仄格式,然后再舉兩三首詞為例
白居易 江南好, 風(fēng)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 能不憶江南
[唐]劉禹錫 春去也, 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fēng)疑舉袂, 叢蘭裛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
浣溪沙 (四十二字,沙或作紗,或作浣紗溪)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12]。 (后闋頭兩句往往用對仗。)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1950年國慶觀劇, 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因步其韻奉和。) 毛澤東 長夜難明赤縣天, 百年魔怪舞翩躚。 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于闐。 詩人興會更無前
菩薩蠻(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菩薩蠻 毛澤東 赤橙黃綠青藍(lán)紫, 誰持彩練當(dāng)空舞? 雨后復(fù)斜陽, 關(guān)山陣陣蒼。 當(dāng)年鏖戰(zhàn)急, 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guān)山,
采桑子 (四十四字,又名丑奴兒)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采桑子 [宋]歐陽修 羣芳過后西湖好, 狼藉殘紅, 飛絮蒙蒙, 垂柳闌干盡日風(fēng)。 笙歌歇盡游人去, 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 雙燕歸來細(xì)雨中。 采桑子(丑奴兒) 卜算子(四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fēng)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羣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減字木蘭花(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兩句一換韻。)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毛澤東 漫天皆白, 雪里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 風(fēng)卷紅旗過大關(guān)。 此行何去? 贛江風(fēng)雪迷漫處。 命令昨頒, 十萬工農(nóng)下吉安。
憶秦娥(四十六字) 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疊三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疊三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憶秦娥 [唐]李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 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 西風(fēng)殘照, 漢家陵闕。
清平樂(四十六字)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后闋換平聲韻。) 清平樂(晚春) [宋]黃庭堅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 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 因風(fēng)飛過薔薇。
西江月(五十字)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br>(前后闋同。第一句無韻,第二、第三句押平聲韻,第四句押原韻的仄聲韻。這種平仄通押的調(diào)子,在詞調(diào)中是很少見的。但是,《西江月》卻是最流行的曲調(diào)。前后闋頭兩句要用對仗。)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fēng)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浪淘沙(五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前后闋同。
浪淘沙(北戴河) 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fēng)今又是, 換了人間!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
(甲)平上去聲十四部 (1)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2)平聲江陽,上聲講養(yǎng),去聲絳漾。 (3)平聲支微齊,又灰半[29];上聲紙尾薺,又賄半;去聲寘未霽,又泰半、隊半。 (4)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5)平聲佳半,灰半;上聲蟹,又賄半;去聲泰半、卦半、隊半。 (6)平聲真文,又元半,上聲軫吻,又阮半;去聲震問,又愿半。 (7)平聲寒刪先,又元半;上聲旱潸銑,又阮半;去聲翰諫霰,又愿半。 (8)平聲蕭肴豪,上聲筱巧皓,去聲嘯效號。 (9)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 (10)平聲麻,又佳半;上聲馬,去聲禡,又卦半。 (11)平聲庾青蒸,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12)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13)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14)平聲覃鹽咸,上聲感儉豏,去聲勘艷陷。 (乙)入聲五部 (1)屋沃。 (2)覺藥。 (3)質(zhì)物錫職緝。 (4)物月曷黠屑葉 (5)合洽。 詞的平仄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擴展,我們把平起變?yōu)樨破?,仄起變?yōu)槠狡穑蛿U展成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風(fēng)歸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紅旗漫卷西風(fēng)"。兩個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聲,則第五字往往用平聲;如果第三字用平聲,則第五字往往用仄聲。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聲的如"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第三字用平聲的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九字句。 --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兩個律句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十一字句[30]。--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應(yīng)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又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詞的對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對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對仗,例如西江月前后闋頭兩句。此類固定的對仗的很少見的。 一般用對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園春》前闋第二三兩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兩句;后闋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兩句。又如《念奴嬌》前后闋第五六兩句。又如《浣溪沙》后闋頭兩句。 凡前后兩句字?jǐn)?shù)相同的,都有用對仗的可能。例如《憶秦娥》前后闋末兩句,《水調(diào)歌頭》前闋第五六兩句,后闋第六七兩句,等等。但是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 詞的對仗,有兩點和律詩不同。第一,詞的對仗不一定要以平對仄,以仄對平。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又如"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城對河,是平對平;外對下,是仄對仄)。第二,詞的對仗可以允許同字相對。如"千里冰封"對"殘陽如血"。 除了這兩點之外,詞的對仗跟詩的對仗的一樣的。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都是從律詩的基礎(chǔ)上加以變化的。因此,要研究詞,最好是先研究律詩。律詩研究好了,詞就容易懂了。
葉韻 葉韻原本是古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過程中,感到有些韻如果按照當(dāng)時的讀音不和諧 比如,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XIA) 斜字,如果讀本音,就與其他韻腳不和諧,所以,稍有古典詩詞知識的人都會讀作“霞” 但是,在詞譜里面的葉韻,一般是說要用和諧的韻腳押韻,在現(xiàn)代也就是要求押韻 小令,中調(diào)和長調(diào) 在大部分認(rèn)為:五十八字以內(nèi)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diào),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dià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