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腎主水,腎陽對水液有氣化蒸騰作用,若腎陽不足,蒸騰氣化無力,則出現小便清長等表現,故腎陽虛證存在著腎臟的病理改變。[1] 腎陽虛證與內分泌功能關系 最早研究開始于1959年,鄺安堃等用糖皮質激素造成了腎陽虛小鼠模型,并發(fā)現模型小鼠的甲狀腺、腎上腺、垂體重量和耗氧量發(fā)生病理性改變,處于一種嚴重的消耗狀態(tài),呈現腎陽虛。 沈自尹等以不同病種的腎陽虛證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在大量的指標測試中發(fā)現腎陽虛病人24h尿17羥皮質類固醇含量普遍低于正常值,而經補腎后,尿17羥皮質類固醇值有所提高。檢查了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結果30例正常人中僅1例異常,而48例腎陽虛病人中有20例異常。因此,沈自尹等人把腎陽虛定位在下丘腦-垂體及其所屬三個靶腺(腎上腺、甲狀腺、性腺),認為腎陽虛證患者存在著腎上腺、甲狀腺、性腺、垂體不同環(huán)節(jié)、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亂,這一結論還被其他學者所證實。 蔡定芳等人對皮質激素所致腎陽虛大鼠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的形態(tài)學改變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發(fā)現腎陽虛時下丘腦室旁核小細胞區(qū)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陽性細胞及正中隆起外層CRF陽性纖維明顯減少,染色變淡;垂體前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陽性細胞數量減少;腎上腺明顯萎縮,特別是束狀帶明顯變薄。同樣在對腎陽虛病人的T3、T4、TSH(甲狀腺軸)、睪丸酮(T)、雌二醇(E2)、E2/T、FSH、LH等進行測定時,均發(fā)現其值比正常人低。腎陽虛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TSH)興奮試驗出現延遲反應。 鐘歷勇等研究了補腎、健脾、活血三類復方對腎陽虛大鼠下丘腦CRF mRNA的影響,惟有補腎中藥能夠提高腎陽虛大鼠下丘腦CRF mRNA的表達,能對HPAT軸起到保護作用,進一步說明了腎陽虛證與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 |
|
來自: 神醫(yī)圖書館318 > 《腎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