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神道①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②其真:才非短長,理自難易耳。故自天地以降,豫③入聲貌,文辭所被,夸飾恒存。雖 書雅言④,風(fēng)格⑤訓(xùn)世,事必宜廣,文亦過焉。是以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且夫鸮音之丑,豈有泮林而變好;荼味之苦,寧以周原而成飴;并意深褒贊,故義成矯飾⑥。大圣所錄,以垂⑦憲章,孟軻所云“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也。
【注釋】 ①神道:即神妙的道理。因其抽象,所以難摹寫。 ②喻:說明。 ③豫:干預(yù),參與。 ④詩:《詩經(jīng)》。書:《書經(jīng)》,即《尚書》。這里詩書代指五經(jīng)。雅言:正言。雅指標準,是當(dāng)時通行的話。 ⑤風(fēng):教化。格:法則。 ⑥矯飾:夸飾。矯,改正,引申為改變的意思。 ⑦垂:流傳。
【譯文】 超乎形象而抽象的叫做道理,有形象而具體的叫做器物。神妙的道理難于描摹,用精深的語言也不能寫出它的妙極之點;具體的器物容易描繪,壯麗的文辭就可顯示它的真相。這并不是作者的才能有什么高低,只不過事理的表達自有其難易區(qū)別罷了。因此,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描敘到事物的聲音形貌的,只要用文辭表現(xiàn)的地方,夸張的修飾長期被運用。即使《詩經(jīng)》《尚書》是典雅之言,用來教化世俗,訓(xùn)導(dǎo)世人,因此用事理應(yīng)該廣博,文辭也要求有夸飾。所以形容高峻就說,“山高能夠頂?shù)教臁?;評論狹窄就說“黃河里放不下一條小船”;說到多就說“子子孫孫有千億”,說到少就說“人民沒有一個留下來”;講洪水圍上了山陵,舉出了“滔滔的洪水淹沒天空”的說法;講敵人前軍倒戈殺得血流成河,就說“血多得可以把杵棒都漂浮起來了”。這些言辭雖然很是夸大,但對表達文義并沒有妨害。況且,貓頭鷹丑惡的聲音,哪有因為它停在學(xué)宮樹上而變得好聽呢?苦菜的苦味,哪有因為長在周氏家族肥美的平原上就變成了甘甜的飴糖?這些話用意都在于加強贊美,所以從義理上來講就似乎成了違反常情的夸飾。這些都是偉大的圣人所記錄,用做傳世的典范。這正如孟軻所說的:“解說詩不要因為文字損害了言辭的意義,不要拘泥辭義來損害作者的用意。”
【原文】 自宋玉景差,夸飾始盛。相如憑風(fēng)①,詭濫愈甚。故上林之館,奔星與宛虹入軒;從禽之盛,飛廉與鷦鷯俱獲②。及揚雄甘泉,酌③其余波,語瑰奇則假珍于玉樹,言峻極則顛墜于鬼神。至東都之比目④,西京之海若⑤,驗理則理無不驗⑥,窮飾則飾猶未窮矣。又子云羽獵,鞭宓妃以餉屈原;張衡羽獵,困玄冥于朔野⑦。孌彼洛神,既非魍魎⑧,惟此水師⑨,亦非魑魅;而虛用濫形,不其疏乎!此欲夸飾其威,而飾其事,義暌剌⑩也。
【注釋】 ①相如:司馬相如。憑風(fēng):繼承宋玉、景差辭賦的夸飾風(fēng)格。 ②從禽:打獵追趕禽獸。飛廉:神話中的動物,即龍雀,鳥身鹿頭。鷦鷯:形似鳳凰的鳥。 ③酌:汲取,學(xué)習(xí)之意。 ④東都之比目:應(yīng)為《西都》。班固《西都賦》中有“揄文竿,出比目”的話。此目,即比目魚,古代傳說東方有比目魚。 ⑤西京之海若:張衡《西京賦》中有“海若游于玄渚”的話。海若,海神;渚,水中小塊陸地。 ⑥不驗:應(yīng)作“可驗”。 ⑦“張衡羽獵”二句:指張衡的《羽獵賦》,今已殘。玄冥,水神名。朔,北方。 ⑧魍魎:水怪。 ⑨水師:水神,指玄冥。 ⑩暌(kuí)剌:乖違。
【譯文】 從戰(zhàn)國末期的宋玉和景差以來,夸張修飾開始大量運用。到西漢司馬相如架空立說,詭譎訛濫就更加厲害了。所以他寫上林苑館囿的宏大,就夸張說流星與宛虹飛進了它的欄桿;描寫獵取飛禽的眾多,就夸張說飛廉和鳳凰都同時抓到了。到揚雄作《甘泉賦》,受到司馬相如的影響,說到樹木的珍奇,就假借那珍貴的珊瑚為枝、碧玉為葉的玉樹;談及宮殿的高峻極高,就說鬼神也上不去而掉下來。至于班固《西都賦》里談到的比目魚,張衡《西京賦》里說到的海若神,憑事理去檢驗就沒有可驗證的,就極度夸張,也談不上夸張到了極點。再有揚雄的《羽獵賦》說,鞭打洛水之神宓妃,要她給屈原送飯,張衡的《羽獵賦》說,把管水的神玄冥囚困在北方的原野。那美好的洛神宓妃,既不是妖精;這水之族之師的玄冥,也不是怪物;作者沒有根據(jù)地加以浮夸的形容,不是太疏忽了嗎?這只是想夸大它的聲勢和事件,卻違反了事例。
【原文】 至如氣貌山海,體①勢宮殿,嵯峨揭業(yè),熠耀焜煌之狀②,光采煒煒而欲然,聲貌岌岌③其將動矣。莫不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也。于是后進④之才,獎氣挾聲⑤,軒翥而欲奮飛,騰擲而羞跼步;辭入煒燁⑥,春藻不能程其艷,言在萎絕⑦,寒谷⑧未足成其凋;談歡則字與笑并,論戚則聲共泣偕,信可以發(fā)蘊而飛滯⑨,披瞽而駭聾矣。
【注釋】 ①體:體態(tài)、體貌。 ②熠耀:光明。焜煌:輝煌。 ③岌岌:高而危。 ④后進:后起。 ⑤獎氣:自我夸獎才氣,即仗恃才氣。挾:持。 ⑥燁:火光很盛的樣子。 ⑦萎絕:枯死。 ⑧寒谷:劉向《別錄》:“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燕,燕地;凋,凋零。 ⑨蘊:積蓄。滯:阻滯不通暢。
【譯文】 至于描寫山海的氣勢形狀,宮殿的格局形勢,或突兀高大,或富麗輝煌,光彩照耀像要燃燒似的,形勢巍峨像要飛動起來。這些都是靠著夸張來形成驚人的形狀,順著增飾來獲得奇突的表現(xiàn)。于是后起之秀靠著這種夸飾的手法奮力高飛于青云之上,跳躍奔騰都羞于躅促的小步。如果用文辭描寫煒燁明亮的光彩,就是春天的花卉也不能比它鮮艷;如果用語言形容萎絕枯萎的景色,荒山寒谷也不能比它蕭條。談到歡樂,文字里面帶著笑聲;論到悲戚,就好像聲音里面帶著哭泣。實在可以展露出內(nèi)心的奧秘,使停滯的文勢飛動起來,使瞎子開眼,使聾子震驚??!
【原文】 然飾窮其要,則心聲鋒起,夸過其理,則名實兩乖①。若能酌詩書之曠旨,剪揚馬之甚泰②,使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③,亦可謂之懿也。
【注釋】 ①名實:實際、名稱。指夸張的語言與所描寫的實際對象。乖:背反。 ②揚馬:揚雄,司馬相如。泰:過度。 ③誣:妄,歪曲。
【譯文】 然而如果夸飾能夠盡量抓住事物的要點,恰到好處,那讀者的共鳴就會蜂擁而起;如果夸張違背了事物的常理,那語言和實際便會兩相乖違了。倘若能夠斟酌《詩經(jīng)》《尚書》這些經(jīng)典深遠的旨意,剪除去掉揚雄、司馬相如這些辭賦家過分的形容,使夸張有一定的節(jié)制,修飾而不虛假,那也可以算是美好??!
【原文】 贊曰:夸飾在用,文豈循檢。言必鵬運①,氣靡鴻漸。倒海探珠,傾昆取琰②。曠而不溢,奢而無玷③。
【注釋】 ①鵬運:大鵬的運行?!肚f子·逍遙游》說:北海有一種魚,字名叫做鯤,不知有幾千里大,變成鳥,化成了鵬,它的背不知有幾千里,一飛就飛到南海的天池。這里用來指夸飾要有氣魄。 ②昆:昆侖山,產(chǎn)玉。琰:玉。 ③奢:夸。玷:玉的斑點,指毛病。
【譯文】 總結(jié): 夸張修飾的作用在于得用, 文辭哪有可以依循的條條款款。 語言的氣魄一定要像鯤鵬海運, 氣勢不要像鴻雁逐漸起迂緩。 倒干大海去探尋語言的珍珠, 反轉(zhuǎn)昆侖去覓取寶玉。 含意曠遠但并不滿溢過分, 語言夸張但并無瑕疵缺點。
【評析】 《夸飾》的“夸”是夸張,“飾”是修飾?!翱滹棥奔纯鋸埖男揎棥1酒v夸張手法的運用。 全篇分三部分:一、講夸張描寫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的必要性。并且劉勰斷定,凡是文辭描寫,就永遠存在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二、講兩漢賦家運用夸飾的情況及其藝術(shù)力量。舉出了漢賦中運用夸飾的例子,說明漢賦充分發(fā)揮了夸張的藝術(shù)效果。三、講運用夸飾手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古代對夸張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的認識不正確,劉勰則看到了“文辭所被,夸飾恒存”的現(xiàn)象和夸飾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的必要性,認識到夸飾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的作用。說明其對文學(xué)藝術(shù)的表現(xiàn)特點,有著較為正確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