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震旦圣地阿育王寺 千年興衰梵音不絕

 松柏藏書樓 2013-07-04

千年古剎阿育王寺(圖片來源: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阿育王禪寺坐落在鄞州區(qū)寶幢鄮山南麓育王嶺上,距寧波市區(qū)約18公里,東南距天童11公里。該寺因珍藏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致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素有“震旦圣地”和“東南佛國”之稱,是我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始創(chuàng)于西晉太康三年(282),據(jù)明萬歷《明州阿育王寺山志》載:晉武帝太康三年,并州離石人劉薩訶病危時,夢見一梵僧示意超度。既蘇,旋改業(yè)出家,法名慧達,并按夢示,尋求寶塔,至鄮山烏石岙時,忽聞鐘聲錚錚響于地下,便竭誠膜拜誦經(jīng)。三日三夜后,寶塔從地下涌出,光明騰耀。其狀青色,似石非石,高1尺4寸,方廣7寸,內(nèi)懸寶謦,中綴舍利,五層四角。慧達即結(jié)茅于此,修持行道。此為阿育王寺開基之始。

東晉義熙元年(405),舍利寶塔從烏石岙慧達結(jié)茅供養(yǎng)處遷到現(xiàn)址,安帝敕造塔亭,歲度僧14人,是為阿育王舍利殿之起源。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宋文帝敕住持道佑創(chuàng)增佛宇,賜常住田,并賜度僧27名守護。元嘉十二年(435),又建塔寺。至此,阿育王寺已初具規(guī)模。南朝梁普通三年(522),梁武帝命擴建殿堂房屋,并賜額“阿育王寺”。寺額由梁代著名書法家蕭子云手書。大同六年(540),武帝又下令撥黃金500兩改建浮屠為五層,鑄銅佛、鐵鼎,寫經(jīng)論,并敕免阿育王寺田賦。由于梁武帝的重視,阿育王寺很快聞名天下,塔居神州第一(朱彝尊《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跋》),一時名士傾心皈問。

千年古剎阿育王寺(圖片來源: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僧了緣建西塔院(又名西塔寺)。元寶三年(744),鑒真第三次東渡失敗在舟山后,曾住錫于阿育王寺。期間,紹興、杭州、湖州、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紛紛來寺請鑒真和尚講道受戒。會昌元年(841)唐武宗下令滅佛,舍利寶塔充入越州府庫。唐大中四年(850)正月,舍利寶塔復(fù)歸阿育王寺,僧俗8000人參加了供奉舍利寶塔盛會。

五代后周顯德五年(958),寺遭火毀。宋太祖開寶六年(937)修復(fù)。大山祥符元年(1008),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為“阿育王山廣利禪寺”,拓為十方禪剎。熙寧元年(1068),大覺懷璉禪師出任第五任主持。三年(1070),懷璉筑宸奎閣,珍藏宋仁宗御筆偈頌、御書53軸和團扇3柄,英宗手詔1道,文人蘇軾為之撰《宸奎閣記》,并手書碑文。在懷璉主持下,阿育王寺一時人才聚積,“法席鼎盛,名播天下”,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中興景象。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迎舍利塔至宮中,宋高宗賜“佛頂光明之塔”匾。紹興二十六年(1156),宗杲受詔住持阿育王寺,“四方學(xué)徒,川奔濤涌”(宋濂《阿育王山廣利禪寺銘》)。時育王寺內(nèi)僧眾及外來法者逾6000人,人多食乏,宗杲在傳至佛照禪師德光,油市田4000余畝,名為“吉祥莊”。淳熙元年(1174)孝宗遣天使李裕文請舍利入禁中供奉,住持從廓護送。孝宗三番瞻仰舍利,御書“妙勝之殿”額,封從廓為“妙智禪師”,并賜錢萬緡。淳熙間(1174——1189),明州郡守趙愷“以金造成一塔,奉安寶塔于其中”(趙愷《供舍利金塔記》)。嘉定年間(1208—1224),定“禪院五山十剎”,阿育王寺被列為“五山”之第五山,與徑山寺、靈隱寺、凈慈寺、天童寺齊名。南宋末,阿育王寺又遭火災(zāi),舍利塔附安別院(即古育王)。

千年古剎阿育王寺(圖片來源: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元世祖至元間(1264——1294),頑極、如珙住持阿育王寺,僧伽來依法輪者摩肩接踵,人滿為患。于是,如珙大建堂宇,以解決信徒住宿之憂;并購得余氏海涂田1000余畝,名“廣利莊”。至正二年(1342),悟光住持阿育王寺,收回被豪家所占的莊田、園林,修筑祖堂、法堂、蒙堂、廓廡等,并用朝廷所賜白銀建承恩閣,翰林侍學(xué)講士黃溍為之撰《承恩閣碑記》。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賜名“阿育王禪寺”,列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山。神宗萬歷間(1537——1620),慈圣太后賜藏舍利之銅塔。時住持傳瓶與僧眾同心協(xié)力,修茸殿宇,堅立山門,重建舍利塔殿、廓廡、禪堂、僧室白余間,名剎風(fēng)貌得到恢復(fù)。

清康熙元年(1662),寺毀于火。康熙十九年(1680),僧人法鐘重修。乾?。?736—1795)中期,住持畹荃獲賜紫袈裟、龍緞袍、宮綢彩緞、御茶、東莞香、紫當(dāng)、繡袋等物及御書《心經(jīng)》1卷、《大悲陀羅尼經(jīng)》1函與“覺行俱圓”匾額。光緒年間(1875——1908),阿育王寺修建普同塔院、養(yǎng)心堂、云水堂、靈菊軒、方丈室、天王殿等房屋90余間,并疏通阿褥達池,筑圍墻,栽松柏竹梅。宣統(tǒng)三年(1911),又重修大殿,使阿育王寺的建筑得到完善。

民國元年至五年(1912——1916),住持宗亮先后重修大悲閣、禪堂等,舍利殿、藏經(jīng)樓全部覆以琉璃瓦。民國十九年(1930)天王殿不慎失火被焚。民國二十一年(1932),住持源巃重修之。

千年古剎阿育王寺(圖片來源: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文革”期間,眾僧被遣散,寺院成為工廠及駐軍營房。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后,寺院歸還僧眾管理,政府撥款60余萬開始全面整修阿育王寺,由通一大和尚擔(dān)任顧問。整修后的阿育王寺,中軸線按原樣基本復(fù)修,下塔也進行重修,東南佛國的古建筑群又成為舉世矚目的游覽勝地,阿育王寺揭開了中興的一頁。2003年1月10日,阿育王寺舉行五百羅漢圣像開光暨界源大和尚升座法會。目前,阿育王寺每年均舉行以修持為主的禪七法會、三壇大戒傳授法會、千僧齋法會等著名傳統(tǒng)法會相繼得到恢復(fù)。

阿育王寺集古建筑、繪畫、雕刻、園林、文物和風(fēng)景名勝等藝術(shù)文化為一體,整個布局結(jié)構(gòu)緊湊有序,寺院沿山而建,層層遞進,氣勢恢弘。

中軸線上為山門、二山門、魚樂園(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經(jīng)樓。右側(cè)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樓、祖師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閣、寮房等361間;左側(cè)有殊勝齋、鐘樓、舍利單、先覺堂、大悲閣等264間。還建有西塔樓、娑樓閣及碧梧軒等。寺占面積為8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4萬平方米。其中舍利塔(石塔)前旁兩側(cè)有慧達和大權(quán)菩薩,后面有釋迦牟尼臥佛的舍利殿。舍利殿高15.3米,重檐琉璃頂。殿中設(shè)石舍利塔一座,內(nèi)置七寶鑲嵌的木塔。石塔后釋迦牟尼涅槃時臥像。殿后壁外嵌有唐代石雕護法神4尊,殿前月臺兩側(cè)置歷代碑刻多種。寺西側(cè)有元至二十五年(1365)建的磚塔一座。高36米,七層六面,仿木構(gòu)建筑,具有典型元代建筑風(fēng)格。

千年古剎阿育王寺(圖片來源: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殿前上匾“妙勝之殿”為宋孝宗書,下匾“舍利殿”為僧竹禪書。殿內(nèi)有宋高宗宋所賜“佛頂光明之塔”,殿外后壁有唐朝雕刻四天王石像。大雄寶殿高15.8米,面積870平方米。殿上有乾隆帝御書“覺行俱圓”匾額。

舍利殿東面的開山堂建于1990年。其旁有華嚴殿,為周堅白先生獨資助建。開山堂之首有凈業(yè)堂,為陳庭驊先生助建。法堂藏經(jīng)樓為寺之最高樓堂,高12米,分上下兩層。下位法堂,上為藏經(jīng)樓,內(nèi)藏清乾隆初年《欽賜龍藏經(jīng)》刊本,計1675部,共7239卷;民國時期(1912—1949)影印本《賾砂藏》,計1532部,共6362卷。此外還有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本《日藏經(jīng)》及《大藏經(jīng)》等經(jīng)卷。

1992年開始,方丈通一法師在寺之東,面對玉幾背倚鄮峰,建造七級八角寶塔,并于1995年完工,是為新建的“阿育王寺東塔”,規(guī)模為浙東之冠。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