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二十年教師,幾乎經歷了中國所有類型的中學之后,我有一個感覺:中國教育的“貧富分化”正成為中國社會的貧富分化的折射——其狀態(tài)是前所未有的慘烈?!皟?yōu)質中學”占領了大量優(yōu)質生源,在“優(yōu)質教師”的護航之下富可敵“一縣、一市、一省甚至一國”。而廣大的普通中學呢,隨著優(yōu)質生源的流失,生存非常艱難,逐漸蕭條甚至萎縮。而不被真正關心的永遠是底層學校的底層教師和底層學生?,F在在教育中,羞于談“差生”,甚至提到“差生”都是不現代的,不文明的,不高雅的。似乎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后,消滅的不僅僅是貧困,還有學校的“差生”。中國社會奔小康了,中國校園也早沒有了差生了。 只有廣大一線教師才知道,這不過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 精英學生被精英學校掐尖,精英學校又造成虛假的教育繁榮。教育研究受制于教育泡沫,往往不由自主地服務于精英。長此以往,針對普通中學的普通學生的教育研究缺失,這直接導致普通中學的差生現象越來越嚴重。 這在基層,并不是秘密。比如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山西晚報》(2010年3月15日)文章說,近年來在很多中小學舉行的語文考試中,“錯別字辨識”一類的基礎知識,得分率常常不足60%。許多孩子“的”、“地”、“得”和最基本的標點符號用法都不會。“一篇500多字的周記中就有40多個錯別字”。報載對首都大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測試顯示,不及格的學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學生高達68%……(《新快報》2011年5月13)。教育部、國家語委曾發(fā)布的《2010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指出:學生漢語能力下降,漢字書寫能力也在退化…… 如果你在普通中學,會知道這些報道絕非危言聳聽。 以一名語文一線教師的眼光來審視中學語文教學,確實感覺到語文教學研究有“精英化”的傾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本解讀過度偏向于語言表達的內容,對文本表達的形式(特別是適合于中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形式)的研究極度欠缺。中國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大于一切的國家,在語文教學中,表現為許多優(yōu)秀的教師,有思想的教師,在不知不覺中把“塑造學生的靈魂,錘煉學生的思想”作為了第一要務。這本沒有錯。其探索也是可貴的。但讓人擔心的是,這樣的追求正在成為一種獨領風騷的時髦:挖掘主題思想的深刻、寬廣、創(chuàng)新主宰著文本解讀的潮流,嚴重之時甚至成為噱頭。這對提升極少部分優(yōu)秀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有利的。但殊不知,在一線,相當部分學生連走路都很難學會,你就要想帶領著他們去跳去跑去飛,這簡直就是白日做夢了。 我們現在急需的是下沉目標:以文本解讀作為手段,為普通學生“量身定做”合宜的“教學內容”。這些面對普通孩子的解讀探索,要促成孩子們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語文基本能力的形成。這些訓練可能不直接產生思想家,但能夠保證他們成為具有基本語文素養(yǎng)的合格公民。在這方面,余映潮老師是具有典范作用的名師。他的研究的“草根氣質”在當今浮躁喧囂的語文教研氣氛中是彌足珍貴的??上У氖?,還是經常看到部分精英人士對他的批判,認為他“過于偏向于工具性”等等。我以為,這樣的言論,來自于對一線教學實際的認識不清。如果你到廣大普通中學和廣大“差生群體”親密接觸一兩個周,你就會知道,“工具性”對于他們,是多么迫切。 其次,課堂對話呈現表演化傾向,行云流水式的課堂成為完美課堂的典范?!皩υ挕笔且环N進步,但沒有凝滯,沒有矛盾,沒有交鋒的對話充其量只是雙簧表演,是偽對話,假對話。對話的過于“流暢”原因有二:一是課堂提問的質量不高,沒有進入學生的“待發(fā)展區(qū)”和“未發(fā)展區(qū)”。二是優(yōu)生主宰課堂,大部分中等生和差生主動或者被動邊緣化,淪為課堂的看客和擺設。 由于基本素質差,缺乏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差生”對話一定是艱難的。課堂教學必須直面這種艱難。所以,我們的備課和評課必須轉變思維:教學內容的確定要考慮到為差生服務,課堂對話不能冷落差生,課堂的“最亮點”一定是差生的轉變。 除此之外,關注差生也就決定了我們要研究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才是最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就我的教學經驗,現在流行的某些轟轟烈烈的“高效課堂”的模式對于差生而言就是趕鴨子上架,這部分字都不會寫,話都說不明白的學生,在這樣的純粹展示型的模式下會更加徹底地淪為弱勢。又比如多媒體課件和板書,我以為,對于差生而言,板書對他們更合適。而恰恰相反,在實際教學中,板書,似乎已經逐漸淡出了語文教學了。 除了閱讀教學在以上兩個方面的突出誤區(qū)之外,語文精英式教研更集中體現在作文教學中。 這個話題說來話長。總之,我的感覺是,現在一線的作文教學是忠心耿耿地服務于應試的教學。其作文訓練題目的無聊、作文訓練形式的功利、作文評判標準的單一,都像發(fā)育不良的豆芽菜,瘦瘠得可憐。作文指導長期徘徊在低效和無效的狀態(tài),導致作文模板泛濫,各種急功近利的作文模式甚囂塵上甚至自詡為作文改革的成果,不僅貽害學生,說這些東西危及民族思維和情懷的健康發(fā)展也不為過。 怎么辦?事實上中學作文教學天然地具有兩個層次:一是高端的作文教學——面對有寫作才能的學生,其目標是培養(yǎng)文學創(chuàng)作者(或者文字愛好者);二是基礎的作文教學——面對普通學生,其目標是培養(yǎng)普通公民的生存寫作能力,讓他們走上社會以后足以應對各種基礎的公文寫作即可。而基礎的作文教學應該是作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可是現在作文研究中的問題是過于關注學生的文學式寫作,應用文寫作幾乎完全被放棄。語言表達的準確平實被棄之不顧,而一味追求語言的生動形象甚至華麗用以在試卷批改場上賺得高分?;A不牢,地動山搖。不務實的作文教學直接導致大部分普通學生和差生望文生畏,下筆即病。 其實我們可以放低對作文教學的期待,考試也少考風花雪月玄而又玄的抒情性文字(起碼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吧),多引導學生寫好請假條、通知、借據、調查報告等等實用性文字。當文字是謀生的手段,文從字順地表達可以讓自己更好地生活成為一種大眾理念的時候,作文教學就會從天上回到地下,作文造假異化人格等等讓人揪心的現象可能會少一些。 當然,語文教學研究平民化的內容還很多,角度還很多,比如課程設置、檢測方法等等都還可以說很多。今天我只是略談一二而已。寫到這里,想多發(fā)一點兒感慨。我經??吹筋愃频膱蟾妫?/SPAN> 武漢外國語學校高中部的物理特級教師某某某,課下從來不給學生留作業(yè),學生的全部學業(yè)都在課堂上完成,而他的教學成績在全國卻是一流的。多年來他帶的班升學率達100%。以1996年為例,他任班主任的班三分之一的學生被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錄取,物理平均分竟達到120分以上,有一年的平均分達到了138分。 這樣的宣傳,外行也許會驚為天人。但同行看了,也就笑笑罷了。那個特級教師,他被學校和媒體綁架了,利用了。他被出賣了。 直到現在,我還看到一些名校的“尖子班”、“實驗班”、“北清班”的老師拿著這樣的所謂“教學業(yè)績”在炫耀。每每遇到這樣的新聞,我都像遭遇了蒼蠅,渾身不自在。 我們的教育,如果都只盯著這些所謂名校的所謂“教學業(yè)績”說事兒,中國的教育,就已經走進死胡同了。 我說,一個老師,如果沒有在鄉(xiāng)鎮(zhèn)中學、或者其他普通中學呆過,幾乎不可能見識教育的真刀真槍。普通中學的老師永遠不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被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錄取”的業(yè)績。他們必須永遠面對一大批暫時“教不好”的孩子。但是,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名校的校長老師和普通中學的校長老師應該經?;Q學校工作。這應該成為一種制度。學生生源不一樣,校長和教師應對的挑戰(zhàn)完全不一樣。普通中學的老師生存環(huán)境之差,甚至之險惡,長期呆在重點中學,長期教著“好孩子”的老師是根本體會不到的。只有互換教育環(huán)境,才有利于所有的老師都有可能進入教育的真處和深處,然后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磨礪自己的思想,收獲真正的成長。 教育,是面對“丑小鴨”的事業(yè)。真正的教學研究,是為廣大普通學生服務的教學研究。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中的最具有“基礎性質”的學科,更應該眼睛朝下,老老實實地為普通學生服務。 以平和心態(tài)致力于平民教研,以平民教研服務于廣大中差學生,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充滿悲憫情懷的語文教學。這就是我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