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中國歷代帝王簡介01

 學(xué)歐堂 2013-06-24
帝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核心角色,是影響國家、民族發(fā)展的關(guān)鍵人物,研究他們的是非功過,透視不同帝國之間的盛衰興替,可以更好地解讀中國歷史。

  帝王,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曾經(jīng)煊赫幾千年。他們有的是這條河中的順風(fēng)船,看的是中流石,有的似春汛,有的如冬凌,有的是與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順流而漂的朽木……鉤沉他們的史跡,傳述他們的軼聞,于今之借鑒、增知、休閑,不無稗益——大而言之,歷朝皇帝的賢愚仁暴、國運的興衰更迭、政治的清濁榮枯、民生的安樂艱辛,都能給后世以鏡鑒;小而言之,個人的修養(yǎng)成長,家庭的維系安頓,處世的進退取予,行事的韜略謀斷、也都可以從中受到啟迪。

  中華封建帝王,自贏政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以蓋世雄才稱霸天下,或以絕妙文采震爍古今,或以雄韜偉略彪炳史冊,鑄就了那一部洋洋灑灑長達兩千余年的封建帝王史......

五帝歷代君主

2600-2071

 

 

 

 

 

五帝歷代君主 - 詹臨睿 - 詹臨睿博客

軒轅黃帝

 

第一代

中華民族始祖

中國遠古時期

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

?-2599

在位?

?前2697.03.03-2599

享年99

生于陜西姬水(渭河一帶)

陵寢:陜西黃陵黃帝陵

之孫顓頊繼位

五帝歷代君主 - 詹臨睿 - 詹臨睿博客

 

 

第二代

?-2437

在位39

2514-2437

享年?歲

安徽懷遠人

陵寢:河南內(nèi)黃梁莊

禪讓給侄兒帝嚳

 

 

 

 

五帝歷代君主 - 詹臨睿 - 詹臨睿博客

帝嚳(姬俊)

 

第三代

祖父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的大兒子,他的父親名叫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

陵寢:河南內(nèi)黃梁莊

帝嚳死後,摰承嚳的帝位,九年后禪讓給放勛,也就是帝

五帝歷代君主 - 詹臨睿 - 詹臨睿博客

 

第四代

2358-2288

在位70

2377-2260

享年118

生于河北順平

陵寢:山東郵城

 

 

 

 

五帝歷代君主 - 詹臨睿 - 詹臨睿博客

 

第五代

2288-2222

在位67

前?-2222

享年?歲

生于山東諸城

陵寢:湖南永州零陵

 

 

 

 

 

 

三皇五帝,是 中國 在 夏朝 以前出現(xiàn)在傳說中的“帝王”?,F(xiàn)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lǐng),由于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導(dǎo)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燧人 、 伏羲 、 神農(nóng)

伏羲 、 女媧 、 神農(nóng)

伏羲 、 祝融 、 神農(nóng)

伏羲 、 神農(nóng) 、 共工

伏羲 、 神農(nóng) 、 黃帝

黃帝 、 顓頊 、 帝嚳 、 堯 、 舜

宓戲( 伏羲 )、 神農(nóng) 、黃帝、堯、舜

太昊 、 炎帝 、黃帝、 少昊 、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最后一種說法由于《 尚書 》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nóng)、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 漢朝 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來在 道教 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nóng)。

 關(guān)于三皇五帝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jīng)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而發(fā)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fā)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祝融

  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后人尊為 火神 。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并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女媧娘娘,鳳姓,生于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 風(fēng)里希 (可能是鳳里犧)。傳說中人類始祖,人類為她和其兄 伏羲 的后代。又傳說她以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折鱉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傳說她是人首蛇身,在 中國神話 中,她用泥土創(chuàng)造了人類,后來 水神 共工 和 火神 祝融 打仗,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 不周山 ,導(dǎo)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zāi),于是煉出 五色石 補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媧還創(chuàng)造了 瑟 這樣樂器。另外,女媧在死后,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廣粟之野守護去了。

  一說女媧后來升天,由 白螭 和 騰蛇 保護著去了天宮。神話中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同時也是夫妻。在中國的 圖騰 上更有女媧和 伏羲 交合的圖像。

  在中國南部的 苗族 等 民族 尊其為大神,并建有 廟宇 供奉。

燧人氏

  燧人氏是 中國 上古神話中火的發(fā)明者,有說法他為 三皇 之一。

 《 韓非子 ·五蠹》有記載:“民食果蓏蚌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鞍鼱奘鲜甲靼素裕酝ㄉ衩髦?,以類萬物之情?!彼€發(fā)明“結(jié)繩為網(wǎng)以漁”,造福于民。
神農(nóng)氏
  神農(nóng)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nóng)業(yè)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y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nóng)嘗百草,創(chuàng)醫(yī)學(xué)。傳說神農(nóng)死于試嘗的毒草藥。 神農(nóng)嘗百草,教人醫(yī)療,傳說中的 農(nóng)業(yè) 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一說神農(nóng)氏即 炎帝 ,與 黃帝 為兄弟。

 傳說神農(nóng)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nèi)臟清晰可見。神農(nóng)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內(nèi)臟就會呈現(xiàn)黑色,因此甚么藥草對于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

 

 后來,由于神農(nóng)氏服得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終于身亡。

共工氏

中國上古傳說 中人物。據(jù)說共工氏姓 姜 ,是 炎帝 的后代。共工氏是神農(nóng)氏以后,又一個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fā)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關(guān)于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guān),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說共工部落活動區(qū)域在今河南 輝縣 。

黃帝

 黃帝被認為是 中華民族 的始祖。根據(jù)記載,號 軒轅氏 、 有熊氏 , 姬姓 ,一說姓 公孫 ,姬姓部落首領(lǐng),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 共主 , 五帝 的第一個。黃帝也被 道教 尊為 道家 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 史記 ·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 少典 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于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xué)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gòu))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 河南 省 鄭州 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另有傳說黃帝出生于中國西北黃土高原 的 沮源關(guān) 降龍峽 ,農(nóng)歷二月初二(參見 二月二 )。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 北極光 ,然后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jù)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 炎帝 之后,統(tǒng)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 涿鹿 。他推算 歷法 ;教導(dǎo) 百姓 播種 五谷 ;發(fā)明 指南車 ,造舟車弓矢;興 文字 ;作 干支 ,制 樂器 ,創(chuàng) 醫(yī)學(xué) 。

  今日在 陜西省 的 橋山 有 黃帝陵 ,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黃帝與 炎帝 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 嫘祖 ,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jù)《 史記 》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 、 帝嚳 、 唐堯 、 虞舜 ,以及 夏朝 、 商朝 、 周朝 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后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 》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 列仙傳 》中的黃帝還能夠驅(qū)使群仙。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后裔,故稱“軒轅后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拼音:zhuānxū,注音:ㄓㄨㄢ ㄒㄩ),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號高陽氏。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傳說楚王為其后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后,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帝嚳

 帝嚳,中國上古歷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號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之孫,顓頊是其伯父。

 帝嚳十五而佐顓頊,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得顓頊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葬于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許多古文獻認為帝俊就是帝嚳?!渡胶=?jīng)·大荒南經(jīng)》記載帝俊有中容、晏龍、黑齒、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傳說帝嚳元妃姜原生棄,即后稷,為周之始祖;次妃簡狄生契,為商之始祖;次妃慶都生放勛;次妃常儀生摯。帝摯承嚳的帝位,九年后禪讓給放勛,也就是帝堯。

 孔子認為帝嚳“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順天地之義。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撫教萬民而誨利之,歷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義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動也時,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圣靈賓,教訖四海,明并日明。”

帝堯
 堯,名放勛,又稱陶唐氏,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妒酚洝の宓郾炯o》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勛;帝嚳死后傳位于摯,就是帝摯;帝摯不善,而讓位于放勛,也就是堯。堯在位時,他的仁德使百姓愛戴,萬國敬服。堯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書·堯典》記載:堯命羲氏、和氏觀察天象,授時于百姓;委派禹的父親鯀治水,可惜不成功;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暴虐兇惡,沒有傳位給丹朱;后來因為舜的德行而傳位與他。
  舜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學(xué)家們爭論不清。一般認為舜的時代中華文明開始進入農(nóng)耕的時代,并是道德觀的開始。傳說舜受堯傳位,自己則傳位于禹。 作家柏楊的觀點認為:舜得王位并非由堯禪讓,而是篡權(quán),“除四兇,舉十六相”培養(yǎng)自己的羽翼,架空堯的權(quán)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轍,所謂"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實際情況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為中國的上古時代江南地區(qū)仍屬蠻荒之地,舜已是高齡的老人,到蠻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邏輯。 以下引用周時的一些關(guān)于舜的記載:

  孟子: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

  司馬遷史記中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說: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炎帝

  炎帝,神農(nóng)氏(有說為神農(nóng)後人),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厲山鎮(zhèn)),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

少昊

  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黃帝之子。

  少昊陵,山東省曲阜市城東。

中國歷史各朝基本情況簡表

時代/國號

起止時間

存世

時間

君主任數(shù)

開國元首

都城

姓名

尊稱

古名

現(xiàn)名

宇宙混沌時代

400萬年前~300萬年前

 

 

盤古氏

開天辟地神

盤古山

泌陽

太古
時代

舊石器時代早期

太古
三皇

300萬年前~170萬年前

 

 

天皇氏

天皇

天都

 

170萬年前~70萬年前

 

 

地皇氏

地皇

龍門

洛陽

70萬年前~20萬年前

 

 

人皇氏

人皇

九城

 

 

母系

血緣

氏族

公社

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遠古
三氏

20萬年前~5萬年前

 

 

有巢氏

巢皇

石樓山

興縣

約5萬年前~前7724年

 

 

燧人氏

燧皇

遂明

澧縣

前7724年~前5008年

 

 

女媧氏

女媧娘娘

華胥

藍田

 

父系

氏族

聯(lián)盟

社會

新石器時代早期

上古
三皇

前7724年~前5008年

2717

 

伏羲氏

羲皇

陳州

淮陽

前5008年~前2697年

2312

 

神農(nóng)氏

炎帝

 

神農(nóng)架

前5008年~前2599年

2410

 

軒轅氏

黃帝

軒轅丘

新鄭

新石器時代中期




前2599年~前2525年

75

1

金天氏 

少昊

甘淵

天臺山

前2525年~前2437年

89

1

高陽氏

顓頊

帝丘

濮陽

前2437年~前2345年

93

1

高辛氏

帝嚳

商丘

前2336年~前2259年

78

1

陶唐氏

唐堯

太原

前2259年~前2178年

82

1

有虞氏

虞舜

營都

永濟

【三皇五帝 】之傳疑

  1、先說盤古
 
  《通鑒外紀》引《御覽事物紀原》(原為徐整《三五歷記》之文)曰:“天地渾沌職子,盤古氏生其中,萬八千歲,天下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庇忠悟怠妒霎愑洝分脑唬骸吧锶缬诒P古,天地萬物之祖也。其也,頭為五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先儒說盤古,泣為江河,氣為風(fēng),聲為雷,目瞳為電,喜為晴,怒為陰。泰漢間俗說,盤古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
 
  2、次說三皇
 
  盤古與三皇是屬于我們的神話時代。古人認為盤古是開天辟地之人,是象征宇宙的開端。至于三皇,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與唐司馬貞所補之《三皇本紀》,以天皇、地皇、人皇(又作泰皇)為三皇。這個天、地、人三皇是個籠統(tǒng)的概念,給它具體化后,則出現(xiàn)了幾種意見。
  根據(jù)《風(fēng)俗通》,以伏羲、女媧、神農(nóng)為三皇; 根據(jù)《尚書大傳》與《白虎通》,以燧人、伏羲、神農(nóng)(又稱炎帝)為三皇; 根據(jù)孔安國《尚書序》則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nóng)、共工;也有意見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nóng)、祝融。這幾種意見中,伏羲、神農(nóng)為大家所公認,其余幾位則看法不一。女媧因其補天,拯救了人類,其功不可沒;燧人鉆木取火,讓人飽嘗熟食美味,可謂恩重泰山;祝融“絕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蓋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斷天柱,使天地日月驟變,實在是神通廣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難分高下,誰能占據(jù)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難定論。
  燧人氏鉆木取火,是代表火與火食的發(fā)現(xiàn);
  有巢氏是代表巢居時代,伏羲氏是代表漁獵時代;
  神家氏一稱炎氏,初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后都有于曲阜(今山東曲阜),是居住在淮水北方一片邱陵地帶,最早從事農(nóng)耕的一介氏族,是代表農(nóng)業(yè)時代。
  所謂伏羲女媧都有是蛇身人首,這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圖騰”觀念。  
 
  3、再說五帝
 
  到了五帝,便進入了“傳疑時代”。五帝的故事,也都是上古的傳說,雖非信史,但比較接近真實。當太史令司馬遷著《史記》便以《五帝本紀》開端,《五帝本紀》中又以黃帝為開端,于是一般概念,也都以”黃帝時代“為中華歷史的開端。史載黃代神農(nóng)氏而興,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聯(lián)兵和尤大戰(zhàn)于浦鹿之野,將尤捉信殺死。于是諸侯共尊軒轅為天子,稱為黃帝。之下 都有于有熊(即葉轅丘)娶西陵地方的女子嫘祖為妻。
  黃帝時代的文化情形,根據(jù)《世本》、《易傳》、《路史》、《呂氏春秋》和漢人許多引述,把很多的制作發(fā)明都有定在黃帝時代,歸納這些傳說有:
  (1)倉頡沮誦造文子;
  (2)大撓作甲子;
  (3)隸首作數(shù);
  (4)伶?zhèn)愒炻蓞危?br>  (5)寧封為陶正;
  (6)赤將為木正;
  (7)撣作弓夷牟作矢;
  (8)伯余作衣裳;
  (9)共鼓貨狄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10)邑夷作車以行四方服牛乘馬;
  (11)廣宮室;
  (12)垂衣裳;
  (13)造貨幣;
  (14)嫘祖教民養(yǎng)蠶治絲。
 
  這些傳說當然不可全信,更不能確某事某物是某人所發(fā)明,也不可能這許多事物都集中在這一時代而突然出現(xiàn),其中許多應(yīng)當是 年演進而來的。但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傳說,可以相信,在4600年前我們的祖先可能已經(jīng)有了干支紀時,有了房屋與衣裳,有了交通工具,有了木器與陶器,有了弓矢干戈,有了貨幣與交易,也有蠶絲與文子了。黃帝為什么叫黃帝呢?史稱黃帝有土德之瑞,故稱黃,故可知黃帝兩面三刀字一定和黃河黃土層與黃色人種都有關(guān)系,黃帝是我們的祖先。
 
  五帝也有不同看法。其一稱五帝為炎帝、黃帝、顓頊、太昊、少昊;其二稱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其中的炎、黃二帝已被大家公認,其余幾位有待考證。顓頊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帝嚳是黃帝和長子玄囂的孫子,而帝堯則是黃帝孫子的孫子。他們都是黃帝派生出來的,似乎應(yīng)該只占據(jù)五帝之一。舜是因堯禪讓繼位,與黃帝無血親,應(yīng)占一席之地。
 
  黃帝之后,著名的天子有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是為五帝,五帝中最重要的是唐堯和虞舜,不過《史記·五帝本紀》里世系,說諸帝都有是黃帝的后裔,這不足信。帝堯就是帝摯,堯為陶唐氏,故稱唐堯,唐堯 定在來陽(今山西臨汾)。堯 能團結(jié)家族,愛護百姓,能得一般諸侯部族的共同擁戴。堯命羲和觀察天象,根據(jù)日月星辰的轉(zhuǎn)移,訂立歷法,以366天為一年,并置閏月。虞舜據(jù)說他的先居于虞,故號有虞氏虞腕自己生在姚墟的地方,故又姓姚。
 
  堯年老,便讓位于舜,叫舜代行天子之事。又過了8年,帝堯去世,舜避位,讓堯子丹朱,可是諸侯不朝丹朱,而乾舜,舜知自己為眾望所歸,就即位于蒲坂(今山西永濟)。帝舜即位之后,首先是設(shè)官分職。用禹作司空,主治水,掌管內(nèi)政;用棄做后稷,掌管農(nóng)業(yè);用契做司徒,掌管教職工化,宣揚五倫之教,這五倫之教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無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又用皋陶做士,掌管司法與軍事,制定五刑;用垂做區(qū)工,掌聲管工程興建;用益做虞,治理山澤,掌管漁獵;用伯夷做秩宗,掌管禮儀祀;用夔做典樂,掌管詩歌音樂;用龍做納言,傳達詔命,接待賓客。一共九種官職,而禹兼百揆總攬一切。在地方上,則有四岳十二牧。百官第三年考績一次,于是庶政皆興,四夷咸服。這時最大的事業(yè),是禹治水成功,并大破南方的苗人。舜以禹有功國愛,便著禹代攝行政事,到南方去巡游,走到中途,死于蒼梧之野。舜死后禹讓們給舜子商均,但諸侯不朝商均而朝禹,于是禹即天子位。
 
  這段傳說的人名、地名與若干故事,都有疑義,難于盡信。但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傳說,可以相信,一是在唐虞時代,我們有了更進一步的國家組織,所謂諸侯萬國就是那個時代的氏族部落,岳牧就是那些氏族部落的領(lǐng)袖;二是在唐虞時代,已經(jīng)發(fā)明了一年366天的歷法,并且知道以閏月調(diào)劑差數(shù);三是在唐虞時代,已經(jīng)有了分門別類各有專司的中央官吏。
 
  我們是黃帝的子孫。黃帝時代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開端,再過400年,到了唐虞時代,是我國民族政治教化的開端。從這個文化政教的中心,往外一步步的擴展,一代代的發(fā)揚,一脈相承,一直發(fā)展到今天我們這個龐大的中華民族。

【三皇五帝】簡介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xiàn)在傳說中的“帝王”?,F(xiàn)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lǐng),由于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導(dǎo)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就有五種說法。
  ㈠燧人→伏羲→神農(nóng);㈡伏羲→女媧→神農(nóng);㈢伏羲→祝融→神農(nóng);㈣伏羲→神農(nóng)→共工;㈤伏羲→神農(nóng)→黃帝
  最后一種說法由于《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nóng)、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nóng)。關(guān)于三皇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其說法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盤古氏——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jīng)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而發(fā)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fā)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上古穴居,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教之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群害,食草木實,號大巢氏或稱有巢氏, 有天下百余年,或云百余代。(參見《朝非子·五蠹篇》與《莊子·盜跖篇》)

 
  祝融氏——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后人尊為火神 。

 
  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fā)明者,有說法他為三皇之一。《韓非子·五蠹篇》有記載:“民食果蓏蚌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上觀星象,下察五木,鉆燧取火,炮生為熟,養(yǎng)人利性,避臭云惡,遂天之意,有天下百余代,八萬年,或云12000年,曰燧人氏。燧人在伏羲前,始王天下?!被矢χk《帝王世紀》曰:“燧人氏沒,伏羲氏代之?!?參見《朝非子·五蠹篇》,《尸子君治篇》)

 
  伏羲氏——伏羲氏又稱伏犧或包犧氏。蛇身人首,風(fēng)姓,都于陳,結(jié)繩而網(wǎng)罟,以畋以漁。制以儷皮嫁娶之禮,始作八卦,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在位110年,或云116年。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彼€發(fā)明“結(jié)繩為網(wǎng)以漁”,造福于民。

 
  女媧氏——伏羲氏沒,女媧氏代立,號女帝,是為女年年皇。亦風(fēng)姓,蛇身人首。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并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女媧娘娘,鳳姓,生于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 風(fēng)里希(可能是鳳里犧)。傳說中人類始祖,人類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又傳說她以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折鱉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傳說她是人首蛇身,在中國神話中,她用泥土創(chuàng)造了人類,后來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dǎo)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zāi),于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媧還創(chuàng)造了瑟這樣樂器。另外,女媧在死后,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廣粟之野守護去了。一說女媧后來升天,由白螭和騰蛇保護著去了天宮。神話中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同時也是夫妻。在中國的圖騰上更有女媧和伏羲交合的圖像。在中國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為大神,并建有廟宇供奉。

 
  神農(nóng)氏——神農(nóng)氏(有說為神農(nóng)後人)是傳說中的炎帝。長于姜水,故為姜姓,人身牛首。在位120年,都于陳,傳八世。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公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厲山鎮(zhèn)),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nóng)業(yè)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y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nóng)嘗百草,創(chuàng)醫(yī)學(xué)。傳說神農(nóng)死于試嘗的毒草藥。神農(nóng)嘗百草,教人醫(yī)療,傳說中的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一說神農(nóng)氏即炎帝,與黃帝為兄弟。傳說神農(nóng)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nèi)臟清晰可見。神農(nóng)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內(nèi)臟就會呈現(xiàn)黑色,因此甚么藥草對于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后來,由于神農(nóng)氏服得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終于身亡。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是傳說遠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lǐng),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炎帝(或炎帝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yīng),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后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陜西的南部,后來沿黃河向東發(fā)展,與黃帝發(fā)生沖突。在阪泉之戰(zhàn)中,炎帝被黃帝戰(zhàn)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并,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后代」。   
  歷史傳說中,炎帝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fā)了華夏的原始農(nóng)業(yè),是農(nóng)耕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傳說他創(chuàng)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y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fā)現(xiàn)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制造樂器,倡導(dǎo)物質(zhì)交換……總之,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nóng)、工、商、醫(yī)、文等各領(lǐng)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為什么稱炎帝?一說中央為黃色,黃帝是正稱;南方為赤色,因而炎帝別稱赤帝。但此說有一缺陷,炎帝發(fā)祥地應(yīng)該在北方渭河流域,與黃帝區(qū)域差不多,后來才向南發(fā)展,不應(yīng)當在到達南方才號炎帝。
  《帝王世紀》說:“有圣德。以炎德王,故號炎帝?!毖椎率鞘裁?《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記,故為火師而火名?!痹瓉硭脑炝朔擞嫊r的方法,發(fā)明了以火紀時的火歷,尊奉太陽神,所以尊稱為炎。我認為可能也指善用火的氏族。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
  炎帝又號“高辛氏”,“高辛”這一稱號的涵義,過去未有確解。據(jù)人解說,“辛”即“薪”的本字,辛在甲骨文像形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有辛(薪)則能有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yīng)該是火神之別號。

 
  共工氏——中國上古傳說中人物。據(jù)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農(nóng)氏以后,又一個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fā)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關(guān)于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guān),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說共工部落活動區(qū)域在今河南輝縣。
  對于“三皇五帝”的定義,不同史家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關(guān)于“五帝”大部分的意見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這個說法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劈S帝→顓頊→帝嚳→堯→舜
  ⑵宓戲(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
 ?、翘弧椎邸S帝→少昊→顓頊
 ?、壬訇弧呿湣蹏俊鷪颉?/div>
 ?、牲S帝→少昊→顓頊→嚳→堯

 
  黃帝——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黃帝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如養(yǎng)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shù)、醫(yī)學(xué)等。黃帝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嫘祖。黃帝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黃帝死后葬于橋山(在今日陜西省黃陵縣)。
  華夏族形成后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上古時期約在姬水一帶(即東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間今陜甘青地境的古齊家文化區(qū)域)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即由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黃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陜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帶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黃帝族后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chuàng)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再傳就是也生息在陜西境內(nèi)的姬姓的周族。周族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為了追念遠祖黃帝族,就用自己的姓來追呼它。
  《國語·晉語》及《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都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妒酚洝の宓郾炯o》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其國號為“有熊”。崔述《補上古考信錄》指出,“公孫”是公之孫,上古時無此稱;“軒轅”是指黃帝居軒轅之丘,依所居以為號,非黃帝名;“有熊”不見于傳、記,不合《帝系》原意。崔述的批評是對的,但既是神話,亦不需深究其是非。值得注意的是,《易·系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屬于生產(chǎn)技術(shù)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于物質(zhì)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扉履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數(shù)、調(diào)歷、造律呂、笙竽、醫(yī)藥、文字等。其中當然有不少是黃帝以后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td>
  文獻中記載的有關(guān)黃帝的主要故事,有與蚩尤的涿鹿之戰(zhàn)及對北方葷粥族的斗爭,還訛傳過一個與赤帝的阪泉之戰(zhàn)。《戰(zhàn)國策·秦策》記蘇秦把“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與堯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武王伐紂并稱,表明這是黃帝一生中主要的戰(zhàn)績。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黃帝與蚩尤曾戰(zhàn)于冀州之野,以應(yīng)龍、女魃殺蚩尤。而《逸周書·嘗麥篇》則載殺蚩尤于中冀。此所謂中冀、冀州,當均指涿鹿所在。夏族與蚩尤之爭還反映在《尚書·呂刑》中,這一由來已久的歷史傳說,當有史實為背景?!段宓郾炯o》說黃帝“北逐葷粥”,這是他在進入冀州后,為保居住領(lǐng)域的安寧所采取的必要行動。
  黃帝與赤帝阪泉之戰(zhàn),可能是涿鹿之戰(zhàn)在傳說中的分化。梁玉繩《史記質(zhì)疑》指出:“阪泉之戰(zhàn)即涿鹿之戰(zhàn),是軒轅勤王之師,而非有兩事,故《逸周書·史記解》稱蚩尤曰阪泉氏,斯為確證?!卑础端?jīng)·□水注》云:“涿水出涿鹿山……又東北與阪泉合……《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黃帝祠?!笔勤嫒c涿鹿實即一地,而蚩尤又有阪泉氏之稱,可證阪泉之戰(zhàn)即涿鹿之戰(zhàn)。
  黃帝族經(jīng)過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沖突、交往與融合,到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統(tǒng)一的華夏族。《世本》及《大戴禮記》的《帝系》將各族的宗神和祖先編排成黃帝一系的分支,構(gòu)成了完整的血緣世系。從此人們總把黃帝與炎帝并舉,來表示華夏族從炎、黃開始已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顓頊——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號高陽氏。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傳說活到98歲,在位78年。葬于東郡濮陽頓丘城外廣陽里(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死后又化為半人半魚的“魚婦”。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國”游玩,10歲時就幫助治理國政。20歲時當了首領(lǐng)。當時,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們的巫教,崇拜鬼神。顓頊襲位后,下令禁絕巫教,要九黎族遵從黃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
  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傳說楚王為其后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后,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4月19日(農(nóng)歷三月十八),是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顓頊帝的生日。
  史載,顓頊帝本姓姬,是軒轅黃帝的孫子,顓頊20歲即位,都帝丘,在位78年,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間創(chuàng)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tǒng)治機構(gòu),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針對巫術(shù)盛行之風(fēng),下令民間禁絕巫教;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后人推戴他為“歷宗”等。帝嚳是顓頊的族侄,15歲幫助顓頊治理天下,30歲登帝位,其在位期間嚴以律己,是一位萬民誠服的帝王。二帝死后均葬于河南省內(nèi)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鄉(xiāng)三楊莊西北土山村。

 
  帝嚳——中國上古歷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號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之孫,顓頊是其伯父 
  帝嚳十五而佐顓頊,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得顓頊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葬于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許多古文獻認為帝俊就是帝嚳。《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記載帝俊有中容、晏龍、黑齒、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傳說帝嚳元妃姜原生棄,即后稷,為周之始祖;次妃簡狄生契,為商之始祖;次妃慶都生放勛;次妃常儀生摯。帝摯承嚳的帝位,九年后禪讓給放勛,也就是帝堯??鬃诱J為帝嚳“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順天地之義。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撫教萬民而誨利之,歷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義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動也時,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圣靈賓,教訖四海,明并日明?!?

 
   帝堯——名放勛,又稱陶唐氏,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妒酚洝の宓郾炯o》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勛;帝嚳死后傳位于摯,就是帝摯;帝摯不善,而讓位于放勛,也就是堯。
  堯在位時,他的仁德使百姓愛戴,萬國敬服。堯的都城在山西南部?!渡袝虻洹酚涊d:堯命羲氏、和氏觀察天象,授時于百姓;委派禹的父親鯀治水,可惜不成功;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暴虐兇惡,沒有傳位給丹朱;后來因為舜的德行而傳位與他。帝堯,中國歷史上傳說的古帝王之一。始見于《楚辭·天問》、《國語》、《左傳》等書。堯、舜禪讓,是流傳很廣的故事?!渡胶=?jīng)》神話中有“帝堯”之名,但在古帝世系中卻沒有,說明他在最早的神話傳說中地位不高。但在儒、墨兩家文籍中,堯是古代的圣王,儒家對他尤其推崇?!墩撜Z·泰伯》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薄渡袝愤€專門編撰了一篇《堯典》來頌揚他的政績和德行,以及傳位與舜“光被四表”的盛業(yè)。但《竹書紀年》等書則說“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   
  在戰(zhàn)國末年編成的古帝世系《帝系》篇里,堯被編為黃帝曾孫帝嚳的第三子?!妒辣尽愤€說“帝堯為陶唐氏”,但《呂氏春秋·古樂》歷敘古帝,陶唐氏位在黃帝前,而堯則在黃帝后第三位,可知二者原非一人。《史記》沿用《世本》的說法,史籍中遂稱堯為“唐堯”,與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名號一致,成了戰(zhàn)國后期流傳下來的“二帝三王”歷史系統(tǒng)中的唐帝。另外,在《五帝德》中,堯又被編為古代“五帝”之一(見三皇五帝)。傳說時期的“帝”字指上帝,“帝某”常指某一天神。恩格斯指出“每個氏族都起源于一個神”。帝堯就是這樣一個氏族、部落的宗祖神,但也有可能為該部落一個杰出首領(lǐng)神化而成。就堯、舜傳說故事來看,當時應(yīng)屬父系家長制氏族部落聯(lián)盟的盛期瀕臨解體前的時期。   
  堯、舜只是軍事民主制中部落聯(lián)盟的軍事首長,而不是帝王。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jié)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jié)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lián)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禪讓。
  堯,傳說中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又稱陶唐氏,名放勛,史稱唐堯。原居今河北唐縣,后徙居太原。任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后再遷至今山西臨汾。相傳曾設(shè)天文官,觀察日月星辰變化以制定歷法、區(qū)分時令,用鯀治水。堯被視為典范的仁君,勤儉樸素,辦事公正,喝野菜湯,穿麻布衣,住茅草房。堯重用賢臣,使其發(fā)揮特長,制定歷法,安排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帝舜——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學(xué)家們爭論不清。一般認為舜的時代中華文明開始進入農(nóng)耕的時代,并是道德觀的開始。傳說舜受堯傳位,自己則傳位于禹。作家柏楊的觀點認為:舜得王位并非由堯禪讓,而是篡權(quán),“除四兇,舉十六相”培養(yǎng)自己的羽翼,架空堯的權(quán)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轍,所謂"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實際情況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為中國的上古時代江南地區(qū)仍屬蠻荒之地,舜已是高齡的老人,到蠻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邏輯。以下引用周時的一些關(guān)于舜的記載:
  孟子: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
  司馬遷史記中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說: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黃帝之子。少昊陵,山東省曲阜市城東。少昊,昊又作皞、皓、顥,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yún)陽氏,或稱朱宣。古五帝之一,相傳姓己,名摰(亦作質(zhì)),為黃帝之子,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是古代東夷族首領(lǐng)。傳說他能繼承太昊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
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

歷史上的黃帝 

  黃帝同炎帝并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出生于有熊河南新鄭,葬于陜西橋山(黃陵縣),世上很多人到過新鄭、黃陵兩地拜祭!中國自古也有“拜祖到新鄭,祭祖到黃陵”的說法。黃帝是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傳黃帝姓公孫,出生于軒轅之丘,故名號軒轅氏,在姬水生長成人,所以又以姬為姓,后來在有熊建立國家,故又稱有熊氏。他以土德為王,土是黃色,所以叫黃帝。黃帝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關(guān)于他的傳說中最精彩的就要數(shù)黃帝與炎帝、蚩尤的戰(zhàn)爭了。最終黃帝取得了勝利,被各部落擁戴為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在黃帝時期,養(yǎng)蠶、舟車、文字、音律、醫(yī)學(xué)、算數(shù)都先行發(fā)明,并得到發(fā)展,他的功勞為后世所稱贊,被譽為華夏的“人文初祖”。

  根據(jù)《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于軒轅之丘”。史學(xué)界一致認為,黃帝出生具體地點在今河南新鄭,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在公元前4856年以前,在今河南新鄭的軒轅丘有個龍圖騰的國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媧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少典氏的夫人有兩面三刀位,一位是任姒(女登),另一位是附寶,她們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鄭市區(qū)北關(guān)的軒轅丘的有熊國的宮殿里,傳來了嬰兒出生時呼吸大自然之氣時的“哇哇”哭啼聲。

  黃帝的誕辰日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農(nóng)歷二月初二,即中和節(jié)(又稱龍?zhí)ь^、龍頭節(jié)),中和節(jié)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龍?zhí)ь^”,是炎黃子孫共同的節(jié)日;另一種說法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即上巳節(jié),是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 
 
  根據(jù)中國史書的記載,黃帝在炎帝之后,統(tǒng)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鄭、涿鹿三種說法。他推算歷法;教導(dǎo)百姓播種五谷;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chuàng)醫(yī)學(xué)。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nóng)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shù)學(xué):隸首作數(shù),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fēng)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zhèn)惾」戎褚宰骱嵐?,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yǎng)蠶以絲制衣服。
  醫(y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nèi)經(jīng)。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fā)明。
 
  黃帝的歷史功績
 
  物質(zhì)文明方面:根據(jù)史書記載,黃帝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縫織、制陶、冶煉、建筑、交通、兵械、日常生活等方面有許多創(chuàng)造發(fā)明。
 ?、呸r(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shù),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nóng)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谷,發(fā)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yǎng)蠶,飼養(yǎng)獸禽,進行放牧等。
 ?、瓶p織方面,發(fā)明機杼,進行紡織,制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
 ?、侵铺辗矫?,制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
 ?、纫睙挿矫?,煉銅,制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
 ?、山ㄖ矫?,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
 ?、式煌ǚ矫?,制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
 ?、吮捣矫?,制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云梯、樓櫓、炮、劍、射御等。
  ⑻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guī)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精神文明方面:發(fā)明歷數(shù)、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y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zāi)?、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方面: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shè)官司職,置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設(shè)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jié)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shè)立“九德之臣”,教養(yǎng)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shè)。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shè)“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dān)任法官、后土擔(dān)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fā)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shù)、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黃帝的神話傳說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據(jù)《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鳖呿湣⒌蹏?、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guān)于黃帝的傳說:據(jù)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建國于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并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fā)明農(nóng)耕和醫(yī)藥的炎帝已經(jīng)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zhàn)亂不已,生靈涂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于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zé)任,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雙方的戰(zhàn)士斗英勇無畏,戰(zhàn)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fēng)后、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xiàn)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于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后來,蚩尤被尊為戰(zhàn)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于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fā)生火并,決戰(zhàn)在阪泉之野進行。經(jīng)過三場惡戰(zhàn),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fā)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shù)、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的其他傳說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jù)史書上載; 農(nóng)歷二月初二,一說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guān)的降龍峽生下黃帝,二說在曲阜壽丘(今山東曲阜城東四公里的舊縣村東),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zhí)ь^”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梢姡S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聞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于歷經(jīng)五十三戰(zhàn),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jié)束了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huán)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yīng)而孕。懷胎24個月后,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后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jīng)無所不通了。后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fā)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18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18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jīng)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fēng)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zhí)千鈞之弩驅(qū)羊數(shù)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fēng),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fēng)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qū)羊數(shù)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jié)果在海隅找到了風(fēng)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
 
  黃帝以風(fēng)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zhàn)。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fēng)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quán)謀之本。風(fēng)后據(jù)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zhàn)。蚩尤率領(lǐng)魑魅魍魍,請風(fēng)伯,雨師縱風(fēng)下雨,命應(yīng)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qū)應(yīng)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
 
  后來,又有神農(nóng)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qū),與榆岡戰(zhàn)于版泉之野。歷經(jīng)三戰(zhàn),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jīng) 52 戰(zhàn),天下始歸一統(tǒng)。于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fā)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fā)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據(jù)轉(zhuǎn)蓬的道理發(fā)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fā)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nèi)外經(jīng),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 28 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fēng)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里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后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于是黃帝開始巡游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fā)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談?wù)撝恋滥?”黃帝回來后,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里反省了3個月。而后又到廣成子那里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間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闭f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jīng)》。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后,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jīng)。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yǎng)生之法。而后,回到縉云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jié)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jù)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黃帝與妃室、子孫的傳說
 
  相傳有一個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園養(yǎng)蠶時,碰到黃帝。黃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著一件金色彩衣,閃著輕柔、溫和的黃光,地面上堆著一堆蠶繭。黃帝就問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說了植桑養(yǎng)蠶、抽絲織綢的道理。黃帝聽后,想起人們還在過著夏披樹葉、冬穿獸皮,一年四季衣不蔽體的生活,感覺到這是一項大的發(fā)明,能讓人民穿衣御寒。他就與這位少女結(jié)為夫妻,讓她向百官和百姓傳授育桑養(yǎng)蠶的技術(shù)。這位少女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當時黃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黃帝封嫘祖為正妃之后,嫘祖就組織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養(yǎng)蠶織絲。但很快又遇到了一個大難題,蠶養(yǎng)了很多,繭也產(chǎn)了不少,但抽絲和織帛卻有了困難。就在這時,群女中有一個身材矮小、皮膚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發(fā)明了纏絲的紡輪和織絲的織機。黃帝得知后,對此項發(fā)明大加贊賞,讓她給眾人傳授技藝。后來在嫘祖的撮合下,黃帝娶了這位丑女,作為次妃,這位次妃被后人尊稱為嫫母。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yǎng)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jié)。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任、荀、僖、佶、儇、衣。
 
  據(jù)《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后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肚f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qū)使群仙。
  1. 中國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遺址分布[大約170萬年前至四,五千年前]
  2. 原始社會部落分布[約前26世紀初-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