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釋放出來的危險信號 ——從楊則緯作品談起 原載《小說評論》2013年第2期,發(fā)表時改名為《80后的標桿》 花隨月轉(zhuǎn)陰晴收錄于李春平日志 楊則緯是個早慧的女孩,十多歲時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從此受到文學界人士的逐漸關(guān)注。陳忠實,賈平凹,白燁,雷達等作家評論家都很關(guān)心和支持她,這對一個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所以她媽媽開玩笑說女兒命中有貴人。在《春發(fā)生》和《末路荼蘼》兩本書中,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她的文學才華。最近我讀了她在《十月》雜志上發(fā)表的長篇小說《我只有北方和你》,感覺她長進很大,有可能成為陜西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 對她這樣一個成長中的年輕作家來說,需要批評,需要引導,需要愛護,而批評和引導是最好的愛護方式。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是,楊則緯和她同時代的80后作家一樣,相似的問題很多。比如:會抒情,但不會敘事。靈氣足,但經(jīng)驗不足。能夠較好地把握人物心理活動和情感世界,卻不能很好地駕馭完整的長篇故事。韓寒,郭敬明,安妮寶貝,蔣方舟,楊則緯,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個問題。我沒有否認他們的才氣,他們才華出眾,成績有目共睹,個個都有出色之處。他們朝氣蓬勃,氣象萬千,是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好兆頭。但是媒體拔高了他們應(yīng)有的高度。比如,有人把韓寒比作當代魯迅,這是很可笑的,甚至是對魯迅的褻瀆。魯迅是思想家,文學家,即使沒有中國這種特殊的政治需求,魯迅也是當之無愧的大家,這可以從《中國小說史略》等著作中可以看出來。韓寒是個什么?就是一個有思想的憤青,一個用文字發(fā)表牢騷的人,一個賽車手,怎么可能有宏大的視野?怎么會有豐盈的知識?韓寒敢說真話,鋒芒畢露,固然可取,可無論是高度還是深度,都與思想家和文學家相去甚遠。安妮寶貝是極富語言天賦的作家,文字很好,超過了當代許多作家。她的作品是受到廣泛好評和歡迎的,前期的小說還不是那么成熟,文本的瑕疵很多?,F(xiàn)在被某些人稱為著名作家的蔣方舟小姑娘,剛剛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她的作品我讀過不少,她比同齡人多一些思考,好一些文筆,也能夠較好地把握隨筆體裁,讓人很喜愛。但是,她的個別文章寫得眉目不清,表達不甚明了??墒Y方舟隨筆的信息量很大,能夠隨時打開思路,筆鋒一轉(zhuǎn),常常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這是她的優(yōu)勢所在。相比之下,張悅?cè)坏淖髌肥亲畛墒斓?,才氣十足。她小說語言的靈動性,結(jié)構(gòu)的合理性,她的人物典型性,都符合作為一部長篇小說應(yīng)有的規(guī)范。郭敬明的小說,我從來沒讀完過。我期待讀完,但總是讀不下去。讀著讀著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本技法沒弄清,不會剪裁,不寫結(jié)構(gòu),不會敘事,不會留白?,F(xiàn)在的中學生中的文學愛好者,開始模仿他們大哥哥大姐姐們的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這是典型的近親繁殖。近親繁殖是會導致生物退化的。這一點非常可怕。 于是,我開始琢磨一個問題,老一輩作家總會謝幕的,新人總是要出來的。就是這批年輕作家,現(xiàn)在他們是80后作家的代表,明天就是中國文學的未來。那么,未來的文學大旗扛在他們肩上,他們將往哪里走?他們能否完成這種文學擔當?誰來真真切切地指出他們的不足?這就是個問題。所以,我想說一些實話:80后作家釋放出來的危險信號。 第一個危險信號是,他們遠離經(jīng)典,甚至很少有人認真閱讀經(jīng)典。文學經(jīng)典是經(jīng)過千百年來經(jīng)過歷史檢驗留存下來的東西,是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學精華,它對人類智慧的啟迪作用遠遠大于我們的想像。許多文學名家都是飽讀經(jīng)典著作,都是站在經(jīng)典的高度上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的?,F(xiàn)在有多少年輕人閱讀經(jīng)典?我沒有做過具體調(diào)查,但是我跟一些作家交流中得知,在當代有影響的80后作家中,沒讀完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的大有人在,沒讀過托爾斯泰,沒讀過斯湯達,沒讀過大仲馬小仲馬的大有人在,沒讀過川端康成的大有人在,即使《百年孤獨》,也有許多人沒讀完。也就是說,他們接受的經(jīng)典熏陶很少,甚至有意無意地排斥著經(jīng)典,遠離著經(jīng)典。他們是快餐文化中抱大的一代,其寫作功底是高中時代建立起來的,他們要有大的文學作為,還需要做艱難的努力。 第二個危險信號是,80后作家們,在傳統(tǒng)的長篇小說面前出現(xiàn)了集體性的反叛。從他們的創(chuàng)作意識中,未能建立長篇小說的文本意識,錯誤地把篇幅長的小說就看成長篇小說。他們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長篇格局,把長篇小說應(yīng)有的規(guī)范消解得支離破碎了。從他們的作品中,看不到宏大的敘事,看不到復雜的人物,看不到廣闊的社會背景,看不到人生的艱難困苦,看不到人類生存的憂患,也看不到深邃的歷史和灼熱的現(xiàn)實。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個片斷式的故事連綴,是一個個精彩或不精彩的細節(jié),是一個個充滿幽怨或深情的情緒波動,是一個個缺乏典型性的司空見慣的普通人物。80后作家,說他們膽大也膽大,動筆就是長篇。說他們膽小也膽小,總是缺乏足夠的想像力。書的篇幅夠,厚度夠,長度也夠,可這并不標志著一部長篇的完成。這樣的作品,能否承載起作為一部長篇小說的使命?他們這樣寫是不是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新模式?這都是讓人懷疑的。我甚至想說,這批80后作家,有的人在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從一開始就走了錯路。 那么,正路在哪里?青年作家要從中短篇小說做起,不能急于寫長篇,前輩大師們都語重心長地講過這個問題。中短篇小說最講章法,最講技巧,這是做基本功,也是為長篇作知識和技術(shù)上的準備。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沒有多少開始就寫長篇的例子。我們列舉一些長篇高手,比如巴金,老舍,茅盾,杜鵬程,峻青,王安憶,陳忠實,莫言,賈平凹,格非,蘇童等,他們都是從短篇小說開始的。江蘇畢飛宇,是寫了大量短篇小說之后才寫長篇的,他獲得過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但獲獎作品都不能代表他的創(chuàng)作成就,他真正的成就還是中短篇小說。有兩個作家例外,一個是北京的凌力(《少年天子》),一個是河南省的二月河(《康熙大帝》),他們兩人好象沒有中短篇小說,一上手就是長篇??墒牵麄兌际菤v史小說家,歷史小說題材有它的特殊性,它是受制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有原本的歷史原型所規(guī)定的基本框架,并非完全虛構(gòu)的東西。相對于純虛構(gòu)的小說,從寫作技巧和構(gòu)思上要好把握一些。 80后作家要有學習標桿,國內(nèi)的標桿就是王安憶,國外的標桿就是納博科夫。兩人都是作家兼教授。王安憶,準確地說她就是個高中畢業(yè)生,現(xiàn)在是復旦大學教授。在中國的作家中,王安憶是最具學者氣質(zhì)的作家,也是具有學者素養(yǎng)的作家。我仔細研讀過她在復旦大學的講稿——《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又認真閱讀了納博科夫的《小說講稿》,一個是在復旦大學的講稿,一個是在哈佛大學等名校的講稿,他們在針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解剖上,是不分高下的。他們對經(jīng)典名著的解讀,超過了許多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從王安憶的講稿中可以看出,她的閱讀量可謂大得驚人,這是她能夠成為教授的原因,也是她能夠成為著名作家的原因。這是許多當代中國作家所不及的。在藝術(shù)王國里,吸收的營養(yǎng)有限,其輸出的能量是更有限的??纯赐醢矐浀膭?chuàng)作歷程,她也是從中短篇小說開始起步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然后走向了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所以她的每一步都非常扎實,屢建奇功。王安憶不僅是80后青年作家學習的榜樣,也是我們這一輩作家學習的榜樣。 (作者系作家,安康學院中文系教授)
|
|
來自: 花隨月轉(zhuǎn)陰晴 > 《圖書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