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泄瀉又稱久瀉,多由胃腸病變而致,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脾腎陽虛亦可見久瀉癥狀。一般久瀉多是腹瀉在2個月以上,大便時溏時泄,或完谷不化,不思飲食,腹部不適,腸鳴泄瀉,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腰膝酸軟,或黎明泄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細(xì)弱或沉細(xì)。 本病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慢性腸炎”、“潰瘍性結(jié)腸炎”、“腸結(jié)核”等。 菱實粉弼 原料:菱實粉30~60g,粳米60g。 制法:先將粳米煮粥,待米煮至半熟后,調(diào)入菱粉,加紅糖少許,同煮為粥。 功效:益腸胃,補(bǔ)氣血。 主治:年老體弱,營養(yǎng)不良,慢性泄瀉?,F(xiàn)用于防治胃癌、食道癌。 便血 便血是一個癥狀,可見于多種消化道出血癥中。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血色暗黑,有時如焦油樣,還可見嘔吐、胃脘痛、嘔血等癥狀;下消化道出血,血色鮮紅,若為肛裂,則肛門燒灼樣疼痛。 木耳大棗粥 原料:黑木耳30g,粳米100g,大棗3~5枚,冰糖適量。 制法:先將黑木耳溫水浸泡半日,洗凈后待用。粳米與大棗同煮,煮沸幾分鐘后放入黑木耳、冰糖,文火熬成粥即可。 功效:益氣養(yǎng)胃、滋陰生津、潤肺止血、 補(bǔ)腦強(qiáng)心。 主治:適用于年老體弱之虛勞咳喘、痰中帶血、慢性便血、痔瘡出血及眼底出血等。 說明:木耳又名云耳、木菌。其味甘,性平,歸胃、大腸經(jīng)。木耳含有多糖類和磷脂等營養(yǎng)成分,可補(bǔ)腦強(qiáng)心,又可防治血管硬化、高血壓病等。木耳可涼血止血,治療各類出血病。木耳中所含的固醇類成分具有維生素D的作用,有利于鈣的吸收,可預(yù)防小兒佝僂病和老年人骨質(zhì)疏松癥。腹瀉之人少食。 木耳冰糖粥 原料:銀耳(或黑木耳)5~10g,粳米100g,大棗、冰糖各適量。 制法:先將銀耳5~10g(或黑木耳30g),浸泡半天。用粳米100g、大棗3~5枚煮粥,待煮沸后,加入冰糖同煮為粥。 功效:潤肺生津,滋陰養(yǎng)胃,益氣止血,補(bǔ)腦強(qiáng)心。 主治:中老年人體質(zhì)衰弱,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肺癆病陰虛內(nèi)熱,以及慢性便血,痔瘡出血等癥。 注意:①可供晚餐或點心服食。②風(fēng)寒感冒咳嗽者忌服。 白槿花粥 原料:白槿花10g,粳米60g。 制法:將白槿花研為細(xì)末,調(diào)人粳米粥內(nèi)即成。每日1劑,2次分服。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主治:濕熱型便血。 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闌尾急性化膿性炎癥。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多見于青壯年,男性略多于女性,主要表現(xiàn)為右下腹疼痛,疼痛開始在上腹或臍周,逐漸轉(zhuǎn)移至右下腹部常伴有厭食、嘔吐、便秘或“腹瀉”。 薏米桃仁粥 原料:桃仁15g,丹皮10g,冬瓜仁15g,薏苡仁(薏米)50g,粳米100g,白糖適量。 制法:先將丹皮、桃仁、冬瓜仁水煎,去渣取汁,再入薏苡仁、粳米煮粥。待粥熟時,調(diào)入白糖適量即可食用。每日早晚溫?zé)岱场?/p>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排膿。 主治:腸癰已成膿而致的腹痛劇烈,腹皮繃緊,右小腹可捫及腫塊,拒按,壯熱汗出,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燥,脈數(shù)者。 注意:本粥所治腸癰多因濕熱壅蒸、氣血凝聚而成。粥中桃仁性味苦平,可活血通便,破血祛瘀。丹皮性寒味苦辛,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冬瓜仁性味苦甘寒,善清腸中濕熱,排膿消腫。重用薏苡仁利濕消腫,粳米扶正益氣。故此粥不僅可用于濕熱壅滯的腸癰(急性闌尾炎),而且也可用于婦科盆腔、附件等急性炎癥。 膽囊炎 本病系細(xì)菌感染、膽汁郁積和濃縮或胰液反流入膽囊等所引起的膽囊炎癥。臨床表現(xiàn):常于飽餐后誘發(fā)右上腹劇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肩胛骨下角,體溫多在38℃左右,如有寒戰(zhàn)、高熱,提示并發(fā)膽管炎癥,炎癥累及總膽管可有輕度黃疸,或由于合并總膽管結(jié)石所致??砂閲I吐和腹脹,觸診可有腹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莫菲氏征陽性,可捫及腫大的膽囊。 佛手郁金粥 原料:佛手15g,郁金12g,粳米60g。 制法:將佛手、郁金、粳米洗凈后一齊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成稀粥,調(diào)味即可食用。 功效:行氣止痛。 主治:膽囊炎。 馬齒莧薏米瘦肉粥 原料:豬瘦肉50g,馬齒莧20g,生薏米20g,粳米60g。 制法:將馬齒莧去根、洗凈、切碎,生薏米、粳米洗凈,豬瘦肉洗凈切片。把全部用料一齊放人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成稀粥,調(diào)味即可食用。 功效:行氣消腫。 主治:膽囊炎。 低血壓 低血壓是指由于小動脈血管收縮力不足而致血壓降低的一組癥候群。一般臨床分為原發(fā)性、癥狀性、體位性三類,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本病以肱動脈血壓經(jīng)常低于90/60毫米汞柱為特征。臨床所見,患者有頭暈乏力,心悸氣短?;虬橛惺呓⊥蜓ニ彳?,手足不溫,或腹脹納差,病情嚴(yán)重時可伴有視物模糊,心悸出汗,問或暈厥,舌淡苔薄白,脈細(xì)弱等。本病多見于20~40歲體質(zhì)孱弱的女性,并有家族遺傳的傾向,常合并某些慢性病或營養(yǎng)不良。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xué)“虛損”、“眩暈”等范疇,是由于稟賦不足、氣血本虛,或病后失調(diào),臟腑虧損,再加勞損內(nèi)傷,久虛不復(fù),致元氣弱,釀成本癥。 荔枝干煲粥 原料:荔枝干10~15個,粳米適量。 制法:荔枝干去殼除核,與粳米同煮粥(如酌加淮山藥、蓮子同煮,功效更佳。 功效:生津益血,和脾開胃。 主治:低血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