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夢斷漁父吟 ——詞牌《漁父》欣賞 陳敏昭 有人將《漁父》與《漁歌子》混為一談,其實二者差異很大:《漁父》單調(diào),五句,二十七字,四平韻;《漁歌子》雙調(diào),五十字,用仄韻。 ⊙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平仄仄,(句)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SPAN lang=EN-US> 這首詞是《漁父》五首之一,寫于中唐時期,寫法上的特點是淡中見濃,詩中有畫。它攝取了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期漁父捕魚的一個鏡頭:斜風(fēng)細雨,茫茫蒼蒼,湖邊坐著一個頭帶箬笠,身穿蓑衣的漁翁,悠閑自得地在垂釣(張志和自號“煙波釣徒”)。這幅“水墨畫”本來是夠美的了,但作者還要來個棉上添花,根據(jù)不同的對象分別用“白”“青”“綠”等色彩,象畫家點苔似地加以點染,而“桃花”“鱖魚”雖未言明,那種“粉紅”“青黃”(鱖魚青黃色,背部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黑斑紋)等色彩也是不講自明的。這樣,就把人物形象同景色配搭得更好,一幅淡中見濃、形象鮮明的煙波垂釣圖就突現(xiàn)在我們眼前,使這首小詞成為歷代膾炙人口的佳作。 蘇軾曾三次到過江蘇靖江,最長的一次在此住了三個多月。在逗留靖江期間,寫下了《漁父》詞四首,這些詞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把那時臨江瀕海的半農(nóng)半漁的農(nóng)家那種悠然閑適的生活躍然紙上,同時,也把詩人心中隱隱的不快和失落寄諸詩中。不過,蘇軾的《漁父》又有所變化,別具一格,足見古人在創(chuàng)作時并不是那么拘泥于格律。 其一:“漁父飲,誰家去。魚蟹一時分付。酒無多少醉為期,彼此不論錢數(shù)?!?SPAN lang=EN-US> 其二:“漁父醉,蓑衣舞。醉時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后不知何處?!?SPAN lang=EN-US> 其三:“漁父醒,春江午。夢斷落花飛絮。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SPAN lang=EN-US> 其四:“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fēng)雨。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SPAN lang=EN-US> 蘇軾的《漁父》應(yīng)該是繼承了唐代魏承班、李珣等人的《漁父》體裁。魏承班(生年不詳,死于925年,河南許州人。詞風(fēng)以濃艷為主描摹細膩,有柔情似水,為言情之作,大旨明凈,不刻意為之)《漁父·柳如眉》: “柳如眉,云似發(fā),鮫綃霧縠籠香雪。夢魂驚,鐘漏歇,窗外曉鶯殘月。 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jié)。少年郎,容易別,一去音書斷絕?!?SPAN lang=EN-US> 晚唐李珣(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850-930年,字德潤,先祖為波斯人,少年才子,精通醫(yī)藥)的《漁父·荻花秋》也值得稱道,刻畫了一個不計較名利、逍遙江湖“水為鄉(xiāng),篷作舍,魚羹稻飯常餐”的隱士形象: “荻花秋,瀟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畫。碧煙中,明月下,小艇垂綸初罷。 水為鄉(xiāng),篷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酒盈杯,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