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電影《狩獵》可以作為社會心理學的典型案例?!夺鳙C》還有一個翻譯是《誣網(wǎng)》,這題目更能直接表達電影的主題。誣陷一個正派有愛心的人,真的很簡單,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不假思索地編織誣陷的網(wǎng)絡,用所謂的道德之器捕獲了無辜的人。
謊言來自一個小女孩摻和著想象的一句話,她很不經(jīng)意地提到了大叔的性器,意思很含糊的??墒怯變簣@的園長馬上從這句語意模糊的話里聽出另外的意義,這個意義其實是她想象出來的,然后她約談當事人,接著召開家長會,期間她說的話又很“含蓄”,這些含蓄的話往往給聽者產(chǎn)生想象。聽者以為他聽到了真實,其實都是他從含糊不清的語義里想象出來的。一句含糊不清的話,就是一個強烈的暗示,這個暗示催生了聽者的想象力。當說者越來越多的時候,暗示就在烏合之眾里瘋狂傳染,烏合之眾的想象就成為證據(jù)了,啟用道德來審判無辜之人了。
在《烏合之眾》一書中,作者無情地嘲諷了一般的群體,都是沒有理性可言,從來不使用邏輯和事實證據(jù)來思考一個問題,他們容易被暗示,容易被自己的想先所鼓動起來,表現(xiàn)出殘忍的心態(tài),對一個人實施暴力的懲罰——往往借道德名義來進行的。
電影故事里的謠言之所以產(chǎn)生,乃人們都堅定地認為:小孩子不會撒謊的。烏合之眾所進行的一系列推斷,就是以“小孩子不會撒謊”作為大前提的。許多的謊言,一開始就錯了,乃是人們把謊言建立在并不牢不可破的假設前提上。從謊言推斷出來的,只能是謊言。小孩子不會撒謊,這本是一句謊言。其實小孩子很喜歡不自覺地撒謊,他們愛把自己的想象當作事實來描述,還常?;煜讼胂蠛褪聦?。并且,小孩子很容易被大人的話語所暗示所誤導的。
可怕的是,在這個謊言瘋狂傳播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自認為道德正派,即使事實揭曉了,他們還意猶未盡,陷入狂熱中?!夺鳙C》這樣的故事,一直在世界各地發(fā)生,越封閉的環(huán)境越可能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