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歷史,實物和文字是最主要的依據。特別是實物,它能真實的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歷史發(fā)展演化的過程,最能體現(xiàn)出這一地方生活的人的生活面貌、審美傾向和精神價值取向。



越西土碉追溯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歷史,實物和文字是最主要的依據。特別是實物,它能真實的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歷史發(fā)展演化的過程,最能體現(xiàn)出這一地方生活的人的生活面貌、審美傾向和精神價值取向。 土碉是越西很常見又很特別的一種建筑。它和四合院以及彝族刀樓并稱為越西民居三大特色建筑。
碉在漢語辭典中有兩層意思:一、碉堡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堅固建筑物,多用磚、石、鋼筋混泥土等建成。二、碉樓指防守和瞭望用的較高建筑物。從辭典對碉的解釋中可以看出碉的出現(xiàn)是同軍事的需求相聯(lián)系的,并且它是以高大、雄壯、堅固的形象出現(xiàn)的。我們可以從電影、電視中看到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碉堡、碉樓。如長城和西安城墻上的磚石碉樓、四川阿壩州的石碉樓和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普遍使用的鋼筋混泥土的碉堡等。惟獨不見用土筑的碉樓。而越西的碉樓卻全為土筑又是民居這是為何?它究竟是軍事堡壘還是純粹的民居?它因何而建呢?就讓我們一起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還原歷史的真實。
越西土碉集中分布在南方古絲路上的漢族聚居區(qū)。以城關、中所、新民三地最為集中。越西的土碉歷史悠久,特點鮮明。土碉一般二至四層不等,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墻體厚度(當地叫“獅子頭”,是指筑墻夾板的寬度)有一尺八的,有二尺的,有二尺四的,最大的獅子頭有三尺二的,非常結實,大戶人家的土碉樓在基腳上砌石條,砌至一至二米再起土墻。碉樓的樓層用木板相隔,每層以樓梯上下。最高的土碉可達十五米以上。還有一種土碉,當地人稱“金包銀”,這種土碉,外圍以土夯筑,內層用上好的木料相裝飾,有廂房、書房、側室、主室以及雜物間。土碉的窗子很小,底層最少,二層以上四面都有。土碉樓以一戶為一單位,也有的幾代同碉居住。有的為了相互照應,兄弟或父子各筑一碉,按左青龍右白虎方位又稱青龍白虎碉。土碉以土夯筑,呈黃白色,堅固、厚重而高大,上層視野開闊。按道路和人們的生活地域呈自然分布。土碉冬暖夏涼特別益于存放腌制品。
現(xiàn)今,越西的土碉樓最古老的要數河東鄉(xiāng)道光年間修筑的馮氏碉樓,還有光緒、宣統(tǒng)年間的青龍白虎碉,還有民國時期的,大量是解放后修筑的。土碉使用年限可達二百年以上,同四川阿壩地區(qū)的羌族石碉可謂一文一武兩種不同的建筑風格,是川西南一絕。
越西是南絲綢之路零關古道上的重要一段,是古時出成都平原達于邛都和云南的要沖,是古代的兵家必爭之地。先秦時期為古邛人居地,漢代司馬相如通西南夷,漢武帝設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軍隊和漢人隨之遷入,先進的建筑方式隨之傳入,軍事堡壘和民用居所沿路而建。由于戰(zhàn)亂頻繁、夷人侵擾以及建筑材料的獲取等原因,土夯筑城是當時軍隊的首選(三國時,諸葛武侯在越西所筑的奴諸城城墻則厚達六尺)。越西泥土粘性好,取材容易,夯土墻如達二至三尺則厚實堅固且冬暖夏涼,因此,深受百姓喜愛。隨著外遷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耕種的需要,百姓遷出城堡沿官道和田地為基礎建筑房屋,為了自保和防衛(wèi),堅固、厚實、高大的土碉應運而生。百姓或以戶為單位,或以群而聚,將土碉修的堅固、高大,并在碉樓上設置觀察口,既可用于居住,又可用于相互聯(lián)系、自保和防御觀察之用,可謂是一舉多得。如今,戰(zhàn)亂和匪患已離我們遠去,但是我們依然能看到的土碉保留著的狹小的觀察口??梢姡轿鞯耐恋锸窃谔囟v史條件下形成的軍事民用。
又是一個大晴天,我獨自漫步在城外的農家小院旁,幾株柿樹、梨樹、桃樹疏朗的枝干和高大的土碉相映襯,構成了農家小舍的美麗風景。難怪有旅人吟詩贊嘆:“曲徑波漾小軒窗,何處歸來不還鄉(xiāng)。軒窗土碉勝群芳,歸來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
![]() ![]() ![]() |
|